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馆藏纵览 >> 柳州风物

馆藏纵览

去柳州赶码头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08 08:30    |  作者: 文/禹至

我曾惊叹长江的澎湃和黄河的壮阔,也曾沉醉漓江山水的水墨气韵和瑞丽江畔的异俗风情,还曾被钱塘江的潮水和黄果树的瀑布牵动过心跳。但就算把见过的江河尽数罗列,似乎也没有哪条江会像柳江这样,与她的子民如此亲密,如此依恋。是的,每条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养育一方子民,缔造一方文化。柳江,从贵州高原溢出的潭水,绕山避木蜿蜒向东,在汇入珠江之前流经柳州,就像一个神灵,以极其柔软的方式唤醒另一个神灵——山神,去怀抱一片疆土,养育她的子民,缔造她的文化。这片疆土,就是柳州。

山和水构成“山水”一词,自古有之,起初是代指神明,而后不断扩展词义:或指赏心之风景,或指丹青之一隅,或指营城之根本。以山水作为营城之根本,是一种意识,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哲学,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细品柳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建制沿革到城池变迁,都能读出先贤之于山水营城的智慧轨迹及其文化现象。

城池方面,从有记载的柳州古城池图录看,其选址、建筑与山水的形态、方位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范本级的山水格局:城池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面对西来东去的一湾江水,玉带环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明皆有山峰一一对应,无一不正其位。从人类生存与文明进程的关系角度看,山水营城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敬畏自然。这种敬畏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却与现代文明中的生态文明诉求殊途同归。

治理方面,纵观柳州的历史,每每对先贤的智慧肃然起敬:柳江河道上接贵州下通广东,按今人的说法这是区位优势,在先贤的智慧里此即营城之本。直白说,就是利用山水来经营城市。再直白一点,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接通水路的陆上驿道,以及与之配套的驿站、递运所等,自隋代起兴建,于唐代初具规模,宋代迎来长足发展,柳州已然是广西乃至覆盖邻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由此催生的码头文化,在明初便已盛行。

码头是水上交通与陆上交通的交汇点,也是商业的集结地。无论是唐代起传入柳州的中原文化,还是更早时期传入柳州的柳江上游各民族文化,珠江文化,以及先秦的百越残存的本土文化,都曾在码头上交融,成为码头文化的组成元素,并铸就了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开明进取的柳州码头文化的精神内核。

柳州码头在明代涌现,正因有驿道、驿站和递运所,以及运力充足的长途水运通道,由此引来八方客商,与柳州人共享商机和交易场所,码头便自然而然形成。一方面,去柳州赶码头,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的客商谋生的途径;另一方面,码头客的增多和需求的变化,也加速了柳州码头的扩增和柳州手工业的发展。柳州码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大致如此,这显然不是一种可人为打造的文化。柳州人的营生自古依赖柳江,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习俗,也是根。

柳州手工业的发展始于唐盛于宋,从竹木制品起家,有粗有精,粗者如箩筐、簸箕;精者如杆秤、木尺。到了明代,柳州手工业的品类拓展迅速,最突出的,要数手工纺织,“柳布”就是在明代名扬千里的。品类的增加带来了码头的分化,以致每一个码头都有其专营。

柳州的竹木很出名,尤其是柳州杉木。那时的竹木运输最高效的就是利用江河放排,便于放排的水陆交汇点自然成了放排码头,洛埠和大埔就曾有放排码头;柳州很早就有烧窑的工艺,包括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皿。窑制品的生产、交易和递运大多集中在窑埠,这也是窑埠码头形成和得名的原因;民以食为天,一个商埠重镇理应少不了粮油的集结和交易,这是当然,谷埠就是柳州的一条街,因专营五谷粮油而得名,也是当时的谷物码头;其他手工业产品,包括赫赫有名的“柳布”究竟在哪个码头集结交易,可能过于零散,已无从考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的几十年里,柳州纺织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折射出“柳布”的历史沉淀和成就。





如今的柳州,城池在扩大,楼宇在增多也在长高,百里柳江没了渡口,却多了二十几座桥梁,道路多了,华灯也璀璨了。其实,今天所看到的柳州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与国内六百多座城市是同频的,都是同一时代的同类产物。值得欣慰的是,山水营城从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柳州人传承下来,以致对自然的敬畏成为一种公民自觉,这是文明的进步;再就是码头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被越来越多的柳州人所汲取,以致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开明进取逐渐从一种文化追求转化为一种城市态度,这是文化的进步。

