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谢之雄:从学生运动组织者到广西计委主任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8-14 10:17    |  作者: 吴锡刚


谢之雄,汉族,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1946年12月在广西大学求学期间参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任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柳北总队”)副政委,为柳北地区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广西经济部门工作;退居二线及离休后,仍乐于奉献,笔耕不辍,成果丰硕。


少年豪气挥臂起

谢之雄(1923—2008),1923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一个书香之家,按家族辈序起名谢德基,入校读书后使用现名,1947年9月到广西三江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同年12月赴融县(辖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化名谢叔平、老李(又称“李哥”)。

谢之雄的父亲谢墉甫系前清拔贡,民国初曾任揭阳县参议会议长,从事农耕亦涉足商业,还当过县立女子中学教师;母亲林淑英是位家庭妇女。谢之雄兄妹9人,上有4个哥哥2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1个妹妹。其二姐谢芳郁(谢常)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领导的揭阳县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称“青年抗敌同志会”,以下简称“青抗会”)积极分子和妇女抗敌同志会骨干,后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谢之雄青少年时期深受其进步思想影响。弟弟谢之伟,又名谢垒、林元(源),1948年夏参加海陆丰人民自卫队,1949年1月部队改编后,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第四大队第一连排长。1949年2月7日,在海丰县黄羌镇罗輋村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1936年秋,谢之雄在宗族私塾、县立第二高小读完小学后,在二哥谢之俊的支持下,违背父亲安排他学做生意的意愿,考上揭阳县立第一中学(今揭阳第一中学)。1937年秋,为避日机轰炸,学校迁往35公里外的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他休学回家一年后,转到私立真理中学续读。在周崧(周羽岳)、黄鸿图、许宜陶(归侨教育家,后任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两校进步教师的影响下,谢之雄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日益关切民族存亡和抗战前途等问题,深受全县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氛围所感染和吸引。1939年暑假,经二姐谢芳郁介绍,他参加县青抗会组织的省保安第二团第二营随军工作队,在炮台、钱岗一带活动,成为青抗会的成员。谢之雄与其他队员一道,通过唱歌、画漫画、演戏剧、举办晚会、与部队官兵促膝谈心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协助乡村建立军民合作站,做好战地群众发动工作,为部队提供服务,搞好抗日军民关系。

1940年秋,谢之雄考入迁至揭阳县双沟村办学的省立韩山师范学校高中部。他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良。1941年暑假,谢之雄回到榕城,夜间与中共地下党员庄修明(庄秋平)、原县青抗会骨干余为豹等人,分头到各街巷张贴抗日传单,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保卫家乡。第二学年,谢之雄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文艺干事,时常和一批思想接近的同学交换对时局的看法,编写进步壁报,负责铅印刊物《韩师学生》的编辑工作。

“少年豪气,痛山河血染,中华何去?热血满腔挥臂起,一曲松江凄楚。滚滚榕江,朝朝潮涌,拍岸江涛怒。城乡处处,点燃青抗火炬……”40余年后,谢之雄在其词作《念奴娇·致揭阳青抗老战友》中,深切回顾中学时代满怀激情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情景。


立涛弄潮西大人

1943年夏,谢之雄高中毕业。由于仰慕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盛名,他与同学王兆南(1986年11月当选为第二届广西科协主席)等结伴,前往桂林,报考国立广西大学(以下简称“西大”)。8月下旬,谢之雄被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录取。

当时西大理工学院,设在桂林南郊良丰圩附近的西林公园。谢之雄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辛勤钻研专业课程,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每逢周日,他与数位好友徒步进城,观看《百炼成钢》(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独裁者》等进步电影,浏览《新华日报》《解放》等红色报刊。在校园内,他和一些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同学秘密传阅吕振羽的《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著〈中国之命运〉》等手抄本,了解并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1944年9月,侵华日军逼近广西,国民党桂林市政府发布紧急疏散令,谢之雄随西大经柳州、融县,辗转迁往地处偏僻的贵州省榕江县。12月中旬,西大在榕江县正式复课,计到榕教职员200余人,学生480余人。颠沛流离,前路茫茫,加之国民党军队在桂柳会战中抗击不利,一路溃败,谢之雄满怀悲愤,欲哭无泪。闭塞的山城里,仍处处感受到专制统治的压抑:西大一名学生以漫画反映民族关系,被国民党县党部警告;学生的壁报稿件,须经训导处审查才准登出;谢之雄等人将一张来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民主宣言》张贴在宿舍大厅里,第二天就被训导处的人撕掉。

