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潘雁宣:刁江河畔举义旗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9-13 09:49    |  作者: 吴锡刚

1949年3月6日,中共夷江支部领导的武工队在广西省都安县夷江区(辖内甲、中和、拉烈、五仁、大成等乡,与宜山、忻城、上林等县交界)刁江河畔,组织群众举行武装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国民党3个乡公所,拉开了解放战争时期都(安)宜(山)忻(城)边区武装斗争的序幕。这就是震惊国民党广西当局的“三六”暴动(亦称“武装起义”)。

“三六”暴动的主要组织者,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夷江武工队队长、壮族革命英雄潘雁宣。

潘雁宣档案图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柳州市档案馆提供


热血男儿抗倭寇

潘雁宣(1913—1995),原名潘启法,1913年3月出生于都安县大成乡弄香峒(今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新成村弄香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父亲潘承烻、母亲韦氏,终日劳作,勉强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他兄妹4人,上有1个姐姐(父亲与大妈所育,她生下不久,其母去世,随外祖母生活),下有1个弟弟1个妹妹。

潘雁宣故乡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新成村弄香屯。潘立平摄

潘雁宣年幼时,随父母迁至内甲乡下尾屯(今属百旺镇百旺社区)居住。1926年,父母不幸相继病故,年仅13岁的潘雁宣无力耕作,只能帮邻家放牛,每天还要背1捆柴火回家,与弟妹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1929年,潘雁宣由家境较好的姑母抚养。在姑母的资助下,他进入拉烈乡第四小学(大同小学)读书。3年后,他因姑母病逝而辍学。随后,潘雁宣到姑父的兄弟开设的阮昌记商店帮工,陆续与李文(李孟武)、曾诚(曾世钦)等进步青年接触,传阅进步书刊,接受革命理论的启蒙教育。

大同小学旧址。韦永德摄

1934年冬,中共思果中心县委书记陆浩仁、谭志敏(一说“谭世敏”,原红七军连长)在大成乡东成小学建立红河下游革命委员会,陆、谭分别任主任、副主任,潘雁宣是委员之一。潘雁宣先后以东成小学勤杂工、夷江区金钗乡(今属马山县)及宜山县城西门酒饼店员工的身份为掩护,筹措活动经费,传播革命思想。1935年,谭志敏去世。1936年夏,陆浩仁被叛徒杀害。红河下游革命委员会因此解体。

1936年秋,潘雁宣经李文等人介绍,赴河池县(今河池市金城江区)简易师范学校任校警。3个学期后,他出任河池县大丈乡肯研村(今属六圩镇)村长兼肯研小学校长、民团后备队队长。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偏居桂西北城乡的潘雁宣与无数爱国青年一样热血沸腾,随时准备为国效命。1938年11月,他毅然辞去工作,报考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被编入第一团第三大队第十中队。学生军共设3个团4200余人。在桂林集训两个多月后,潘雁宣随队开往平乐、怀集(今属广东省肇庆市)两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动员群众坚壁清野、破坏公路,做好抗击日军入侵前的准备工作;协助建立军民合作站,协调军民关系。1939年11月初,桂南形势紧张,潘雁宣所在中队奔赴桂南前线的周边地带,为即将打响的桂南会战进行战地动员和服务工作。

1988年11月,学生军第一团合影(二排右七为潘雁宣)。

1940年5月,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潘雁宣转到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机枪队进行军事训练。经过1年的系统学习、训练,他的军事理论、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后来从事武装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7月,学生军解散后,潘雁宣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广西第六期合作人员训练班,接受短期合作业务培训。之后,他被安排到上林县政府任合作指导员,努力解决农民扩大生产贷款难等问题。其间,潘雁宣与思想进步的樊茂春结识,交往密切。