当今时代,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不是去收集她的GDP数据,欣赏她的楼宇、华灯和花团锦簇,而是要抚摸她的灵魂——文化。拿柳州来讲,绕开柳江去了解柳州文化想必是徒劳的。因为,即使在多元文化融合语境下的今天,山水营城文化和码头文化依然是柳州文化的根基,绕不开柳江。

去柳州赶码头,是从前的客商谋生的途径,如今,或许可以转化为抚摸这座城市灵魂的途径。亲临码头,亲近柳江,亲身感受柳州码头文化的包容、开明和温度,亲历体认山水营城文化的思想格局和智慧,就有可能触碰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柳江沿岸码头林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样式和内容,承载着柳州的历史、今天和未来,承载着这座城市夜以继日的舒缓的呼吸,值得我们去感受,去触摸,去玩味。

在西来寺放生码头,簇拥的放生者或许并不都是佛门信众,但他们都善待生灵,诚心向善;在驾鹤山码头的驾鹤书院里,寓柳三相的故事可能会为你加持一种宁静而巨大的思考力;窑埠码头是古码头与再造古镇的结合体,在古迹散发出的时尚气息里,你可能会体验到从徐霞客到当今网红的文化穿越;在东堤码头,停满游船的泊位可能会为你勾勒出宋代柳州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伟岸轮廓;在水狂码头体验水上运动的激情,或许能让你真切体会健康快乐比成功重要;雷村码头本是一村,是不多见的没有被格式化却能上榜的美丽乡村,在这里,你可能会感受到柳州码头文化的另一个人文特征——码头人的淳朴和豪爽,实则,这也是柳州人的性格。

柳州的码头很多。既有古码头的遗存,也有新码头的补充。有工业码头、客运码头,也有商业码头、旅游码头。还有的,是丧失了泊船功能却仍然发挥着不同作为的老码头。每个码头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历史印记,也各有各的文化表达,都是柳州码头文化的组成部分。试想,如果将它们贯连起来,再从八方唤来新的码头客,重新喊上一嗓子“去柳州赶码头”,那将是何景象?或许,还能从中找到破解千城一面的文化密码。




(转载自大河湾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馆藏纵览  

去柳州赶码头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08 08:30    |  作者: 文/禹至

我曾惊叹长江的澎湃和黄河的壮阔,也曾沉醉漓江山水的水墨气韵和瑞丽江畔的异俗风情,还曾被钱塘江的潮水和黄果树的瀑布牵动过心跳。但就算把见过的江河尽数罗列,似乎也没有哪条江会像柳江这样,与她的子民如此亲密,如此依恋。是的,每条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养育一方子民,缔造一方文化。柳江,从贵州高原溢出的潭水,绕山避木蜿蜒向东,在汇入珠江之前流经柳州,就像一个神灵,以极其柔软的方式唤醒另一个神灵——山神,去怀抱一片疆土,养育她的子民,缔造她的文化。这片疆土,就是柳州。

山和水构成“山水”一词,自古有之,起初是代指神明,而后不断扩展词义:或指赏心之风景,或指丹青之一隅,或指营城之根本。以山水作为营城之根本,是一种意识,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哲学,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细品柳州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建制沿革到城池变迁,都能读出先贤之于山水营城的智慧轨迹及其文化现象。

城池方面,从有记载的柳州古城池图录看,其选址、建筑与山水的形态、方位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范本级的山水格局:城池坐北朝南,负阴抱阳;面对西来东去的一湾江水,玉带环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明皆有山峰一一对应,无一不正其位。从人类生存与文明进程的关系角度看,山水营城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敬畏自然。这种敬畏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却与现代文明中的生态文明诉求殊途同归。

治理方面,纵观柳州的历史,每每对先贤的智慧肃然起敬:柳江河道上接贵州下通广东,按今人的说法这是区位优势,在先贤的智慧里此即营城之本。直白说,就是利用山水来经营城市。再直白一点,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接通水路的陆上驿道,以及与之配套的驿站、递运所等,自隋代起兴建,于唐代初具规模,宋代迎来长足发展,柳州已然是广西乃至覆盖邻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重镇,由此催生的码头文化,在明初便已盛行。

码头是水上交通与陆上交通的交汇点,也是商业的集结地。无论是唐代起传入柳州的中原文化,还是更早时期传入柳州的柳江上游各民族文化,珠江文化,以及先秦的百越残存的本土文化,都曾在码头上交融,成为码头文化的组成元素,并铸就了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开明进取的柳州码头文化的精神内核。

