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革命者的爱情故事 ——读柳州党史札记之一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3-24 09:51    |  作者: 李广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把爱情捧到仅次于自由的地位。翻开柳州党史,读到前辈们的爱情故事时,我会肃然起敬。是呵,他们也有牵挂思念,也有缠绵悱恻,但更多的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坚如磐石。

1.张胆与陈秋帆:化作春泥更护花

柳州地下党创始人之一的张胆的爱情故事,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张胆在狱中受尽折磨和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前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来开导未婚妻子陈秋帆,让她不要悲观失望,对革命胜利要充满信心。这种独特的告别,成为千古绝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倒回至1926年6月下旬,一名叫张胆的青年人不辞辛劳从南宁赶赴柳州。他是福建顺昌人,二十多岁,风度翩翩。 

他是带着神圣使命而来,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秘书,秘密身份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来柳之后,播下的革命火种后来呈了燎原之势。意外的是,他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收获坚如磐石的爱情,成为一段革命佳话。

张胆到柳州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省立四中教书时成为“网红”老师,被无数的学生当作追捧的偶像。当时,有一个读二年级的女学生叫陈丽华,被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所吸引,成为他的粉丝之一,且是最忠实的。她知道的不少革命道理都来自偶像张胆的言传身教。这个17岁的女同学带头剪掉辫子,成为马平县妇女协会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新思想的积极分子。

一石激起千重浪。陈丽华“离经叛道”的举动成为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分子攻击的“把柄 ”,还抓住她与张胆的事大肆炒作,意图制造舆情,首先在当时的主流媒体《柳江日报》上发表各种怪论,其次利用街头巷尾张贴小字报。

面对污名化的舆情,是选择还击还是退让呢?张胆和陈丽华心有灵犀一点通。但他们的关系绝对是纯洁的师生关系,爱情这张纸没有捅破,而是被负面舆论漩涡激荡。

夜色正浓,舆情发酵。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陈丽华找到张胆哭诉。得到了鼓励和安慰,并希望她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其中还有一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你愿意和我共同走革命的道路,且成为革命伴侣,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

1927年农历大年初一,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张胆的一个举动似乎有些惊世骇俗。他来到陈丽华家拜年,然后提出要和陈丽华订婚,并负担她去广州读书的费用。陈父经过掂量最后表示同意。与此同时,张胆还建议丽华改名为“秋帆”。意味像秋天的风帆一样一往无前。

张胆与陈秋帆订婚的消息成为当天“热搜”和头条,这一喜讯刷爆了“朋友圈”,革命同志纷纷向两人点赞祝贺。对手惊呼:“张胆者,真乃胆大包天,明目张胆也!”

1927年2月,张胆奉命调回南宁, 4月24日被捕。

陈秋帆记忆中,两人订婚没几天,她赴广州求学,张胆去了南宁。两人每两三天通一次信,信的内容写满了牵挂和思念。

狱中的张胆,对未婚妻的思念从未停止,他在诗词《忆秋子》(注:秋子为陈秋帆)中写道:“醒来恰是凉秋夜,明月关山两地痴;接着相思难入梦,比邻何苦唱阿弥。”“夜寒半壁无人梦,槛外霜华几度愁;寄语西风休着力,轻吹心事给阿秋。”

张胆在信中反复叮嘱陈秋帆千万别去南宁,以免遭遇不测。引用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以表达他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1927年9月1日,25岁的张胆英勇就义。当陈秋帆在广州知道张胆就义的消息后,痛不欲生。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这种两心相悦的师生恋的爱情在历史章节的字里行间吟唱,在龙城的上空回响!

