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兰名宦”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杨廷理
盛夏的柳州,满目葱茏,在200多年前的8月,有不少青年背上行囊,沿江而行,远离家乡,去到中国台湾,留下一段佳话,有诗曾这样描述他:“兰志重翻百六年,方知吾桂出名贤。不辞筚路三秋若,赢得馨香一瓣鲜。绩著黄堂光史册,语惊丹阙富诗篇。东游自愧居杨后,异代相思益惘然。”
他就是从柳州走出的“开兰名宦”、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杨廷理。
2023年7月27日,我们在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杨廷理墓和杨廷理及其家族墓。在走访间,期待能探寻到一些故事,触摸那个情系百姓的灵魂。
行武世家
时间回到1747年4月18日,南宁府城的左江镇总兵官邸内,伴随着一声啼哭,这个行武世家迎来了新的生命,被起名为杨廷理。杨家原籍在江西南昌,祖父杨标在康熙年间从征到了广西,后落籍在柳州府马平县,他的父亲杨刚是左江镇的总兵官,在提兵驻守南疆。后来,他延续了这个家族的使命。
说起杨廷理的生平,柳州青年文史工作者赵伟翔提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廷理以姐为母,幼时跟随姐姐出嫁,一直由姐姐抚养长大。
沿着这条线索,记者随后查阅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编著的《图说杨廷理》一书,书中一小段话如是记载杨廷理幼年时的生活情形:
“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又远赴四川任威茂协副将。这些年,在南宁城内,廷理和两位兄长以及姊妹依靠从江西祖籍迁来的远方伯叔度日。廷理幼年身患痼疾,前后7年时间内得到长姊的精心调理照顾,才得以痊愈,身体渐渐康复。”
10岁那年,杨廷理全家走水路经浔州,从南宁迁到了柳州城西的东园(今映山街南部一带)。
《清风园里说柳贤》一书记载的杨廷理像
在刘汉忠和凌琳所撰述的《清风园里说柳贤》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廷理手植的双梧、八桂“亭亭矗立家园东”,楼后大桑树浓荫如幄,还有“偃盖长松”“铺茵细草”。“夭桃红烂漫,共醉小堂西”,在春初桃花盛开的时节,廷理就会邀集友人“小饮赋诗”。他喜欢郊游,邀上龙振河、严治等好友,来到西门外的西来寺,看着云天迅疾的飞鸟,望着夕阳映衬着的帆船在江中悠悠驶去。
刘汉忠写道,东园是杨廷理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杨廷理一直用的号“双梧”,就是得之于杨家东园拥书楼旁浓荫如盖的双梧桐。他有“记曾日日倒春卮,徙倚双梧载咏诗”之句,忆及少年时常常在双梧下盘桓咏诗的情景。诗集题名为《双梧轩诗钞》,人们也亲切地称他为“双梧太守”“双梧观察”“双梧先生”。人生取号,可谓随意而生。不过,杨廷理的“双梧”别号,是真正随行一生。噶玛兰杨公祠供奉的长生禄位上,题写的是“特拣台湾府知府正堂前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柳州杨号双梧大人长生禄位”,墓碑刻的也是“双梧”别号。
少有诗名
杨廷理从小受家庭影响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少有诗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廷理12岁时,参加了童试,通过县考、府试、院试。两年之后(1760年),经岁科考试,他又考取廪生的资格。但是,从乾隆二十三年到四十三年,多次参加过举人考试,均告失利。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那一年,拔贡考选如约而至。
拔贡,因明选贡遗制。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初定6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12年一次。《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杨廷理曾居住在映山街往南一带
这次,杨廷理通过考选为拔贡生,并由此走上仕途。第二年,他参加朝考,考取一等一名,完成了人生的一个“小目标”——得以面见乾隆帝,被任命为福建侯官知县。
