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馆藏纵览 >> 柳州风物

馆藏纵览

中国远征军老兵陈文

  发布日期: 2017-10-25 16:32    |  作者: 柳州市档案局 吴爱玲

得知柳州有一位参加过远征军并在印度蓝姆伽基地培训过的抗战老兵还健在,我最近一直在关注这一段历史,非常想听一听亲历者的讲述。 

7月28日,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我来到位于柳邕路汽车总站宿舍楼4楼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陈文的家。这是一个普通退休工人的家,二室一厅的居室不算宽敞,但收拾得很整洁,94岁的陈文与88岁的老伴熊菊珍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两位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买菜做饭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儿孙们时常回来看望他们,四世同堂,其乐融融,非常让人羡慕。 

聊起过去,陈文还算健谈。我找话题来问,他简单进行回答。后来,他发现我懂得他所讲故事的历史人物和背景,就来了兴趣主动给我讲述他的许多经历,但由于没上过学,不识字,他所讲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够清晰甚至有偏误。回来后,我一边整理采访资料,一边用查找档案和资料对他的讲述进行佐证。之后,我又两次拜访老人,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终于将他颇为传奇的经历整理出来。 

一、苦难的童年

陈文,梧州蒙山县人,1924年2月出生。6岁时,父亲被拉去军中当挑夫,因为劳累过度,没多久就病死了。一年多后,母亲也在贫病悲苦中撒手人寰,舅舅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间泥房买来棺材殓葬他母亲后就不再管他。他靠帮人看牛给人帮工,象野草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17岁那年,他在荔浦两广饭店做伙计,听伙伴说有亲戚在柳州开饭店跑运输,就动了心思。经与伙伴商量,决定一起到柳州去找事做。可他当时穷得连双鞋都没有,硬是光着脚走了7天来到柳州。 

他与伙伴一起在大德公司做工,老板有五六部汽车,当时物资内迁,很多货物要拉往贵州。陈文跟车做帮手,他人机灵又勤快,司机开车,他在一旁留心观察,有时空车返回,在路况好的地段司机也会让他练练手,慢慢的陈文学了一些技术。当时,恰逢桂南会战,日军占领南宁,柳州人心惶惶,加上日寇不拘白天、黑夜时常空袭柳州,老板决定结束经营将货物转移到贵阳去,就这样陈文跟着老板于1942年春来到了贵阳。 

二.参加抗日远征军

贵阳大约有十多个停车场,很多外地车在此躲避日军,陈文负责给老板看车看货。有个晚上,他听说汽车六团正在招人出国打仗,有人问他去不去?陈文想,他一个孤儿在贵阳没事可干,回柳州也回不了,也没处可回,还不如去当兵打鬼子。他和十多个年轻人步行26公里来到青镇找到汽车六团报名参军,团长把陈文分配在一营一连二排,他还记得他的营长姓杨,连长姓张,排长姓刘。 

到了汽车六团陈文才知道,与他一起来的还方科、陆振朝、滕奇、李越明等几位广西老乡,方科、陆振朝是中央陆军机械化学校的学员。在贵阳进行了两个月的基础训练,部队就接到出国参战的通知。到了昆明机场陈文看到的是异常繁忙的景象,很多的中国人,很多的美国人,归国服务的华侨在现场做翻译,在机场的人员的安排下,每30人坐一架飞机,经过3个半小时空中飞行后他们来到印度这个陌生的国度。美国人把他们接到一个招待所,发给两套军装、鞋袜、餐具等物品,第二天坐汽车直接前往兰姆伽军事训练营。 