2.丘行与李月清:革命伴侣共患难

2019年3月28日下午,为了《地火燎原》的采访,我在南宁倾听革命老人李月清讲述自己与老师的爱情故事,崇敬之心又起波澜。

故事的男主人叫丘行,1923年10月生,2019年2月9日病逝。我们去晚了,没有采访到丘老,留下遗憾。有一个细节让人感动,我们敲门良久,房门才缓缓打开。老人郁郁寡欢,似乎还没有从丘老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思念真的像一条河,不停地在老人心中流淌,老人每天把丘老的书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不时翻阅着丘老留下的笔记和著作,睹物思人。当我们问及两人爱情故事时,老人瞬间便神采飞扬。

老人的思绪回到从前,丘行比她大10岁,是她的老师。70多年前的龙城中学,青年教师丘行可谓是个“万人迷”,其品格和才华赢得了所有人敬仰。她对丘行由崇拜到心生爱意,两人最后成为患难中结缘的革命伴侣。老人缓缓地说道,由于丘老做的是地下工作,有其特殊性。那时,两个还未结婚,丘行有一次被敌人当作普通群众误抓,关了半天便放了出来。忠诚老实的丘行主动向组织报告,接受组织的审查。可这次审查时间有点长,5年多的时间没有作出结论。她对丘行说,我相信你,我愿意等你,有结论后就结婚。后来,他们履行承诺。这就是真正意义的山盟海誓。

老人搬出了丘行的笔记本,字里行间写满蝇头行书,一丝不苟,整洁漂亮,一个作风严谨、对党忠诚的地下党员形象跃然纸上。

老人说,丘行多次受到审查和不公正对待,生活事业尽是曲折与磨难。但两人不离不弃,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对她永远是温润如玉,关爱体贴。

这种超越世俗的爱,是对精神和信仰的追求。看如今熙来攘往的伴侣,这样能够相濡以沫共患难的还有几人?

3.杨应彬与郑黎亚:匈奴不灭不成家

说起郑黎亚估计柳州人没有几个知道,但说起柳江河畔的窑埠街小学和四战区中共特支,那就不同了。革命老人郑黎亚是这所学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校长。她的爱情故事更是回肠荡气。

2019年8月,郑黎亚的儿子杨小村在广州向我们讲述两人的爱情故事:母亲郑黎亚是江苏省海门县人,1938年3月,在浙江金华战地服务队工作时认识了父亲杨应彬(广东人)。


(杨应彬和郑黎亚老年时的照片)

 年青人的世界总是憧憬美好和爱情。经常接触,相互帮助、相互吸引,碰撞出了火花,两人很快发展为恋人,并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革命伉俪誓言。1940年1月,四战区中共特支随同迁柳。后经负责人左洪涛向张发奎提议,将杨应彬保送到贵州独山中央军校学习。

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是地下工作,郑黎亚自然而然是杨应彬的唯一地下联系人。分别是痛苦的,但支持确是必须的。郑黎亚对杨应彬说,你去吧!学点武装斗争的本领很重要,而且这是党的决定,我们应当服从。

思念总是漫长的。某一天,郑黎亚收到从贵州独山来的信件,满怀喜悦,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一封求救信,杨应彬随时有生命危险。郑黎亚心急如焚,她马上将情况报告党组织。此时的杨应彬正在经受严峻的生死考验,其实,敌人的处决密令已下,杨应彬身陷绝境。经过地下党组织的营救,杨应彬化险为夷,但经历生死考验的他,对恋人的情感更加坚定。

1945年9月3日,两人在南宁登报订婚,1945年12月3日,在广州结婚。


(杨应彬和郑黎亚青年时的照片)

 就在结婚的几天前,他们去请张发奎将军当证婚人时,张发奎突然问:“你们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如果两个都不是可以结婚,两个都是也可以结婚,最怕一个是一个不是,将来一个要做鳏夫或一个要做寡妇”。虽然张发奎问得很突然,但他们沉着应对。张发奎的出席,为他们继续隐蔽下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此后的相敬如宾,携手并肩,成为恩爱的楷模。

2011年,两人被评为广东十大金婚好夫妻。

如今,郑黎亚的儿孙们为了纪念他们制作了一部《磊落一生如丽霞》的画册在微信上传播,这对革命伴侣的爱情故事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革命者的爱情故事 ——读柳州党史札记之一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3-24 09:51    |  作者: 李广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把爱情捧到仅次于自由的地位。翻开柳州党史,读到前辈们的爱情故事时,我会肃然起敬。是呵,他们也有牵挂思念,也有缠绵悱恻,但更多的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坚如磐石。