1945年5月25日,在中共党员、原校长室秘书黄焕秋(改革开放后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指导下,以叶昭楠、王永、林宏元、张根年等当时失去组织联系的学生党员为核心,召开西大学生民主大会,通过《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会后,学校接受学生要求,宣布废除壁报审查规定,学生宿舍前院的大榕树下出现一批生动活泼的壁报。谢之雄参与编辑的《大时代》壁报创刊号,发表石兆棠教授撰写的《谈但丁的神曲“大时代之梦”》,宣传民主进步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时,谢之雄从《新华日报》上看到中共召开七大的报道,知道党号召国统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解放区去。随即,他与王永、林珍宜同学离开西大,南下柳州,准备通过广东梅县籍中共党员、《柳州日报》总编辑张琛介绍,赴广东游击区参加抗日斗争,后因情况有变,未能如愿成行。1945年9月,谢之雄、林珍宜到柳城县太平乡中心校任教,结识了待人诚挚、作风朴实的副校长梁一帆、教导主任陈扬(即陈光,后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同年11月,西大暂迁柳州,谢之雄返回学校。12月初,传来国民党特务制造昆明“一二·一”惨案的消息,西大系代表会开展募捐支援昆明受伤学生活动。谢之雄和10余名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十二月文艺社,寓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出版《十二月》壁报,在1946年元旦壁报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随后,成立壁报联合会,出版壁报《壁报新闻》和四开铅印报《西大新闻》。谢之雄是《西大新闻》编辑之一。

1946年1月底,谢之雄参与发起“返梧运动”。由于柳州鹧鸪江校舍简陋,学习、生活条件很差,教育部和广西当局计划将学校搬回桂林,而多数学生和部分教师主张将学校搬返梧州蝴蝶山原西大校址。作为“返梧运动”秘密核心小组7名成员之一,谢之雄会同其他成员以及“促校返梧委员会”,组织学生到柳州城区示威游行,派人赴重庆向教育部陈述返梧理由,安排代表到柳州专署向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请愿,发动学生分批返梧,通过《西大新闻》扩大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5月底,尽管没有达到“返梧”目的,为了珍惜学业,在基本要求已达到的情况下,核心小组宣布运动结束。1946年秋,西大迁回桂林,谢之雄在将军桥校本部就读。

回到桂林后,有一天,学生自治会首席常务干事叶昭楠安排谢之雄负责他与桂林师范学院学生运动领导人、中共党员郑仲坚(郑风)之间的秘密联系工作。为便于掩护,郑仲坚推荐谢之雄到逸仙中学兼任数学教员。谢之雄每周到该校两次,在那里与郑仲坚见面。11月,郑仲坚介绍谢之雄参加民盟组织。12月初,在民盟广西省支部组织部长、中共党员周匡人等人主持下,成立民盟西大学生支部,马曜元任支部书记,谢之雄任组织委员并负责与省、市民盟组织联系。截至1947年夏,支部共发展盟员约30人。

1947年2月,谢之雄向郑仲坚提交入党申请书和个人自传,不久,郑仲坚随师院离开桂林,迁往南宁。3月18日,在西大一间无人的教室里,由中共党员黄绍亮主持,谢之雄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他先后介绍陈乐思、王兆南、杨伟群、黄振麟、杨庆祝5人入党。中共桂柳区副特派员李福海指定谢之雄负责与其发展的党员联系,方允中负责联系俞述吾、熊柳生两名党员,由谢、方两人共同负责西大学运工作。

6月2日,为了抗议南京国民党军警镇压请愿学生,制造“五·二〇”血案,在李福海的指导下,谢之雄、方允中通过学生自治会,发动1200余名同学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活动,掀起学生运动高潮。

7月8日,西大多名学生党员和进步师生被捕。根据党组织安排,谢之雄迅速离校,经广州转移到香港。9月,返回柳州。

多年以后,谢之雄发表《寻党记》(载广西大学党史办公室编著:《风雨十七年(1936—1953)——广西大学革命斗争史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追忆在西大求学期间流亡榕江、渴望找到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的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战火纷飞铸铁军

1947年9月,受中共桂柳区工委委派,谢之雄赴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三江县,以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三江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从桂林来的梁华新共同负责三江县党的工作。在三江中学任教期间,谢之雄经常在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中传阅进步书刊,引导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11月底,由于县城形势恶化,谢之雄奉命撤出三江。次月,调到融县,先后担任中共融县临时工委(华山工委)委员、融县工委副书记(后改任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桂黔边人民保卫团(1949年5月组建,以下简称“保卫团”)副政委,柳北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柳北总队(1949年8月由保卫团扩编组建)副政委等职务,积极推进柳北地区党组织建设、人民武装队伍创建和发展。

1948年春,根据上级党组织部署,华山工委、恒山工委开展整顿党组织、审查干部活动,两个工委联合举办党的建设学习班,谢之雄协助主要领导负责日常指导工作。4月,谢之雄相继主持融县西区溪滨寨中层干部学习班,指导北区龙庙全体党员学习班,强化党员对“一切为了武装斗争”的认识,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8月下旬,谢之雄参加桂柳区工委在溪滨寨举办的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历时20余天。参加人员包括桂北、柳北、都宜忻、象县等地党组织负责人、骨干分子15人。该班成立支部干事会,谢之雄任书记,莫矜、阳雄飞、陈亮、莫江白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班的日常学习。谢之雄回忆:“研究班确立了柳北人民武装斗争的指导思想。融县工委据此作出决定:先在南区筹组武工队,培养干部,取得经验,扩大队伍,再组建新的武工队(载谢之雄《解放战争时期柳北武装斗争的回顾》)。”

