效命祖国不辞苦,复员返家路漫漫——滞留柳州南侨机工的复员遣送
很多人都知道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大批的抗战物资的事迹,却少人知道南侨机工与广西也有颇多的渊源。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加紧侵略步伐,沿海城市和一些重要工业城市纷纷沦陷,港口和公路交通几近中断。1938年底,连接昆明和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联系中国和外界的“抗战输血管,承担起抢运军事物资、将后方的军队运送至前线作战、运输工业生产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的重任。
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7日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共有3192名南洋华侨机工分先后分9批回国服务,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机工们被分配到各运输大队与国内机工一道转战滇缅公路、川滇公路、滇黔公路上。
工业重镇柳州,作为出入西南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常有机工们于此经停。兵工署第四十一、四十二兵工厂曾于抗战初期设于柳州蟠龙山一带。据一些机工回忆,他们由昆明出发,拉上炸药、钢材、铜管这些境外进口的重要物资送到柳州的兵工厂,卸下物资后机工们又马不停蹄地从兵工厂拉上枪械炮弹送到前线兵站,御下炮弹后再从前线把伤兵拉到柳州医院治疗。
1942年3月,日军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进攻。5月,滇缅公路的运输被切断。南侨机工和众多司机被解散。突然的失业,让机工们陷入困境,侨居国已被日军占领,他们举目无亲,有家难回。不少机工流落柳州一带。1943年4月,《新华日报》报道流落柳州机工的凄惨情状,柳州各界纷纷捐资救济。
1944年11月,豫湘桂战役柳州沦陷,刚安顿下来的归侨再一次沦为难民。他们四处流徙,避居乡野,历经战祸匪患,九死一生、财物尽失。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他们在胜利的喜悦中期待能够早日返回侨居地重建家园。
1946年4月21日,以联谊侨胞,协助政府办理有关华侨事宜为宗旨的柳州南洋华侨协进会成立,侨胞们总算有了一个替他们代言的组织。
国民政府战后的华侨遣送政策把机工的遣送归于甲类,在遣送次序上优先考虑,政府还发给奖金奖状奖章。但对南侨机工的奖励政策实难惠及滞柳机工,一则发款时间短且只在昆明、贵阳、重庆、广东、南京等地进行,柳州机工无法领取。
1946年10月3日,机工胡天木通过柳州华侨协进会向侨务委员会报告,陈述他于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从印度尼西亚日里埠回国报效祖国,先在长沙中央军校辎重班汽车大队三中队受训,毕业后到广西全州机械化学校工厂任技工,后因病在在贵阳调养身体,病愈后参加苏门答腊回国服务团,在昆明、贵阳、成都一带工作。其后加入滇缅公路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任司机,来往昆明缅甸间担任运输工作直至缅甸沦陷被迫退入印度。日寇投降,随军回国,现困处柳州,生活无着,备极艰辛。听闻侨务委员会对回国服务机工各发给奖金每名美金200元,为此乞请侨务委员会照章发给奖金、回国服务机工证件予以救济。
11月22日,柳州华侨协进会代表滞柳机工向南京侨务委员会发出代电呈请有关当局请予发给奖金奖状奖章。
滞留柳州机工约有近200人,具体是否得到国家颁发的奖金奖状奖章?在现存的档案资料中没有看到相关的记录。
1946年11月25日,由昆明过来第二批复员南侨机工190人,在总领队王松美的带领下抵达柳州,入驻太平洋旅店。长途奔波10天疲乏劳顿,他们在柳州休整4天,29日晨乘车赴梧州转广州。柳州华侨协进会派代表去看望慰问这批复员机工。
流寓异乡,人地两疏,谋生乏术,许多侨胞在等待的过程中生活陷入困苦。
