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从寂寥中归来的“声音档案”
近日,柳州市鱼峰区档案局有幸参与“鱼峰歌圩”调研组,赴梧州塘湾村对桂南采茶戏进行实地采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临近年关,梧州塘湾村里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浓厚的新年氛围中——沉寂已久的采茶戏终于回归他们的生活。而这,还要从十几年前开始说起。
2002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塘湾村的戏班中断演出。这个解放前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戏班,专唱采茶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为鼎盛,之后随着历史历经几番浮沉。桂南采茶戏源于赣南采茶歌,清道光、光绪年间,采茶歌由北向南流传,逐渐传入广西。因各地方言差异,叫法也就有所不同。流行于广西东南部的称之为“桂南采茶戏”,流行于广西中北部的,则称之为“桂北彩调剧”。我国三百多个剧种按声腔的传播特点,大致可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本土腔五种声腔系统。“桂南采茶戏”与“桂北彩调剧”同属本土腔,是根植于本地文化土壤的戏曲剧种,以锣、鼓、钹、梆子、唢呐、笛子、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本土浓烈的地方风格及方言特点。
如果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在采茶戏里就是“三个行当一台戏”。因戏中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又被称为“三小戏”或“三角班”。生角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百姓,生产劳动是他们的主要表演内容。姑娘主要扮演旦角,表演常以歌舞相伴。懒汉、傻子等极富喜剧感的人物则由丑角扮演。“戏剧等人生,衮衮徒区区”。桂南采茶戏与很多早期的地方戏一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它的内容往往是对百姓生活原生态的模仿,让被表现对象的可鄙、可笑跃然纸上,自行构成生动有力的讽刺,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严肃写实,讥弊讽世,是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者对于生活中某些畸形的事物进行的客观揭露。其写实特点就在于创作者对社会弊病的关注与讥讽,以及戏剧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采茶戏剧目《五子图》亦是如此,创作者王志梧以辛辣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养子防老”的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一些“子不养老”这一现象的冲突,体现时代的社会诉求与个人欲望,以及戏剧背后个体的善与恶、真与伪、救赎与沉沦的人间百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戏曲受到冷遇,面临大量的创作及表演人员流失、转行和剧目不断丢失的现状。加之一些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导致人才严重断层,我国地方性戏种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梧州塘湾村戏曲所面临的现状也是大多数地方戏曲不可回避的。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的人们逐渐忽略了乡村的文化阵地,渐渐淡化了对传统戏曲的情感,也淡忘了戏曲所蕴含的教育意义。随之而来的是浮躁和人心的迷失。和戏曲一起被遗忘的,是一种曾经属于人们的诗意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安宁。而今天,在新的时期,古老的戏曲艺术和它所承载的人的精神与道德又该何去何从?2016年末,塘湾村村委会集中老艺人和编剧商量重新组织戏班。时隔十五年,在戏班成员紧锣密鼓的排演下,大年初一,塘湾村的采茶戏终于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作为采茶戏的经典剧目,《五子图》自然也被搬上了舞台。艺人们还能回忆起那些尘封多年的故事和生疏已久的唱腔。除了《五子图》外,编剧还将一些在报纸、杂志或者古代文学上发现的的故事进行改编,融入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情节,再让艺人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演。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台上的人饱蘸浓彩,猛然抬头,一口美髯在旋转,舞台和帷幕,都在动。琴声清越,穿过花窗、翻过厚墙,在深巷中久久回荡,台下的人点头叫好。在远离城市喧闹的村子里,人们听到了一片宁静。常言道:“戏如人生”。人们无从得知戏与人生真正的距离,但能在这虚实之间反观自身也未尝不是一种回归初心的表现。
无论哪一剧种,中国戏剧的本质是民间艺术,是一种诗化、写意又融时间性与空间性于一体的综合体。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戏曲是中华文明的根和血脉,它清晰地传递着我们民族的审美艺术和精神价值。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积淀、品德的传承,“鱼峰歌圩”的创新性传承亦是如此。试想,假设未曾有过这些文化和品德,我们的思想势必长久停留在洪荒之际,混沌之时,关雎不解窈窕,杨柳无关依依,情感粗糙如麻石,心灵荒芜胜灌木。或许有一天,台上的人事会被淡忘,但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的价值却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代人铭记于心的“声音档案”。
如今的“鱼峰歌圩”在市级、区级的倾力打造下焕发新的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纪年。而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我们,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又该怎样守护这一份瑰丽的文化遗产,怎样对自己的百行之初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时代命题,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在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几百年的戏曲演绎着永恒的经典、弹唱着生生不息的本善之音。台下,该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
