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柳档资讯 >> 工作动态

柳档资讯

雪泥鸿爪龙城情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2 08:56    |  作者: 李广西



农历牛年的正月初一晚上,我辗转反侧,不能成寐。源于一个叫孙为为老人的一则短信。年前,我发短信给老人,希望老人帮助找一找他母亲洪冰的相关资料,老人谦虚地说,母亲只是记录了一段历史而已。实际上,在我写上一篇文章《特带歌声到柳州》时,我并不知道,洪冰是孙慎的夫人、是孙为为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第四战区中共特支成员之一,我想挖掘她80年前在柳州的光辉事迹。

我从老人发来的资料中了解到,洪冰(原名吕璧如)生于1914年10月,2009年8月走完她的人生历程。她是安徽省休宁县人,高中毕业后曾担任小学教师。

年轻时的洪冰

洪冰,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战时工作队队员,在志锐中学、窑埠街小学、业勤小学当过教员;运用文字、音乐、戏剧等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时创作了《募寒衣》《自卫队歌》等歌词。

新中国成立后,洪冰曾任文化部艺术局人事处处长;1958年至1983年任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团长、书记。

1986年前后,洪冰写过两篇回忆文章,一篇是《我们掉队了》,另一篇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回忆她参加革命和在柳州抗日宣传的往事。现在读来,仍让人崇敬不已。

1.惊魂掉队

吕璧如(洪冰)在文章中说:1937年10月27日,她毅然走出家庭,由上海妇女救国会介绍,同方兮同志一起,由柳倩同志带领到上海浦东前线参加了战地服务队。

这里提到一个叫肖昆的人,她是队里的大姐,把吕璧如当成亲妹妹,两人形影不离。吕璧如从家中出走时,除身上穿的衣服外,别无他物。11月5日,战地服务队奉命由上海浦东奉贤往松江方面撤退。当她们把行装捆好背出房门时,一个叫张凌青的同志突然出现,于是她们三人结伴而行。走出大门一看,见不到队伍的人影,才意识到掉队了!

洪冰与友人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三人在黑暗中摸索行走。这时吕璧如和肖昆心情异常紧张。当晚,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她们在松江城外,看着城里大火冲天,周围没有一座村庄。这时,发现江边有一条小船,她们就将行李放在船上,由吕璧如留守,另两人去找队伍。

许久,都不见两人回来,吕璧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原来,肖、张冒雨在泥泞的田间小路上走了一夜,只不过是在方圆一里内的地方转来转去。后来,他们拉开嗓子大声喊着:“吕璧如……吕璧如……”直到天亮了,才找到了小船。

于是,三人继续向浙江方向沿着公路向前。路上非常拥挤,一片惨不忍睹又杂乱的景象。

一直在艰难地行走。

有一天,她们遇见了一个受伤的军人,他是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杨副官。杨副官看过她们的演出,所以认识她们。杨副官的腿被炸伤了,也是一个掉队的。

又走了十多天,看到江边有一条运粮食的大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条船是司令部的,杨副官认识那几个押运人员。当时还差几天就是新年了,队里的同志看到了战友归来了,非常高兴。她们心情也十分激动,抑制不住欢喜的热泪夺眶而出。

2.记忆业勤

提起业勤小学,估计是一个名字罢了。80年前的独凳山下,曾经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存在过。我在写文章时,还咨询过懂鱼峰区历史的几位老领导,均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吕璧如回忆说,1942年春天,特支成员郑黎亚、黄凛、方兮、杨冶明和她,到柳州窑埠创办一所实验小学。1943年初,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黄和春想在他们的驻地独凳山办一所学校,经特支决定派杨冶明和她去筹建业勤小学。

兵站总监部驻地在离柳州市区十多华里的独凳山。当时,她和杨冶明带领志锐中学毕业生黄洪、龚淑云等同志,怀着一颗火热的办学之心奔赴独凳山。独凳山是柳州的郊区农村,比较偏僻,交通不便。

洪冰和学生

这原是一所因战争而废弃的学校,窗门、屋顶、墙壁、桌椅均残缺不全。学校的面积不算小,除几间大教室外,还有4间小屋可作教员宿舍兼办公室。为了使学校办得正规化些,既能引人注意,又不让人怀疑,于是,首先在编制上,请兵站总监黄和春兼校长,杨冶明为代校长兼教务主任,吕璧如是训育主任兼四年级班主任(当时一般学校的训育主任都是国民党党部指派的),到了第二学期孙慎也来参加音乐教学。