兰姆伽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方向200公里,原是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战俘营。为了帮助中国装备和训练军队,经与英军协商,史迪威将军把这里建成中国远征军的训练基地,并从美国调来大批军事人员作教官。训练基地很大,营房很多,陈文他们的汽车六团在训练营一区汽车学校人员训练班训练。因前方战事吃紧,急缺司机,美军教官对他们的训练非常严格,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训练。在国内没有人开过美国的十轮大卡车,美国教官设置各种复杂路况让大家练习,训练了一段时间,他们拿到美国人发的Pass(汽车驾驶合格证书),第二天就离开了兰姆伽训练营。汽车六团开拔到印度“尼都”(音)的地方扎营,每10人一顶帐篷,睡行军床,美军补给面粉,猪肉、牛肉、鱼等罐头食品,逢年过节还可以加菜。营房附近有一条河,他们常到河里洗澡。由中国军队、美国军队、英国军队、缅甸军队组成的联合军在丛林里与日本人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汽车六团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前线运送弹药、粮食等物资。汽车是由美国轮船运来的,存放在印度的一个大山里。由尼都通往丛林战场的道路是由美军黑人军士用机械化开造,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高大的树木纷纷倒下,真可谓是披荆斩棘,仗打到哪,路就开到哪。陈文说,他亲眼看到前线死了很多人,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有,他们每天都在基地与前线之间往返,有时一天还要跑两趟,两人轮换着开,不分白天与黑夜。 

有一回他送弹药往前线,返回时是晚上,极度疲乏的他在一处坡大弯急的路段,方向盘没打过来,汽车冲出路面翻下山崖,他自己伤并不严重,只是被困在车内动弹不得,丛林里难见人影,真是喊天不应喊地不灵。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辆美军车路过,山崖下两盏亮着的车灯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设法将他救起。陈文被救出后,却在惦记他那辆车怎么办?翻译官向他转达美国人的意见:”人没事就好了,汽车不要管了,回基地再开一辆新车。美国人将他送回营地,连长也没有责怪他。 

有一段时间,前线战况紧张,陈文被派去给美军指挥部开车。有天晚上,陈文开着一辆中卡车送美军指挥部军官上前线,途中车灯照到两个日本兵举枪对汽车作射击状,车上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遇到日军小分队了?立即拔枪准备还击,两个日本兵却丢下枪指着肚子比划着说他们饿极了能不能给点吃的?原来是两个日本散兵,打散后找不到部队已经饿了很长时间了。美军拿出自己的配备的食物给两名日本散兵食用,然后再用绳索将他们捆绑起来送到前线处理。 

美军指挥官坐他的车多了,也就相熟了,他们都觉的陈文的开车技术熟练人实在,有位美军军官还将个人的一块欧米茄手表送给他作纪念。 

还有一次,陈文在前线不知中了什么毒气,脸肿得非常用利害,眼睛肿得都眯成一条缝了,看不见东西自然也无法开车。他随美军运送伤员的直升飞机来到位于缅甸的一家战地医院,那里有中国医生,也有美国医生,住了两星期的院后送回汽车第6团,连长没有马上让他去开车,让他站了一段时间的岗。 

随着战事向前发展,联合军节节推进,他们的营地也由尼都迁到缅甸境内。有一次大概是打了个大胜仗,日军退缩到仰光,指挥部决定举办一次联欢会来庆祝胜利。陈文说他们汽车六团除了值勤人员,几乎全都去参加了。到了会场,各国军人按划分的区域来坐,中国兵、美国兵、英国兵、缅甸兵还有当地百姓,整个会场挤得满满当当的,中国的歌舞慰问团,美军,英军和缅方都有节目上台演出,好久以来大家都没有这么开心了!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身体恢复后,他继续开车,没多久听说日本人投降了,这可是天大好消息!但远征军没有举行庆祝活动,对于长期深陷的战争旋涡备感疲劳的军人来说,此刻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美国人离开了,英国人离开了,中国的部队也在往边境线开拔。 

三.返回柳州

部队回到昆明住了一晚便继续前进,到了贵阳停下待命,10余天后听说部队要开往大西北,陈文向连长告假回柳州探亲。连长给了他十块大洋,陈文脱下一身美式军服,到街市买了一套便装,搭乘一个柳州老板的顺风车回柳州。在国外打仗三四年,他身上除了美国军官送他那块手表和在兰姆伽培训获得那一纸驾驶证外别无所有。车到柳州,车老板直接将车开到位于半山的家中,举目无亲的陈文央求老板让他跟看东西的助手一起在车上睡一夜。第二天,陈文遇到以前的朋友老苏,老苏跑码头逛车站帮旅馆拉客人,他在江边租有一间房,同意陈文在他那暂住。但没过几天,老苏籍口说要懂得时间才好做工,向陈文讨要那块欧米茄手表,陈文身上再无值钱之物,也只有给他了。巧的是,陈文在街上遇到当年的老东家黎八婶。战后汽油奇缺,黎八婶家有一辆烧木碳的汽车由他侄子开,让陈文去帮忙。后来因一件小事误会陈文,陈文没有替自己辩解默默离开。老苏告诉陈文柳州机场招考司机,他去应考并被录用。战后,物资运送、兵源运送,各种飞机在此起降,柳州机场好不繁忙!机场黄站长让陈文每天开车去接那些刚下飞机的飞行员,送他们到宾馆休息。 

