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柳档资讯 >> 工作动态

柳档资讯

潜伏在窑埠的岁月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三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1 17:55    |  作者: 李广西



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淹没在浩瀚的史料当中。比如,目前就很难找到四战区中共特支成员方兮的记载。好在她自己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们的特别支部——战斗的熔炉》,从文章中可以捕捉到些许蛛丝马迹。

现在再读方兮这篇文章,只能说朴实无华,和其他特支成员的回忆文章完全不一样。但我被文章的内容深深震撼,这些革命前辈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方兮曾想,革命成功后只做一个普通人民教师,事实上也是这样。

方兮,1937年10月参加战地服务队,1938年入党。担任过四战区中共特支的组织委员。1945年11月撤出战地服务队。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建材部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

方兮(左一)与战友合影。 (资料照片)

1.一路向南

方兮在文章中写道,她是上海人,父亲是做苦力的。1935年,她开始做童工,因反对经理强奸两个女工一事被开除。1937年,她到中华女子职业中学半工半读,接受了启蒙教育,聆听了何香凝、史良等教师的课,思想进步,向往光明。其工作也由打扫卫生调到救护训练班,学习包扎、抢救等。她为了到前线救护伤员,学习很认真、刻苦。

当父亲和母亲知道她要和闺蜜吕璧如(洪冰)去参加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时,父亲态度倒不错,支持,但提醒有危险。而母亲却坚决反对,认为演戏是下等的职业。然而,母亲却拗不过她,最后还是同意了。文章说,她不会讲普通话,一口上海话。经过炮火的洗礼,战地服务队随部队从金华到武汉,再到韶关,后到柳州,一路向南。在金华时,她们演了一出《铁蹄下的上海》,队友彭朗因为演日本人演得太逼真,台下的一名国民党军官拔出手枪要打死彭朗,好在台下的演员及时制止。在武汉时,跟随左洪涛、吕璧如等见到邓颖超大姐。大姐和蔼可亲,鼓励和支持他们,这次见面,终生难忘。

1938年8月18日傍晚,是她生命最为重要的一天,她的夙愿终于实现。队友朱河康带她到驻地后山坡上,另一个叫张敬仁的同志在那里等待。张敬仁说:“今天,我们支部吸收方兮同志入党,我是监督人,河康是介绍人。”随即举手宣誓。这一晚,她心潮澎湃,不能成眠。这一幕,她铭刻在心,恪守誓言。她谦虚地认为自己有文化水平低、工作经验少、粗心等缺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当时桂南战争尚未结束,张发奎将军要左洪涛抽调原战地服务队在柳人员组成宣慰团,由左任团长,代表他和战区长官部到上林、武鸣、宾阳前线进行宣传慰问工作。参加慰问的有孙慎、沈振黄、张明之、吕璧如、杨冶明、柳倩、黄凛、沈丹凤、常学和方兮等。

当宣慰团到达上林城郊时,只见道路旁有砍掉了腿的死牛,池塘里有漂着长头发的死者,有些茅房和瓦房里躺着被糟蹋蹂躏的小女孩和中年妇女。这种情景惨不忍睹,令人悲愤交集!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仇恨,深深地铭刻在队员的脑海中。敌人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使本来就贫穷的村庄,现在几乎是一无所有了。

左洪涛同志召集大家开会商定:立即找县政府、区乡政府联系,分头去把民众动员回来,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慰问工作,揭露日寇、汉奸的罪行,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军队驱除日寇,肃清汉奸,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同时,通过调查访问,会同县长、乡镇长把各种慰劳品发给真正受苦的贫苦民众。这次对军民的宣传慰问工作是做得比较深入、比较扎实的。