1949年2月,因融县工委书记莫矜忙于组建黄彦武工队,谢之雄代表融县工委参加中共广西省农委在柳江县成团乡水灵村召开的工作会议,向省农委书记李殷丹汇报1月26日发生的“西寨事件”情况。

4月12日,谢之雄前往融县北区浪保乡才妙村(今融安县大将镇才妙村二柱屯)覃泰恩家,主持柳北地区第三支武工队——梁河武工队(后改编为保卫团第六中队、柳北总队第六大队)首批10名队员的入队宣誓仪式。6月20日,谢之雄再赴北区,在浪保乡长岭村召开梁河武工队干部会议,提出“认清形势,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扩大队伍,抓紧筹粮、筹枪”的工作要求。22日,谢之雄与武工队员黄廷康返回永乐,在途经浪保乡小瓦窑石头坳时,被国民党浪保乡自卫队抓捕,关押在乡公所。谢之雄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后经民主人士黄建材、潘百济出面营救,得以脱险。

1949年7月底至10月中旬,谢之雄协助柳北党组织、部队主要领导莫矜指挥柳北根据地军民开展四次反“围剿”;10月中旬以后,组织柳北总队转入外线作战。在此期间,谢之雄注重从四个方面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精神:开展诉苦教育,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树立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信念;开展形势教育,增强革命军队必胜、敌军必败的信心;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坚定跟党走的决心;进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增进军民团结。

8月至11月中旬,为了有效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拓宽党的群众基础,谢之雄编写《组织工作问题》小册子;主持柳北区工委作出《大力发展,严密组织》的决定,明确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重视发展农民、知识分子和农村妇女入党;组织召开柳北工委组织工作会议,研究巩固与发展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融县组织,将爱国民主青年会会员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在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反“围剿”中,谢之雄不时亲临前线指导工作,鼓舞指战员斗志。7月下旬,国民党柳州专署保安团副司令王凯率保安团和融县、柳城、罗城三县自卫总队共400余人,进驻潭头圩、龙官村一带,准备对保卫团第二大队根据地北山、大塘等村进行第一次“围剿”。7月31日,正在潭头乡北山村的谢之雄获悉情报后,与林润葱(保卫团政治部主任)一道召集第二大队领导干部在欧家祠堂召开作战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同意大队长侯信提出主力跳出外围的方案,由侯信率领两个中队转移到游击区外围接近敌驻地进行袭扰,韦克(第二大队政委)率余下部队和民兵据守广东坳和帽岭坳,以牵制敌人,保卫根据地。敌军在潭头乡四处受困挨打,遂于8月8日被迫撤回柳州。9月下旬,莫矜、谢之雄率柳北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驰援第二大队,再度解放大良,重新控制柳长公路。10月13日,柳北总队第一大队集中3个中队在鹅颈坳设伏,利用有利地形阻击入侵永乐的国民党第五十六军二二九师六八六团第二营和罗城县自卫总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莫矜、谢之雄来到前沿阵地,部队士气大振,接连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在第一大队指战员的英勇抗击下,敌军始终无法越过鹅颈坳,无奈撤回龙岸。同时宣告柳北总队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11月中下旬,柳北总队与南下解放军在多地会师,柳北地区各县相继获得解放。12月初,柳北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莫矜和谢之雄前往柳州,向柳州地委、柳州军分区、柳州专署负责人汇报情况,接受新任务。


风雨兼程砥砺行

1950年1月,谢之雄担任柳州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参加柳州专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建、土地改革等工作。1952年8月至1985年4月,他历任南宁水电厂厂长、贵县糖厂筹备处副主任、广西省建筑安装公司经理,自治区计委(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施工处处长、基建局副局长,红山矿务局茂兰分局领导小组成员,自治区计委基建处处长、副主任、主任等职,为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才智。

南宁水电厂是南宁最早的电力企业,创建于1914年。南宁解放前夕,电力设施年久失修,全市电力线路已无法正常供电。1952年夏,谢之雄作为解除军管后的第一任厂长,首先在南宁市西郊中尧村筹建新厂,从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广州水泥厂前身)拆迁一台2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次年12月建成发电。其次,在职工中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建立健全经济指标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努力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53年,南宁水电厂发电量突破400万千瓦·时,全市供电状态明显好转。

1953年底,谢之雄调任广西糖厂(后改为“广西贵县糖厂”,今广西广业贵糖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备处副主任,筹建广西第一个大型机制糖厂,分管基本建设工作。1955年底,糖厂安装工程竣工;1956年初,糖厂正式投产。经过验收,工程质量良好,为国家节约100余万元投资经费。