1944年11月,桂林、柳州、宜山等地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夷江区区长、乡长闻讯惊慌逃离,基层政权濒临瘫痪。正当人心惶惶之际,为了组织民众抗战,保卫家乡,经都安中学教师曾诚活动,由他的远房表哥、都安县参议会议长吴瞰东推荐,回到家乡的潘雁宣被县政府委任为内甲乡乡长。他利用合法身份,发动群众,迅速成立一支近百人的内甲乡抗日自卫队。1945年春,潘雁宣多次带队截击到夷江抢掠的日伪军,毙伤敌多人,将敌军被迫丢下的耕牛和其他财产归还群众。他组织队伍会同其他抗日武装,先后袭击日军驻宜山县京口圩、加贵乡等据点,使其不敢轻易外出骚扰。有一次,日军撤离经过内甲乡庭律村,潘雁宣率队埋伏在道路两旁高处向日军射击,并一路追击到加贵乡的加里屯。日军不敢恋战,夺路而逃。

潘雁宣带领自卫队英勇作战的事迹迅速传开,有效地消除了当地群众对日军的恐惧心理,增强了抗日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临机决断揭竿起

1947年冬,中共上忻工委(1949年10月改组为中共都宜忻工委)书记吴师光决定在夷江建立游击根据地,先后调派覃宝龙(内甲乡精段屯人)、樊茂春、周甲坚、卢昌雄等到夷江工作。当年12月,受上忻工委安排到天河县(今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秘密活动的曾诚,找到时任天河县政府合作指导员的潘雁宣谈话,介绍解放战争形势。鉴于潘雁宣对夷江比较熟悉,有群众基础,曾诚建议他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潘雁宣欣然答应,于1948年春辗转回到内甲、拉烈两乡,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做好地方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1948年7月,中共夷江支部成立,覃宝龙、卢昌雄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随后,党支部积极培训骨干,发展党员,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发动农民买枪、献枪,武装自卫,建立了几个武装小组。1949年2月,覃宝龙与潘雁宣酝酿建立夷江武工队,商定骨干成员,提议由潘雁宣任队长。

与此同时,都安县政府觉察夷江区有共产党活动的迹象,多次调派地方武装前往监视,在内甲乡龙燕村拉路屯驻扎一支30余人的特编队。1949年3月初,县政府下令将内甲乡琳琅粮库15万公斤粮食调运到县城。3月5日,潘雁宣接到情报时,覃宝龙赴宜山向吴师光汇报工作未回,卢昌雄远在九渡。他立即召集蓝荫芳、蓝英德、苏盛文、黄绍明等中共党员和武工队骨干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时间紧迫,机不可失,截夺这批粮食,既解决群众春荒缺粮的问题,又可以为开展武装斗争储备军粮,遂决定与会人员分头通知武工队员,组织截粮。

琳琅村琳琅粮库旧址。韦永德摄。

当日下午,潘雁宣率10余名武工队员赶到风坳口,遇上第一批挑粮的民夫。潘雁宣当即对他们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今天到此截粮,是因为不能让国民党拿去打内战。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大家把粮食挑回去度荒吧!”民夫们听后惊喜交加,当即把粮食往回挑。

百旺镇琳琅村风坳。潘立平摄。

随后,为应付敌人的反扑与“围剿”,潘雁宣组织武工队30余人在那罗屯集结。当晚,冒雨前往中和乡那武屯蓝松茂家,借得轻机枪1挺、子弹2000发。6日凌晨,潘雁宣率队包围中和乡公所,用计叫开门后一拥而入,缴获步、手枪5支,子弹1000余发。紧接着,武工队直奔龙燕村拉路屯,智缴县特编队步、手枪30余支,子弹3000余发。

解决敌特编队后,武工队向百旺圩进发。夷江区区长、内甲乡乡长以及所有警员得知特编队被缴械的消息,仓皇逃遁。武工队直接占领区、乡公所,宣布内甲乡获得解放。此时,武工队员已扩大到100余人,拥有轻机枪、步枪、冲锋枪和手枪120余支。