2.窑埠记忆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个通津就是指柳州的窑埠了。这里,曾经是小镇村落,榕荫古渡,渔歌白帆,岁月静好。方兮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生命之舟会在这里停泊四年,并成为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是1940年初,原战地服务队大部分人员随同长官司令部来到了柳州。他们驻在柳江窑埠街后蟠龙山下。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这群“白皮红心”的革命者喜欢在河边漫步。从此,柳州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方兮在文章中回忆说,四战区成立特别党部时,张发奎兼任特派员,梁华盛兼任书记长,张就将中山室和邮电检查所划归他们管。孙慎、沈振黄、黄凛、郑黎亚、吕璧如、杨冶明、常学、沈丹凤和她分配在中山室;孙慎仍任特支书记,郑黎亚担任宣传委员,她任组织委员。在中山室成立了图书室、音乐组、戏剧组、美术组、体育组。买的图书很多,借书的、看书的,看黑板报和漫画墙报的,参加歌咏、戏剧和打球的人,都比在同乐会时多了很多;中山室的工作也比同乐会的工作更活跃、更多样、更扎实了。

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由于自己鲁莽,差一点酿成大事故。有一次,方兮写了一篇文章在《柳州日报》上发表,题目叫《督导员》。文章的大意是说:这位“老爷”是某特别党部的一员“干将”,他看到这个单位的图书馆购置的图书种类庞杂,借书看书的人太多,惶惶不可终日,满脑子“赤色恐怖”。他吓得发抖了、发疯了,狂叫:“凡是红色封面的书,都要拿去烧光……”这篇短文主要是讽刺此人思想顽固,既反动又愚蠢,十分可笑、可恶、可耻!这篇短文发表后,引起了特别党部顽固分子的注意,他们连夜到《柳州日报》编辑部排字房找原稿,好在报社一位叫艾军的编辑将原稿烧了,编辑自己隐蔽了好几天。当时,《柳州日报》掌握在进步分子手上,这一风波随即得到平息。左洪涛同志为了这件事批评了她,说她写得太突出,不够含蓄、缺少技巧,容易给顽固分子抓辫子。

时光飞逝。1942年春,中共特支从战区政治部手上接办了窑埠街实验小学。当时分配到这所学校工作的有六个人,其中有大学生,如郑黎亚;有音专毕业生,如黄凛;有高中毕业生,如杨冶明、吕璧如、沈丹凤;而方兮只受过一些启蒙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方兮当一年级班主任。由于经常进行文化和经验交流,所以她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也有所提高和改进,后来她还兼过五、六年级的历史和地理课。由于教读进步的书籍,教唱进步的歌曲,高年级学生还排练过《生产大合唱》等进步歌剧,把政治部里的顽固分子忙坏了,他们向张发奎告状。张对他们说:“这群青年教师从小就是在我这里培养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听从我的,什么‘左倾’、什么‘赤化’?你们休想压制、排挤我手下这几个文化兵!”这些家伙只得败退下来。学校基本上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社的方法进行教学。长官部参谋长吴石、副参谋长陈宝仓、军法执行总监吴仲禧等高级官员的孩子都在学校上学,有的还在这里寄宿。

1944年,日寇向桂柳进犯。党内外大批搞民主运动和文化工作的人士,纷纷从桂林撤退到柳州。其中有田汉、安娥、许幸之、葛琴、邵荃麟、金仲华……左洪涛同志要郑黎亚、吕璧如和方兮协助他把上述人士往大后方撤,并且对她们说:“这是我国文化界的精华,是周恩来副主席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千方百计保证把这些人士安全撤退到后方去。”这个任务胜利地完成了,文化名家全都撤到后方去了。这应该也是特支成员们的贡献之一吧。

3.战斗熔炉

随着战况变化,1944年11月初,方兮等人随同长官部到了六寨,驻扎在六寨镇上。方兮和郑黎亚、吕璧如三人因工作关系,住在六寨汽车站。有一天中午,她们吃完中午饭就睡了。刚躺下休息不久,忽然听到飞机的呜呜声,转瞬间,就是震耳欲聋的炸弹爆炸声,一时地动山摇。她们急忙跳出窗外,卧倒在一个水沟里。如此断断续续炸了半个小时。她们站起来一看,只见烟火漫天,死伤无数。后来,听说这次被炸,是翻译人员将“六甲”译成了“六寨”,以致遭受美机误炸,真是荒唐透顶!