四、为桂系名将韦云淞开车

在机场开车没多久,有个韦司令(陈文白话口音说是韦文从,后经考证是桂系宿将韦云凇)到机场向黄站长借辆小车用,黄站长似乎跟他很熟,站长直接喊来陈文,让他开车跟韦司令走,并告诉他以后就跟韦司令开车了。陈文也不知道这个“韦云淞”是谁,听人讲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手下,日本人攻打桂林时任城防司令率兵守桂林,守了10天见守不住弃城脱逃被撤职查办。陈文帮韦云淞开车没有工资发,只管两餐饭吃。有一次,陈文与韦云淞的侄子去拉东西,忙了一整天,陈文对韦司令的侄子说,今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可不可以加点菜吃好点?他侄子也觉得合情理,就跑去跟韦云淞说这事,韦云淞回答说:“加什么菜?买点番薯吃就好!”六七十年过去了,陈文对这句话还记忆犹新。他到现在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穷的司令?其实,早在1937年广西军北上抗日时韦云淞已经升任第四十八军军长,1944年广西会战韦云淞被任命为第十六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多年高官何至于如此?这位韦司令一向“节俭”可是名不虚传。 

陈文说,他的原名叫陈天保,韦云淞说不如叫陈文吧!简单好记。大字不识的他就有了一个很文气的名字。韦云淞家住在维新巷,虽然不在军中任职了,还有带着两个警卫,一个叫恒长(音)、一个叫李班长,另有一个老部下宁德光也常跟着他,家里时不时会有些朋友来打麻将、聊天。韦云松有时在柳州有时不在,具体做什么事却无从了解。 

韦云淞有三个夫人,大夫人在容县老家,二夫人是广州的偶尔见过几回,三夫人是安徽人,只有三夫人和她母亲及两个孩子常住维新巷房子。三夫人的妈妈见陈文老实勤快,就把同一条街的女孩熊菊珍介绍给他,两个人互相中意,菊珍的父母也喜欢,没多久就结婚了。婚是结了,陈文却无力养家,菊珍嫁给他却还得回父母家吃饭,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起参加汽车六团的好友方科,方科在他走后没多久也离开军队回广西了,在柳州娶了一个缅甸华侨的女儿为妻,供职于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汽车保养场。他向陈文透露了一个消息,广西分署顾问、农垦处处长陆大京那里需要一个司机。 

陈文回去跟三夫人说,机场那辆车残破得几乎开不动了,听说农垦处陆处长那边要司机,可不可以让韦司令帮写个条子推荐一下?韦云淞被任命为广西禁烟督办,马上要走马上任,他很爽快帮陈文写了一封推荐信。 

陈文说,他离开后,韦云淞一家人搬入河南侨头新的韦公馆(现在的天马派出所所处的位置),只是没有住上多久柳州就解放了,韦云淞一家去了香港。 

五、为农学专家陆大京开车

1948年1月,陈文到农垦处上班,这次他开的是一辆新轿车,专门接送陆大京。陆大京是留美博士著名的农学家,回国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抗战时期来到广西在广西农事试验场、广西大学农业院负责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抗战胜利后担任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农业顾问、行总农林部农垦处广西复耕队队长。1947年末,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结束其使命,行总农林部农垦处改组为农垦处广西分处,陆大京继续任处长。陈文去的时候,处里的雇职员、受训学员、工役人员有近200人,还有几名外籍技术人员。农垦处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战后开展复耕、垦荒、造林等农业的恢复工作。陆大京经常到沙塘、雒容、露塘、石碑坪、无忧等农场指导工作。救济总署给中国支助了一批农业机械,农垦处负责开办培训班,请国外来的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各农场技术人员。 

陆博士不但学问好,性情也极好。有一次,处里派了五六部车去蒙江拉油,在返回的路上有些司机想捞外快,车上顺带拉几个人,刚好让去桂林办事的陆大京遇上了,陆大京让陈文停车,他并没有责骂司机,而是跟他们讲道理,指出他们这样用拉油的车载人是件很危险的事,司机们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对,心服口服的听从陆博士的劝诫,不再私自拉客了。 

在农垦处,陈文每月有60元工资,这么多年以来他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总算可以养家糊口了。他为陆博士开了将近两年的车,柳州解放了!陆大京很快调离。陈文知道他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但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改变?  

