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覃宝龙:一位坚忍不拔的壮族革命者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11-21 11:35    |  作者: 吴锡刚

覃宝龙(1919.1—2011.5),壮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1940年7月参加革命,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在忻城、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边区组织队伍,抗击侵华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夷江支部书记、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以下简称“五团”)团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等职。他心怀革命必胜信念,遇挫弥坚,为都宜忻地区党组织建设、游击根据地创建以及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县、专区党政领导和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奋斗不息。

覃宝龙档案图片


弱冠系虏请长缨

1919年1月,覃宝龙出生于都安县东部丘陵地带的精段屯(20世纪40年代属夷江区内甲乡琳琅村,今属百旺镇琳琅村)。该屯那时不足20户,村民到百旺、拉烈赶圩都要走约10公里的路程。其父亲覃嘉猷一生务农,古道热肠,擅长交际;母亲蓝青系覃嘉猷次室,拉烈镇拉岜屯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覃宝龙是满子,上有4个姐姐1个哥哥,其中3个姐姐系大妈所生。

都安百旺镇琳琅村精段屯覃宝龙故居旧址(地基已转让他人另建)

覃宝龙7岁开始读书,1937年初在内甲乡中心校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都安县立初级中学(简称“都安中学”,今都安高中)。在都安中学读书期间,适逢卢沟桥事变发生,受进步教师和全民族抗战氛围的影响,覃宝龙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应该随时奔赴疆场,报效祖国。读了两个学期,因家境困难,覃宝龙辍学回家,协助父母耕作。

1938年夏,由于为人正直又有文化,覃宝龙被家乡父老推荐,担任琳琅村代村长。同年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决定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覃宝龙闻讯毅然投考,被编入学生军第二团第二大队第八中队(后调整到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12月中旬,第二团在荔浦县城组建。随后,全团开赴桂林进行集训。1939年1月下旬,覃宝龙有幸聆听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叶剑英对第二团作题为《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演讲,加深对抗战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2月下旬,第二团到桂平进行训练。4月,覃宝龙随队奔赴桂东南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年夏,他在博白县负责编印学生军抗日宣传油印报纸,创作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激发当地民众奋起抗战、英勇杀敌的斗志。

广西一百县,

博白最前方。

北海急,

倭奴狂。

博白同胞志气刚,

杀敌心耿耿,

御侮气昂昂,

国仇家恨不能忘。

谁敢来侵犯,

先试我的枪。

男儿生不勇杀敌,

死何能留芳?

1939年底,他因患重病,经批准回乡治疗。1940年3月,病情好转的覃宝龙依依不舍地辞别亲人,重返学生军。事后,覃宝龙写下诗作《别哥》,抒发自己一心报国、忠孝不能两全的情怀。

倭寇逞凶日,烽烟弥漫时。

归疗方冷暖,赴战复东西。

家计维持善,双亲奉养宜。

男儿无别泪,书此报依依。

1940年夏,覃宝龙诗作《别哥》回忆手稿

1940年5月,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覃宝龙转到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设在宜山县矮山村凉山冲,1941年3月迁往南宁)步兵第四队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国民党广西当局从学生军中挑选800余人,送到干训班学习,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后充实部队基层,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掌握武装力量,安排袁舫(袁承洋)、吕永久、余寿新、杨世英等党员到干训班学习,建立党支部,袁舫任支部书记,支部隶属中共宜山特支领导。

在吕永久的引导下,覃宝龙和同队的汤胜福、汤有䘵、钟训佳、吕杏荣、李煌茂等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小组,传阅《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籍,提高对中共的认识和政治思想觉悟。干训班迁到南宁后,覃宝龙参加吕永久组织的学习小组,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时常到野外秘密讨论时事政治和革命理论问题。

1942年5月,覃宝龙等干训班学员被保送到设在桂林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学习。校内设立中共地下支部,吕永久、黄烈炼(黄辛波)先后任支部书记,梁进芳、汤胜福任支委。1943年10月,经汤有禄介绍,覃宝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之奋斗终身。1944年3月,覃宝龙毕业分配到第四十六军一七五师工兵连任排长。原所属党支部3名支委成员因身份暴露,未到部队报到而转移他处,覃宝龙遂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45年4月,因对国民党军队在桂柳会战中一路溃败感到失望,覃宝龙动员特务连排长麦燕(富川人,1947年病故)一同回到都安县内甲乡,与时任乡长、学生军战友潘雁宣商议加强自卫队建设,坚决打击前来掠夺的日军,保卫群众生命财产。随后,经都安中学教师曾诚(曾世钦)介绍,两人前往忻城县城,与在忻城县立国民中学(1946年春改称“忻城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忻城中学”)任教的莫江白和王诚、周志芳夫妇(江西省人)结识,引为知己,并应邀担任新成立的柳庆区第一抗日游击司令部(以下简称“司令部”)上尉参谋。

同年5月,覃宝龙、麦燕、王诚(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到宜山县永定乡(今属宜州区福龙瑶族乡),对司令部属下的永定乡龙拱抗日游击大队进行整编。他们从建立军事训练与政治工作员制度入手整顿队伍,在大队、中队、分队设立政治工作员,强化爱国思想和纪律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整编后,覃宝龙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指战员拥戴,被委任为少校副大队长;大队下设两个中队计80余人,朱明、韦家勤分任中队长。

该大队以龙拱山区为依托,经常袭击日军驻三寨、同意、大安、京口等据点,采取围点打援、围而不攻、断其水源等办法,先后拔掉敌大小据点6个,打死日军2人,伤敌多人,迫使日军退缩到大八仙、大亮、三寨3个较大的据点,不敢贸然四处窜扰。此外,大队还派出队员先后秘密处死日军建立的石别乡维持会会长梁某、日探潘某,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抗战胜利后,龙拱抗日游击大队解散,覃宝龙等人布置将武器埋藏,安排部分进步青年到县、乡政府基层机构工作,为将来的革命斗争作人力物力上的准备。