当时,她们到了百色,没有正式分配工作,队员们就团结长官部的一些青年组织读书会、写作小组、歌咏队,篮球队等活动。有一天,左洪涛同志对黎亚、璧如和方兮说,他已和张发奎讲好,把几个女同志分配到译电室去学译电。《特支十年》一书有明确记载:方兮等三人在译电室工作期间,曾上演过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的传奇。当译电员们得知始兴风度学校校长全赓靖(共产党员)被捕的消息后,立即报告给左洪涛,当开始营救时,全已被解往江西并被杀害,营救没有成功。

那是一个难忘的“三八”妇女节,让人惊恐不已。1945年3月8日,黎亚、璧如和方兮到百色小学的后山上过党小组生活,结合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黎亚讲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意义。随后,三人就轻轻地唱着《新女性歌》。突然,有个穿着黑香云纱短服、挂着短枪的彪形大汉,向她们走来,方兮和璧如滚到山下,绕道溜进宿舍,黎亚则沿着山谷走下去,然后绕道跑回驻地,也跌倒了好几次,三人都受了些轻伤。左洪涛同志告诉她们,百色这个地区,军统也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中美合作所之类。他以后就不准她们离开驻地跑得太远。

到南宁不久,日寇投降了。方和郑、吕三人曾在一起谈论过抗战胜利后大家干什么工作的问题,郑黎亚想当职业革命家,吕璧如想教书写文章,方兮想教教小学也就差不多了。抗战八年,是在战争的流动环境中战斗、学习、生活过来的,现在要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战斗、学习、生活了,想到这美好幸福的前景,三人心里都是乐滋滋的。1945年11月18日返回上海探亲,转向新的岗位。

方兮说,她是在中共特别支部这个革命熔炉中经受锻炼,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下成长的,是党把她从一个童工培养成为一个革命战士,为此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1986年3月8日,方兮在北京把自己参加革命的故事记录成文,后来大家都知晓了她这一段艰难的革命历程。

今天,我们读着历史,循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走进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仿佛听到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的历史召唤,而红色记忆是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的动力。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柳档资讯  

潜伏在窑埠的岁月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三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1 17:55    |  作者: 李广西



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淹没在浩瀚的史料当中。比如,目前就很难找到四战区中共特支成员方兮的记载。好在她自己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们的特别支部——战斗的熔炉》,从文章中可以捕捉到些许蛛丝马迹。

现在再读方兮这篇文章,只能说朴实无华,和其他特支成员的回忆文章完全不一样。但我被文章的内容深深震撼,这些革命前辈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方兮曾想,革命成功后只做一个普通人民教师,事实上也是这样。

方兮,1937年10月参加战地服务队,1938年入党。担任过四战区中共特支的组织委员。1945年11月撤出战地服务队。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建材部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

方兮(左一)与战友合影。 (资料照片)

1.一路向南

方兮在文章中写道,她是上海人,父亲是做苦力的。1935年,她开始做童工,因反对经理强奸两个女工一事被开除。1937年,她到中华女子职业中学半工半读,接受了启蒙教育,聆听了何香凝、史良等教师的课,思想进步,向往光明。其工作也由打扫卫生调到救护训练班,学习包扎、抢救等。她为了到前线救护伤员,学习很认真、刻苦。

当父亲和母亲知道她要和闺蜜吕璧如(洪冰)去参加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时,父亲态度倒不错,支持,但提醒有危险。而母亲却坚决反对,认为演戏是下等的职业。然而,母亲却拗不过她,最后还是同意了。文章说,她不会讲普通话,一口上海话。经过炮火的洗礼,战地服务队随部队从金华到武汉,再到韶关,后到柳州,一路向南。在金华时,她们演了一出《铁蹄下的上海》,队友彭朗因为演日本人演得太逼真,台下的一名国民党军官拔出手枪要打死彭朗,好在台下的演员及时制止。在武汉时,跟随左洪涛、吕璧如等见到邓颖超大姐。大姐和蔼可亲,鼓励和支持他们,这次见面,终生难忘。