六.为柳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魏伯开车

12月中旬的一天,陈文很惊奇地发现,处里那个每天默默扫地做些杂活的老头(陈文不知道他的名字,平时称他为老头)上衣佩戴有“柳州军管会”的胸章,陈文问老头能不能也给他一个那样的胸章,老头摇摇头说这胸章是不随便给的。他告诉陈文他是跟梁山一起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现在是柳州军管会工作人员,负责农垦处的接管工作。老头让陈文把陆博士用的车收拾干净,加满油直接开到新成立的市政府去,那里会有人接待他。 

陈文按老头的指点,将车开到市人民政府。他向工作人员递上老头写的介绍信。陈文不识字,不知老头具体写了些怎么?工作人员带他去见一个人,那男子个头不高,四十出头,说话是北方口音,工作人员告诉他眼前这位就是新上任的柳州市市长魏伯同志。命运的安排又一次让陈文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老头让他过来是给市长开车! 

柳州于11月25日解放,柳州地下党城工委与入城解放军成立柳州市人民临时治安委员会管理城市。由中共中央华中局9月在武汉组建柳州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在魏伯同志的带领下12月9日到达柳州,12月12日柳州军管会成立,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开办公。陈文正是在人民政府刚刚建立,人员物资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被抽调过来工作的。在陈文的印象中,魏伯市长工作作风扎实,对人和气亲切却很有魄力。当时柳州的社会治安很混乱,那些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特务、土匪躲在暗处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为了以防不测魏伯市长不但自己佩有枪,还给陈文发枪。陈文给魏市长开车不到一年,又转回原单位农垦处。 

七、参加援越抗法汽车队

回到农垦处不久,陈文被调到省农垦厅为厅长开车,当时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正在进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请求中国给予支援,中国政府派出军事顾问并给予物资上的支援。陈文被派去参加由农垦厅组建的援越抗法汽车队,由于有在远征军缅甸丛林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上级领导安排他担任队长。车队有七八辆车,他们通常是白天休息,晚上开车,主要是给越南人民送去粮食、火柴、盐巴之类的生活用品。在援越抗法车队两年,他们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各项运输任务没有发生什么样意外,只是有一回他突然患急性阑尾炎,险些要了他的命,后在领导和队友们的帮助下紧急送回南宁手术。参加援越抗法运输队满两年后,陈文得以换班回来。 

八、在柳州贮木场和汽车总站工作

农垦厅领导考虑到他的妻子孩子都在柳州,就把安排到到柳州贮木场工作,在那里他当过总务、车队长、工会主席、车间主任等职务,由于他没有文化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场领导还专门派了一个干事配合他的工作。 

1958年,汽车总站急需司机,陈文又被调到汽车总站负责培训司机,带徒无数,直到1984年光荣退休。 

陈文和妻子熊菊珍一辈子恩爱,育有两儿两女,现在已是四世同堂。他很少跟人讲起他的过去,文革时期柳州两派武斗导致他家着火,他悉心保存那份在印度兰姆伽军事基地培训美国人发给的Pass也跟其他财物一起被焚毁,儿孙们也不知道他有那么多不平凡的经历。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奖励抗战老兵,单位和社区替他申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11月1日他得知获得奖章和奖金的消息,11月6日便把5000元奖金捐赠给柳州儿童福利院。他说,他自己是一个孤儿,忘不了童年时期的悲苦,希望孩子们过更好。 

A01

A4

陈文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陈文与家人

陈文与老伴熊菊珍

农垦处复耕队名册登记有陈文的页面

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名册中方科学历一栏有到印度兰姆伽参加培训的记录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馆藏纵览  