当天午后,武工队兵分两路,沿刁江两岸直上拉烈,乡长、乡警闻风而逃,乡公所空无一人。当日正值圩日,武工队召开群众大会,宣告拉烈解放。

3月11日,中共夷江支部研究决定,将暴动队伍编成桂西北人民求生队三六支队(以下简称“三六支队”),覃宝龙任支队长兼政委,潘雁宣、韦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队长,卢昌雄任副政委;进行破仓分粮,把琳琅粮库的六成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四成化整为零,由群众代管,以备军需之用。

1985年,潘雁宣(左)与战友覃宝龙。

“三六”暴动一举捣毁3个乡政权,使国民党都安县政府惊恐不安。3月下旬,都安县县长方继麟率地方武装4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夷江,被覃宝龙、潘雁宣指挥的三六支队日夜袭击骚扰,惊慌之余,抄小路逃回县城。4月9日至10日,三六支队会同拉烈武工队,乘胜解放五仁、大成两乡。不久,方继麟因“粮谷遭劫,匪徒坐大,动摇军心”,被广西省政府撤去县长职务。

“‘三六’枪声起,刁江一夜红。健儿三百众,红凤霸图隆。”多年以后,原中共广西省农委(以下简称“省农委”)委员、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都宜忻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路璠写下诗作《“三六”枪声》,高度评价“三六”暴动的历史意义。


鏖战沙场震敌胆

1949年5月3日,根据省农委指示,三六支队改编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以下简称“五团”);同月中下旬,五团领导人员调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10月下旬,五团扩编为都宜忻总队。潘雁宣先后担任五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第四大队大队长和都宜忻总队第三联队副联队长,在武装斗争中,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和都宜忻地区解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潘雁宣(左)与战友韦勋猷。

6月6日,国民党柳州专署保安副司令冯丕临(一说“冯丕麟”)率机枪连从忻城县城撤回柳州。侦悉敌情后,潘雁宣、樊茂春(教导员)率第四大队200余人,选定在忻城县忻义乡柚子坳至牛洞口之间的狭长地带进行伏击。敌军到达坳脚后,随着潘雁宣3声枪响,第四大队两边阵地上的轻机枪及步枪一齐开火,前后夹击敌机枪连。不久,敌军向原路撤退。潘雁宣提起轻机枪,率部追击,敌军亡命狂逃。此役俘敌3人,毙伤敌数人,缴获八二迫击炮2门、炮弹20多枚、步枪子弹1700余发和军用物资一批。

6月29日,潘雁宣、梧裕茂(教导员)带领第四大队会同第二大队及加仁、马泗两支基干队300余人,进攻忻城县城。当时,第四大队占领城外高地,用迫击炮连发3炮,击中敌军3个驻地,城内敌军慌乱一团,县长周次抱大惊失色,率部撤出县城。30日清晨,忻城县城第二次获得解放。

7月间,五团转移到都安夷江。国民党宜山剿匪指挥所集结重兵,对加马、夷江两个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覃宝龙(团长)、莫江白(政委)率五团与敌人多次作战后,组织部队主力于8月底向宜山北山方向突围。9月初,五团第一、第四、第六大队在北山遭到大批敌人截堵,部分队伍失散,被俘30余人,团政委莫江白等26人壮烈牺牲。此即北山事件。

北山事件后,五团的革命武装斗争一时陷入低潮。敌军占领刁江两岸后,留守夷江的第五大队退守到大成山区。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9月5日,潘雁宣带领部分战士突围回到夷江,与坚持留守的同志会合,不久组建第九大队,他被推选为夷江临时军政委员会军事总指挥。9月20日,潘雁宣指挥第五、第九两个大队会同桂西第八大队联合进攻百旺圩。经过一番激战,敌夷江区区长被迫率部潜逃到加贵,大批物资被缴获。第二天,百旺重回人民手中。驻扎在加妙、拉路一带的国民党联防队闻讯撤离。至此,夷江游击根据地除拉烈圩尚有敌人驻守外,其余全部恢复。