1938年8月18日傍晚,是她生命最为重要的一天,她的夙愿终于实现。队友朱河康带她到驻地后山坡上,另一个叫张敬仁的同志在那里等待。张敬仁说:“今天,我们支部吸收方兮同志入党,我是监督人,河康是介绍人。”随即举手宣誓。这一晚,她心潮澎湃,不能成眠。这一幕,她铭刻在心,恪守誓言。她谦虚地认为自己有文化水平低、工作经验少、粗心等缺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当时桂南战争尚未结束,张发奎将军要左洪涛抽调原战地服务队在柳人员组成宣慰团,由左任团长,代表他和战区长官部到上林、武鸣、宾阳前线进行宣传慰问工作。参加慰问的有孙慎、沈振黄、张明之、吕璧如、杨冶明、柳倩、黄凛、沈丹凤、常学和方兮等。

当宣慰团到达上林城郊时,只见道路旁有砍掉了腿的死牛,池塘里有漂着长头发的死者,有些茅房和瓦房里躺着被糟蹋蹂躏的小女孩和中年妇女。这种情景惨不忍睹,令人悲愤交集!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仇恨,深深地铭刻在队员的脑海中。敌人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使本来就贫穷的村庄,现在几乎是一无所有了。

左洪涛同志召集大家开会商定:立即找县政府、区乡政府联系,分头去把民众动员回来,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慰问工作,揭露日寇、汉奸的罪行,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军队驱除日寇,肃清汉奸,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同时,通过调查访问,会同县长、乡镇长把各种慰劳品发给真正受苦的贫苦民众。这次对军民的宣传慰问工作是做得比较深入、比较扎实的。

2.窑埠记忆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个通津就是指柳州的窑埠了。这里,曾经是小镇村落,榕荫古渡,渔歌白帆,岁月静好。方兮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生命之舟会在这里停泊四年,并成为人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是1940年初,原战地服务队大部分人员随同长官司令部来到了柳州。他们驻在柳江窑埠街后蟠龙山下。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这群“白皮红心”的革命者喜欢在河边漫步。从此,柳州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方兮在文章中回忆说,四战区成立特别党部时,张发奎兼任特派员,梁华盛兼任书记长,张就将中山室和邮电检查所划归他们管。孙慎、沈振黄、黄凛、郑黎亚、吕璧如、杨冶明、常学、沈丹凤和她分配在中山室;孙慎仍任特支书记,郑黎亚担任宣传委员,她任组织委员。在中山室成立了图书室、音乐组、戏剧组、美术组、体育组。买的图书很多,借书的、看书的,看黑板报和漫画墙报的,参加歌咏、戏剧和打球的人,都比在同乐会时多了很多;中山室的工作也比同乐会的工作更活跃、更多样、更扎实了。

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由于自己鲁莽,差一点酿成大事故。有一次,方兮写了一篇文章在《柳州日报》上发表,题目叫《督导员》。文章的大意是说:这位“老爷”是某特别党部的一员“干将”,他看到这个单位的图书馆购置的图书种类庞杂,借书看书的人太多,惶惶不可终日,满脑子“赤色恐怖”。他吓得发抖了、发疯了,狂叫:“凡是红色封面的书,都要拿去烧光……”这篇短文主要是讽刺此人思想顽固,既反动又愚蠢,十分可笑、可恶、可耻!这篇短文发表后,引起了特别党部顽固分子的注意,他们连夜到《柳州日报》编辑部排字房找原稿,好在报社一位叫艾军的编辑将原稿烧了,编辑自己隐蔽了好几天。当时,《柳州日报》掌握在进步分子手上,这一风波随即得到平息。左洪涛同志为了这件事批评了她,说她写得太突出,不够含蓄、缺少技巧,容易给顽固分子抓辫子。