不久,贵县糖厂移交给生产班子,谢之雄出任广西省建筑安装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原糖厂筹备处安装队及一批干部随调。数年间,公司队伍完成日榨2000吨的南宁糖厂、桂平糖厂,年产60万吨的柳州水泥厂等企业设备安装任务,还远赴内蒙古、江苏等地,承包糖厂等企业设备安装。

1961年,谢之雄调到自治区计委,先在施工处,后在基建局(由计委施工处、规划处组建,承担原自治区建委工作)工作,曾参加西津水力发电厂等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

1970年秋,在柳州鹧鸪江自治区区直机关“五·七”干校劳动的谢之雄,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荒山野岭的贵州省荔波县茂兰矿区,担任红山矿务局(后改为“红茂矿务局”)茂兰分局领导小组成员,协助谢雄平组长,组织进入茂兰工地的5000余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公路、铁路修筑和矿区创建工作。三年后,他因积劳成疾,调回自治区计委。

七尺茅棚可作窝,忽来山雨地成河。白煤好意冬供暖,寒雪侵人且唱歌。

从谢之雄这首《浪淘沙·茂兰岁月》中,可一窥当年茂兰矿区建设环境的艰难状况和作者忘我工作、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

1983年11月,谢之雄担任自治区计委主任、党组书记,从多年的基建管理工作进入全面经济工作领域,由单纯的计划编制工作转入全区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研究。他坚持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争取国家多安排骨干项目;通过外引内联,充分利用全社会财力、物力及各种经济形式,大搞效益好、收效快的项目和商品生产;开展经济理论研究、探讨,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


莫负热血尚殷殷

1985年4月,谢之雄退居二线,1994年3月离休。其间,先后担任自治区计委特邀顾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广西年鉴》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广西通志·经济总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老骥伏枥,勤奋创作,奉献社会,硕果累累。

谢之雄对经济理论和广西经济史研究情有独钟,颇有建树。1985—1995年,他连续11年主编《广西年鉴》。1994年,《广西年鉴》在首届全国地方优秀年鉴编辑出版质量评比中,获中国地方年鉴奖特等奖。他主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9),全书24万余字,图文并茂,是一本认识广西、建设广西的区域经济地理专著,对发展广西区域经济,编制国土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被评为1987—1990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谢之雄还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发表《关于广西能源政策的思考》《广西糖业应该继续发展》《广西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思索》等经济论文20余篇。

谢之雄是广西大学和柳北地区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撰写《“七·九”事件后广西大学党组织重建的前前后后》《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广西大学流亡记》《柳北战云红似火》《融北遇险记》《溪滨寨》《北山村》等回忆文章,可读性、史料性兼顾,让读者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其负责主编的三集《柳北党史资料选编》和《柳北党史画册》,史料完整翔实,图片丰富珍贵,是研究柳北地区党史、革命史、地方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柳北党史资料选编》第二集被评为1988年度广西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年的谢之雄研习词律,提倡词贵抒情、情景交融,先后出版《蓝天词集》《绿影词》《清波集》。黄素芬(原广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葵花诗社社长)称赞其词章:“诸如怀古、悼念、游览、庆贺、咏物等,无不清新宜人而寄意遥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谢之雄自学生时代投身革命,砥砺奋进,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个人经历顺境还是逆境,其革命信仰从未动摇。1986年12月,谢之雄到伦敦海格特公园拜谒革命导师马克思墓,事后在其词作《水调歌头·伦敦谒马克思墓》中写道:“天有风云起伏,路有逶迤险阻,历史永无前,莫负先驱者,热血尚殷殷”,以表心声。

谢之雄对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先烈有着深厚的革命情感。1964年12月,他撰写《忆侯信》,深切缅怀战友——柳北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侯信烈士的生平事迹,赞誉侯信:“用生命写下来的历史,至今仍然闪烁着战斗的光辉,他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儿子!”1995年9月,为了教育后人,谢之雄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广西烈士陵园柳北英烈题碑:

林海苍茫谁试剑?彤云破夜照融江。山前碑溅英雄血,化作春泥育蕙芳。

谢之雄关爱同志,对青年一代成长寄予殷切期望。1988年12月,他应自治区计委团支部之邀,写成《赠给有活力的人们》一文,希望青年们投身改革潮流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其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让人倍感温馨。

谢之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谢之雄生前所在的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邓耀燊回忆:谢老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办事既细致谨慎又果断,处处展现一个老军人的风采。2008年5月,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谢老得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当地群众遭受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带头捐出爱心款和1500元特殊党费。他在弥留之际,嘱咐相关部门和家属:“后事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开遗体告别会,不保留骨灰。”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令人由衷敬佩。

2008年12月5日,谢之雄在南宁病逝,享年85岁。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谢之雄:从学生运动组织者到广西计委主任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8-14 10:17    |  作者: 吴锡刚