在福建,杨廷理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杨廷理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台湾的土地。3个月后,行伍家庭出身的他很快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大放光彩。
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向记者讲述发现杨廷理墓的过程及杨廷理的生平事迹
“乾隆五十一年11月,以林爽文为首的天地会在台湾起事,很快攻陷彰化县,把台湾知府也杀了,全台为之震动。杨廷理代理知府,负责防守府城。杨集训8000人,沥血誓师,以战为守,乘林爽文兵初到,开城冲击,林军被迫退却。乾隆五十二年春,林再聚兵两路把府城围住,义军攻城又一次失败。原来杨早已暗中策反了一名头领反戈,导致义军攻城失败。”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介绍,就这样,杨廷理镇守孤城近一年,清政府方于是年年底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大军渡海入台支援,杨得以与之会合,几经“围剿”,台湾才平定,杨则因“剿灭”有功,升为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
乾隆把这次事件的平定自诩为一生的“十全武功”之一,杨廷理在此役中优秀表现,深得乾隆帝的赞许,在台湾士绅百姓中,杨廷理也好评不断,也因此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望。
大乱初定,百废待兴,怎么办?这个时候杨廷理想起老家千年前最高行政长官——柳宗元。
乾隆五十三年(1788)42岁的杨廷理在繁忙的政务中,完成了重刻柳河东集的工作后,并写下《重刻〈柳河东先生集〉》,文章中写到柳宗元“复设施措置俾荒远之区变而为文明之地”的治柳功绩,并表达出对柳宗元的钦佩之情:“揣摩以为圭臬……今重刻此集可以广播流传并足以慰余景之私矣。”
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施行善政,释放奴婢、革除陋习;修庙兴学,推行教化;城隍掘井为民解忧;种柑植柳,发展生产。“承先有志”的杨廷理一脉相承了柳宗元的为官理念,让台湾有了新景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杨廷理奉命出任台湾道兼提督学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仕途一片大好。
一波三折
然而人生就是充满着戏剧。
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杨廷理出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的5年之期,本应擢升的这一年,他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折。而这一切,要从年初台湾发生了以天地会会员为主的陈周全事件说起,虽然经过努力,事件最终平息,但朝廷决定开展清查。
这一次,杨廷理在福建任侯官知县时亏欠了库银一事,被牵扯出来。虽然他所涉银两不多,但依旧被处罚,多年的功绩被一并抹去。
又是一个8月,乾隆六十年,杨廷理被谪戍新疆伊犁。
陈铁生介绍,一直到嘉庆八年,杨廷理还清库银,才得赦还。嘉庆十二年,由于有蔡牵、朱濆率兵占据台湾海面的零星小岛,骚扰台湾,清廷派兵捕杀,多年来未能击退。在位的嘉庆皇帝闻报,想起了杨廷理,于是启用其为台湾知府,率兵行剿此时蔡牵已被打败远遁,朱濆则虽败但却占据台湾东面的噶玛兰地区,以图发展。杨廷理与南澳镇总兵王得禄水陆合军将朱围困,利用当地土人为之卖命,断绝了朱濆等人的用柴及饮水。久之,朱濆终于失败。海岛复归清廷,因此台湾才有颇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十年之前,杨廷理离开台湾,十年之后,杨廷理重返台湾。这一次,他面临的挑战更大——为政台湾东北的宜兰地区。
台湾东北的宜兰地区,旧称蛤仔难或甲子难,是“噶兰”一语的音译。嘉庆十五年(1810年),闽浙总督方维甸的《奏请噶玛兰收入版图状》定名为“噶玛兰”。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噶玛兰归“诸罗县”(今嘉义)管辖,至1723年又归新设立的“彰化县”,7年后再划入同样成立于1723年的“淡水厅”。在这段期间内,清朝政府对宜兰地区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没有真正设管治理,未收入版图,未能积极开发,听任自由发展。
面对这样可谓是“蛮荒之地”的地方,怎么办?