9月底10月初,都安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韦还甫纠集地方武装10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大成山区,沿途劫掳群众。潘雁宣率第五、第九大队与桂西第七、第八、第十五大队一道,将敌击溃,一路追到县城附近才收兵返回。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潘雁宣在留守夷江的部队及当地群众中颇具声望。10月27日,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覃宝龙在其日记中引用他人的话写道:“主力出动(转移)后,这地方(夷江地区)很糟,敌人大肆摧残,人民受害最大,幸而老潘(潘雁宣)回来,重新组织队伍,打了几次胜仗,硬攻百旺2天,结果打下百旺,才把形势扭转。”

10月间,忻城县歧山乡解放,夷江、加马根据地连成一片。11月下旬,潘雁宣奉命率第九大队开赴宜山。

12月2日,周廷扬(总队第二副司令员)、韦勋猷(第三联队政委)和潘雁宣率都宜忻总队1000余人,开进宜山县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桂西北重镇宜山获得解放。次日,潘雁宣出任宜山警备处处长,负责维持城内的秩序,收缴敌军的武器,以及其他接收相关事宜。

12月间,由吴师光、覃宝龙介绍,潘雁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人生夙愿。

1950年1月,中共天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宜山成立,潘雁宣任县大队大队长。当时,天河县境内大部仍被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在随后平息土匪暴乱、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中,潘雁宣继续发挥军事才干,其中,比较突出的战例是元村战斗。

元村屯一角及后山。韦永德摄。

元村屯距四把圩约10公里,交通便利,村前一片开阔田地,村子依山而建,多为砖瓦房,四周建有围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和征粮落脚点。1月10日,潘雁宣、刘强(元村屯人,县财粮科科长)带领县大队两个中队及县政府征粮工作队140余人进驻元村,开展征粮宣传工作。12日,天河县县长涂履游、县公安局局长蓝秀芳一行7人到该村调研。13日拂晓,国民党天河县县长林图暄调集县民团及省保安第二团何刚营1000余人,将元村包围,并发起攻击。县大队指战员利用围墙、门窗作掩护,对敌射击。为压制敌军的火力,潘雁宣带着1个班,上到村后制高点,持机枪对敌猛扫,使敌军寸步难行,龟缩在田埂下,战斗一度沉寂。下午,战况转趋激烈,回到村内的潘雁宣负了轻伤,仍沉着指挥战斗。敌军在多次进攻被打退后,担心解放军援军到来断其后路,仓促撤兵。黄昏时分,潘雁宣、蓝秀芳组织队伍,抬着身负重伤的涂履游,向宜山天桥方向转移。战后,潘雁宣和县大队因作战英勇获得宜山军分区嘉奖。

1981年5月,都宜忻总队战友在柳州合影。左起樊大、沙君涛  潘雁宣、 樊茂春 、朱某(南下干部) 、 卢起 、张作材 、王定。

1982年2月,都安县委召开老同志党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右四为潘雁宣)。

1982年4月,潘雁宣(前排左九)参加忻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

1984年6月,在柳州召开的罗城党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左三为潘雁宣)。

1950年5月至1986年3月,潘雁宣历任天河县税务局局长、宜山专区税务局秘书,柳城县税务局局长、财委副主任、商业局局长等职。其间,他曾被错划为右派,历经坎坷。1986年3月离休后,潘雁宣心态平和,注重锻炼身体,喜欢到北京等地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热心参加都宜忻地区党史座谈会和党史资料征集活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夷江三六暴动》《凤凰山下红旗飘》《怀念陆浩仁烈士》《伏击冯丕临》《攻克百旺》等革命回忆录。

1987年夏,潘雁宣在北京天安门留影。

潘雁宣晚年参加体育活动。

“革命一生志不凡,上林聚首共难忘。征途坎坷虽磨难,‘三六’刀锋永放光。”1993年春,适值潘雁宣80周岁之际,他的战友樊茂春(原都宜忻总队第二联队政委、解放初忻城县县长)赋贺诗一首,称赞潘雁宣不平凡的革命人生。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潘雁宣:刁江河畔举义旗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09-13 09:49    |  作者: 吴锡刚