夷江耕耘播火种

1945年秋,覃宝龙解甲归田,在家乡从事生产劳动,后应聘为琳琅小学教师。1947年初,他到南宁第六军官总队受训,4个月后离队回乡。7月,经王诚(时任忻城中学教导主任)推荐,他前往忻城中学任童军主任(一说“队长”),负责学生军训和日常管理。

1947年8月下旬,中共上忻工委书记吴师光进入忻城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0月,经莫江白介绍,覃宝龙第二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吴师光领导下,覃宝龙和在忻城中学其他地下党员一道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秘密传阅革命书刊,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同年12月下旬,上忻工委指派覃宝龙进入都安县夷江(夷江区辖内甲、中和、拉烈、五仁、大成等乡,与宜山、忻城、隆山、上林等县交界)农村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接着又派遣周甲坚、卢昌雄、樊茂春等人前往夷江加强工作。

覃宝龙回到家乡后,即联系有革命思想基础的潘雁宣、蓝松富、蓝荫芳等人,建立工作落脚点,以点带面,做好群众发动和统战工作。安排蓝松富以琳琅屯和百旺圩为基础,向立刁屯一带发展;蓝荫芳以古竹屯为中心,向中和乡各村屯延伸;潘雁宣以拉烈为重点,利用其当过乡长的社会地位,动员地方民主人士,争取他们对革命的同情支持。1948年3月26日,覃宝龙和蓝荫芳、苏盛文、苏灿荣等人,在内甲乡那珠屯莫爷岭成立夷江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由覃宝龙任主任,定期碰头,交流和检查工作。夷江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在内甲、中和、拉烈等乡,推广宜山县马泗地区(今属忻城县)的工作经验,开展以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为主要内容的秘密串联活动,成立地下农会组织,将工作逐步向大成山区推进,并与都安西区中共党员方生取得联系。在此期间,覃宝龙介绍部分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的力量。周甲坚调回马泗后,卢昌雄主要负责九渡地区的工作,在宜山县加贵、九渡、拉仁(今均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北牙等地开展活动。

1948年7月,经上忻工委批准,成立中共夷江支部,覃宝龙、卢昌雄、樊茂春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委员。党支部积极培训骨干,发展党员,壮大农会组织,发动农民买枪、献枪,武装自卫,在多个乡村建立武装小组。1949年2月,覃宝龙与潘雁宣酝酿成立夷江武工队,商定骨干成员,提议由潘雁宣任队长。

1949年3月5日,潘雁宣获悉都安县政府将内甲乡琳琅粮库15万公斤粮食调运到县城的情报后,组织夷江武工队在风坳口进行截粮。次日,发动武装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国民党夷江区公所及中和、内甲、拉烈3个乡公所,拉开解放战争时期都(安)宜(山)忻(城)边区武装斗争的序幕,史称“三六”暴动。

3月11日,在宜山汇报工作的覃宝龙赶回夷江后,在立刁小学召开党员和武工队骨干会议。决定将暴动队伍编成桂西北人民求生队三六支队(以下简称“三六支队”),覃宝龙任支队长兼政委,潘雁宣、韦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队长,卢昌雄任副政委,下设6个中队,计150余人;进行破仓分粮,把琳琅粮库的六成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四成化整为零,由群众代管,以备部队之需。

3月下旬,都安县县长方继麟纠集地方武装4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夷江。覃宝龙指挥三六支队日夜袭击骚扰敌军。惊慌之余,方继麟率部抄小路逃回县城。4月9日至10日,三六支队会同拉烈武工队,向进驻五仁、大成山区之敌发起攻击,缴获一批枪支,宣告五仁、大成两乡解放。至此,夷江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

舍生忘死求解放

1949年5月3日,根据中共广西省农委指示,三六支队改编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同月中下旬,五团领导成员调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10月下旬,上忻工委改组为中共都宜忻工委,五团扩编为都宜忻总队。覃宝龙先后担任五团团长兼政委、五团团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莫江白任团政委兼第一大队教导员)、都宜忻工委委员、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在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他沉着指挥,身先士卒,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加快都宜忻地区解放进程。

1949年5月25日,覃宝龙率五团在大塘稀饭坳与敌发生遭遇战。图为大坡山战斗旧址

5月25日,覃宝龙、莫江白率五团第一、第二大队在忻城县大塘附近拦截军车。中午,在稀饭坳与国民党第五十六军警卫营发生激战。战斗中,团直属中队中队长覃元龙带领12名战士抢占稀饭岭南侧的大坡山,遭到敌军攻击,覃元龙左眼受伤,覃宝龙及时冲上山顶,用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这时,敌军投掷的一颗手榴弹落在他跟前不远的地方,幸而被一块大石头挡住。黄昏时分,覃宝龙审时度势,下令部队转移,自己最后一个撤离战场。此役,毙伤敌10余人,五团7人壮烈牺牲。6月20日,五团第一大队在柳宜公路那赖屯背后拦截国民党军车4辆,缴获步枪10支、子弹2000余发、军装1500多套。7月11日,覃宝龙率第一、第四大队袭击宜山县洛岩乡公所,俘敌6人,缴获步枪、手枪7支,在洛岩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扩大政治影响。7月中下旬,五团主力相继转移到夷江。在此前后,国民党宜山“剿匪”指挥所调集重兵,对加马、夷江两块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8月15日,覃宝龙率第一、第六大队一部在九渡乡加农屯,阻击宜山县民众自卫队一部,激战终日,毙敌多人。8月28日,覃宝龙等五团领导在九渡乡地图屯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战略,主力向宜山县北山乡方向突围,转战加马游击根据地,以靠近交通线打击敌人,迎接南下解放军。9月1日,五团第一、第四、第六大队在北山遭到大批敌人截堵,部分队伍失散,被俘30余人,团政委莫江白等26人壮烈牺牲。史称“北山事件”。