谢之雄,汉族,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1946年12月在广西大学求学期间参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任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柳北总队”)副政委,为柳北地区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广西经济部门工作;退居二线及离休后,仍乐于奉献,笔耕不辍,成果丰硕。


少年豪气挥臂起

谢之雄(1923—2008),1923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一个书香之家,按家族辈序起名谢德基,入校读书后使用现名,1947年9月到广西三江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同年12月赴融县(辖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化名谢叔平、老李(又称“李哥”)。

谢之雄的父亲谢墉甫系前清拔贡,民国初曾任揭阳县参议会议长,从事农耕亦涉足商业,还当过县立女子中学教师;母亲林淑英是位家庭妇女。谢之雄兄妹9人,上有4个哥哥2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1个妹妹。其二姐谢芳郁(谢常)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领导的揭阳县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称“青年抗敌同志会”,以下简称“青抗会”)积极分子和妇女抗敌同志会骨干,后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谢之雄青少年时期深受其进步思想影响。弟弟谢之伟,又名谢垒、林元(源),1948年夏参加海陆丰人民自卫队,1949年1月部队改编后,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第四大队第一连排长。1949年2月7日,在海丰县黄羌镇罗輋村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1936年秋,谢之雄在宗族私塾、县立第二高小读完小学后,在二哥谢之俊的支持下,违背父亲安排他学做生意的意愿,考上揭阳县立第一中学(今揭阳第一中学)。1937年秋,为避日机轰炸,学校迁往35公里外的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他休学回家一年后,转到私立真理中学续读。在周崧(周羽岳)、黄鸿图、许宜陶(归侨教育家,后任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两校进步教师的影响下,谢之雄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日益关切民族存亡和抗战前途等问题,深受全县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氛围所感染和吸引。1939年暑假,经二姐谢芳郁介绍,他参加县青抗会组织的省保安第二团第二营随军工作队,在炮台、钱岗一带活动,成为青抗会的成员。谢之雄与其他队员一道,通过唱歌、画漫画、演戏剧、举办晚会、与部队官兵促膝谈心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协助乡村建立军民合作站,做好战地群众发动工作,为部队提供服务,搞好抗日军民关系。

1940年秋,谢之雄考入迁至揭阳县双沟村办学的省立韩山师范学校高中部。他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良。1941年暑假,谢之雄回到榕城,夜间与中共地下党员庄修明(庄秋平)、原县青抗会骨干余为豹等人,分头到各街巷张贴抗日传单,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保卫家乡。第二学年,谢之雄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文艺干事,时常和一批思想接近的同学交换对时局的看法,编写进步壁报,负责铅印刊物《韩师学生》的编辑工作。

“少年豪气,痛山河血染,中华何去?热血满腔挥臂起,一曲松江凄楚。滚滚榕江,朝朝潮涌,拍岸江涛怒。城乡处处,点燃青抗火炬……”40余年后,谢之雄在其词作《念奴娇·致揭阳青抗老战友》中,深切回顾中学时代满怀激情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情景。


立涛弄潮西大人

1943年夏,谢之雄高中毕业。由于仰慕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盛名,他与同学王兆南(1986年11月当选为第二届广西科协主席)等结伴,前往桂林,报考国立广西大学(以下简称“西大”)。8月下旬,谢之雄被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录取。

当时西大理工学院,设在桂林南郊良丰圩附近的西林公园。谢之雄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辛勤钻研专业课程,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每逢周日,他与数位好友徒步进城,观看《百炼成钢》(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独裁者》等进步电影,浏览《新华日报》《解放》等红色报刊。在校园内,他和一些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同学秘密传阅吕振羽的《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著〈中国之命运〉》等手抄本,了解并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1944年9月,侵华日军逼近广西,国民党桂林市政府发布紧急疏散令,谢之雄随西大经柳州、融县,辗转迁往地处偏僻的贵州省榕江县。12月中旬,西大在榕江县正式复课,计到榕教职员200余人,学生480余人。颠沛流离,前路茫茫,加之国民党军队在桂柳会战中抗击不利,一路溃败,谢之雄满怀悲愤,欲哭无泪。闭塞的山城里,仍处处感受到专制统治的压抑:西大一名学生以漫画反映民族关系,被国民党县党部警告;学生的壁报稿件,须经训导处审查才准登出;谢之雄等人将一张来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民主宣言》张贴在宿舍大厅里,第二天就被训导处的人撕掉。

