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馆藏纵览 >> 柳州风物

馆藏纵览

高沙锣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发布日期: 2017-12-05 16:30    |  作者: 柳州市柳南区档案局 尹莉莎

在柳南区西鹅乡,流传着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高沙锣鼓”。顾名思义,它因流传于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热烈欢快的韵律节奏,成为鹅山柳水间的一朵艺术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并逐渐成为享誉龙城大地的民间文化。

高沙锣鼓又名“八宝会”,原为福建漳州府南靖县等地的祈神祭祀音乐。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后由周武王赐于“林”氏。清末民初,福建移民来到柳州市郊西鹅乡西鹅村高沙屯定居,“八宝会”随即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沙锣鼓共有10个板(曲), 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格。因其韵味独特,既古雅深沉,又能表现现实的欢快热闹,传入柳州后即与柳州民俗活动相得益彰,成为大小庙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缺少的礼仪音乐。

作为民间艺术的“高沙锣鼓”,它既有远古时代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的独特性,同时又明显带有外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并还融合了当地乐曲文化。演奏起来虽没北方鼓的粗犷豪放,也没“两广”的大鼓大锣。但它却通过独特的敲打技艺,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来反映生活情趣。节奏轻重缓急,交错使用,完全能给人一种如同涓涓细流,轻轻絮语;又忽然一种狂风疾雨,电闪雷鸣的强烈音乐艺术感受。深刻表达了他们热爱生活,爱好和平,敢与艰难抗争的坚毅性格。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时,“高沙锣鼓”曾参加全区民间文艺会演并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正是这样一个极具民俗文化特点的民间击打乐器,在“文革”时期因被误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而遭到禁止,从此销声匿迹,几近失传。

“高沙锣鼓”既有古代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和庆贺丰收的独特性,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当地和外地的文化,又有本土和外地乐曲融合的共存性。对于学者研究客家音乐的艺术内涵和一个民族的迁移史、发展史,了解当地的民间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当地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高沙锣鼓”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沙锣鼓也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师承口头心授世代流传。自我保护的能力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诸多客观因数的出现,已是面临着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发展资金短缺、保护措施无力、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2005年,柳南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挖掘、整理,终于重现了古老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2007年1月,“高沙锣鼓”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文化也变得越来越趋向多元,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代相融合,才能传承、发扬下去。近年来,“高沙锣鼓”经今报等媒体宣传,引起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经多次考察后,终于将其列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是,因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高沙锣鼓”依然面临着再次失传的危险。首先是缺资金。据队长林万文介绍,最初他们探索“高沙锣鼓”的敲法,完全靠大家自觉自愿,利用工余时间来排练,因陋就简花费不多。去年,一些热心的私人老板和村民捐款8000多元,添置道具和服装,让锣鼓队正式组建了起来,经过多次公开表演,“高沙锣鼓”在柳州已小有名气。但是,要将其传承下去,提高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增加人手,添置道具等,均需要资金。今年柳州市文化部门将“高沙锣鼓”宣布为文化遗产代表作,奖励了锣鼓队600元钱,他们全部用于购买演出用品,之后很快又“断粮”了。

于是,2012年以来,柳南区委常委、区政府加大对辖区特别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持力度,积极扶持一批在民间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民俗艺术项目,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多次进行走访调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高沙锣鼓为抓手,开展乡镇统战文化工作。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扶持高沙锣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西鹅乡小学成立高沙锣鼓队,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作为传承人,并为学校购置锣鼓等乐器,邀请高沙锣鼓传承人为年轻人进行免费指导。同时,还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创新高沙锣鼓的表演形式,使之与秧歌、童谣等相结合,将统战思想编排到演唱内容中,配合高沙锣鼓明快欢畅的节奏,使“高沙锣鼓”在形式上更具观赏性、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普及推广、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在内容上,与当代主流价值观更为贴近,内涵更加丰富。

目前,柳南区太阳村镇已有8支高沙锣鼓队,并成立了1支女子“高沙锣鼓”队和1支少年“高沙锣鼓”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高沙锣鼓”民间艺人达40余人,其中有2人是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1人是柳州市“高沙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高沙锣鼓的登台亮相不再仅限于本族内的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已拓展到日常生活的乔迁新房、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辖区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新居落成、婚嫁、乔迁、贺寿、开业等喜庆活动,均有高沙锣鼓到场表演助庆。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高沙锣鼓一敲响,立即引来群众争相观看,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近两年,“高沙锣鼓”已先后5次参加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柳州水上国际狂欢节民俗文化展演等,为广大龙城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如今,高沙锣鼓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广大村民因“高沙锣鼓”而乐、而群、而和谐。在柳南区太阳村镇下辖的13个行政村,高沙锣鼓队均能坚持常年开展表演活动,镇村受益人数占太阳村镇辖区2万常住人口的60%以上。依托高沙锣鼓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党的思想得到了有效传播,在乡镇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使高沙锣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被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古老乐种——高沙锣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馆藏纵览  