1949年3月6日,中共夷江支部领导的武工队在广西省都安县夷江区(辖内甲、中和、拉烈、五仁、大成等乡,与宜山、忻城、上林等县交界)刁江河畔,组织群众举行武装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国民党3个乡公所,拉开了解放战争时期都(安)宜(山)忻(城)边区武装斗争的序幕。这就是震惊国民党广西当局的“三六”暴动(亦称“武装起义”)。

“三六”暴动的主要组织者,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夷江武工队队长、壮族革命英雄潘雁宣。

潘雁宣档案图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柳州市档案馆提供


热血男儿抗倭寇

潘雁宣(1913—1995),原名潘启法,1913年3月出生于都安县大成乡弄香峒(今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新成村弄香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父亲潘承烻、母亲韦氏,终日劳作,勉强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他兄妹4人,上有1个姐姐(父亲与大妈所育,她生下不久,其母去世,随外祖母生活),下有1个弟弟1个妹妹。

潘雁宣故乡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新成村弄香屯。潘立平摄

潘雁宣年幼时,随父母迁至内甲乡下尾屯(今属百旺镇百旺社区)居住。1926年,父母不幸相继病故,年仅13岁的潘雁宣无力耕作,只能帮邻家放牛,每天还要背1捆柴火回家,与弟妹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1929年,潘雁宣由家境较好的姑母抚养。在姑母的资助下,他进入拉烈乡第四小学(大同小学)读书。3年后,他因姑母病逝而辍学。随后,潘雁宣到姑父的兄弟开设的阮昌记商店帮工,陆续与李文(李孟武)、曾诚(曾世钦)等进步青年接触,传阅进步书刊,接受革命理论的启蒙教育。

大同小学旧址。韦永德摄

1934年冬,中共思果中心县委书记陆浩仁、谭志敏(一说“谭世敏”,原红七军连长)在大成乡东成小学建立红河下游革命委员会,陆、谭分别任主任、副主任,潘雁宣是委员之一。潘雁宣先后以东成小学勤杂工、夷江区金钗乡(今属马山县)及宜山县城西门酒饼店员工的身份为掩护,筹措活动经费,传播革命思想。1935年,谭志敏去世。1936年夏,陆浩仁被叛徒杀害。红河下游革命委员会因此解体。

1936年秋,潘雁宣经李文等人介绍,赴河池县(今河池市金城江区)简易师范学校任校警。3个学期后,他出任河池县大丈乡肯研村(今属六圩镇)村长兼肯研小学校长、民团后备队队长。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偏居桂西北城乡的潘雁宣与无数爱国青年一样热血沸腾,随时准备为国效命。1938年11月,他毅然辞去工作,报考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被编入第一团第三大队第十中队。学生军共设3个团4200余人。在桂林集训两个多月后,潘雁宣随队开往平乐、怀集(今属广东省肇庆市)两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动员群众坚壁清野、破坏公路,做好抗击日军入侵前的准备工作;协助建立军民合作站,协调军民关系。1939年11月初,桂南形势紧张,潘雁宣所在中队奔赴桂南前线的周边地带,为即将打响的桂南会战进行战地动员和服务工作。

1988年11月,学生军第一团合影(二排右七为潘雁宣)。

1940年5月,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潘雁宣转到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机枪队进行军事训练。经过1年的系统学习、训练,他的军事理论、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后来从事武装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1年7月,学生军解散后,潘雁宣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广西第六期合作人员训练班,接受短期合作业务培训。之后,他被安排到上林县政府任合作指导员,努力解决农民扩大生产贷款难等问题。其间,潘雁宣与思想进步的樊茂春结识,交往密切。