“北山事件”后,都宜忻地区革命武装斗争一度陷入低潮。9月中旬,覃宝龙、卢昌雄在宜山县叶村屯向中共广西省农委委员路璠汇报北山突围失利情况和反“围剿”经验教训。经研究决定,由凤红区政务委员会、五团联合发布《为莫树杰反动匪帮摧残迫害宜忻都边人民严正声明》,开展政治攻势,以鼓舞群众,震慑地方军政当局;设法收容失散人员,重整旗鼓,分散活动,继续斗争;抽调干部开辟新区,扩展力量;覃宝龙返回夷江老区,凝聚力量,加强游击斗争。

覃宝龙回到夷江后,向夷江临时军政委员会报告全国解放战争形势,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部署巩固夷江根据地及抽调武装准备解放宜山相关事项,令军民士气大振;安排韦明祥回九渡联系留守的队伍,扩大武装,寻机收复失地。

11月20日,覃宝龙离开夷江前往忻城,随后参加23日召开的板毛军事会议,以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身份兼任第一联队联队长,率4个大队坐镇加马、夷江根据地,主要任务是巩固老区,支援新区。受广西解放战争形势和都宜忻总队统战工作的影响,11月26日,宜山县参议会副议长、理苗区区长罗成文率部起义,忻城县代县长何朝臣派代表向都宜忻总队投诚。11月27日、12月2日,都宜忻总队先后解放忻城、宜山两座县城。

这时,都宜忻总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100余人的革命武装力量,活动范围扩大到都安、宜山、忻城、柳江、罗城、天河(今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池(今河池市金城江区)、柳城等8个县的广大地区。作为一名主要军事指挥员,覃宝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恪尽职守勇担当

1950年1月,中共罗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覃宝龙担任县委委员、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在与土匪的武装斗争中继续发挥军事才干。2月16日(农历大年三十)晚,匪首吴渭滨纠集各路股匪1000余人企图围攻县城。当时,城内仅有县大队一部及县党政机关100余人防守。覃宝龙协助县委书记陈玉䘵、县长赵德林指挥,集中火力扼守县城北面凤凰山、陀螺岭及城内各制高点,组织武装小分队向城北、城东出击,扰乱土匪兵力部署,而城内举行篮球、歌咏比赛等娱乐活动,迷惑敌人。吴渭滨因不明城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经两天两夜的紧张对峙后,自行退兵。

同年5月,覃宝龙调任南丹县代县长(后任县长),因工作需要,先后兼任宜山军分区改编委员会南丹县分会主任委员、县民政科科长、县委统战部部长等职。解放初期的南丹县百废待兴,土匪猖獗暴乱,不断制造恶性惨案,甚至围攻县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考验。覃宝龙与其他领导成员一道,组建区、乡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颁布《警告危害人民的一切匪特分子  生死两条路任由你们自己选择》等剿匪布告,组织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全力剿匪,开展土地改革、土地复查等工作,促使全县社会、经济秩序得以恢复。截至1951年底,南丹县共消灭土匪8539人,收缴各种枪支8000余支、迫击炮4门,土匪武装暴乱得以平息。《中国共产党南丹县历史(1926—1978)》记载:“到1952年下半年,全县初步出现社会秩序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有利局面。”

1951年11月,南丹县县长覃宝龙(中)与干部群众合影

1954年2月,覃宝龙调离南丹,先后担任柳江县县长、宜山专署副专员,广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商业厅副厅长,宜山地委副书记、宜山专署专员,柳州地委副书记(后改为柳州地委书记处书记)、柳州专署专员,柳江县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认真履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获得上级组织的信任。1955年国际劳动节期间,省民政厅副厅长覃宝龙出任广西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团长,率全省劳动(工作)模范40余人,赴北京参加观礼活动。1960年初,柳州专区举行彩调剧《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时任柳江县委第一书记的覃宝龙十分重视,参与了该县参演剧本的修改和演员的挑选工作。

1955年5月,广西省少数民族参观团首都留影(后排右六为团长覃宝龙)

1960年5月至1984年初,覃宝龙一直在广西农业部门工作,历任自治区农业厅、农林局、农业局副厅(局)长和自治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贯彻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促进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他关心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实验和推广工作。1974年,覃宝龙参加农村工作队,深入武宣县,为黄茆乡带去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晚稻试种,面积1.5亩,亩产635公斤,第二年在该县示范推广。1977年,广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36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81年6月,广西籼型杂交水稻协作组负责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全区杂交水稻每亩比常规种增产50公斤左右。同年底,覃宝龙在《对我区发展杂交水稻的回顾和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今后继续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和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的做法,进一步做好全区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但求遍地皆禾黍,甘替他人绣嫁衣。”覃宝龙曾以诗铭志,表达抓好农业生产的满腔热情。

他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0年7月,在《广西农业科学》杂志发表《扬长避短  调整农业结构》,针对全区农业内部结构失调问题,提出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牧业、林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逐步增加草食牲畜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使农、林、牧、副、渔比例更趋于合理。

他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推进全区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37.4亿公斤,创广西解放以来粮食增产最高纪录。

1984年2月,年届65岁的覃宝龙从自治区农业局局长岗位上退下来,相继担任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仍抱着“人生几度夕阳红,晚霞馀晖色愈浓”的积极心态,关注全区“三农”问题。1988年底,他受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派遣,赴河池地区检查冬修水利、冬耕冬种和春耕准备情况。在南丹县检查期间,他热情称赞拉么、八步两个村公所把部分村办企业的资金投入兴修水利的做法。当了解到罗富乡每年被洪水毁坏的田地较多,他感慨地指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理,就会祸及子孙后代。”

作为一名革命者兼文化人,覃宝龙始终自觉践行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在解放战争期间写的部分日记入选《广西革命回忆录》和《中共都宜忻地区党史资料选编》。晚年撰写的《都宜忻革命斗争概况》《夷江地区游击根据地的创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的组建及其活动》等回忆文章,成为研究都宜忻地区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创作了许多诗词,部分佳作在《当代八百家诗词选》《衔书诗辑》《凤红之歌》等书刊上发表;暮年自编《夷江诗草》20余辑,赠送亲朋好友交流。他勉励战友们撰写革命回忆录,以史为鉴,启迪后人。1999年春,覃宝龙欣然为岑友鲲《十年地下斗争的回忆》赋词作序。