柳州码头在明代涌现,正因有驿道、驿站和递运所,以及运力充足的长途水运通道,由此引来八方客商,与柳州人共享商机和交易场所,码头便自然而然形成。一方面,去柳州赶码头,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的客商谋生的途径;另一方面,码头客的增多和需求的变化,也加速了柳州码头的扩增和柳州手工业的发展。柳州码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大致如此,这显然不是一种可人为打造的文化。柳州人的营生自古依赖柳江,这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习俗,也是根。

柳州手工业的发展始于唐盛于宋,从竹木制品起家,有粗有精,粗者如箩筐、簸箕;精者如杆秤、木尺。到了明代,柳州手工业的品类拓展迅速,最突出的,要数手工纺织,“柳布”就是在明代名扬千里的。品类的增加带来了码头的分化,以致每一个码头都有其专营。

柳州的竹木很出名,尤其是柳州杉木。那时的竹木运输最高效的就是利用江河放排,便于放排的水陆交汇点自然成了放排码头,洛埠和大埔就曾有放排码头;柳州很早就有烧窑的工艺,包括烧制砖瓦和陶瓷器皿。窑制品的生产、交易和递运大多集中在窑埠,这也是窑埠码头形成和得名的原因;民以食为天,一个商埠重镇理应少不了粮油的集结和交易,这是当然,谷埠就是柳州的一条街,因专营五谷粮油而得名,也是当时的谷物码头;其他手工业产品,包括赫赫有名的“柳布”究竟在哪个码头集结交易,可能过于零散,已无从考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的几十年里,柳州纺织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折射出“柳布”的历史沉淀和成就。





如今的柳州,城池在扩大,楼宇在增多也在长高,百里柳江没了渡口,却多了二十几座桥梁,道路多了,华灯也璀璨了。其实,今天所看到的柳州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与国内六百多座城市是同频的,都是同一时代的同类产物。值得欣慰的是,山水营城从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柳州人传承下来,以致对自然的敬畏成为一种公民自觉,这是文明的进步;再就是码头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被越来越多的柳州人所汲取,以致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开明进取逐渐从一种文化追求转化为一种城市态度,这是文化的进步。

当今时代,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不是去收集她的GDP数据,欣赏她的楼宇、华灯和花团锦簇,而是要抚摸她的灵魂——文化。拿柳州来讲,绕开柳江去了解柳州文化想必是徒劳的。因为,即使在多元文化融合语境下的今天,山水营城文化和码头文化依然是柳州文化的根基,绕不开柳江。

去柳州赶码头,是从前的客商谋生的途径,如今,或许可以转化为抚摸这座城市灵魂的途径。亲临码头,亲近柳江,亲身感受柳州码头文化的包容、开明和温度,亲历体认山水营城文化的思想格局和智慧,就有可能触碰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柳江沿岸码头林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样式和内容,承载着柳州的历史、今天和未来,承载着这座城市夜以继日的舒缓的呼吸,值得我们去感受,去触摸,去玩味。

在西来寺放生码头,簇拥的放生者或许并不都是佛门信众,但他们都善待生灵,诚心向善;在驾鹤山码头的驾鹤书院里,寓柳三相的故事可能会为你加持一种宁静而巨大的思考力;窑埠码头是古码头与再造古镇的结合体,在古迹散发出的时尚气息里,你可能会体验到从徐霞客到当今网红的文化穿越;在东堤码头,停满游船的泊位可能会为你勾勒出宋代柳州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伟岸轮廓;在水狂码头体验水上运动的激情,或许能让你真切体会健康快乐比成功重要;雷村码头本是一村,是不多见的没有被格式化却能上榜的美丽乡村,在这里,你可能会感受到柳州码头文化的另一个人文特征——码头人的淳朴和豪爽,实则,这也是柳州人的性格。

柳州的码头很多。既有古码头的遗存,也有新码头的补充。有工业码头、客运码头,也有商业码头、旅游码头。还有的,是丧失了泊船功能却仍然发挥着不同作为的老码头。每个码头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历史印记,也各有各的文化表达,都是柳州码头文化的组成部分。试想,如果将它们贯连起来,再从八方唤来新的码头客,重新喊上一嗓子“去柳州赶码头”,那将是何景象?或许,还能从中找到破解千城一面的文化密码。




(转载自大河湾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