在征得黄和春的同意后,决定招收当地农民的孩子。在农村招生,贴广告是没有用的,老百姓生活很苦,是不愿送孩子上学的。老师们挨家挨户地宣传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说明不收学费,并提供书本和纸张。这样,招收到农民孩子学生100多名。

经过研究,办学的方针是采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办法,并重编教材,语文课几乎全是老师自己选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将坚持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团结的爱国思想,通过教学灌输给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还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戏剧队等,不定期举行文艺晚会和各科的成绩展览会,请家长们来参观。另外,还掀起学习苏联小说里专做好事从不留名的铁木尔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学校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三年级有个女同学叫陈顺英,平时很用功,但有一次没来上学。班主任龚淑云进行家访,得知她的父亲腿上长了一个疮,不能劳动,又没钱医治,一家人非常焦急。龚老师让小陈在家照顾父亲,还去兵站医务室取药,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这家人把一只老母鸡杀了,煮熟了送到学校来,老师只好又给送了回去。这件事感动了不少乡亲。

与此同时,有些流浪来广西的进步青年路过柳州,不管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学校都给予热情接待。另外,学生家长中的军官家属,也是特支成员的统战对象,特支成员通过家庭访问、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形式接近她们,和她们交朋友。

前左起:张明之、刘曼华、孙慎,后左起:沈丹风、沈振黄、洪冰,摄于1938年。

业勤小学只开办了3个学期,给老百姓以及兵站总监部的印象是好的。后来因为日寇进犯,学校被迫停办。在学校结束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抗战必胜的信心不可动摇;其次给学生们组织自学小组,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再次就是开了联欢会,师生欢聚一堂。

老师曾对学生说我们会回来的。谁知一别40年后,她再回到独凳山,业勤小学找不到了。但是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记忆里。

3.情定柳州

2002年《中国艺术报》第403期曾发表记者彭宽的文章,对洪冰和孙慎的爱情故事进行详细描写。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没有对两位老人产生爱情的地点进行表述。我看完文章后,于2021年2月13日微信问孙为为老师,孙老师回复说:“我父母于1937年底共同到了战地服务队之后就认识了,在柳州接触就更多了,这时产生好感是肯定的。”我根据时间推测和故事的原意,可以认定,两位老人情定柳州。

爱情的关键是从一次洗衣服明确关系的。从小父母双亡的洪冰跟着哥哥在上海生活,后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队,就这样认识了孙慎。当时,孙慎负责组织音乐创作,洪冰在群众中办夜校。因此,他们经常深入部队、群众中宣传和演出。

当采访者追问两人怎么开始“好”的时候,孙慎说,如果非要具体讲,那么有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算是爱情的“开始”吧。有一次孙慎病了,洪冰赶来看望,偷偷地把孙慎换下来的衣服拿去洗了,孙慎等病好了才知道这事,一打听才知道,对方还没帮别的男同志洗过衣服。

上世纪80年代的洪冰

这之后,两人就更加接近了。难得的闲暇里,两人会一起走走,在散步中轻松地聊一聊。这算是当时留给爱情的唯一时间。那时候,洪冰经常写一些歌词,拿出来请孙慎给谱曲,如号召大家为前线战士募捐衣物药品的《募寒衣》这首歌,就是这么诞生的。

1946年,两人在广州结婚。没有任何的仪式,没有鲜花,没有宴席,没有亲戚朋友的祝贺……

孙慎说,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呢?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感觉以后的生活可能会安定下来。其实,当时两人既没有房子,也没有什么钱。采访者问,当时你们难道一点“物质条件”都没有吗?孙慎回答说:“有!我们有——工作!”

孙慎和洪冰认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故事。确实,用现代人的观点看,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是太缺乏所谓的“个人空间”了,但他们的故事却依然让人回味,因为这些真实的革命经历,其实早已融入时代、融入历史的大潮中去了。

写到此处,突然想爱情和记忆的永恒,像千秋万载的星空。两位老人的爱情是从革命的烈火里锻炼出来的,分外坚贞;是从红色的年代中浸染出来的,永不褪色;是从忘我的理想中升华出来的,生死不渝。两位老人对自己战斗过的柳州念念在兹,雪泥鸿爪龙城情。

天地不老,情谊长存。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柳档资讯  

雪泥鸿爪龙城情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2 08:56    |  作者: 李广西