在《广西之最》里的《中国开发台湾噶玛兰(今宜兰)第一人——杨廷理》文章里这样写道: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杨廷理第三次任台湾知府,赴任前嘉庆皇帝召见,他面奏皇帝“噶玛兰当开”。此后,锲而不舍,再三建议开发噶玛兰。自1807年至1812年,杨廷理5次进入噶玛兰,了解当地情况,筹备创办事宜。清查田甲,丈报土地,勘察地势,勘定城址,颁布《噶玛兰创始章程》,终于使噶玛兰置厅设官,并摄任噶玛兰历史上第一任通判。
杨廷理离开噶玛兰后,当地民众为他设了长生禄位,以后又设立木像敬祀。而今杨廷理的长生禄位存祀于宜兰头城吴沙祠内,木像供奉于宜兰市昭应宫内。
治台名宦
66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是对于杨廷理来说,在他66岁这一年,却卒于未赴的建宁知府任前。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台湾人民来说,杨廷理这位“开兰功臣”“治台名宦”,永远受到台湾百姓的深切怀念。
《噶玛兰厅志》《宜兰县志》《台湾通史》《台湾一百名人传》等都为杨廷理立传。二十世纪50年代,宜兰文献委员会还专门编纂了《开兰名宦杨廷理特辑》以资纪念。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杨廷理也是如此,内心一直牵挂着家乡。
刘汉忠介绍,柳州人喜欢玩石,“龙城砚”是采用柳江边在龙壁山的石块制作而成,它色泽细润,石质细密光鲜。杨廷理喜欢为家乡代言,在台期间,他也多次托人从家乡买来许多“龙城砚”赠送给台湾当地的名流和读书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杨廷理常常对故乡的柳侯祠、荔子碑、大龙潭、立鱼峰、白莲洞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杨廷理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离开柳州后,一别27年,只是在嘉庆九年(1804年)春天回去过一次。直到辞世前,杨廷理还作有《人至,询东园近状,感作》一诗,字里行间,无不尽显一个龙城赤子深切怀念柳州家乡的心结。
落叶终归根,杨廷理逝世后,其亲属迁柩归葬家乡,他终于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廷理墓葬所在何处却成了谜。
杨廷理魂归之所重回大众视线,要从另一段故事讲起。
刘汉忠自1986年起开始研究杨廷理家世,但一直找不到杨廷理的墓葬。2000年,在一次闲聊中,他得知马鹿山后东南方约一公里处有个杨家岭,山上有几处杨氏老坟。刘汉忠立即前往,果然发现杨廷理亲属墓5座。此事经报纸披露后,有人提供了杨廷理墓地的线索。
这便牵扯出另一个故事,杨廷理墓是在怎样一个情况下现身。陈铁生回忆,发现杨廷理亲属墓一事经媒体报道,有当地村民见报后向有关部门报料。于是,2000年11月17日,市地方志办专家前去考察确定,隐匿多年的杨廷理墓终于面世。
杨廷理墓碑已经斑驳的字迹
杨墓发现后,2001年9月15日至17日,由广西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柳主办了“海峡两岸杨廷理学术研讨会”,广西、福建、新疆、台湾及柳州学者提供论文,后市地方志办结集成书。至此,杨廷理更全面、更详细的故事为大众所知。
2001年为杨廷理墓立下的文物保护碑
近十年来,台湾宜兰地方民间曾先后两次组队到柳州考察祭拜杨墓。
2023年7月27日,我们来到杨廷理墓所在之处看到:墓呈圆形,青砖围砌,墓碑完好,上刻“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显考双梧府君杨公之墓”碑题、墓主生卒时日及历任福建、台湾、建宁各府、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加按察使司衔等任职履历,后署杨廷理子孙名字。
杨廷理墓及其亲属墓在市委市政府的保护下,现在已在保护区域周边加设围栏,安装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设施,并且安排专人看护。
为杨廷理及其家族墓立下的文物碑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思念,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杨廷理对我们后人的教化与鞭策,潜入夜、润无声;我们后人对杨廷理的敬重与思慕,化成缕缕清风,汇成涓涓细流。