1944年11月,桂林、柳州、宜山等地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夷江区区长、乡长闻讯惊慌逃离,基层政权濒临瘫痪。正当人心惶惶之际,为了组织民众抗战,保卫家乡,经都安中学教师曾诚活动,由他的远房表哥、都安县参议会议长吴瞰东推荐,回到家乡的潘雁宣被县政府委任为内甲乡乡长。他利用合法身份,发动群众,迅速成立一支近百人的内甲乡抗日自卫队。1945年春,潘雁宣多次带队截击到夷江抢掠的日伪军,毙伤敌多人,将敌军被迫丢下的耕牛和其他财产归还群众。他组织队伍会同其他抗日武装,先后袭击日军驻宜山县京口圩、加贵乡等据点,使其不敢轻易外出骚扰。有一次,日军撤离经过内甲乡庭律村,潘雁宣率队埋伏在道路两旁高处向日军射击,并一路追击到加贵乡的加里屯。日军不敢恋战,夺路而逃。

潘雁宣带领自卫队英勇作战的事迹迅速传开,有效地消除了当地群众对日军的恐惧心理,增强了抗日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临机决断揭竿起

1947年冬,中共上忻工委(1949年10月改组为中共都宜忻工委)书记吴师光决定在夷江建立游击根据地,先后调派覃宝龙(内甲乡精段屯人)、樊茂春、周甲坚、卢昌雄等到夷江工作。当年12月,受上忻工委安排到天河县(今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秘密活动的曾诚,找到时任天河县政府合作指导员的潘雁宣谈话,介绍解放战争形势。鉴于潘雁宣对夷江比较熟悉,有群众基础,曾诚建议他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潘雁宣欣然答应,于1948年春辗转回到内甲、拉烈两乡,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做好地方民主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1948年7月,中共夷江支部成立,覃宝龙、卢昌雄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随后,党支部积极培训骨干,发展党员,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发动农民买枪、献枪,武装自卫,建立了几个武装小组。1949年2月,覃宝龙与潘雁宣酝酿建立夷江武工队,商定骨干成员,提议由潘雁宣任队长。

与此同时,都安县政府觉察夷江区有共产党活动的迹象,多次调派地方武装前往监视,在内甲乡龙燕村拉路屯驻扎一支30余人的特编队。1949年3月初,县政府下令将内甲乡琳琅粮库15万公斤粮食调运到县城。3月5日,潘雁宣接到情报时,覃宝龙赴宜山向吴师光汇报工作未回,卢昌雄远在九渡。他立即召集蓝荫芳、蓝英德、苏盛文、黄绍明等中共党员和武工队骨干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时间紧迫,机不可失,截夺这批粮食,既解决群众春荒缺粮的问题,又可以为开展武装斗争储备军粮,遂决定与会人员分头通知武工队员,组织截粮。

琳琅村琳琅粮库旧址。韦永德摄。

当日下午,潘雁宣率10余名武工队员赶到风坳口,遇上第一批挑粮的民夫。潘雁宣当即对他们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今天到此截粮,是因为不能让国民党拿去打内战。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大家把粮食挑回去度荒吧!”民夫们听后惊喜交加,当即把粮食往回挑。

百旺镇琳琅村风坳。潘立平摄。

随后,为应付敌人的反扑与“围剿”,潘雁宣组织武工队30余人在那罗屯集结。当晚,冒雨前往中和乡那武屯蓝松茂家,借得轻机枪1挺、子弹2000发。6日凌晨,潘雁宣率队包围中和乡公所,用计叫开门后一拥而入,缴获步、手枪5支,子弹1000余发。紧接着,武工队直奔龙燕村拉路屯,智缴县特编队步、手枪30余支,子弹3000余发。

解决敌特编队后,武工队向百旺圩进发。夷江区区长、内甲乡乡长以及所有警员得知特编队被缴械的消息,仓皇逃遁。武工队直接占领区、乡公所,宣布内甲乡获得解放。此时,武工队员已扩大到100余人,拥有轻机枪、步枪、冲锋枪和手枪120余支。