农历牛年的正月初一晚上,我辗转反侧,不能成寐。源于一个叫孙为为老人的一则短信。年前,我发短信给老人,希望老人帮助找一找他母亲洪冰的相关资料,老人谦虚地说,母亲只是记录了一段历史而已。实际上,在我写上一篇文章《特带歌声到柳州》时,我并不知道,洪冰是孙慎的夫人、是孙为为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第四战区中共特支成员之一,我想挖掘她80年前在柳州的光辉事迹。

我从老人发来的资料中了解到,洪冰(原名吕璧如)生于1914年10月,2009年8月走完她的人生历程。她是安徽省休宁县人,高中毕业后曾担任小学教师。

年轻时的洪冰

洪冰,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战时工作队队员,在志锐中学、窑埠街小学、业勤小学当过教员;运用文字、音乐、戏剧等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时创作了《募寒衣》《自卫队歌》等歌词。

新中国成立后,洪冰曾任文化部艺术局人事处处长;1958年至1983年任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团长、书记。

1986年前后,洪冰写过两篇回忆文章,一篇是《我们掉队了》,另一篇是《一段难忘的历史》,回忆她参加革命和在柳州抗日宣传的往事。现在读来,仍让人崇敬不已。

1.惊魂掉队

吕璧如(洪冰)在文章中说:1937年10月27日,她毅然走出家庭,由上海妇女救国会介绍,同方兮同志一起,由柳倩同志带领到上海浦东前线参加了战地服务队。

这里提到一个叫肖昆的人,她是队里的大姐,把吕璧如当成亲妹妹,两人形影不离。吕璧如从家中出走时,除身上穿的衣服外,别无他物。11月5日,战地服务队奉命由上海浦东奉贤往松江方面撤退。当她们把行装捆好背出房门时,一个叫张凌青的同志突然出现,于是她们三人结伴而行。走出大门一看,见不到队伍的人影,才意识到掉队了!

洪冰与友人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三人在黑暗中摸索行走。这时吕璧如和肖昆心情异常紧张。当晚,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她们在松江城外,看着城里大火冲天,周围没有一座村庄。这时,发现江边有一条小船,她们就将行李放在船上,由吕璧如留守,另两人去找队伍。

许久,都不见两人回来,吕璧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原来,肖、张冒雨在泥泞的田间小路上走了一夜,只不过是在方圆一里内的地方转来转去。后来,他们拉开嗓子大声喊着:“吕璧如……吕璧如……”直到天亮了,才找到了小船。

于是,三人继续向浙江方向沿着公路向前。路上非常拥挤,一片惨不忍睹又杂乱的景象。

一直在艰难地行走。

有一天,她们遇见了一个受伤的军人,他是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杨副官。杨副官看过她们的演出,所以认识她们。杨副官的腿被炸伤了,也是一个掉队的。

又走了十多天,看到江边有一条运粮食的大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条船是司令部的,杨副官认识那几个押运人员。当时还差几天就是新年了,队里的同志看到了战友归来了,非常高兴。她们心情也十分激动,抑制不住欢喜的热泪夺眶而出。

2.记忆业勤

提起业勤小学,估计是一个名字罢了。80年前的独凳山下,曾经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还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存在过。我在写文章时,还咨询过懂鱼峰区历史的几位老领导,均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吕璧如回忆说,1942年春天,特支成员郑黎亚、黄凛、方兮、杨冶明和她,到柳州窑埠创办一所实验小学。1943年初,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黄和春想在他们的驻地独凳山办一所学校,经特支决定派杨冶明和她去筹建业勤小学。

兵站总监部驻地在离柳州市区十多华里的独凳山。当时,她和杨冶明带领志锐中学毕业生黄洪、龚淑云等同志,怀着一颗火热的办学之心奔赴独凳山。独凳山是柳州的郊区农村,比较偏僻,交通不便。

洪冰和学生

这原是一所因战争而废弃的学校,窗门、屋顶、墙壁、桌椅均残缺不全。学校的面积不算小,除几间大教室外,还有4间小屋可作教员宿舍兼办公室。为了使学校办得正规化些,既能引人注意,又不让人怀疑,于是,首先在编制上,请兵站总监黄和春兼校长,杨冶明为代校长兼教务主任,吕璧如是训育主任兼四年级班主任(当时一般学校的训育主任都是国民党党部指派的),到了第二学期孙慎也来参加音乐教学。