中国远征军老兵陈文

  发布日期: 2017-10-25 16:32    |  作者: 柳州市档案局 吴爱玲

得知柳州有一位参加过远征军并在印度蓝姆伽基地培训过的抗战老兵还健在,我最近一直在关注这一段历史,非常想听一听亲历者的讲述。 

7月28日,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我来到位于柳邕路汽车总站宿舍楼4楼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陈文的家。这是一个普通退休工人的家,二室一厅的居室不算宽敞,但收拾得很整洁,94岁的陈文与88岁的老伴熊菊珍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两位老人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买菜做饭生活起居都是自己打理,儿孙们时常回来看望他们,四世同堂,其乐融融,非常让人羡慕。 

聊起过去,陈文还算健谈。我找话题来问,他简单进行回答。后来,他发现我懂得他所讲故事的历史人物和背景,就来了兴趣主动给我讲述他的许多经历,但由于没上过学,不识字,他所讲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够清晰甚至有偏误。回来后,我一边整理采访资料,一边用查找档案和资料对他的讲述进行佐证。之后,我又两次拜访老人,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终于将他颇为传奇的经历整理出来。 

一、苦难的童年

陈文,梧州蒙山县人,1924年2月出生。6岁时,父亲被拉去军中当挑夫,因为劳累过度,没多久就病死了。一年多后,母亲也在贫病悲苦中撒手人寰,舅舅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间泥房买来棺材殓葬他母亲后就不再管他。他靠帮人看牛给人帮工,象野草一样顽强地活了下来。17岁那年,他在荔浦两广饭店做伙计,听伙伴说有亲戚在柳州开饭店跑运输,就动了心思。经与伙伴商量,决定一起到柳州去找事做。可他当时穷得连双鞋都没有,硬是光着脚走了7天来到柳州。 

他与伙伴一起在大德公司做工,老板有五六部汽车,当时物资内迁,很多货物要拉往贵州。陈文跟车做帮手,他人机灵又勤快,司机开车,他在一旁留心观察,有时空车返回,在路况好的地段司机也会让他练练手,慢慢的陈文学了一些技术。当时,恰逢桂南会战,日军占领南宁,柳州人心惶惶,加上日寇不拘白天、黑夜时常空袭柳州,老板决定结束经营将货物转移到贵阳去,就这样陈文跟着老板于1942年春来到了贵阳。 

二.参加抗日远征军

贵阳大约有十多个停车场,很多外地车在此躲避日军,陈文负责给老板看车看货。有个晚上,他听说汽车六团正在招人出国打仗,有人问他去不去?陈文想,他一个孤儿在贵阳没事可干,回柳州也回不了,也没处可回,还不如去当兵打鬼子。他和十多个年轻人步行26公里来到青镇找到汽车六团报名参军,团长把陈文分配在一营一连二排,他还记得他的营长姓杨,连长姓张,排长姓刘。 

到了汽车六团陈文才知道,与他一起来的还方科、陆振朝、滕奇、李越明等几位广西老乡,方科、陆振朝是中央陆军机械化学校的学员。在贵阳进行了两个月的基础训练,部队就接到出国参战的通知。到了昆明机场陈文看到的是异常繁忙的景象,很多的中国人,很多的美国人,归国服务的华侨在现场做翻译,在机场的人员的安排下,每30人坐一架飞机,经过3个半小时空中飞行后他们来到印度这个陌生的国度。美国人把他们接到一个招待所,发给两套军装、鞋袜、餐具等物品,第二天坐汽车直接前往兰姆伽军事训练营。 

兰姆伽位于印度加尔各答西北方向200公里,原是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战俘营。为了帮助中国装备和训练军队,经与英军协商,史迪威将军把这里建成中国远征军的训练基地,并从美国调来大批军事人员作教官。训练基地很大,营房很多,陈文他们的汽车六团在训练营一区汽车学校人员训练班训练。因前方战事吃紧,急缺司机,美军教官对他们的训练非常严格,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训练。在国内没有人开过美国的十轮大卡车,美国教官设置各种复杂路况让大家练习,训练了一段时间,他们拿到美国人发的Pass(汽车驾驶合格证书),第二天就离开了兰姆伽训练营。汽车六团开拔到印度“尼都”(音)的地方扎营,每10人一顶帐篷,睡行军床,美军补给面粉,猪肉、牛肉、鱼等罐头食品,逢年过节还可以加菜。营房附近有一条河,他们常到河里洗澡。由中国军队、美国军队、英国军队、缅甸军队组成的联合军在丛林里与日本人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汽车六团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前线运送弹药、粮食等物资。汽车是由美国轮船运来的,存放在印度的一个大山里。由尼都通往丛林战场的道路是由美军黑人军士用机械化开造,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高大的树木纷纷倒下,真可谓是披荆斩棘,仗打到哪,路就开到哪。陈文说,他亲眼看到前线死了很多人,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有,他们每天都在基地与前线之间往返,有时一天还要跑两趟,两人轮换着开,不分白天与黑夜。 

