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族谱被北京博物馆收藏?五一路为坟茔绕弯?柳州这三座“老宅门”暗藏玄机……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3-21 11:38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朱柳融 荣瑶

历史烟尘随风而去,总有一种东西愈久弥新,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不断有人补充完善,这种东西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族谱。它记载了一个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重要人物事迹及家族的兴衰沉浮。

一本本族谱也见证着一个个“老宅门”的兴衰。在鱼峰区里雍、白沙两镇,就有不少“老宅门”。“老宅门”留下许多江湖传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1月29日,记者在鱼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燕玲、里雍镇副镇长潘芸的带领下,叩响了这些“老宅门”,期冀能探寻它们的那些不解之谜。


消失的族谱之谜

古代的人们大多择河而居,里雍、白沙就在柳江边。白沙因辖区内沿江有众多沙洲,又有大面积平坦沙难,河水清澈,水碧沙白,江景美丽,故得名。那里雍呢?

《曲水流韵——里雍·白沙风物录》中曾介绍了里雍名字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六都地广人稀,无一街圩,实行政务管理,有诸多不便。官府考察发现,在六都辖区内,有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原,就在柳江边,水路交通便利,又有一条小河从西南方向流经,最后流入柳江,且处六都的中心地带,是建街立圩的理想之地,也是六都开展政务管理、建校办学、发展商贸的好地方。后经官府批准同意,决定在此建一条街圩,作为六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圩建成后,因当时县下的街圩属于“里”一级,又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建街,故取名里雍街。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几百年来,里雍这片土地上,存续着多个“老宅门”,记者探寻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立冲村的郑家大院。

郑家大院

光阴荏苒,在岁月的洗礼下,郑家大院这座三进宅院已经残破不堪。春节刚过,大院门口还贴着春联,地上缝隙中隐约可见鞭炮残屑。透过残存的青石门槛和雕花窗格,依稀可见曾经的显赫。

这座郑家大院有何来历?

同行的李燕玲曾写下《千古柳江多少事 尽在这些宅门中》一文,讲述郑家大院的故事:600多年前,明王朝平定南疆后,在戍边驻军中实行自给自足的兵屯制度,官兵们战时得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停战后就卸下盔甲成为农民。立冲郑氏的祖先郑仕能,便是当年戍边官兵中的一员。他带着妻眷,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老家随军南下,调守柳州,从此世代繁衍,落地生根。成化七年(1471年),立冲郑家的第一位举人诞生,并当上了知县,此后直至明末,郑家更是代代皆有子弟中举。

代代皆有子弟中举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以前院子门口、大堂上都有牌匾,很气派。”75岁的郑国荣有点耳背,但细数起家族的荣耀时声音洪亮。虽然牌匾的内容郑国荣已经记不清了,但先辈“割肉救母”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郑国荣从郑家大院走出

《郑氏族谱》复印件

现场,郑国荣拿出《郑氏族谱》复印件,准确指出记载这些“荣光时刻”的出处。“这版族谱是1928年修的,当时共修了3本,其他两本都不见了,我手上的《郑氏族谱》原件被送到北京一家博物馆收藏。”

一本家族的族谱缘何会被北京的一家博物馆收藏?是哪家博物馆?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郑国荣只知道族谱原件在上世纪80年代被姑父易光远拿去捐赠,其他并不知晓。

易光远是我市文博专家,已去世十余年,他的后人是否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1月31日,记者在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远金帮助下,联系上了易光远的小儿子。

“这本族谱我见过,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跟随父母回郑家老宅看到的。”易先生表示,当时父亲出于一名文博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性,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就将这本族谱和一些老宅的瓦片残垣带了回来,经过简单处理修复,捐给了柳州博物馆,并非是郑国荣所说的北京的一家博物馆。

那这本族谱如今何在?2月1日,记者通过柳州博物馆陈列群工部副主任张静,得知柳州博物馆收藏目录中并未找到《郑氏族谱》,询问柳州博物馆馆长程州也并不知道相关信息。

斯人已逝,郑家这本族谱有没有捐给柳州博物馆,究竟去了哪里,已无人知晓,但先辈们的故事依旧在郑氏族人中引以为傲。


“五一路”拐弯之谜?