当天午后,武工队兵分两路,沿刁江两岸直上拉烈,乡长、乡警闻风而逃,乡公所空无一人。当日正值圩日,武工队召开群众大会,宣告拉烈解放。

3月11日,中共夷江支部研究决定,将暴动队伍编成桂西北人民求生队三六支队(以下简称“三六支队”),覃宝龙任支队长兼政委,潘雁宣、韦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队长,卢昌雄任副政委;进行破仓分粮,把琳琅粮库的六成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四成化整为零,由群众代管,以备军需之用。

1985年,潘雁宣(左)与战友覃宝龙。

“三六”暴动一举捣毁3个乡政权,使国民党都安县政府惊恐不安。3月下旬,都安县县长方继麟率地方武装4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夷江,被覃宝龙、潘雁宣指挥的三六支队日夜袭击骚扰,惊慌之余,抄小路逃回县城。4月9日至10日,三六支队会同拉烈武工队,乘胜解放五仁、大成两乡。不久,方继麟因“粮谷遭劫,匪徒坐大,动摇军心”,被广西省政府撤去县长职务。

“‘三六’枪声起,刁江一夜红。健儿三百众,红凤霸图隆。”多年以后,原中共广西省农委(以下简称“省农委”)委员、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都宜忻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路璠写下诗作《“三六”枪声》,高度评价“三六”暴动的历史意义。


鏖战沙场震敌胆

1949年5月3日,根据省农委指示,三六支队改编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以下简称“五团”);同月中下旬,五团领导人员调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10月下旬,五团扩编为都宜忻总队。潘雁宣先后担任五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第四大队大队长和都宜忻总队第三联队副联队长,在武装斗争中,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为部队的发展壮大和都宜忻地区解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潘雁宣(左)与战友韦勋猷。

6月6日,国民党柳州专署保安副司令冯丕临(一说“冯丕麟”)率机枪连从忻城县城撤回柳州。侦悉敌情后,潘雁宣、樊茂春(教导员)率第四大队200余人,选定在忻城县忻义乡柚子坳至牛洞口之间的狭长地带进行伏击。敌军到达坳脚后,随着潘雁宣3声枪响,第四大队两边阵地上的轻机枪及步枪一齐开火,前后夹击敌机枪连。不久,敌军向原路撤退。潘雁宣提起轻机枪,率部追击,敌军亡命狂逃。此役俘敌3人,毙伤敌数人,缴获八二迫击炮2门、炮弹20多枚、步枪子弹1700余发和军用物资一批。

6月29日,潘雁宣、梧裕茂(教导员)带领第四大队会同第二大队及加仁、马泗两支基干队300余人,进攻忻城县城。当时,第四大队占领城外高地,用迫击炮连发3炮,击中敌军3个驻地,城内敌军慌乱一团,县长周次抱大惊失色,率部撤出县城。30日清晨,忻城县城第二次获得解放。

7月间,五团转移到都安夷江。国民党宜山剿匪指挥所集结重兵,对加马、夷江两个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覃宝龙(团长)、莫江白(政委)率五团与敌人多次作战后,组织部队主力于8月底向宜山北山方向突围。9月初,五团第一、第四、第六大队在北山遭到大批敌人截堵,部分队伍失散,被俘30余人,团政委莫江白等26人壮烈牺牲。此即北山事件。

北山事件后,五团的革命武装斗争一时陷入低潮。敌军占领刁江两岸后,留守夷江的第五大队退守到大成山区。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9月5日,潘雁宣带领部分战士突围回到夷江,与坚持留守的同志会合,不久组建第九大队,他被推选为夷江临时军政委员会军事总指挥。9月20日,潘雁宣指挥第五、第九两个大队会同桂西第八大队联合进攻百旺圩。经过一番激战,敌夷江区区长被迫率部潜逃到加贵,大批物资被缴获。第二天,百旺重回人民手中。驻扎在加妙、拉路一带的国民党联防队闻讯撤离。至此,夷江游击根据地除拉烈圩尚有敌人驻守外,其余全部恢复。