桂南采茶戏――从寂寥中归来的“声音档案”
近日,柳州市鱼峰区档案局有幸参与“鱼峰歌圩”调研组,赴梧州塘湾村对桂南采茶戏进行实地采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临近年关,梧州塘湾村里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浓厚的新年氛围中——沉寂已久的采茶戏终于回归他们的生活。而这,还要从十几年前开始说起。
2002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塘湾村的戏班中断演出。这个解放前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戏班,专唱采茶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最为鼎盛,之后随着历史历经几番浮沉。桂南采茶戏源于赣南采茶歌,清道光、光绪年间,采茶歌由北向南流传,逐渐传入广西。因各地方言差异,叫法也就有所不同。流行于广西东南部的称之为“桂南采茶戏”,流行于广西中北部的,则称之为“桂北彩调剧”。我国三百多个剧种按声腔的传播特点,大致可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本土腔五种声腔系统。“桂南采茶戏”与“桂北彩调剧”同属本土腔,是根植于本地文化土壤的戏曲剧种,以锣、鼓、钹、梆子、唢呐、笛子、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具有本土浓烈的地方风格及方言特点。
如果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在采茶戏里就是“三个行当一台戏”。因戏中主要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又被称为“三小戏”或“三角班”。生角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百姓,生产劳动是他们的主要表演内容。姑娘主要扮演旦角,表演常以歌舞相伴。懒汉、傻子等极富喜剧感的人物则由丑角扮演。“戏剧等人生,衮衮徒区区”。桂南采茶戏与很多早期的地方戏一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它的内容往往是对百姓生活原生态的模仿,让被表现对象的可鄙、可笑跃然纸上,自行构成生动有力的讽刺,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严肃写实,讥弊讽世,是采茶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创作者对于生活中某些畸形的事物进行的客观揭露。其写实特点就在于创作者对社会弊病的关注与讥讽,以及戏剧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采茶戏剧目《五子图》亦是如此,创作者王志梧以辛辣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养子防老”的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一些“子不养老”这一现象的冲突,体现时代的社会诉求与个人欲望,以及戏剧背后个体的善与恶、真与伪、救赎与沉沦的人间百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戏曲受到冷遇,面临大量的创作及表演人员流失、转行和剧目不断丢失的现状。加之一些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导致人才严重断层,我国地方性戏种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梧州塘湾村戏曲所面临的现状也是大多数地方戏曲不可回避的。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的人们逐渐忽略了乡村的文化阵地,渐渐淡化了对传统戏曲的情感,也淡忘了戏曲所蕴含的教育意义。随之而来的是浮躁和人心的迷失。和戏曲一起被遗忘的,是一种曾经属于人们的诗意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安宁。而今天,在新的时期,古老的戏曲艺术和它所承载的人的精神与道德又该何去何从?2016年末,塘湾村村委会集中老艺人和编剧商量重新组织戏班。时隔十五年,在戏班成员紧锣密鼓的排演下,大年初一,塘湾村的采茶戏终于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作为采茶戏的经典剧目,《五子图》自然也被搬上了舞台。艺人们还能回忆起那些尘封多年的故事和生疏已久的唱腔。除了《五子图》外,编剧还将一些在报纸、杂志或者古代文学上发现的的故事进行改编,融入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情节,再让艺人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演。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台上的人饱蘸浓彩,猛然抬头,一口美髯在旋转,舞台和帷幕,都在动。琴声清越,穿过花窗、翻过厚墙,在深巷中久久回荡,台下的人点头叫好。在远离城市喧闹的村子里,人们听到了一片宁静。常言道:“戏如人生”。人们无从得知戏与人生真正的距离,但能在这虚实之间反观自身也未尝不是一种回归初心的表现。
无论哪一剧种,中国戏剧的本质是民间艺术,是一种诗化、写意又融时间性与空间性于一体的综合体。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戏曲是中华文明的根和血脉,它清晰地传递着我们民族的审美艺术和精神价值。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积淀、品德的传承,“鱼峰歌圩”的创新性传承亦是如此。试想,假设未曾有过这些文化和品德,我们的思想势必长久停留在洪荒之际,混沌之时,关雎不解窈窕,杨柳无关依依,情感粗糙如麻石,心灵荒芜胜灌木。或许有一天,台上的人事会被淡忘,但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的价值却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代人铭记于心的“声音档案”。
如今的“鱼峰歌圩”在市级、区级的倾力打造下焕发新的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纪年。而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我们,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又该怎样守护这一份瑰丽的文化遗产,怎样对自己的百行之初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时代命题,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在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几百年的戏曲演绎着永恒的经典、弹唱着生生不息的本善之音。台下,该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