机工们积极开展自救活动,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谋求生活。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设在柳州,署本部及各附属机构工作人员多达数百人,署长黄荣华抗战时期曾担任过西南运输处广西柳州支处处长、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货运管理局运输处副处长,且他自身为美国华侨,因而不少机工在得以广西分署供职,暂时将生活安顿下来。
当时滞留柳州的各国侨胞1400余人。相对于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侨胞而言,南侨机工的境遇要好一些,因而他们怜惜同侨流落异乡的艰辛,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热心为侨胞们服务。赵展华、吴铁山,缪靖山,王波、阮朝显、陈先雨、曹元满、江炎华、马瑞祥、曾南祥、凌百重等机工被侨胞们选为柳州华侨协进会的监理事(协进会工作均为义务无任何报酬),赵展华、吴铁山、缪靖山、阮朝显等人一再连任,在困苦中为侨胞们撑起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经过登记、上报、审验等程序, 首批300余名滞柳华侨获得复员批准。随即,第二批复员340余人的名单也已拟定。正当归侨们怀抱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准备踏上归程之时,1946年11月2日一场无名大火烧掉机工许大达、容回三、陈荣富、何锡洪、司徒有连、张廷义、翁情芳等人在市郊搭建的临时木棚,所有衣被皆成灰烬。
几位机工联合向柳州华侨协进会报告,叙述他们历千山、涉万水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抗日报效国家民族,却在整装待返之时遭此劫难,恳请华侨协进会立即代他们向广西分署申请发放被毡寒衣济,他们不希望未踏归程却被冻饿而死。
1946年12月1日,第一批310名滞柳侨胞在文乃斌、陈锦盛正副领队的带领下,分乘广西分署派备的10辆汽车离柳赴粤。第二批复员侨胞于26日出发,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受到第一批侨胞安置困难的影响,大约只走了120余人。由于没有具体的遣送名册,这两批赴穗侨胞中具体有多少名机工,无法查考。
由于缅政府严格限制侨胞入境,广州口岸聚积数千待遣缅侨,收容所早已人满为患,由柳赴粤的数百名侨胞即时陷入困境。柳州方面接到通知,柳州侨胞暂缓赴粤,缅甸侨胞暂停遣送。刚刚开启的复员大门,即时又被关上。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反复的登记,反复的审核,侨务处代表、缅甸政府代表轮番到柳审察华侨资格。
1947年7月联总结束在中国的工作,遣送业务移交国际难民组织远东局。同年11月,行总工作结束由社会部接办难民遣送工作。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的结束,意味着侨胞们从救济分署获得救助中断,那些在广西分署工作的机工们再次失业,而复员遣送日期一直无法确定,不少侨胞只能往各处谋生。
新加坡机工陈智康,在柳州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结束后,进入广西省保部任司机,1948年1月间奉命驾车由柳赴邕,不意途经大塘时始发觉遗失一备用轮胎,返柳后因工作繁忙忽于呈报,遭受扣押于二区专署一月余。后经军法院审判,判处赔偿同样之轮胎可取保候讯。
马来亚机工符树壹,在联勤总部第十四汽车三级修理厂任修理技工,1948年2月21日在修整理车辆时,交由徒弟处理毁坏汽缸一只,被厂方扣押解送到广西供应局查处。
两位机工在柳州并无亲友,只有请柳州华侨协进会为其作保,方能脱离牢狱之苦。
虽然,从一开始复员遣送规则都强调机工优先,但滞柳机工因分别来自各国人员数量少,不符合整批遣送规定。1947年4月50余名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香港侨胞乘车经梧州赴穗候遣。1948年4、7月,有两批180余名华侨离柳,一些机工得以随整批复员。1948年11月5日,新加坡机工陈梧琴、林金针等7户18人乘火车由柳州出发经桂林、衡阳至广州转送出国。1949年2月1日,第6批35名缅侨于北站离柳赴穗。
还有300余人审核未获通过,没能出国。