漫漫来路欣回首,足印依稀,弹印依稀。苦辣酸甜少壮时。凝眸天际长征路,牡马扬蹄,牝马扬蹄。伏枥犹期千里驰。

覃宝龙手稿《都宜忻革命斗争概况》封面


忠诚清廉甘淡泊

在70余年革命生涯中,覃宝龙信念坚定、清正廉洁、淡名利、重情义等优秀品德,堪称表率。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1940年夏,覃宝龙在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学习期间,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10月,他孤身前往玉林,寻找原党组织负责人黄烈炼,请求安排工作。1947年秋,他不计个人得失,第二次办理入党手续。在异常艰险的游击斗争环境中,他家的房屋被国民党地方当局烧毁,个人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但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革命信仰从未动摇。在他的影响下,其哥哥覃宝嵩和夷江区大批进步教师、学生以及农民积极分子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

覃宝龙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公而忘私。解放战争期间,他家是地下党联络站,妻子蓝春容任劳任怨地做好来往党内同志和游击队指战员的食宿接待,为革命作出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覃宝龙一直没有为她联系安排工作,妻子作为家属随自己生活,无任何经济收入。1989年3月,覃宝龙在宜山县参加都宜忻总队“三六”武装起义4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都安县百旺乡(今百旺镇),与群众亲切交谈,热情回应乡亲们关切的问题。乡政府为表达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之情,超过事先约定的标准设宴招待。覃宝龙拒绝入席,以此教育乡干部处处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俭廉政,与群众同甘共苦,努力发展生产,让百旺乡百业兴旺,农民富裕。2005年2月,正在广西江滨医院治疗的覃宝龙写下《追记预嘱》,其中“战场无畏死,行政不贪财”,是他一生无私奉献、甘于清贫的真实写照。

覃宝龙平易近人,情感真挚,与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平时和蔼可亲,喜欢与战士、群众聊家常,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宝”。吕永久,靖西市化峒镇人,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是覃宝龙的革命引路人之一,194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病逝。1988年8月,覃宝龙经过吕永久的故乡,触景生情,含悲赋诗《化峒吟》。

昔日狼窝共死生,旧乡频忆故人情。

长眉深锁尘间恨,血泪斑斑写太平。

覃宝龙与王诚、周志方(南昌市政协原副主席)夫妇之间的友情维系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在抗战中相识,在忻城中学革命活动中增进了解。1947年11月,覃宝龙掩护王诚夫妇撤离忻城,返回江西老家。2005年4月,覃宝龙惊悉周志方病逝,饱含深情地写下诗作《悼周志方同志》。

忻城敌后结深谊,岁月六旬铸故知。

诗信经常还往返,居然此际永别离。

覃宝龙关心、重视教育事业,期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1951年底,他支持南丹县文教科召开县、区、乡三级文教会议,多措并举解决师资来源问题,促进全县小学教育事业有序发展。1958年夏,覃宝龙任柳州地委副书记、柳州专署专员,领导创办柳州专区宜山师范专科学校(今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并兼任校长,殷切希望教职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教育人才。”他提出“师范兴教、教育兴邦”的办学思想,该校秉持60余年,不断发扬光大,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热爱教育,扎根基层,报效祖国。1983年5月,覃宝龙在全区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为了加速兄弟民族农牧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恢复百色、河池两所民族农校,并从经费、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198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河池农业学校”恢复为“河池民族农业学校”。迟暮之年,覃宝龙“最喜后生成砥柱,共承老骥立中流”,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1958年9月,覃宝龙校长签署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证书

2023年4月23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来宾校区举行首任校长覃宝龙塑像落成仪式。图为覃宝龙雕像

2023年4月23日,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来宾校区举行覃宝龙雕像落成仪式,以纪念这位首任校长开创的业绩,传承其“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宜州区庆远镇叶茂村叶村屯蓝秀芳故居,系中共上忻工委联络点。1949年,覃宝龙多次到此汇报工作

1959年5月,参加自治区党委六级干部会柳江代表合影(前排中为覃宝龙)

1960年6月,柳江县委欢送覃宝龙书记(第二排中)留影

1980年6月,覃宝龙(前排左二)回访忻城县马泗乡长流屯,与当地老游击队员、干部、群众合影

1981年,覃宝龙(右二)在北京颐和园留影

1981年12月25日,宾阳县土壤普查成果验收会议合影(二排左七为自治区农业局局长

覃宝龙)

1982年2月,都安县委召开老同志党史座谈会合影(二排右八为覃宝龙)

1982年4月,原都宜忻总队指战员在怀远烈士墓前合影(二排左九为覃宝龙)

1982年,原都宜忻总队领导合影,前排从左至右:韦必达、周廷扬、吴师光、路璠、覃宝龙、韦勋猷

1985年7月12日,参加原忻城中学、忻城表证校学运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右三至右五为吴爱玉、马健华、周志方。二排右四至右六为覃宝龙、王诚、吴师光

1987年3月,中共柳州地委党史办整理打印的《覃宝龙日记(一九四九年)》封面

1989年3月,覃宝龙在都安百旺乡政府召开的都宜忻总队“三六”武装起义纪念座谈会上

1990年12月5日,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四届理事会合影(前排右七为覃宝龙)

晚年覃宝龙(1997年12月摄于香港)

2005年4月18日,覃宝龙诗作《悼周志方同志》手稿

2005年8月,覃宝龙(右二)在江滨医院佩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留影(右一为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曾东)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覃宝龙:一位坚忍不拔的壮族革命者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3-11-21 11:35    |  作者: 吴锡刚