9月底10月初,都安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韦还甫纠集地方武装10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大成山区,沿途劫掳群众。潘雁宣率第五、第九大队与桂西第七、第八、第十五大队一道,将敌击溃,一路追到县城附近才收兵返回。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潘雁宣在留守夷江的部队及当地群众中颇具声望。10月27日,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覃宝龙在其日记中引用他人的话写道:“主力出动(转移)后,这地方(夷江地区)很糟,敌人大肆摧残,人民受害最大,幸而老潘(潘雁宣)回来,重新组织队伍,打了几次胜仗,硬攻百旺2天,结果打下百旺,才把形势扭转。”

10月间,忻城县歧山乡解放,夷江、加马根据地连成一片。11月下旬,潘雁宣奉命率第九大队开赴宜山。

12月2日,周廷扬(总队第二副司令员)、韦勋猷(第三联队政委)和潘雁宣率都宜忻总队1000余人,开进宜山县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桂西北重镇宜山获得解放。次日,潘雁宣出任宜山警备处处长,负责维持城内的秩序,收缴敌军的武器,以及其他接收相关事宜。

12月间,由吴师光、覃宝龙介绍,潘雁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人生夙愿。

1950年1月,中共天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宜山成立,潘雁宣任县大队大队长。当时,天河县境内大部仍被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在随后平息土匪暴乱、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中,潘雁宣继续发挥军事才干,其中,比较突出的战例是元村战斗。

元村屯一角及后山。韦永德摄。

元村屯距四把圩约10公里,交通便利,村前一片开阔田地,村子依山而建,多为砖瓦房,四周建有围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和征粮落脚点。1月10日,潘雁宣、刘强(元村屯人,县财粮科科长)带领县大队两个中队及县政府征粮工作队140余人进驻元村,开展征粮宣传工作。12日,天河县县长涂履游、县公安局局长蓝秀芳一行7人到该村调研。13日拂晓,国民党天河县县长林图暄调集县民团及省保安第二团何刚营1000余人,将元村包围,并发起攻击。县大队指战员利用围墙、门窗作掩护,对敌射击。为压制敌军的火力,潘雁宣带着1个班,上到村后制高点,持机枪对敌猛扫,使敌军寸步难行,龟缩在田埂下,战斗一度沉寂。下午,战况转趋激烈,回到村内的潘雁宣负了轻伤,仍沉着指挥战斗。敌军在多次进攻被打退后,担心解放军援军到来断其后路,仓促撤兵。黄昏时分,潘雁宣、蓝秀芳组织队伍,抬着身负重伤的涂履游,向宜山天桥方向转移。战后,潘雁宣和县大队因作战英勇获得宜山军分区嘉奖。

1981年5月,都宜忻总队战友在柳州合影。左起樊大、沙君涛  潘雁宣、 樊茂春 、朱某(南下干部) 、 卢起 、张作材 、王定。

1982年2月,都安县委召开老同志党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右四为潘雁宣)。

1982年4月,潘雁宣(前排左九)参加忻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座谈会。

1984年6月,在柳州召开的罗城党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左三为潘雁宣)。

1950年5月至1986年3月,潘雁宣历任天河县税务局局长、宜山专区税务局秘书,柳城县税务局局长、财委副主任、商业局局长等职。其间,他曾被错划为右派,历经坎坷。1986年3月离休后,潘雁宣心态平和,注重锻炼身体,喜欢到北京等地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热心参加都宜忻地区党史座谈会和党史资料征集活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撰写《夷江三六暴动》《凤凰山下红旗飘》《怀念陆浩仁烈士》《伏击冯丕临》《攻克百旺》等革命回忆录。

1987年夏,潘雁宣在北京天安门留影。

潘雁宣晚年参加体育活动。

“革命一生志不凡,上林聚首共难忘。征途坎坷虽磨难,‘三六’刀锋永放光。”1993年春,适值潘雁宣80周岁之际,他的战友樊茂春(原都宜忻总队第二联队政委、解放初忻城县县长)赋贺诗一首,称赞潘雁宣不平凡的革命人生。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