据南侨总会统计,当年回国服务的3000余名机工,只有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多名机工永远长眠在滇缅公路上,1000多名机工留在国内。由于档案资料零散不完备,滞柳机工具体人数、遣送情况及最后还留在柳州的人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
效命祖国不辞苦,复员返家路漫漫——滞留柳州南侨机工的复员遣送
很多人都知道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大批的抗战物资的事迹,却少人知道南侨机工与广西也有颇多的渊源。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加紧侵略步伐,沿海城市和一些重要工业城市纷纷沦陷,港口和公路交通几近中断。1938年底,连接昆明和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联系中国和外界的“抗战输血管,承担起抢运军事物资、将后方的军队运送至前线作战、运输工业生产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的重任。
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7日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告,共有3192名南洋华侨机工分先后分9批回国服务,他们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机工们被分配到各运输大队与国内机工一道转战滇缅公路、川滇公路、滇黔公路上。
工业重镇柳州,作为出入西南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常有机工们于此经停。兵工署第四十一、四十二兵工厂曾于抗战初期设于柳州蟠龙山一带。据一些机工回忆,他们由昆明出发,拉上炸药、钢材、铜管这些境外进口的重要物资送到柳州的兵工厂,卸下物资后机工们又马不停蹄地从兵工厂拉上枪械炮弹送到前线兵站,御下炮弹后再从前线把伤兵拉到柳州医院治疗。
1942年3月,日军对缅甸发动了突然进攻。5月,滇缅公路的运输被切断。南侨机工和众多司机被解散。突然的失业,让机工们陷入困境,侨居国已被日军占领,他们举目无亲,有家难回。不少机工流落柳州一带。1943年4月,《新华日报》报道流落柳州机工的凄惨情状,柳州各界纷纷捐资救济。
1944年11月,豫湘桂战役柳州沦陷,刚安顿下来的归侨再一次沦为难民。他们四处流徙,避居乡野,历经战祸匪患,九死一生、财物尽失。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他们在胜利的喜悦中期待能够早日返回侨居地重建家园。
1946年4月21日,以联谊侨胞,协助政府办理有关华侨事宜为宗旨的柳州南洋华侨协进会成立,侨胞们总算有了一个替他们代言的组织。
国民政府战后的华侨遣送政策把机工的遣送归于甲类,在遣送次序上优先考虑,政府还发给奖金奖状奖章。但对南侨机工的奖励政策实难惠及滞柳机工,一则发款时间短且只在昆明、贵阳、重庆、广东、南京等地进行,柳州机工无法领取。
1946年10月3日,机工胡天木通过柳州华侨协进会向侨务委员会报告,陈述他于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从印度尼西亚日里埠回国报效祖国,先在长沙中央军校辎重班汽车大队三中队受训,毕业后到广西全州机械化学校工厂任技工,后因病在在贵阳调养身体,病愈后参加苏门答腊回国服务团,在昆明、贵阳、成都一带工作。其后加入滇缅公路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任司机,来往昆明缅甸间担任运输工作直至缅甸沦陷被迫退入印度。日寇投降,随军回国,现困处柳州,生活无着,备极艰辛。听闻侨务委员会对回国服务机工各发给奖金每名美金200元,为此乞请侨务委员会照章发给奖金、回国服务机工证件予以救济。
11月22日,柳州华侨协进会代表滞柳机工向南京侨务委员会发出代电呈请有关当局请予发给奖金奖状奖章。
滞留柳州机工约有近200人,具体是否得到国家颁发的奖金奖状奖章?在现存的档案资料中没有看到相关的记录。
1946年11月25日,由昆明过来第二批复员南侨机工190人,在总领队王松美的带领下抵达柳州,入驻太平洋旅店。长途奔波10天疲乏劳顿,他们在柳州休整4天,29日晨乘车赴梧州转广州。柳州华侨协进会派代表去看望慰问这批复员机工。
流寓异乡,人地两疏,谋生乏术,许多侨胞在等待的过程中生活陷入困苦。