|
“开兰名宦”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杨廷理
盛夏的柳州,满目葱茏,在200多年前的8月,有不少青年背上行囊,沿江而行,远离家乡,去到中国台湾,留下一段佳话,有诗曾这样描述他:“兰志重翻百六年,方知吾桂出名贤。不辞筚路三秋若,赢得馨香一瓣鲜。绩著黄堂光史册,语惊丹阙富诗篇。东游自愧居杨后,异代相思益惘然。”
他就是从柳州走出的“开兰名宦”、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杨廷理。
2023年7月27日,我们在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杨廷理墓和杨廷理及其家族墓。在走访间,期待能探寻到一些故事,触摸那个情系百姓的灵魂。
行武世家
时间回到1747年4月18日,南宁府城的左江镇总兵官邸内,伴随着一声啼哭,这个行武世家迎来了新的生命,被起名为杨廷理。杨家原籍在江西南昌,祖父杨标在康熙年间从征到了广西,后落籍在柳州府马平县,他的父亲杨刚是左江镇的总兵官,在提兵驻守南疆。后来,他延续了这个家族的使命。
说起杨廷理的生平,柳州青年文史工作者赵伟翔提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杨廷理以姐为母,幼时跟随姐姐出嫁,一直由姐姐抚养长大。
沿着这条线索,记者随后查阅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编著的《图说杨廷理》一书,书中一小段话如是记载杨廷理幼年时的生活情形:
“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又远赴四川任威茂协副将。这些年,在南宁城内,廷理和两位兄长以及姊妹依靠从江西祖籍迁来的远方伯叔度日。廷理幼年身患痼疾,前后7年时间内得到长姊的精心调理照顾,才得以痊愈,身体渐渐康复。”
10岁那年,杨廷理全家走水路经浔州,从南宁迁到了柳州城西的东园(今映山街南部一带)。
《清风园里说柳贤》一书记载的杨廷理像
在刘汉忠和凌琳所撰述的《清风园里说柳贤》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廷理手植的双梧、八桂“亭亭矗立家园东”,楼后大桑树浓荫如幄,还有“偃盖长松”“铺茵细草”。“夭桃红烂漫,共醉小堂西”,在春初桃花盛开的时节,廷理就会邀集友人“小饮赋诗”。他喜欢郊游,邀上龙振河、严治等好友,来到西门外的西来寺,看着云天迅疾的飞鸟,望着夕阳映衬着的帆船在江中悠悠驶去。
刘汉忠写道,东园是杨廷理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杨廷理一直用的号“双梧”,就是得之于杨家东园拥书楼旁浓荫如盖的双梧桐。他有“记曾日日倒春卮,徙倚双梧载咏诗”之句,忆及少年时常常在双梧下盘桓咏诗的情景。诗集题名为《双梧轩诗钞》,人们也亲切地称他为“双梧太守”“双梧观察”“双梧先生”。人生取号,可谓随意而生。不过,杨廷理的“双梧”别号,是真正随行一生。噶玛兰杨公祠供奉的长生禄位上,题写的是“特拣台湾府知府正堂前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柳州杨号双梧大人长生禄位”,墓碑刻的也是“双梧”别号。
少有诗名
杨廷理从小受家庭影响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少有诗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廷理12岁时,参加了童试,通过县考、府试、院试。两年之后(1760年),经岁科考试,他又考取廪生的资格。但是,从乾隆二十三年到四十三年,多次参加过举人考试,均告失利。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那一年,拔贡考选如约而至。
拔贡,因明选贡遗制。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初定6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12年一次。《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杨廷理曾居住在映山街往南一带
这次,杨廷理通过考选为拔贡生,并由此走上仕途。第二年,他参加朝考,考取一等一名,完成了人生的一个“小目标”——得以面见乾隆帝,被任命为福建侯官知县。