在征得黄和春的同意后,决定招收当地农民的孩子。在农村招生,贴广告是没有用的,老百姓生活很苦,是不愿送孩子上学的。老师们挨家挨户地宣传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说明不收学费,并提供书本和纸张。这样,招收到农民孩子学生100多名。

经过研究,办学的方针是采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办法,并重编教材,语文课几乎全是老师自己选编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将坚持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团结的爱国思想,通过教学灌输给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还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戏剧队等,不定期举行文艺晚会和各科的成绩展览会,请家长们来参观。另外,还掀起学习苏联小说里专做好事从不留名的铁木尔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学校和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三年级有个女同学叫陈顺英,平时很用功,但有一次没来上学。班主任龚淑云进行家访,得知她的父亲腿上长了一个疮,不能劳动,又没钱医治,一家人非常焦急。龚老师让小陈在家照顾父亲,还去兵站医务室取药,患者的病很快就好了。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这家人把一只老母鸡杀了,煮熟了送到学校来,老师只好又给送了回去。这件事感动了不少乡亲。

与此同时,有些流浪来广西的进步青年路过柳州,不管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学校都给予热情接待。另外,学生家长中的军官家属,也是特支成员的统战对象,特支成员通过家庭访问、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等形式接近她们,和她们交朋友。

前左起:张明之、刘曼华、孙慎,后左起:沈丹风、沈振黄、洪冰,摄于1938年。

业勤小学只开办了3个学期,给老百姓以及兵站总监部的印象是好的。后来因为日寇进犯,学校被迫停办。在学校结束之前,首先要求学生记住抗战必胜的信心不可动摇;其次给学生们组织自学小组,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再次就是开了联欢会,师生欢聚一堂。

老师曾对学生说我们会回来的。谁知一别40年后,她再回到独凳山,业勤小学找不到了。但是这段历史却永远留在记忆里。

3.情定柳州

2002年《中国艺术报》第403期曾发表记者彭宽的文章,对洪冰和孙慎的爱情故事进行详细描写。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没有对两位老人产生爱情的地点进行表述。我看完文章后,于2021年2月13日微信问孙为为老师,孙老师回复说:“我父母于1937年底共同到了战地服务队之后就认识了,在柳州接触就更多了,这时产生好感是肯定的。”我根据时间推测和故事的原意,可以认定,两位老人情定柳州。

爱情的关键是从一次洗衣服明确关系的。从小父母双亡的洪冰跟着哥哥在上海生活,后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队,就这样认识了孙慎。当时,孙慎负责组织音乐创作,洪冰在群众中办夜校。因此,他们经常深入部队、群众中宣传和演出。

当采访者追问两人怎么开始“好”的时候,孙慎说,如果非要具体讲,那么有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算是爱情的“开始”吧。有一次孙慎病了,洪冰赶来看望,偷偷地把孙慎换下来的衣服拿去洗了,孙慎等病好了才知道这事,一打听才知道,对方还没帮别的男同志洗过衣服。

上世纪80年代的洪冰

这之后,两人就更加接近了。难得的闲暇里,两人会一起走走,在散步中轻松地聊一聊。这算是当时留给爱情的唯一时间。那时候,洪冰经常写一些歌词,拿出来请孙慎给谱曲,如号召大家为前线战士募捐衣物药品的《募寒衣》这首歌,就是这么诞生的。

1946年,两人在广州结婚。没有任何的仪式,没有鲜花,没有宴席,没有亲戚朋友的祝贺……

孙慎说,为什么那个时候结婚呢?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感觉以后的生活可能会安定下来。其实,当时两人既没有房子,也没有什么钱。采访者问,当时你们难道一点“物质条件”都没有吗?孙慎回答说:“有!我们有——工作!”

孙慎和洪冰认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故事。确实,用现代人的观点看,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是太缺乏所谓的“个人空间”了,但他们的故事却依然让人回味,因为这些真实的革命经历,其实早已融入时代、融入历史的大潮中去了。

写到此处,突然想爱情和记忆的永恒,像千秋万载的星空。两位老人的爱情是从革命的烈火里锻炼出来的,分外坚贞;是从红色的年代中浸染出来的,永不褪色;是从忘我的理想中升华出来的,生死不渝。两位老人对自己战斗过的柳州念念在兹,雪泥鸿爪龙城情。

天地不老,情谊长存。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