1945年5月25日,在中共党员、原校长室秘书黄焕秋(改革开放后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指导下,以叶昭楠、王永、林宏元、张根年等当时失去组织联系的学生党员为核心,召开西大学生民主大会,通过《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会后,学校接受学生要求,宣布废除壁报审查规定,学生宿舍前院的大榕树下出现一批生动活泼的壁报。谢之雄参与编辑的《大时代》壁报创刊号,发表石兆棠教授撰写的《谈但丁的神曲“大时代之梦”》,宣传民主进步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时,谢之雄从《新华日报》上看到中共召开七大的报道,知道党号召国统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解放区去。随即,他与王永、林珍宜同学离开西大,南下柳州,准备通过广东梅县籍中共党员、《柳州日报》总编辑张琛介绍,赴广东游击区参加抗日斗争,后因情况有变,未能如愿成行。1945年9月,谢之雄、林珍宜到柳城县太平乡中心校任教,结识了待人诚挚、作风朴实的副校长梁一帆、教导主任陈扬(即陈光,后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同年11月,西大暂迁柳州,谢之雄返回学校。12月初,传来国民党特务制造昆明“一二·一”惨案的消息,西大系代表会开展募捐支援昆明受伤学生活动。谢之雄和10余名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十二月文艺社,寓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出版《十二月》壁报,在1946年元旦壁报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随后,成立壁报联合会,出版壁报《壁报新闻》和四开铅印报《西大新闻》。谢之雄是《西大新闻》编辑之一。

1946年1月底,谢之雄参与发起“返梧运动”。由于柳州鹧鸪江校舍简陋,学习、生活条件很差,教育部和广西当局计划将学校搬回桂林,而多数学生和部分教师主张将学校搬返梧州蝴蝶山原西大校址。作为“返梧运动”秘密核心小组7名成员之一,谢之雄会同其他成员以及“促校返梧委员会”,组织学生到柳州城区示威游行,派人赴重庆向教育部陈述返梧理由,安排代表到柳州专署向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请愿,发动学生分批返梧,通过《西大新闻》扩大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5月底,尽管没有达到“返梧”目的,为了珍惜学业,在基本要求已达到的情况下,核心小组宣布运动结束。1946年秋,西大迁回桂林,谢之雄在将军桥校本部就读。

回到桂林后,有一天,学生自治会首席常务干事叶昭楠安排谢之雄负责他与桂林师范学院学生运动领导人、中共党员郑仲坚(郑风)之间的秘密联系工作。为便于掩护,郑仲坚推荐谢之雄到逸仙中学兼任数学教员。谢之雄每周到该校两次,在那里与郑仲坚见面。11月,郑仲坚介绍谢之雄参加民盟组织。12月初,在民盟广西省支部组织部长、中共党员周匡人等人主持下,成立民盟西大学生支部,马曜元任支部书记,谢之雄任组织委员并负责与省、市民盟组织联系。截至1947年夏,支部共发展盟员约30人。

1947年2月,谢之雄向郑仲坚提交入党申请书和个人自传,不久,郑仲坚随师院离开桂林,迁往南宁。3月18日,在西大一间无人的教室里,由中共党员黄绍亮主持,谢之雄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他先后介绍陈乐思、王兆南、杨伟群、黄振麟、杨庆祝5人入党。中共桂柳区副特派员李福海指定谢之雄负责与其发展的党员联系,方允中负责联系俞述吾、熊柳生两名党员,由谢、方两人共同负责西大学运工作。

6月2日,为了抗议南京国民党军警镇压请愿学生,制造“五·二〇”血案,在李福海的指导下,谢之雄、方允中通过学生自治会,发动1200余名同学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活动,掀起学生运动高潮。

7月8日,西大多名学生党员和进步师生被捕。根据党组织安排,谢之雄迅速离校,经广州转移到香港。9月,返回柳州。

多年以后,谢之雄发表《寻党记》(载广西大学党史办公室编著:《风雨十七年(1936—1953)——广西大学革命斗争史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追忆在西大求学期间流亡榕江、渴望找到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的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战火纷飞铸铁军

1947年9月,受中共桂柳区工委委派,谢之雄赴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三江县,以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三江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从桂林来的梁华新共同负责三江县党的工作。在三江中学任教期间,谢之雄经常在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中传阅进步书刊,引导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11月底,由于县城形势恶化,谢之雄奉命撤出三江。次月,调到融县,先后担任中共融县临时工委(华山工委)委员、融县工委副书记(后改任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桂黔边人民保卫团(1949年5月组建,以下简称“保卫团”)副政委,柳北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柳北总队(1949年8月由保卫团扩编组建)副政委等职务,积极推进柳北地区党组织建设、人民武装队伍创建和发展。

1948年春,根据上级党组织部署,华山工委、恒山工委开展整顿党组织、审查干部活动,两个工委联合举办党的建设学习班,谢之雄协助主要领导负责日常指导工作。4月,谢之雄相继主持融县西区溪滨寨中层干部学习班,指导北区龙庙全体党员学习班,强化党员对“一切为了武装斗争”的认识,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8月下旬,谢之雄参加桂柳区工委在溪滨寨举办的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历时20余天。参加人员包括桂北、柳北、都宜忻、象县等地党组织负责人、骨干分子15人。该班成立支部干事会,谢之雄任书记,莫矜、阳雄飞、陈亮、莫江白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班的日常学习。谢之雄回忆:“研究班确立了柳北人民武装斗争的指导思想。融县工委据此作出决定:先在南区筹组武工队,培养干部,取得经验,扩大队伍,再组建新的武工队(载谢之雄《解放战争时期柳北武装斗争的回顾》)。”