在福建,杨廷理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杨廷理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台湾的土地。3个月后,行伍家庭出身的他很快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大放光彩。
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向记者讲述发现杨廷理墓的过程及杨廷理的生平事迹
“乾隆五十一年11月,以林爽文为首的天地会在台湾起事,很快攻陷彰化县,把台湾知府也杀了,全台为之震动。杨廷理代理知府,负责防守府城。杨集训8000人,沥血誓师,以战为守,乘林爽文兵初到,开城冲击,林军被迫退却。乾隆五十二年春,林再聚兵两路把府城围住,义军攻城又一次失败。原来杨早已暗中策反了一名头领反戈,导致义军攻城失败。”柳州文史专家陈铁生介绍,就这样,杨廷理镇守孤城近一年,清政府方于是年年底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大军渡海入台支援,杨得以与之会合,几经“围剿”,台湾才平定,杨则因“剿灭”有功,升为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
乾隆把这次事件的平定自诩为一生的“十全武功”之一,杨廷理在此役中优秀表现,深得乾隆帝的赞许,在台湾士绅百姓中,杨廷理也好评不断,也因此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望。
大乱初定,百废待兴,怎么办?这个时候杨廷理想起老家千年前最高行政长官——柳宗元。
乾隆五十三年(1788)42岁的杨廷理在繁忙的政务中,完成了重刻柳河东集的工作后,并写下《重刻〈柳河东先生集〉》,文章中写到柳宗元“复设施措置俾荒远之区变而为文明之地”的治柳功绩,并表达出对柳宗元的钦佩之情:“揣摩以为圭臬……今重刻此集可以广播流传并足以慰余景之私矣。”
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施行善政,释放奴婢、革除陋习;修庙兴学,推行教化;城隍掘井为民解忧;种柑植柳,发展生产。“承先有志”的杨廷理一脉相承了柳宗元的为官理念,让台湾有了新景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杨廷理奉命出任台湾道兼提督学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仕途一片大好。
一波三折
然而人生就是充满着戏剧。
乾隆六十年(1795年),是杨廷理出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的5年之期,本应擢升的这一年,他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折。而这一切,要从年初台湾发生了以天地会会员为主的陈周全事件说起,虽然经过努力,事件最终平息,但朝廷决定开展清查。
这一次,杨廷理在福建任侯官知县时亏欠了库银一事,被牵扯出来。虽然他所涉银两不多,但依旧被处罚,多年的功绩被一并抹去。
又是一个8月,乾隆六十年,杨廷理被谪戍新疆伊犁。
陈铁生介绍,一直到嘉庆八年,杨廷理还清库银,才得赦还。嘉庆十二年,由于有蔡牵、朱濆率兵占据台湾海面的零星小岛,骚扰台湾,清廷派兵捕杀,多年来未能击退。在位的嘉庆皇帝闻报,想起了杨廷理,于是启用其为台湾知府,率兵行剿此时蔡牵已被打败远遁,朱濆则虽败但却占据台湾东面的噶玛兰地区,以图发展。杨廷理与南澳镇总兵王得禄水陆合军将朱围困,利用当地土人为之卖命,断绝了朱濆等人的用柴及饮水。久之,朱濆终于失败。海岛复归清廷,因此台湾才有颇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十年之前,杨廷理离开台湾,十年之后,杨廷理重返台湾。这一次,他面临的挑战更大——为政台湾东北的宜兰地区。
台湾东北的宜兰地区,旧称蛤仔难或甲子难,是“噶兰”一语的音译。嘉庆十五年(1810年),闽浙总督方维甸的《奏请噶玛兰收入版图状》定名为“噶玛兰”。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噶玛兰归“诸罗县”(今嘉义)管辖,至1723年又归新设立的“彰化县”,7年后再划入同样成立于1723年的“淡水厅”。在这段期间内,清朝政府对宜兰地区只有名义上的管辖,没有真正设管治理,未收入版图,未能积极开发,听任自由发展。
面对这样可谓是“蛮荒之地”的地方,怎么办?