与郑家相比,同村的孙家也毫不逊色。离开郑家,驱车几分钟就能到达孙家。孙家门口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碑文,上面写着一段介绍文字:

孙家大院

走进这处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的雕窗和特色门楼,细节之精美令人赞叹。在《千古柳江多少事 尽在这些宅门中》一文中,李燕玲对孙家大院也有过介绍:

孙家原籍安徽凤阳,明永乐六年(1408)立冲孙家的开基祖、骠骑将军孙成从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迁徙来柳,早期亦为武职世家,逐渐演变成为书香门第,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孙克恕,便出自这一家族。还出过从一品武将、都督同知孙麒。

“听长辈说,我们祖先是明代平蛮时候来柳州的将军,以耕读传家,走出过有‘八位才高孟不知’的孙克恕等。”94岁的孙家椿介绍,孙家大院是乾隆年间一个叫孙光祖的先辈建的。孙家椿记得小时候看到的孙家大院,门板、花窗雕着精美的图案,屋脊上还有高高翘起的华丽鸱尾,院子里悬挂不少牌匾。

孙家椿

说起先辈,孙家椿介绍,听讲上世纪50年代市里面修五一路的时候,为了尊重先辈的坟茔,还特意绕了个弯。

“市里面以前确实有一个民间称为孙家大坟的地方,但修路绕路这件事,我没有听说过。”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

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在《域史考镜辑存》一书中,写到过孙家有名的先辈及坟茔:20世纪80年代,柳州市柳北区跃进路中段尚存数处坟茔,习称“孙家大坟”“三大坟”“孙家坟”,其具体位置在跃进路原柳州床单厂第五栋楼附近。考诸墓碑文字,三处墓茔所葬为孙成以下三代人物,乃柳州明代赫赫有名的武职世家。孙家坟茔留存实物,据笔者所知尚存孙成套碑一通,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

孙家大院

刘汉忠研究发现,这些古墓的主人就是河表孙氏先祖孙成、孙彬、孙麒等,其中孙麒官至从一品的“都督同知”,是柳州古代官位最高的武职人物。   

对于刘汉忠提到的“孙成套碑”,记者咨询了柳州博物馆、柳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均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对于五一路修路时为其绕路一说,更是无据可考。


李鸿章的题词之谜

相较于有着不同程度残破的郑家大院、孙家大院,位于里雍镇中塘讯屯的张家大院保留得相对完整,门上还悬挂着一块“司马第”的牌匾。

张家大院 

“我们张家先祖张锡金,最早是在清乾隆年间,从福建漳州府迁至这里的。”张家后人、80岁的张华亮介绍,这座老宅建于嘉庆年间,由青砖乌瓦建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个三进院子。

张华亮

当时先辈在建房子的时候,所有火砖由张家请民工烧制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民工每天只能磨3块砖,这可能也是张家大院历经200多年依旧保存相对完好的原因之一。

张华亮表示,先祖张锡金非常聪明,又很用功,最后考取了功名。乾隆年末,先祖告老还乡路过里雍,觉得此地适合养老并定居下来建起了张家大院,在张家大院落成之际,朝廷赐匾“司马第”。

张家大院门上悬挂一块“司马第”的牌匾

据了解,“司马”官是自西周开始设置,一直沿用至明、清。它是掌握军政、军赋大权的。“司马第”就是“司马之家”的意思;而“司马”一词,在清代对应的有4种官职:“大司马”指的是兵部尚书,二是“少司马”或“左、右司马”则是指兵部侍郎,府同知为“郡司马”,此外还有“州司马”对应州同知。

“除了这块牌匾,我们家还有一副李鸿章题词的对联:‘书藏出庭乾坤晓 座有微香满室清’。”张华亮说,这在家族中一直流传,当时对联写在屏风的两边,左侧落款有李鸿章。

去年中塘讯对村容村貌进行修整提升,这副对联被写在村里一座新修建的院子门口两边。

耕读传家

李燕玲曾在《司马第、清代录取通知书、李鸿章……里雍张家大院还有多少迷离故事?》一文写过这个故事:相传光绪年间,当朝宰相李鸿章及两江总督刘坤一到这里考察,只见这里山环水绕,江水似一条玉带缠腰,是一块风水宝地。走进张家大院,他心血来潮,当场在屏上题词一首:书藏出庭乾坤晓,座有微香满室清。大意是:张家能出朝廷大官,乾坤早已知晓(指风水好),坐在堂屋都能闻到满室的清香。又有人认为,这题词是称赞张家为官廉洁。但是,据查李鸿章年谱,李鸿章并没有在过广西留下过足迹。所以这段掌故是否可靠,或另有其人,还待再去发现。

岁月流转,人去宅已空,“老宅门”昔日的繁华已褪去,但内里发生的故事却叫人回味。除了“老宅门”,其实白沙、里雍还出过有名的陈氏家族,陈家又有哪些故事?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族谱被北京博物馆收藏?五一路为坟茔绕弯?柳州这三座“老宅门”暗藏玄机……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3-21 11:38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朱柳融 荣瑶