有一回他送弹药往前线,返回时是晚上,极度疲乏的他在一处坡大弯急的路段,方向盘没打过来,汽车冲出路面翻下山崖,他自己伤并不严重,只是被困在车内动弹不得,丛林里难见人影,真是喊天不应喊地不灵。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辆美军车路过,山崖下两盏亮着的车灯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设法将他救起。陈文被救出后,却在惦记他那辆车怎么办?翻译官向他转达美国人的意见:”人没事就好了,汽车不要管了,回基地再开一辆新车。美国人将他送回营地,连长也没有责怪他。 

有一段时间,前线战况紧张,陈文被派去给美军指挥部开车。有天晚上,陈文开着一辆中卡车送美军指挥部军官上前线,途中车灯照到两个日本兵举枪对汽车作射击状,车上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遇到日军小分队了?立即拔枪准备还击,两个日本兵却丢下枪指着肚子比划着说他们饿极了能不能给点吃的?原来是两个日本散兵,打散后找不到部队已经饿了很长时间了。美军拿出自己的配备的食物给两名日本散兵食用,然后再用绳索将他们捆绑起来送到前线处理。 

美军指挥官坐他的车多了,也就相熟了,他们都觉的陈文的开车技术熟练人实在,有位美军军官还将个人的一块欧米茄手表送给他作纪念。 

还有一次,陈文在前线不知中了什么毒气,脸肿得非常用利害,眼睛肿得都眯成一条缝了,看不见东西自然也无法开车。他随美军运送伤员的直升飞机来到位于缅甸的一家战地医院,那里有中国医生,也有美国医生,住了两星期的院后送回汽车第6团,连长没有马上让他去开车,让他站了一段时间的岗。 

随着战事向前发展,联合军节节推进,他们的营地也由尼都迁到缅甸境内。有一次大概是打了个大胜仗,日军退缩到仰光,指挥部决定举办一次联欢会来庆祝胜利。陈文说他们汽车六团除了值勤人员,几乎全都去参加了。到了会场,各国军人按划分的区域来坐,中国兵、美国兵、英国兵、缅甸兵还有当地百姓,整个会场挤得满满当当的,中国的歌舞慰问团,美军,英军和缅方都有节目上台演出,好久以来大家都没有这么开心了!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身体恢复后,他继续开车,没多久听说日本人投降了,这可是天大好消息!但远征军没有举行庆祝活动,对于长期深陷的战争旋涡备感疲劳的军人来说,此刻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美国人离开了,英国人离开了,中国的部队也在往边境线开拔。 

三.返回柳州

部队回到昆明住了一晚便继续前进,到了贵阳停下待命,10余天后听说部队要开往大西北,陈文向连长告假回柳州探亲。连长给了他十块大洋,陈文脱下一身美式军服,到街市买了一套便装,搭乘一个柳州老板的顺风车回柳州。在国外打仗三四年,他身上除了美国军官送他那块手表和在兰姆伽培训获得那一纸驾驶证外别无所有。车到柳州,车老板直接将车开到位于半山的家中,举目无亲的陈文央求老板让他跟看东西的助手一起在车上睡一夜。第二天,陈文遇到以前的朋友老苏,老苏跑码头逛车站帮旅馆拉客人,他在江边租有一间房,同意陈文在他那暂住。但没过几天,老苏籍口说要懂得时间才好做工,向陈文讨要那块欧米茄手表,陈文身上再无值钱之物,也只有给他了。巧的是,陈文在街上遇到当年的老东家黎八婶。战后汽油奇缺,黎八婶家有一辆烧木碳的汽车由他侄子开,让陈文去帮忙。后来因一件小事误会陈文,陈文没有替自己辩解默默离开。老苏告诉陈文柳州机场招考司机,他去应考并被录用。战后,物资运送、兵源运送,各种飞机在此起降,柳州机场好不繁忙!机场黄站长让陈文每天开车去接那些刚下飞机的飞行员,送他们到宾馆休息。 