1.张胆与陈秋帆:化作春泥更护花

柳州地下党创始人之一的张胆的爱情故事,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张胆在狱中受尽折磨和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前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来开导未婚妻子陈秋帆,让她不要悲观失望,对革命胜利要充满信心。这种独特的告别,成为千古绝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光倒回至1926年6月下旬,一名叫张胆的青年人不辞辛劳从南宁赶赴柳州。他是福建顺昌人,二十多岁,风度翩翩。 

他是带着神圣使命而来,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秘书,秘密身份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来柳之后,播下的革命火种后来呈了燎原之势。意外的是,他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收获坚如磐石的爱情,成为一段革命佳话。

张胆到柳州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省立四中教书时成为“网红”老师,被无数的学生当作追捧的偶像。当时,有一个读二年级的女学生叫陈丽华,被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所吸引,成为他的粉丝之一,且是最忠实的。她知道的不少革命道理都来自偶像张胆的言传身教。这个17岁的女同学带头剪掉辫子,成为马平县妇女协会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新思想的积极分子。

一石激起千重浪。陈丽华“离经叛道”的举动成为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分子攻击的“把柄 ”,还抓住她与张胆的事大肆炒作,意图制造舆情,首先在当时的主流媒体《柳江日报》上发表各种怪论,其次利用街头巷尾张贴小字报。

面对污名化的舆情,是选择还击还是退让呢?张胆和陈丽华心有灵犀一点通。但他们的关系绝对是纯洁的师生关系,爱情这张纸没有捅破,而是被负面舆论漩涡激荡。

夜色正浓,舆情发酵。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陈丽华找到张胆哭诉。得到了鼓励和安慰,并希望她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其中还有一句话的大意是,如果你愿意和我共同走革命的道路,且成为革命伴侣,我们身正不怕影子斜。

1927年农历大年初一,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张胆的一个举动似乎有些惊世骇俗。他来到陈丽华家拜年,然后提出要和陈丽华订婚,并负担她去广州读书的费用。陈父经过掂量最后表示同意。与此同时,张胆还建议丽华改名为“秋帆”。意味像秋天的风帆一样一往无前。

张胆与陈秋帆订婚的消息成为当天“热搜”和头条,这一喜讯刷爆了“朋友圈”,革命同志纷纷向两人点赞祝贺。对手惊呼:“张胆者,真乃胆大包天,明目张胆也!”

1927年2月,张胆奉命调回南宁, 4月24日被捕。

陈秋帆记忆中,两人订婚没几天,她赴广州求学,张胆去了南宁。两人每两三天通一次信,信的内容写满了牵挂和思念。

狱中的张胆,对未婚妻的思念从未停止,他在诗词《忆秋子》(注:秋子为陈秋帆)中写道:“醒来恰是凉秋夜,明月关山两地痴;接着相思难入梦,比邻何苦唱阿弥。”“夜寒半壁无人梦,槛外霜华几度愁;寄语西风休着力,轻吹心事给阿秋。”

张胆在信中反复叮嘱陈秋帆千万别去南宁,以免遭遇不测。引用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以表达他将为革命献身的决心。1927年9月1日,25岁的张胆英勇就义。当陈秋帆在广州知道张胆就义的消息后,痛不欲生。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这种两心相悦的师生恋的爱情在历史章节的字里行间吟唱,在龙城的上空回响!