1949年2月,因融县工委书记莫矜忙于组建黄彦武工队,谢之雄代表融县工委参加中共广西省农委在柳江县成团乡水灵村召开的工作会议,向省农委书记李殷丹汇报1月26日发生的“西寨事件”情况。

4月12日,谢之雄前往融县北区浪保乡才妙村(今融安县大将镇才妙村二柱屯)覃泰恩家,主持柳北地区第三支武工队——梁河武工队(后改编为保卫团第六中队、柳北总队第六大队)首批10名队员的入队宣誓仪式。6月20日,谢之雄再赴北区,在浪保乡长岭村召开梁河武工队干部会议,提出“认清形势,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扩大队伍,抓紧筹粮、筹枪”的工作要求。22日,谢之雄与武工队员黄廷康返回永乐,在途经浪保乡小瓦窑石头坳时,被国民党浪保乡自卫队抓捕,关押在乡公所。谢之雄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后经民主人士黄建材、潘百济出面营救,得以脱险。

1949年7月底至10月中旬,谢之雄协助柳北党组织、部队主要领导莫矜指挥柳北根据地军民开展四次反“围剿”;10月中旬以后,组织柳北总队转入外线作战。在此期间,谢之雄注重从四个方面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精神:开展诉苦教育,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树立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信念;开展形势教育,增强革命军队必胜、敌军必败的信心;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坚定跟党走的决心;进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增进军民团结。

8月至11月中旬,为了有效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拓宽党的群众基础,谢之雄编写《组织工作问题》小册子;主持柳北区工委作出《大力发展,严密组织》的决定,明确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重视发展农民、知识分子和农村妇女入党;组织召开柳北工委组织工作会议,研究巩固与发展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融县组织,将爱国民主青年会会员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在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反“围剿”中,谢之雄不时亲临前线指导工作,鼓舞指战员斗志。7月下旬,国民党柳州专署保安团副司令王凯率保安团和融县、柳城、罗城三县自卫总队共400余人,进驻潭头圩、龙官村一带,准备对保卫团第二大队根据地北山、大塘等村进行第一次“围剿”。7月31日,正在潭头乡北山村的谢之雄获悉情报后,与林润葱(保卫团政治部主任)一道召集第二大队领导干部在欧家祠堂召开作战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同意大队长侯信提出主力跳出外围的方案,由侯信率领两个中队转移到游击区外围接近敌驻地进行袭扰,韦克(第二大队政委)率余下部队和民兵据守广东坳和帽岭坳,以牵制敌人,保卫根据地。敌军在潭头乡四处受困挨打,遂于8月8日被迫撤回柳州。9月下旬,莫矜、谢之雄率柳北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驰援第二大队,再度解放大良,重新控制柳长公路。10月13日,柳北总队第一大队集中3个中队在鹅颈坳设伏,利用有利地形阻击入侵永乐的国民党第五十六军二二九师六八六团第二营和罗城县自卫总队。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莫矜、谢之雄来到前沿阵地,部队士气大振,接连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在第一大队指战员的英勇抗击下,敌军始终无法越过鹅颈坳,无奈撤回龙岸。同时宣告柳北总队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11月中下旬,柳北总队与南下解放军在多地会师,柳北地区各县相继获得解放。12月初,柳北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莫矜和谢之雄前往柳州,向柳州地委、柳州军分区、柳州专署负责人汇报情况,接受新任务。


风雨兼程砥砺行

1950年1月,谢之雄担任柳州地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参加柳州专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建、土地改革等工作。1952年8月至1985年4月,他历任南宁水电厂厂长、贵县糖厂筹备处副主任、广西省建筑安装公司经理,自治区计委(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施工处处长、基建局副局长,红山矿务局茂兰分局领导小组成员,自治区计委基建处处长、副主任、主任等职,为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才智。

南宁水电厂是南宁最早的电力企业,创建于1914年。南宁解放前夕,电力设施年久失修,全市电力线路已无法正常供电。1952年夏,谢之雄作为解除军管后的第一任厂长,首先在南宁市西郊中尧村筹建新厂,从广东西村士敏土厂(广州水泥厂前身)拆迁一台2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次年12月建成发电。其次,在职工中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建立健全经济指标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努力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953年,南宁水电厂发电量突破400万千瓦·时,全市供电状态明显好转。

1953年底,谢之雄调任广西糖厂(后改为“广西贵县糖厂”,今广西广业贵糖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备处副主任,筹建广西第一个大型机制糖厂,分管基本建设工作。1955年底,糖厂安装工程竣工;1956年初,糖厂正式投产。经过验收,工程质量良好,为国家节约100余万元投资经费。