机工们积极开展自救活动,他们凭借一技之长谋求生活。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设在柳州,署本部及各附属机构工作人员多达数百人,署长黄荣华抗战时期曾担任过西南运输处广西柳州支处处长、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货运管理局运输处副处长,且他自身为美国华侨,因而不少机工在得以广西分署供职,暂时将生活安顿下来。
当时滞留柳州的各国侨胞1400余人。相对于那些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侨胞而言,南侨机工的境遇要好一些,因而他们怜惜同侨流落异乡的艰辛,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热心为侨胞们服务。赵展华、吴铁山,缪靖山,王波、阮朝显、陈先雨、曹元满、江炎华、马瑞祥、曾南祥、凌百重等机工被侨胞们选为柳州华侨协进会的监理事(协进会工作均为义务无任何报酬),赵展华、吴铁山、缪靖山、阮朝显等人一再连任,在困苦中为侨胞们撑起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经过登记、上报、审验等程序, 首批300余名滞柳华侨获得复员批准。随即,第二批复员340余人的名单也已拟定。正当归侨们怀抱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准备踏上归程之时,1946年11月2日一场无名大火烧掉机工许大达、容回三、陈荣富、何锡洪、司徒有连、张廷义、翁情芳等人在市郊搭建的临时木棚,所有衣被皆成灰烬。
几位机工联合向柳州华侨协进会报告,叙述他们历千山、涉万水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抗日报效国家民族,却在整装待返之时遭此劫难,恳请华侨协进会立即代他们向广西分署申请发放被毡寒衣济,他们不希望未踏归程却被冻饿而死。
1946年12月1日,第一批310名滞柳侨胞在文乃斌、陈锦盛正副领队的带领下,分乘广西分署派备的10辆汽车离柳赴粤。第二批复员侨胞于26日出发,由于时间仓促以及受到第一批侨胞安置困难的影响,大约只走了120余人。由于没有具体的遣送名册,这两批赴穗侨胞中具体有多少名机工,无法查考。
由于缅政府严格限制侨胞入境,广州口岸聚积数千待遣缅侨,收容所早已人满为患,由柳赴粤的数百名侨胞即时陷入困境。柳州方面接到通知,柳州侨胞暂缓赴粤,缅甸侨胞暂停遣送。刚刚开启的复员大门,即时又被关上。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反复的登记,反复的审核,侨务处代表、缅甸政府代表轮番到柳审察华侨资格。
1947年7月联总结束在中国的工作,遣送业务移交国际难民组织远东局。同年11月,行总工作结束由社会部接办难民遣送工作。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的结束,意味着侨胞们从救济分署获得救助中断,那些在广西分署工作的机工们再次失业,而复员遣送日期一直无法确定,不少侨胞只能往各处谋生。
新加坡机工陈智康,在柳州善后救济总署工作结束后,进入广西省保部任司机,1948年1月间奉命驾车由柳赴邕,不意途经大塘时始发觉遗失一备用轮胎,返柳后因工作繁忙忽于呈报,遭受扣押于二区专署一月余。后经军法院审判,判处赔偿同样之轮胎可取保候讯。
马来亚机工符树壹,在联勤总部第十四汽车三级修理厂任修理技工,1948年2月21日在修整理车辆时,交由徒弟处理毁坏汽缸一只,被厂方扣押解送到广西供应局查处。
两位机工在柳州并无亲友,只有请柳州华侨协进会为其作保,方能脱离牢狱之苦。
虽然,从一开始复员遣送规则都强调机工优先,但滞柳机工因分别来自各国人员数量少,不符合整批遣送规定。1947年4月50余名新加坡马来亚、荷属东印度、香港侨胞乘车经梧州赴穗候遣。1948年4、7月,有两批180余名华侨离柳,一些机工得以随整批复员。1948年11月5日,新加坡机工陈梧琴、林金针等7户18人乘火车由柳州出发经桂林、衡阳至广州转送出国。1949年2月1日,第6批35名缅侨于北站离柳赴穗。
还有300余人审核未获通过,没能出国。
据南侨总会统计,当年回国服务的3000余名机工,只有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多名机工永远长眠在滇缅公路上,1000多名机工留在国内。由于档案资料零散不完备,滞柳机工具体人数、遣送情况及最后还留在柳州的人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