覃宝龙(1919.1—2011.5),壮族,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1940年7月参加革命,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春在忻城、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边区组织队伍,抗击侵华日军。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夷江支部书记、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以下简称“五团”)团长、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等职。他心怀革命必胜信念,遇挫弥坚,为都宜忻地区党组织建设、游击根据地创建以及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县、专区党政领导和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奋斗不息。

覃宝龙档案图片


弱冠系虏请长缨

1919年1月,覃宝龙出生于都安县东部丘陵地带的精段屯(20世纪40年代属夷江区内甲乡琳琅村,今属百旺镇琳琅村)。该屯那时不足20户,村民到百旺、拉烈赶圩都要走约10公里的路程。其父亲覃嘉猷一生务农,古道热肠,擅长交际;母亲蓝青系覃嘉猷次室,拉烈镇拉岜屯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覃宝龙是满子,上有4个姐姐1个哥哥,其中3个姐姐系大妈所生。

都安百旺镇琳琅村精段屯覃宝龙故居旧址(地基已转让他人另建)

覃宝龙7岁开始读书,1937年初在内甲乡中心校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都安县立初级中学(简称“都安中学”,今都安高中)。在都安中学读书期间,适逢卢沟桥事变发生,受进步教师和全民族抗战氛围的影响,覃宝龙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应该随时奔赴疆场,报效祖国。读了两个学期,因家境困难,覃宝龙辍学回家,协助父母耕作。

1938年夏,由于为人正直又有文化,覃宝龙被家乡父老推荐,担任琳琅村代村长。同年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决定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覃宝龙闻讯毅然投考,被编入学生军第二团第二大队第八中队(后调整到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12月中旬,第二团在荔浦县城组建。随后,全团开赴桂林进行集训。1939年1月下旬,覃宝龙有幸聆听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叶剑英对第二团作题为《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演讲,加深对抗战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2月下旬,第二团到桂平进行训练。4月,覃宝龙随队奔赴桂东南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年夏,他在博白县负责编印学生军抗日宣传油印报纸,创作慷慨激昂的《抗日歌》,激发当地民众奋起抗战、英勇杀敌的斗志。

广西一百县,

博白最前方。

北海急,

倭奴狂。

博白同胞志气刚,

杀敌心耿耿,

御侮气昂昂,

国仇家恨不能忘。

谁敢来侵犯,

先试我的枪。

男儿生不勇杀敌,

死何能留芳?

1939年底,他因患重病,经批准回乡治疗。1940年3月,病情好转的覃宝龙依依不舍地辞别亲人,重返学生军。事后,覃宝龙写下诗作《别哥》,抒发自己一心报国、忠孝不能两全的情怀。

倭寇逞凶日,烽烟弥漫时。

归疗方冷暖,赴战复东西。

家计维持善,双亲奉养宜。

男儿无别泪,书此报依依。

1940年夏,覃宝龙诗作《别哥》回忆手稿

1940年5月,学生军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覃宝龙转到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设在宜山县矮山村凉山冲,1941年3月迁往南宁)步兵第四队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国民党广西当局从学生军中挑选800余人,送到干训班学习,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后充实部队基层,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掌握武装力量,安排袁舫(袁承洋)、吕永久、余寿新、杨世英等党员到干训班学习,建立党支部,袁舫任支部书记,支部隶属中共宜山特支领导。

在吕永久的引导下,覃宝龙和同队的汤胜福、汤有䘵、钟训佳、吕杏荣、李煌茂等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小组,传阅《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籍,提高对中共的认识和政治思想觉悟。干训班迁到南宁后,覃宝龙参加吕永久组织的学习小组,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时常到野外秘密讨论时事政治和革命理论问题。

1942年5月,覃宝龙等干训班学员被保送到设在桂林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学习。校内设立中共地下支部,吕永久、黄烈炼(黄辛波)先后任支部书记,梁进芳、汤胜福任支委。1943年10月,经汤有禄介绍,覃宝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之奋斗终身。1944年3月,覃宝龙毕业分配到第四十六军一七五师工兵连任排长。原所属党支部3名支委成员因身份暴露,未到部队报到而转移他处,覃宝龙遂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45年4月,因对国民党军队在桂柳会战中一路溃败感到失望,覃宝龙动员特务连排长麦燕(富川人,1947年病故)一同回到都安县内甲乡,与时任乡长、学生军战友潘雁宣商议加强自卫队建设,坚决打击前来掠夺的日军,保卫群众生命财产。随后,经都安中学教师曾诚(曾世钦)介绍,两人前往忻城县城,与在忻城县立国民中学(1946年春改称“忻城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忻城中学”)任教的莫江白和王诚、周志芳夫妇(江西省人)结识,引为知己,并应邀担任新成立的柳庆区第一抗日游击司令部(以下简称“司令部”)上尉参谋。

同年5月,覃宝龙、麦燕、王诚(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到宜山县永定乡(今属宜州区福龙瑶族乡),对司令部属下的永定乡龙拱抗日游击大队进行整编。他们从建立军事训练与政治工作员制度入手整顿队伍,在大队、中队、分队设立政治工作员,强化爱国思想和纪律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整编后,覃宝龙以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指战员拥戴,被委任为少校副大队长;大队下设两个中队计80余人,朱明、韦家勤分任中队长。

该大队以龙拱山区为依托,经常袭击日军驻三寨、同意、大安、京口等据点,采取围点打援、围而不攻、断其水源等办法,先后拔掉敌大小据点6个,打死日军2人,伤敌多人,迫使日军退缩到大八仙、大亮、三寨3个较大的据点,不敢贸然四处窜扰。此外,大队还派出队员先后秘密处死日军建立的石别乡维持会会长梁某、日探潘某,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抗战胜利后,龙拱抗日游击大队解散,覃宝龙等人布置将武器埋藏,安排部分进步青年到县、乡政府基层机构工作,为将来的革命斗争作人力物力上的准备。