四、为桂系名将韦云淞开车

在机场开车没多久,有个韦司令(陈文白话口音说是韦文从,后经考证是桂系宿将韦云凇)到机场向黄站长借辆小车用,黄站长似乎跟他很熟,站长直接喊来陈文,让他开车跟韦司令走,并告诉他以后就跟韦司令开车了。陈文也不知道这个“韦云淞”是谁,听人讲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手下,日本人攻打桂林时任城防司令率兵守桂林,守了10天见守不住弃城脱逃被撤职查办。陈文帮韦云淞开车没有工资发,只管两餐饭吃。有一次,陈文与韦云淞的侄子去拉东西,忙了一整天,陈文对韦司令的侄子说,今天辛苦了一天,晚上可不可以加点菜吃好点?他侄子也觉得合情理,就跑去跟韦云淞说这事,韦云淞回答说:“加什么菜?买点番薯吃就好!”六七十年过去了,陈文对这句话还记忆犹新。他到现在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穷的司令?其实,早在1937年广西军北上抗日时韦云淞已经升任第四十八军军长,1944年广西会战韦云淞被任命为第十六集团军上将副总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多年高官何至于如此?这位韦司令一向“节俭”可是名不虚传。 

陈文说,他的原名叫陈天保,韦云淞说不如叫陈文吧!简单好记。大字不识的他就有了一个很文气的名字。韦云淞家住在维新巷,虽然不在军中任职了,还有带着两个警卫,一个叫恒长(音)、一个叫李班长,另有一个老部下宁德光也常跟着他,家里时不时会有些朋友来打麻将、聊天。韦云松有时在柳州有时不在,具体做什么事却无从了解。 

韦云淞有三个夫人,大夫人在容县老家,二夫人是广州的偶尔见过几回,三夫人是安徽人,只有三夫人和她母亲及两个孩子常住维新巷房子。三夫人的妈妈见陈文老实勤快,就把同一条街的女孩熊菊珍介绍给他,两个人互相中意,菊珍的父母也喜欢,没多久就结婚了。婚是结了,陈文却无力养家,菊珍嫁给他却还得回父母家吃饭,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起参加汽车六团的好友方科,方科在他走后没多久也离开军队回广西了,在柳州娶了一个缅甸华侨的女儿为妻,供职于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汽车保养场。他向陈文透露了一个消息,广西分署顾问、农垦处处长陆大京那里需要一个司机。 

陈文回去跟三夫人说,机场那辆车残破得几乎开不动了,听说农垦处陆处长那边要司机,可不可以让韦司令帮写个条子推荐一下?韦云淞被任命为广西禁烟督办,马上要走马上任,他很爽快帮陈文写了一封推荐信。 

陈文说,他离开后,韦云淞一家人搬入河南侨头新的韦公馆(现在的天马派出所所处的位置),只是没有住上多久柳州就解放了,韦云淞一家去了香港。 

五、为农学专家陆大京开车

1948年1月,陈文到农垦处上班,这次他开的是一辆新轿车,专门接送陆大京。陆大京是留美博士著名的农学家,回国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抗战时期来到广西在广西农事试验场、广西大学农业院负责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抗战胜利后担任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农业顾问、行总农林部农垦处广西复耕队队长。1947年末,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结束其使命,行总农林部农垦处改组为农垦处广西分处,陆大京继续任处长。陈文去的时候,处里的雇职员、受训学员、工役人员有近200人,还有几名外籍技术人员。农垦处的主要工作是指导战后开展复耕、垦荒、造林等农业的恢复工作。陆大京经常到沙塘、雒容、露塘、石碑坪、无忧等农场指导工作。救济总署给中国支助了一批农业机械,农垦处负责开办培训班,请国外来的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各农场技术人员。 

陆博士不但学问好,性情也极好。有一次,处里派了五六部车去蒙江拉油,在返回的路上有些司机想捞外快,车上顺带拉几个人,刚好让去桂林办事的陆大京遇上了,陆大京让陈文停车,他并没有责骂司机,而是跟他们讲道理,指出他们这样用拉油的车载人是件很危险的事,司机们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对,心服口服的听从陆博士的劝诫,不再私自拉客了。 

在农垦处,陈文每月有60元工资,这么多年以来他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总算可以养家糊口了。他为陆博士开了将近两年的车,柳州解放了!陆大京很快调离。陈文知道他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但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改变?  