不久,贵县糖厂移交给生产班子,谢之雄出任广西省建筑安装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原糖厂筹备处安装队及一批干部随调。数年间,公司队伍完成日榨2000吨的南宁糖厂、桂平糖厂,年产60万吨的柳州水泥厂等企业设备安装任务,还远赴内蒙古、江苏等地,承包糖厂等企业设备安装。

1961年,谢之雄调到自治区计委,先在施工处,后在基建局(由计委施工处、规划处组建,承担原自治区建委工作)工作,曾参加西津水力发电厂等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

1970年秋,在柳州鹧鸪江自治区区直机关“五·七”干校劳动的谢之雄,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荒山野岭的贵州省荔波县茂兰矿区,担任红山矿务局(后改为“红茂矿务局”)茂兰分局领导小组成员,协助谢雄平组长,组织进入茂兰工地的5000余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公路、铁路修筑和矿区创建工作。三年后,他因积劳成疾,调回自治区计委。

七尺茅棚可作窝,忽来山雨地成河。白煤好意冬供暖,寒雪侵人且唱歌。

从谢之雄这首《浪淘沙·茂兰岁月》中,可一窥当年茂兰矿区建设环境的艰难状况和作者忘我工作、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

1983年11月,谢之雄担任自治区计委主任、党组书记,从多年的基建管理工作进入全面经济工作领域,由单纯的计划编制工作转入全区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研究。他坚持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争取国家多安排骨干项目;通过外引内联,充分利用全社会财力、物力及各种经济形式,大搞效益好、收效快的项目和商品生产;开展经济理论研究、探讨,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


莫负热血尚殷殷

1985年4月,谢之雄退居二线,1994年3月离休。其间,先后担任自治区计委特邀顾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广西年鉴》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广西通志·经济总志》编纂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老骥伏枥,勤奋创作,奉献社会,硕果累累。

谢之雄对经济理论和广西经济史研究情有独钟,颇有建树。1985—1995年,他连续11年主编《广西年鉴》。1994年,《广西年鉴》在首届全国地方优秀年鉴编辑出版质量评比中,获中国地方年鉴奖特等奖。他主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9),全书24万余字,图文并茂,是一本认识广西、建设广西的区域经济地理专著,对发展广西区域经济,编制国土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被评为1987—1990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谢之雄还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发表《关于广西能源政策的思考》《广西糖业应该继续发展》《广西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思索》等经济论文20余篇。

谢之雄是广西大学和柳北地区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撰写《“七·九”事件后广西大学党组织重建的前前后后》《到处都有共产党员——广西大学流亡记》《柳北战云红似火》《融北遇险记》《溪滨寨》《北山村》等回忆文章,可读性、史料性兼顾,让读者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其负责主编的三集《柳北党史资料选编》和《柳北党史画册》,史料完整翔实,图片丰富珍贵,是研究柳北地区党史、革命史、地方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柳北党史资料选编》第二集被评为1988年度广西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年的谢之雄研习词律,提倡词贵抒情、情景交融,先后出版《蓝天词集》《绿影词》《清波集》。黄素芬(原广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葵花诗社社长)称赞其词章:“诸如怀古、悼念、游览、庆贺、咏物等,无不清新宜人而寄意遥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谢之雄自学生时代投身革命,砥砺奋进,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个人经历顺境还是逆境,其革命信仰从未动摇。1986年12月,谢之雄到伦敦海格特公园拜谒革命导师马克思墓,事后在其词作《水调歌头·伦敦谒马克思墓》中写道:“天有风云起伏,路有逶迤险阻,历史永无前,莫负先驱者,热血尚殷殷”,以表心声。

谢之雄对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先烈有着深厚的革命情感。1964年12月,他撰写《忆侯信》,深切缅怀战友——柳北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侯信烈士的生平事迹,赞誉侯信:“用生命写下来的历史,至今仍然闪烁着战斗的光辉,他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儿子!”1995年9月,为了教育后人,谢之雄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广西烈士陵园柳北英烈题碑:

林海苍茫谁试剑?彤云破夜照融江。山前碑溅英雄血,化作春泥育蕙芳。

谢之雄关爱同志,对青年一代成长寄予殷切期望。1988年12月,他应自治区计委团支部之邀,写成《赠给有活力的人们》一文,希望青年们投身改革潮流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其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让人倍感温馨。

谢之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谢之雄生前所在的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邓耀燊回忆:谢老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办事既细致谨慎又果断,处处展现一个老军人的风采。2008年5月,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谢老得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当地群众遭受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带头捐出爱心款和1500元特殊党费。他在弥留之际,嘱咐相关部门和家属:“后事一切从简,不发讣告,不开遗体告别会,不保留骨灰。”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令人由衷敬佩。

2008年12月5日,谢之雄在南宁病逝,享年85岁。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