在《广西之最》里的《中国开发台湾噶玛兰(今宜兰)第一人——杨廷理》文章里这样写道: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杨廷理第三次任台湾知府,赴任前嘉庆皇帝召见,他面奏皇帝“噶玛兰当开”。此后,锲而不舍,再三建议开发噶玛兰。自1807年至1812年,杨廷理5次进入噶玛兰,了解当地情况,筹备创办事宜。清查田甲,丈报土地,勘察地势,勘定城址,颁布《噶玛兰创始章程》,终于使噶玛兰置厅设官,并摄任噶玛兰历史上第一任通判。
杨廷理离开噶玛兰后,当地民众为他设了长生禄位,以后又设立木像敬祀。而今杨廷理的长生禄位存祀于宜兰头城吴沙祠内,木像供奉于宜兰市昭应宫内。
治台名宦
66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是对于杨廷理来说,在他66岁这一年,却卒于未赴的建宁知府任前。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台湾人民来说,杨廷理这位“开兰功臣”“治台名宦”,永远受到台湾百姓的深切怀念。
《噶玛兰厅志》《宜兰县志》《台湾通史》《台湾一百名人传》等都为杨廷理立传。二十世纪50年代,宜兰文献委员会还专门编纂了《开兰名宦杨廷理特辑》以资纪念。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杨廷理也是如此,内心一直牵挂着家乡。
刘汉忠介绍,柳州人喜欢玩石,“龙城砚”是采用柳江边在龙壁山的石块制作而成,它色泽细润,石质细密光鲜。杨廷理喜欢为家乡代言,在台期间,他也多次托人从家乡买来许多“龙城砚”赠送给台湾当地的名流和读书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杨廷理常常对故乡的柳侯祠、荔子碑、大龙潭、立鱼峰、白莲洞等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杨廷理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离开柳州后,一别27年,只是在嘉庆九年(1804年)春天回去过一次。直到辞世前,杨廷理还作有《人至,询东园近状,感作》一诗,字里行间,无不尽显一个龙城赤子深切怀念柳州家乡的心结。
落叶终归根,杨廷理逝世后,其亲属迁柩归葬家乡,他终于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廷理墓葬所在何处却成了谜。
杨廷理魂归之所重回大众视线,要从另一段故事讲起。
刘汉忠自1986年起开始研究杨廷理家世,但一直找不到杨廷理的墓葬。2000年,在一次闲聊中,他得知马鹿山后东南方约一公里处有个杨家岭,山上有几处杨氏老坟。刘汉忠立即前往,果然发现杨廷理亲属墓5座。此事经报纸披露后,有人提供了杨廷理墓地的线索。
这便牵扯出另一个故事,杨廷理墓是在怎样一个情况下现身。陈铁生回忆,发现杨廷理亲属墓一事经媒体报道,有当地村民见报后向有关部门报料。于是,2000年11月17日,市地方志办专家前去考察确定,隐匿多年的杨廷理墓终于面世。
杨廷理墓碑已经斑驳的字迹
杨墓发现后,2001年9月15日至17日,由广西台湾事务办公室与柳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柳主办了“海峡两岸杨廷理学术研讨会”,广西、福建、新疆、台湾及柳州学者提供论文,后市地方志办结集成书。至此,杨廷理更全面、更详细的故事为大众所知。
2001年为杨廷理墓立下的文物保护碑
近十年来,台湾宜兰地方民间曾先后两次组队到柳州考察祭拜杨墓。
2023年7月27日,我们来到杨廷理墓所在之处看到:墓呈圆形,青砖围砌,墓碑完好,上刻“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显考双梧府君杨公之墓”碑题、墓主生卒时日及历任福建、台湾、建宁各府、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加按察使司衔等任职履历,后署杨廷理子孙名字。
杨廷理墓及其亲属墓在市委市政府的保护下,现在已在保护区域周边加设围栏,安装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设施,并且安排专人看护。
为杨廷理及其家族墓立下的文物碑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思念,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杨廷理对我们后人的教化与鞭策,潜入夜、润无声;我们后人对杨廷理的敬重与思慕,化成缕缕清风,汇成涓涓细流。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