历史烟尘随风而去,总有一种东西愈久弥新,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不断有人补充完善,这种东西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族谱。它记载了一个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重要人物事迹及家族的兴衰沉浮。

一本本族谱也见证着一个个“老宅门”的兴衰。在鱼峰区里雍、白沙两镇,就有不少“老宅门”。“老宅门”留下许多江湖传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1月29日,记者在鱼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燕玲、里雍镇副镇长潘芸的带领下,叩响了这些“老宅门”,期冀能探寻它们的那些不解之谜。


消失的族谱之谜

古代的人们大多择河而居,里雍、白沙就在柳江边。白沙因辖区内沿江有众多沙洲,又有大面积平坦沙难,河水清澈,水碧沙白,江景美丽,故得名。那里雍呢?

《曲水流韵——里雍·白沙风物录》中曾介绍了里雍名字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六都地广人稀,无一街圩,实行政务管理,有诸多不便。官府考察发现,在六都辖区内,有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原,就在柳江边,水路交通便利,又有一条小河从西南方向流经,最后流入柳江,且处六都的中心地带,是建街立圩的理想之地,也是六都开展政务管理、建校办学、发展商贸的好地方。后经官府批准同意,决定在此建一条街圩,作为六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圩建成后,因当时县下的街圩属于“里”一级,又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建街,故取名里雍街。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几百年来,里雍这片土地上,存续着多个“老宅门”,记者探寻的第一站就是位于立冲村的郑家大院。

郑家大院

光阴荏苒,在岁月的洗礼下,郑家大院这座三进宅院已经残破不堪。春节刚过,大院门口还贴着春联,地上缝隙中隐约可见鞭炮残屑。透过残存的青石门槛和雕花窗格,依稀可见曾经的显赫。

这座郑家大院有何来历?

同行的李燕玲曾写下《千古柳江多少事 尽在这些宅门中》一文,讲述郑家大院的故事:600多年前,明王朝平定南疆后,在戍边驻军中实行自给自足的兵屯制度,官兵们战时得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停战后就卸下盔甲成为农民。立冲郑氏的祖先郑仕能,便是当年戍边官兵中的一员。他带着妻眷,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老家随军南下,调守柳州,从此世代繁衍,落地生根。成化七年(1471年),立冲郑家的第一位举人诞生,并当上了知县,此后直至明末,郑家更是代代皆有子弟中举。

代代皆有子弟中举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以前院子门口、大堂上都有牌匾,很气派。”75岁的郑国荣有点耳背,但细数起家族的荣耀时声音洪亮。虽然牌匾的内容郑国荣已经记不清了,但先辈“割肉救母”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

郑国荣从郑家大院走出

《郑氏族谱》复印件

现场,郑国荣拿出《郑氏族谱》复印件,准确指出记载这些“荣光时刻”的出处。“这版族谱是1928年修的,当时共修了3本,其他两本都不见了,我手上的《郑氏族谱》原件被送到北京一家博物馆收藏。”

一本家族的族谱缘何会被北京的一家博物馆收藏?是哪家博物馆?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郑国荣只知道族谱原件在上世纪80年代被姑父易光远拿去捐赠,其他并不知晓。

易光远是我市文博专家,已去世十余年,他的后人是否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1月31日,记者在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馆长蒋远金帮助下,联系上了易光远的小儿子。

“这本族谱我见过,那是上世纪70年代,我跟随父母回郑家老宅看到的。”易先生表示,当时父亲出于一名文博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性,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就将这本族谱和一些老宅的瓦片残垣带了回来,经过简单处理修复,捐给了柳州博物馆,并非是郑国荣所说的北京的一家博物馆。

那这本族谱如今何在?2月1日,记者通过柳州博物馆陈列群工部副主任张静,得知柳州博物馆收藏目录中并未找到《郑氏族谱》,询问柳州博物馆馆长程州也并不知道相关信息。

斯人已逝,郑家这本族谱有没有捐给柳州博物馆,究竟去了哪里,已无人知晓,但先辈们的故事依旧在郑氏族人中引以为傲。


“五一路”拐弯之谜?