夷江耕耘播火种

1945年秋,覃宝龙解甲归田,在家乡从事生产劳动,后应聘为琳琅小学教师。1947年初,他到南宁第六军官总队受训,4个月后离队回乡。7月,经王诚(时任忻城中学教导主任)推荐,他前往忻城中学任童军主任(一说“队长”),负责学生军训和日常管理。

1947年8月下旬,中共上忻工委书记吴师光进入忻城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0月,经莫江白介绍,覃宝龙第二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吴师光领导下,覃宝龙和在忻城中学其他地下党员一道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秘密传阅革命书刊,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同年12月下旬,上忻工委指派覃宝龙进入都安县夷江(夷江区辖内甲、中和、拉烈、五仁、大成等乡,与宜山、忻城、隆山、上林等县交界)农村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接着又派遣周甲坚、卢昌雄、樊茂春等人前往夷江加强工作。

覃宝龙回到家乡后,即联系有革命思想基础的潘雁宣、蓝松富、蓝荫芳等人,建立工作落脚点,以点带面,做好群众发动和统战工作。安排蓝松富以琳琅屯和百旺圩为基础,向立刁屯一带发展;蓝荫芳以古竹屯为中心,向中和乡各村屯延伸;潘雁宣以拉烈为重点,利用其当过乡长的社会地位,动员地方民主人士,争取他们对革命的同情支持。1948年3月26日,覃宝龙和蓝荫芳、苏盛文、苏灿荣等人,在内甲乡那珠屯莫爷岭成立夷江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由覃宝龙任主任,定期碰头,交流和检查工作。夷江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在内甲、中和、拉烈等乡,推广宜山县马泗地区(今属忻城县)的工作经验,开展以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为主要内容的秘密串联活动,成立地下农会组织,将工作逐步向大成山区推进,并与都安西区中共党员方生取得联系。在此期间,覃宝龙介绍部分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的力量。周甲坚调回马泗后,卢昌雄主要负责九渡地区的工作,在宜山县加贵、九渡、拉仁(今均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北牙等地开展活动。

1948年7月,经上忻工委批准,成立中共夷江支部,覃宝龙、卢昌雄、樊茂春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委员。党支部积极培训骨干,发展党员,壮大农会组织,发动农民买枪、献枪,武装自卫,在多个乡村建立武装小组。1949年2月,覃宝龙与潘雁宣酝酿成立夷江武工队,商定骨干成员,提议由潘雁宣任队长。

1949年3月5日,潘雁宣获悉都安县政府将内甲乡琳琅粮库15万公斤粮食调运到县城的情报后,组织夷江武工队在风坳口进行截粮。次日,发动武装暴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国民党夷江区公所及中和、内甲、拉烈3个乡公所,拉开解放战争时期都(安)宜(山)忻(城)边区武装斗争的序幕,史称“三六”暴动。

3月11日,在宜山汇报工作的覃宝龙赶回夷江后,在立刁小学召开党员和武工队骨干会议。决定将暴动队伍编成桂西北人民求生队三六支队(以下简称“三六支队”),覃宝龙任支队长兼政委,潘雁宣、韦祖成、李武雄任副支队长,卢昌雄任副政委,下设6个中队,计150余人;进行破仓分粮,把琳琅粮库的六成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四成化整为零,由群众代管,以备部队之需。

3月下旬,都安县县长方继麟纠集地方武装400余人,分三路进犯夷江。覃宝龙指挥三六支队日夜袭击骚扰敌军。惊慌之余,方继麟率部抄小路逃回县城。4月9日至10日,三六支队会同拉烈武工队,向进驻五仁、大成山区之敌发起攻击,缴获一批枪支,宣告五仁、大成两乡解放。至此,夷江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

舍生忘死求解放

1949年5月3日,根据中共广西省农委指示,三六支队改编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同月中下旬,五团领导成员调整并对部队进行整编;10月下旬,上忻工委改组为中共都宜忻工委,五团扩编为都宜忻总队。覃宝龙先后担任五团团长兼政委、五团团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莫江白任团政委兼第一大队教导员)、都宜忻工委委员、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在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他沉着指挥,身先士卒,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加快都宜忻地区解放进程。

1949年5月25日,覃宝龙率五团在大塘稀饭坳与敌发生遭遇战。图为大坡山战斗旧址

5月25日,覃宝龙、莫江白率五团第一、第二大队在忻城县大塘附近拦截军车。中午,在稀饭坳与国民党第五十六军警卫营发生激战。战斗中,团直属中队中队长覃元龙带领12名战士抢占稀饭岭南侧的大坡山,遭到敌军攻击,覃元龙左眼受伤,覃宝龙及时冲上山顶,用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这时,敌军投掷的一颗手榴弹落在他跟前不远的地方,幸而被一块大石头挡住。黄昏时分,覃宝龙审时度势,下令部队转移,自己最后一个撤离战场。此役,毙伤敌10余人,五团7人壮烈牺牲。6月20日,五团第一大队在柳宜公路那赖屯背后拦截国民党军车4辆,缴获步枪10支、子弹2000余发、军装1500多套。7月11日,覃宝龙率第一、第四大队袭击宜山县洛岩乡公所,俘敌6人,缴获步枪、手枪7支,在洛岩圩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扩大政治影响。7月中下旬,五团主力相继转移到夷江。在此前后,国民党宜山“剿匪”指挥所调集重兵,对加马、夷江两块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围剿”。8月15日,覃宝龙率第一、第六大队一部在九渡乡加农屯,阻击宜山县民众自卫队一部,激战终日,毙敌多人。8月28日,覃宝龙等五团领导在九渡乡地图屯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战略,主力向宜山县北山乡方向突围,转战加马游击根据地,以靠近交通线打击敌人,迎接南下解放军。9月1日,五团第一、第四、第六大队在北山遭到大批敌人截堵,部分队伍失散,被俘30余人,团政委莫江白等26人壮烈牺牲。史称“北山事件”。