2.丘行与李月清:革命伴侣共患难

2019年3月28日下午,为了《地火燎原》的采访,我在南宁倾听革命老人李月清讲述自己与老师的爱情故事,崇敬之心又起波澜。

故事的男主人叫丘行,1923年10月生,2019年2月9日病逝。我们去晚了,没有采访到丘老,留下遗憾。有一个细节让人感动,我们敲门良久,房门才缓缓打开。老人郁郁寡欢,似乎还没有从丘老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思念真的像一条河,不停地在老人心中流淌,老人每天把丘老的书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不时翻阅着丘老留下的笔记和著作,睹物思人。当我们问及两人爱情故事时,老人瞬间便神采飞扬。

老人的思绪回到从前,丘行比她大10岁,是她的老师。70多年前的龙城中学,青年教师丘行可谓是个“万人迷”,其品格和才华赢得了所有人敬仰。她对丘行由崇拜到心生爱意,两人最后成为患难中结缘的革命伴侣。老人缓缓地说道,由于丘老做的是地下工作,有其特殊性。那时,两个还未结婚,丘行有一次被敌人当作普通群众误抓,关了半天便放了出来。忠诚老实的丘行主动向组织报告,接受组织的审查。可这次审查时间有点长,5年多的时间没有作出结论。她对丘行说,我相信你,我愿意等你,有结论后就结婚。后来,他们履行承诺。这就是真正意义的山盟海誓。

老人搬出了丘行的笔记本,字里行间写满蝇头行书,一丝不苟,整洁漂亮,一个作风严谨、对党忠诚的地下党员形象跃然纸上。

老人说,丘行多次受到审查和不公正对待,生活事业尽是曲折与磨难。但两人不离不弃,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对她永远是温润如玉,关爱体贴。

这种超越世俗的爱,是对精神和信仰的追求。看如今熙来攘往的伴侣,这样能够相濡以沫共患难的还有几人?

3.杨应彬与郑黎亚:匈奴不灭不成家

说起郑黎亚估计柳州人没有几个知道,但说起柳江河畔的窑埠街小学和四战区中共特支,那就不同了。革命老人郑黎亚是这所学校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校长。她的爱情故事更是回肠荡气。

2019年8月,郑黎亚的儿子杨小村在广州向我们讲述两人的爱情故事:母亲郑黎亚是江苏省海门县人,1938年3月,在浙江金华战地服务队工作时认识了父亲杨应彬(广东人)。


(杨应彬和郑黎亚老年时的照片)

 年青人的世界总是憧憬美好和爱情。经常接触,相互帮助、相互吸引,碰撞出了火花,两人很快发展为恋人,并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革命伉俪誓言。1940年1月,四战区中共特支随同迁柳。后经负责人左洪涛向张发奎提议,将杨应彬保送到贵州独山中央军校学习。

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是地下工作,郑黎亚自然而然是杨应彬的唯一地下联系人。分别是痛苦的,但支持确是必须的。郑黎亚对杨应彬说,你去吧!学点武装斗争的本领很重要,而且这是党的决定,我们应当服从。

思念总是漫长的。某一天,郑黎亚收到从贵州独山来的信件,满怀喜悦,打开一看,大惊失色,原来这是一封求救信,杨应彬随时有生命危险。郑黎亚心急如焚,她马上将情况报告党组织。此时的杨应彬正在经受严峻的生死考验,其实,敌人的处决密令已下,杨应彬身陷绝境。经过地下党组织的营救,杨应彬化险为夷,但经历生死考验的他,对恋人的情感更加坚定。

1945年9月3日,两人在南宁登报订婚,1945年12月3日,在广州结婚。


(杨应彬和郑黎亚青年时的照片)

 就在结婚的几天前,他们去请张发奎将军当证婚人时,张发奎突然问:“你们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如果两个都不是可以结婚,两个都是也可以结婚,最怕一个是一个不是,将来一个要做鳏夫或一个要做寡妇”。虽然张发奎问得很突然,但他们沉着应对。张发奎的出席,为他们继续隐蔽下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此后的相敬如宾,携手并肩,成为恩爱的楷模。

2011年,两人被评为广东十大金婚好夫妻。

如今,郑黎亚的儿孙们为了纪念他们制作了一部《磊落一生如丽霞》的画册在微信上传播,这对革命伴侣的爱情故事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