与郑家相比,同村的孙家也毫不逊色。离开郑家,驱车几分钟就能到达孙家。孙家门口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碑文,上面写着一段介绍文字:

孙家大院

走进这处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的雕窗和特色门楼,细节之精美令人赞叹。在《千古柳江多少事 尽在这些宅门中》一文中,李燕玲对孙家大院也有过介绍:

孙家原籍安徽凤阳,明永乐六年(1408)立冲孙家的开基祖、骠骑将军孙成从安徽凤阳(朱元璋老家)迁徙来柳,早期亦为武职世家,逐渐演变成为书香门第,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孙克恕,便出自这一家族。还出过从一品武将、都督同知孙麒。

“听长辈说,我们祖先是明代平蛮时候来柳州的将军,以耕读传家,走出过有‘八位才高孟不知’的孙克恕等。”94岁的孙家椿介绍,孙家大院是乾隆年间一个叫孙光祖的先辈建的。孙家椿记得小时候看到的孙家大院,门板、花窗雕着精美的图案,屋脊上还有高高翘起的华丽鸱尾,院子里悬挂不少牌匾。

孙家椿

说起先辈,孙家椿介绍,听讲上世纪50年代市里面修五一路的时候,为了尊重先辈的坟茔,还特意绕了个弯。

“市里面以前确实有一个民间称为孙家大坟的地方,但修路绕路这件事,我没有听说过。”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

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在《域史考镜辑存》一书中,写到过孙家有名的先辈及坟茔:20世纪80年代,柳州市柳北区跃进路中段尚存数处坟茔,习称“孙家大坟”“三大坟”“孙家坟”,其具体位置在跃进路原柳州床单厂第五栋楼附近。考诸墓碑文字,三处墓茔所葬为孙成以下三代人物,乃柳州明代赫赫有名的武职世家。孙家坟茔留存实物,据笔者所知尚存孙成套碑一通,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

孙家大院

刘汉忠研究发现,这些古墓的主人就是河表孙氏先祖孙成、孙彬、孙麒等,其中孙麒官至从一品的“都督同知”,是柳州古代官位最高的武职人物。   

对于刘汉忠提到的“孙成套碑”,记者咨询了柳州博物馆、柳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均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对于五一路修路时为其绕路一说,更是无据可考。


李鸿章的题词之谜

相较于有着不同程度残破的郑家大院、孙家大院,位于里雍镇中塘讯屯的张家大院保留得相对完整,门上还悬挂着一块“司马第”的牌匾。

张家大院 

“我们张家先祖张锡金,最早是在清乾隆年间,从福建漳州府迁至这里的。”张家后人、80岁的张华亮介绍,这座老宅建于嘉庆年间,由青砖乌瓦建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个三进院子。

张华亮

当时先辈在建房子的时候,所有火砖由张家请民工烧制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民工每天只能磨3块砖,这可能也是张家大院历经200多年依旧保存相对完好的原因之一。

张华亮表示,先祖张锡金非常聪明,又很用功,最后考取了功名。乾隆年末,先祖告老还乡路过里雍,觉得此地适合养老并定居下来建起了张家大院,在张家大院落成之际,朝廷赐匾“司马第”。

张家大院门上悬挂一块“司马第”的牌匾

据了解,“司马”官是自西周开始设置,一直沿用至明、清。它是掌握军政、军赋大权的。“司马第”就是“司马之家”的意思;而“司马”一词,在清代对应的有4种官职:“大司马”指的是兵部尚书,二是“少司马”或“左、右司马”则是指兵部侍郎,府同知为“郡司马”,此外还有“州司马”对应州同知。

“除了这块牌匾,我们家还有一副李鸿章题词的对联:‘书藏出庭乾坤晓 座有微香满室清’。”张华亮说,这在家族中一直流传,当时对联写在屏风的两边,左侧落款有李鸿章。

去年中塘讯对村容村貌进行修整提升,这副对联被写在村里一座新修建的院子门口两边。

耕读传家

李燕玲曾在《司马第、清代录取通知书、李鸿章……里雍张家大院还有多少迷离故事?》一文写过这个故事:相传光绪年间,当朝宰相李鸿章及两江总督刘坤一到这里考察,只见这里山环水绕,江水似一条玉带缠腰,是一块风水宝地。走进张家大院,他心血来潮,当场在屏上题词一首:书藏出庭乾坤晓,座有微香满室清。大意是:张家能出朝廷大官,乾坤早已知晓(指风水好),坐在堂屋都能闻到满室的清香。又有人认为,这题词是称赞张家为官廉洁。但是,据查李鸿章年谱,李鸿章并没有在过广西留下过足迹。所以这段掌故是否可靠,或另有其人,还待再去发现。

岁月流转,人去宅已空,“老宅门”昔日的繁华已褪去,但内里发生的故事却叫人回味。除了“老宅门”,其实白沙、里雍还出过有名的陈氏家族,陈家又有哪些故事?请关注后续报道。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