“北山事件”后,都宜忻地区革命武装斗争一度陷入低潮。9月中旬,覃宝龙、卢昌雄在宜山县叶村屯向中共广西省农委委员路璠汇报北山突围失利情况和反“围剿”经验教训。经研究决定,由凤红区政务委员会、五团联合发布《为莫树杰反动匪帮摧残迫害宜忻都边人民严正声明》,开展政治攻势,以鼓舞群众,震慑地方军政当局;设法收容失散人员,重整旗鼓,分散活动,继续斗争;抽调干部开辟新区,扩展力量;覃宝龙返回夷江老区,凝聚力量,加强游击斗争。

覃宝龙回到夷江后,向夷江临时军政委员会报告全国解放战争形势,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部署巩固夷江根据地及抽调武装准备解放宜山相关事项,令军民士气大振;安排韦明祥回九渡联系留守的队伍,扩大武装,寻机收复失地。

11月20日,覃宝龙离开夷江前往忻城,随后参加23日召开的板毛军事会议,以都宜忻总队第一副司令员身份兼任第一联队联队长,率4个大队坐镇加马、夷江根据地,主要任务是巩固老区,支援新区。受广西解放战争形势和都宜忻总队统战工作的影响,11月26日,宜山县参议会副议长、理苗区区长罗成文率部起义,忻城县代县长何朝臣派代表向都宜忻总队投诚。11月27日、12月2日,都宜忻总队先后解放忻城、宜山两座县城。

这时,都宜忻总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100余人的革命武装力量,活动范围扩大到都安、宜山、忻城、柳江、罗城、天河(今属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河池(今河池市金城江区)、柳城等8个县的广大地区。作为一名主要军事指挥员,覃宝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恪尽职守勇担当

1950年1月,中共罗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覃宝龙担任县委委员、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在与土匪的武装斗争中继续发挥军事才干。2月16日(农历大年三十)晚,匪首吴渭滨纠集各路股匪1000余人企图围攻县城。当时,城内仅有县大队一部及县党政机关100余人防守。覃宝龙协助县委书记陈玉䘵、县长赵德林指挥,集中火力扼守县城北面凤凰山、陀螺岭及城内各制高点,组织武装小分队向城北、城东出击,扰乱土匪兵力部署,而城内举行篮球、歌咏比赛等娱乐活动,迷惑敌人。吴渭滨因不明城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经两天两夜的紧张对峙后,自行退兵。

同年5月,覃宝龙调任南丹县代县长(后任县长),因工作需要,先后兼任宜山军分区改编委员会南丹县分会主任委员、县民政科科长、县委统战部部长等职。解放初期的南丹县百废待兴,土匪猖獗暴乱,不断制造恶性惨案,甚至围攻县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考验。覃宝龙与其他领导成员一道,组建区、乡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颁布《警告危害人民的一切匪特分子  生死两条路任由你们自己选择》等剿匪布告,组织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全力剿匪,开展土地改革、土地复查等工作,促使全县社会、经济秩序得以恢复。截至1951年底,南丹县共消灭土匪8539人,收缴各种枪支8000余支、迫击炮4门,土匪武装暴乱得以平息。《中国共产党南丹县历史(1926—1978)》记载:“到1952年下半年,全县初步出现社会秩序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有利局面。”

1951年11月,南丹县县长覃宝龙(中)与干部群众合影

1954年2月,覃宝龙调离南丹,先后担任柳江县县长、宜山专署副专员,广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商业厅副厅长,宜山地委副书记、宜山专署专员,柳州地委副书记(后改为柳州地委书记处书记)、柳州专署专员,柳江县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认真履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获得上级组织的信任。1955年国际劳动节期间,省民政厅副厅长覃宝龙出任广西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团长,率全省劳动(工作)模范40余人,赴北京参加观礼活动。1960年初,柳州专区举行彩调剧《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时任柳江县委第一书记的覃宝龙十分重视,参与了该县参演剧本的修改和演员的挑选工作。

1955年5月,广西省少数民族参观团首都留影(后排右六为团长覃宝龙)

1960年5月至1984年初,覃宝龙一直在广西农业部门工作,历任自治区农业厅、农林局、农业局副厅(局)长和自治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积极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贯彻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促进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他关心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实验和推广工作。1974年,覃宝龙参加农村工作队,深入武宣县,为黄茆乡带去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晚稻试种,面积1.5亩,亩产635公斤,第二年在该县示范推广。1977年,广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36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81年6月,广西籼型杂交水稻协作组负责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全区杂交水稻每亩比常规种增产50公斤左右。同年底,覃宝龙在《对我区发展杂交水稻的回顾和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今后继续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和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的做法,进一步做好全区杂交水稻推广工作。“但求遍地皆禾黍,甘替他人绣嫁衣。”覃宝龙曾以诗铭志,表达抓好农业生产的满腔热情。

他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0年7月,在《广西农业科学》杂志发表《扬长避短  调整农业结构》,针对全区农业内部结构失调问题,提出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牧业、林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逐步增加草食牲畜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使农、林、牧、副、渔比例更趋于合理。

他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推进全区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37.4亿公斤,创广西解放以来粮食增产最高纪录。

1984年2月,年届65岁的覃宝龙从自治区农业局局长岗位上退下来,相继担任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仍抱着“人生几度夕阳红,晚霞馀晖色愈浓”的积极心态,关注全区“三农”问题。1988年底,他受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派遣,赴河池地区检查冬修水利、冬耕冬种和春耕准备情况。在南丹县检查期间,他热情称赞拉么、八步两个村公所把部分村办企业的资金投入兴修水利的做法。当了解到罗富乡每年被洪水毁坏的田地较多,他感慨地指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治理,就会祸及子孙后代。”