时光飞逝。1942年春,中共特支从战区政治部手上接办了窑埠街实验小学。当时分配到这所学校工作的有六个人,其中有大学生,如郑黎亚;有音专毕业生,如黄凛;有高中毕业生,如杨冶明、吕璧如、沈丹凤;而方兮只受过一些启蒙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方兮当一年级班主任。由于经常进行文化和经验交流,所以她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也有所提高和改进,后来她还兼过五、六年级的历史和地理课。由于教读进步的书籍,教唱进步的歌曲,高年级学生还排练过《生产大合唱》等进步歌剧,把政治部里的顽固分子忙坏了,他们向张发奎告状。张对他们说:“这群青年教师从小就是在我这里培养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听从我的,什么‘左倾’、什么‘赤化’?你们休想压制、排挤我手下这几个文化兵!”这些家伙只得败退下来。学校基本上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社的方法进行教学。长官部参谋长吴石、副参谋长陈宝仓、军法执行总监吴仲禧等高级官员的孩子都在学校上学,有的还在这里寄宿。

1944年,日寇向桂柳进犯。党内外大批搞民主运动和文化工作的人士,纷纷从桂林撤退到柳州。其中有田汉、安娥、许幸之、葛琴、邵荃麟、金仲华……左洪涛同志要郑黎亚、吕璧如和方兮协助他把上述人士往大后方撤,并且对她们说:“这是我国文化界的精华,是周恩来副主席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千方百计保证把这些人士安全撤退到后方去。”这个任务胜利地完成了,文化名家全都撤到后方去了。这应该也是特支成员们的贡献之一吧。

3.战斗熔炉

随着战况变化,1944年11月初,方兮等人随同长官部到了六寨,驻扎在六寨镇上。方兮和郑黎亚、吕璧如三人因工作关系,住在六寨汽车站。有一天中午,她们吃完中午饭就睡了。刚躺下休息不久,忽然听到飞机的呜呜声,转瞬间,就是震耳欲聋的炸弹爆炸声,一时地动山摇。她们急忙跳出窗外,卧倒在一个水沟里。如此断断续续炸了半个小时。她们站起来一看,只见烟火漫天,死伤无数。后来,听说这次被炸,是翻译人员将“六甲”译成了“六寨”,以致遭受美机误炸,真是荒唐透顶!

当时,她们到了百色,没有正式分配工作,队员们就团结长官部的一些青年组织读书会、写作小组、歌咏队,篮球队等活动。有一天,左洪涛同志对黎亚、璧如和方兮说,他已和张发奎讲好,把几个女同志分配到译电室去学译电。《特支十年》一书有明确记载:方兮等三人在译电室工作期间,曾上演过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的传奇。当译电员们得知始兴风度学校校长全赓靖(共产党员)被捕的消息后,立即报告给左洪涛,当开始营救时,全已被解往江西并被杀害,营救没有成功。

那是一个难忘的“三八”妇女节,让人惊恐不已。1945年3月8日,黎亚、璧如和方兮到百色小学的后山上过党小组生活,结合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黎亚讲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意义。随后,三人就轻轻地唱着《新女性歌》。突然,有个穿着黑香云纱短服、挂着短枪的彪形大汉,向她们走来,方兮和璧如滚到山下,绕道溜进宿舍,黎亚则沿着山谷走下去,然后绕道跑回驻地,也跌倒了好几次,三人都受了些轻伤。左洪涛同志告诉她们,百色这个地区,军统也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中美合作所之类。他以后就不准她们离开驻地跑得太远。

到南宁不久,日寇投降了。方和郑、吕三人曾在一起谈论过抗战胜利后大家干什么工作的问题,郑黎亚想当职业革命家,吕璧如想教书写文章,方兮想教教小学也就差不多了。抗战八年,是在战争的流动环境中战斗、学习、生活过来的,现在要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战斗、学习、生活了,想到这美好幸福的前景,三人心里都是乐滋滋的。1945年11月18日返回上海探亲,转向新的岗位。

方兮说,她是在中共特别支部这个革命熔炉中经受锻炼,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下成长的,是党把她从一个童工培养成为一个革命战士,为此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1986年3月8日,方兮在北京把自己参加革命的故事记录成文,后来大家都知晓了她这一段艰难的革命历程。

今天,我们读着历史,循着革命前辈们的足迹,走进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仿佛听到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的历史召唤,而红色记忆是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的动力。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