六.为柳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魏伯开车

12月中旬的一天,陈文很惊奇地发现,处里那个每天默默扫地做些杂活的老头(陈文不知道他的名字,平时称他为老头)上衣佩戴有“柳州军管会”的胸章,陈文问老头能不能也给他一个那样的胸章,老头摇摇头说这胸章是不随便给的。他告诉陈文他是跟梁山一起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现在是柳州军管会工作人员,负责农垦处的接管工作。老头让陈文把陆博士用的车收拾干净,加满油直接开到新成立的市政府去,那里会有人接待他。 

陈文按老头的指点,将车开到市人民政府。他向工作人员递上老头写的介绍信。陈文不识字,不知老头具体写了些怎么?工作人员带他去见一个人,那男子个头不高,四十出头,说话是北方口音,工作人员告诉他眼前这位就是新上任的柳州市市长魏伯同志。命运的安排又一次让陈文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老头让他过来是给市长开车! 

柳州于11月25日解放,柳州地下党城工委与入城解放军成立柳州市人民临时治安委员会管理城市。由中共中央华中局9月在武汉组建柳州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在魏伯同志的带领下12月9日到达柳州,12月12日柳州军管会成立,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开办公。陈文正是在人民政府刚刚建立,人员物资尚未完备的情况下被抽调过来工作的。在陈文的印象中,魏伯市长工作作风扎实,对人和气亲切却很有魄力。当时柳州的社会治安很混乱,那些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特务、土匪躲在暗处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为了以防不测魏伯市长不但自己佩有枪,还给陈文发枪。陈文给魏市长开车不到一年,又转回原单位农垦处。 

七、参加援越抗法汽车队

回到农垦处不久,陈文被调到省农垦厅为厅长开车,当时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正在进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请求中国给予支援,中国政府派出军事顾问并给予物资上的支援。陈文被派去参加由农垦厅组建的援越抗法汽车队,由于有在远征军缅甸丛林练就过硬的驾驶技术,上级领导安排他担任队长。车队有七八辆车,他们通常是白天休息,晚上开车,主要是给越南人民送去粮食、火柴、盐巴之类的生活用品。在援越抗法车队两年,他们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各项运输任务没有发生什么样意外,只是有一回他突然患急性阑尾炎,险些要了他的命,后在领导和队友们的帮助下紧急送回南宁手术。参加援越抗法运输队满两年后,陈文得以换班回来。 

八、在柳州贮木场和汽车总站工作

农垦厅领导考虑到他的妻子孩子都在柳州,就把安排到到柳州贮木场工作,在那里他当过总务、车队长、工会主席、车间主任等职务,由于他没有文化难以胜任领导工作,场领导还专门派了一个干事配合他的工作。 

1958年,汽车总站急需司机,陈文又被调到汽车总站负责培训司机,带徒无数,直到1984年光荣退休。 

陈文和妻子熊菊珍一辈子恩爱,育有两儿两女,现在已是四世同堂。他很少跟人讲起他的过去,文革时期柳州两派武斗导致他家着火,他悉心保存那份在印度兰姆伽军事基地培训美国人发给的Pass也跟其他财物一起被焚毁,儿孙们也不知道他有那么多不平凡的经历。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奖励抗战老兵,单位和社区替他申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11月1日他得知获得奖章和奖金的消息,11月6日便把5000元奖金捐赠给柳州儿童福利院。他说,他自己是一个孤儿,忘不了童年时期的悲苦,希望孩子们过更好。 

A01

A4

陈文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陈文与家人

陈文与老伴熊菊珍

农垦处复耕队名册登记有陈文的页面

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名册中方科学历一栏有到印度兰姆伽参加培训的记录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