作为一名革命者兼文化人,覃宝龙始终自觉践行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与担当。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在解放战争期间写的部分日记入选《广西革命回忆录》和《中共都宜忻地区党史资料选编》。晚年撰写的《都宜忻革命斗争概况》《夷江地区游击根据地的创建》《桂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五团的组建及其活动》等回忆文章,成为研究都宜忻地区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创作了许多诗词,部分佳作在《当代八百家诗词选》《衔书诗辑》《凤红之歌》等书刊上发表;暮年自编《夷江诗草》20余辑,赠送亲朋好友交流。他勉励战友们撰写革命回忆录,以史为鉴,启迪后人。1999年春,覃宝龙欣然为岑友鲲《十年地下斗争的回忆》赋词作序。

漫漫来路欣回首,足印依稀,弹印依稀。苦辣酸甜少壮时。凝眸天际长征路,牡马扬蹄,牝马扬蹄。伏枥犹期千里驰。

覃宝龙手稿《都宜忻革命斗争概况》封面


忠诚清廉甘淡泊

在70余年革命生涯中,覃宝龙信念坚定、清正廉洁、淡名利、重情义等优秀品德,堪称表率。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1940年夏,覃宝龙在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干训班学习期间,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10月,他孤身前往玉林,寻找原党组织负责人黄烈炼,请求安排工作。1947年秋,他不计个人得失,第二次办理入党手续。在异常艰险的游击斗争环境中,他家的房屋被国民党地方当局烧毁,个人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但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革命信仰从未动摇。在他的影响下,其哥哥覃宝嵩和夷江区大批进步教师、学生以及农民积极分子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

覃宝龙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公而忘私。解放战争期间,他家是地下党联络站,妻子蓝春容任劳任怨地做好来往党内同志和游击队指战员的食宿接待,为革命作出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覃宝龙一直没有为她联系安排工作,妻子作为家属随自己生活,无任何经济收入。1989年3月,覃宝龙在宜山县参加都宜忻总队“三六”武装起义4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都安县百旺乡(今百旺镇),与群众亲切交谈,热情回应乡亲们关切的问题。乡政府为表达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之情,超过事先约定的标准设宴招待。覃宝龙拒绝入席,以此教育乡干部处处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俭廉政,与群众同甘共苦,努力发展生产,让百旺乡百业兴旺,农民富裕。2005年2月,正在广西江滨医院治疗的覃宝龙写下《追记预嘱》,其中“战场无畏死,行政不贪财”,是他一生无私奉献、甘于清贫的真实写照。

覃宝龙平易近人,情感真挚,与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平时和蔼可亲,喜欢与战士、群众聊家常,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宝”。吕永久,靖西市化峒镇人,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是覃宝龙的革命引路人之一,1943年在国民党监狱中病逝。1988年8月,覃宝龙经过吕永久的故乡,触景生情,含悲赋诗《化峒吟》。

昔日狼窝共死生,旧乡频忆故人情。

长眉深锁尘间恨,血泪斑斑写太平。

覃宝龙与王诚、周志方(南昌市政协原副主席)夫妇之间的友情维系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在抗战中相识,在忻城中学革命活动中增进了解。1947年11月,覃宝龙掩护王诚夫妇撤离忻城,返回江西老家。2005年4月,覃宝龙惊悉周志方病逝,饱含深情地写下诗作《悼周志方同志》。

忻城敌后结深谊,岁月六旬铸故知。

诗信经常还往返,居然此际永别离。

覃宝龙关心、重视教育事业,期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1951年底,他支持南丹县文教科召开县、区、乡三级文教会议,多措并举解决师资来源问题,促进全县小学教育事业有序发展。1958年夏,覃宝龙任柳州地委副书记、柳州专署专员,领导创办柳州专区宜山师范专科学校(今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并兼任校长,殷切希望教职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教育人才。”他提出“师范兴教、教育兴邦”的办学思想,该校秉持60余年,不断发扬光大,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热爱教育,扎根基层,报效祖国。1983年5月,覃宝龙在全区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为了加速兄弟民族农牧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恢复百色、河池两所民族农校,并从经费、教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1984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河池农业学校”恢复为“河池民族农业学校”。迟暮之年,覃宝龙“最喜后生成砥柱,共承老骥立中流”,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1958年9月,覃宝龙校长签署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证书

2023年4月23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来宾校区举行首任校长覃宝龙塑像落成仪式。图为覃宝龙雕像

2023年4月23日,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来宾校区举行覃宝龙雕像落成仪式,以纪念这位首任校长开创的业绩,传承其“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宜州区庆远镇叶茂村叶村屯蓝秀芳故居,系中共上忻工委联络点。1949年,覃宝龙多次到此汇报工作

1959年5月,参加自治区党委六级干部会柳江代表合影(前排中为覃宝龙)

1960年6月,柳江县委欢送覃宝龙书记(第二排中)留影

1980年6月,覃宝龙(前排左二)回访忻城县马泗乡长流屯,与当地老游击队员、干部、群众合影

1981年,覃宝龙(右二)在北京颐和园留影

1981年12月25日,宾阳县土壤普查成果验收会议合影(二排左七为自治区农业局局长

覃宝龙)

1982年2月,都安县委召开老同志党史座谈会合影(二排右八为覃宝龙)

1982年4月,原都宜忻总队指战员在怀远烈士墓前合影(二排左九为覃宝龙)

1982年,原都宜忻总队领导合影,前排从左至右:韦必达、周廷扬、吴师光、路璠、覃宝龙、韦勋猷

1985年7月12日,参加原忻城中学、忻城表证校学运史座谈会合影。前排右三至右五为吴爱玉、马健华、周志方。二排右四至右六为覃宝龙、王诚、吴师光

1987年3月,中共柳州地委党史办整理打印的《覃宝龙日记(一九四九年)》封面

1989年3月,覃宝龙在都安百旺乡政府召开的都宜忻总队“三六”武装起义纪念座谈会上

1990年12月5日,广西黄埔军校同学会四届理事会合影(前排右七为覃宝龙)

晚年覃宝龙(1997年12月摄于香港)

2005年4月18日,覃宝龙诗作《悼周志方同志》手稿

2005年8月,覃宝龙(右二)在江滨医院佩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留影(右一为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曾东)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