高沙锣鼓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发布日期: 2017-12-05 16:30    |  作者: 柳州市柳南区档案局 尹莉莎

在柳南区西鹅乡,流传着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高沙锣鼓”。顾名思义,它因流传于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热烈欢快的韵律节奏,成为鹅山柳水间的一朵艺术奇葩,散发着诱人的馨香,并逐渐成为享誉龙城大地的民间文化。

高沙锣鼓又名“八宝会”,原为福建漳州府南靖县等地的祈神祭祀音乐。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后由周武王赐于“林”氏。清末民初,福建移民来到柳州市郊西鹅乡西鹅村高沙屯定居,“八宝会”随即传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沙锣鼓共有10个板(曲), 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风格。因其韵味独特,既古雅深沉,又能表现现实的欢快热闹,传入柳州后即与柳州民俗活动相得益彰,成为大小庙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缺少的礼仪音乐。

作为民间艺术的“高沙锣鼓”,它既有远古时代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的独特性,同时又明显带有外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并还融合了当地乐曲文化。演奏起来虽没北方鼓的粗犷豪放,也没“两广”的大鼓大锣。但它却通过独特的敲打技艺,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来反映生活情趣。节奏轻重缓急,交错使用,完全能给人一种如同涓涓细流,轻轻絮语;又忽然一种狂风疾雨,电闪雷鸣的强烈音乐艺术感受。深刻表达了他们热爱生活,爱好和平,敢与艰难抗争的坚毅性格。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时,“高沙锣鼓”曾参加全区民间文艺会演并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正是这样一个极具民俗文化特点的民间击打乐器,在“文革”时期因被误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而遭到禁止,从此销声匿迹,几近失传。

“高沙锣鼓”既有古代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和庆贺丰收的独特性,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当地和外地的文化,又有本土和外地乐曲融合的共存性。对于学者研究客家音乐的艺术内涵和一个民族的迁移史、发展史,了解当地的民间生活习俗等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当地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高沙锣鼓”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沙锣鼓也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师承口头心授世代流传。自我保护的能力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诸多客观因数的出现,已是面临着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发展资金短缺、保护措施无力、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2005年,柳南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挖掘、整理,终于重现了古老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2007年1月,“高沙锣鼓”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民俗文化也变得越来越趋向多元,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代相融合,才能传承、发扬下去。近年来,“高沙锣鼓”经今报等媒体宣传,引起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经多次考察后,终于将其列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是,因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高沙锣鼓”依然面临着再次失传的危险。首先是缺资金。据队长林万文介绍,最初他们探索“高沙锣鼓”的敲法,完全靠大家自觉自愿,利用工余时间来排练,因陋就简花费不多。去年,一些热心的私人老板和村民捐款8000多元,添置道具和服装,让锣鼓队正式组建了起来,经过多次公开表演,“高沙锣鼓”在柳州已小有名气。但是,要将其传承下去,提高起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增加人手,添置道具等,均需要资金。今年柳州市文化部门将“高沙锣鼓”宣布为文化遗产代表作,奖励了锣鼓队600元钱,他们全部用于购买演出用品,之后很快又“断粮”了。

于是,2012年以来,柳南区委常委、区政府加大对辖区特别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持力度,积极扶持一批在民间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民俗艺术项目,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多次进行走访调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以高沙锣鼓为抓手,开展乡镇统战文化工作。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于扶持高沙锣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西鹅乡小学成立高沙锣鼓队,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作为传承人,并为学校购置锣鼓等乐器,邀请高沙锣鼓传承人为年轻人进行免费指导。同时,还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创新高沙锣鼓的表演形式,使之与秧歌、童谣等相结合,将统战思想编排到演唱内容中,配合高沙锣鼓明快欢畅的节奏,使“高沙锣鼓”在形式上更具观赏性、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普及推广、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在内容上,与当代主流价值观更为贴近,内涵更加丰富。

目前,柳南区太阳村镇已有8支高沙锣鼓队,并成立了1支女子“高沙锣鼓”队和1支少年“高沙锣鼓”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的“高沙锣鼓”民间艺人达40余人,其中有2人是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1人是柳州市“高沙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高沙锣鼓的登台亮相不再仅限于本族内的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已拓展到日常生活的乔迁新房、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中。辖区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新居落成、婚嫁、乔迁、贺寿、开业等喜庆活动,均有高沙锣鼓到场表演助庆。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高沙锣鼓一敲响,立即引来群众争相观看,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近两年,“高沙锣鼓”已先后5次参加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柳州水上国际狂欢节民俗文化展演等,为广大龙城人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如今,高沙锣鼓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广大村民因“高沙锣鼓”而乐、而群、而和谐。在柳南区太阳村镇下辖的13个行政村,高沙锣鼓队均能坚持常年开展表演活动,镇村受益人数占太阳村镇辖区2万常住人口的60%以上。依托高沙锣鼓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党的思想得到了有效传播,在乡镇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现代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使高沙锣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被重新赋予了新的生命,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古老乐种——高沙锣鼓。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