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道:热血洒疆场 忠魂永流芳
张镇道(1912.10—1948.9),化名张明,汉族,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圩镇新圩村新兴街人,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委员、怀集人民抗征大队(以下简称“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1949年7月改编为“粤桂湘边纵队”)指挥部直属第二团(代号“北风团”,以下简称“第二团”或“北风团”)团长等职,1948年9月19日,在粤桂湘边区游击根据地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6岁。1984年7月1日,国家民政部为张镇道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张镇道烈士
求知育人播星火
1912年10月16日,张镇道出生于蒙山县新圩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湖南,父亲张德风亦农亦商,经常走南闯北,饱经沧桑,崇尚耕读传家。张镇道兄弟5人均受到良好的教育。
张镇道自幼勤奋学习,1931年夏在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今桂林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设在梧州的广西大学。次年秋,因家庭经济困难,他改读公费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师专”),系该校首届学生。广西师专校址设在桂林南郊雁山园,校长杨东莼、教务主任朱笃一(朱克靖)、教师薛暮桥等均是中共党员。他们团结其他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开展广西农村经济调查,组织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政治觉悟,使广西师专成为当时国统区一所新型的民主进步学校。
20世纪30年代广西师专宿舍之一部
到校不久,张镇道与年长4岁、品学兼优的同学刘敦安(1936年1月在香港加入中共组织)交往密切。在刘敦安的教育帮助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1934年,张镇道通过社会调查,撰写《农民离村与移殖东北》(载《复兴月刊》1934年第二卷第六期),从农村人口相对过剩的现状入手,分析农民离村的原因,明确提出移民到东北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最好出路。
1935年春,广西师专首届学生毕业,张镇道和刘敦安、梁寂溪、凌焕衡到龙州区国民基础师范学校(设在崇善县,即今崇左市江州区,后并入龙州区民团干部学校)任教。1936年5月,广西各区民团干部学校合并,在南宁西乡塘组成广西民团干部学校,隶属于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和广西省政府。随后,张镇道调入该校任政治指导员。同年7月,由刘敦安介绍,张镇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
1936年11月,中共南方临时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广西省军团,刘敦安任书记,张镇道、麦世法为委员。省军团负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后改为第六分校,以下简称“南宁军校”)、广西民团干部学校、右江武装队伍的党组织工作,张镇道兼南宁军校党支部书记。
在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期间,张镇道在刘敦安领导下,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增强党的力量;与杨江(路伟良)、麦世法等地下党员一道,通过讲课、出版进步刊物等形式,向学员、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8年5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黄松坚在南宁被桂系当局逮捕,刘敦安、张镇道筹集经费,派人前往广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设法营救。后经周恩来出面干涉,黄松坚于年底得以获释。
1938年秋,为了加强与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张镇道调入国民党第一七〇师某团任少校政训员。他积极做好军民协调工作,在部队中进行战前动员,强化战斗精神,与全体官兵坚守梧州至玉林公路沿线,严防侵华日军进犯广西。
1939年2月,经国共两党协商,在湖南省南岳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班本部设在南岳圣经学校。中共派出30余人参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工作,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并和李涛、边章伍、薛子正、吴奚如等人担任军事、政治教官。同年11月,张镇道参加第三期培训(此时改称“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培训期间,因日机轰炸,先后迁到湖南零陵、祁阳办学),编入第三队,聆听中共教官讲授《游击战概论》《游击战术》《抗日游击队政治工作》等课程,受到游击战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系统教育,增进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持久抗战的认识。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总部南岳圣经学校(中共南岳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39年4月10日,叶剑英(前排中)与参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中共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中共南岳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0年2月,为期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应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地干校”,设在桂林)教育长、原广西师专校长杨东莼邀请,张镇道到地干校任小组指导员,先后负责第三大队和附设桂林平乐区村街长特别训练班学员的指导,为广西抗战培养一批基层干部。
1940年底,地干校停办,教职员中多数中共党员、进步教师相继调往他处,原校园划给广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以下简称“省训团”)、平桂区训练班(隶属于省训团)使用。省训团、平桂区训练班分别设有中共秘密组织。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张镇道留在平桂区训练班,任训练股股长、中共支部(一说党小组)负责人。
1942年底,平桂区训练班结束。次年初,张镇道到贺县私立临江中学(今贺州第一高级中学),担任高一班导师(班主任)兼公民课教师。他严格管理,认真教学,效果明显。在首次开办高中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第一学期全班各科总平均分达到75.3分,让到校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位省教育厅督学感到惊奇并给予好评。
贺县临江中学礼堂
凝心聚力战日军
1943年秋,张镇道奉中共组织之命,转移到柳州龙城中学任训导主任。他积极争取校长、爱国民主人士陈如平的支持,力推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归来的中共党员教师马伟(王椊新)提出的“同学编组、针对问题、讨论研究、共找答案、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民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民主团结作风;注重在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加强爱国思想教育,不断激发师生抗日救亡热情。
民国时期柳州龙城中学单身教师宿舍兼办公楼,俗称八角楼
1944年9月,侵华日军逼近广西,龙城中学迁往罗城县龙岸乡继续办学。在离开柳州前夕,张镇道找学生自治会骨干梧裕茂、韦彩然谈话,动员他们返回柳江县家乡,组织抗日队伍。同年冬至翌年初,经张镇道介绍及影响,柯阳(柯国雄)、何家芳(何意章)等学生从龙岸赴融县(辖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参加融县自卫队第二分队(后改称“融县抗日挺进队”),一部分学生参加镇国政工队,在抗战烽火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由于日军占领罗城县城,逼近龙岸,龙城中学成立护校自卫队,张镇道任队长,带领队员进行军事操练。
罗城龙岸飞龙寨何家祠堂旧址。1944年秋,龙城中学迁来此地办学(覃启福摄)
1944年冬,龙城中学迁到罗城龙岸塘玉屯办学。图为龙岸镇大蒙村塘玉屯新貌
(覃启福摄)
1945年初,国民党桂北行署任命龙城中学校长陈如平为柳城县县长(仍兼任校长),张镇道、马伟、梁仁宣(原名梁就文,龙城中学高一班学生)等部分师生随同陈如平前往古砦组建县政府新班子。张镇道出任柳城县民团副司令(司令由县长兼任)、河东办事处(又称“柳城县政府第二临时办事处”)副主任,负责县警察大队、县抗日自卫大队等地方武装的指挥工作。
1945年初,张镇道任柳城县民团副司令、县政府河东办事处副主任,负责军事工作,
常驻沙埔。图为沙埔老圩一角(张延摄)
同年2月,张镇道陪同陈如平到罗城县三防(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与桂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桂师”)校长汤有雁会面,邀请学校组建桂师战时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到柳城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工作,由县政府发配枪支弹药、粮饷给养,配合地方武装作战。张镇道还通过军队熟人关系,帮助解决该校师生冬装难题。在此前后,陈如平、张镇道代表县政府,为进入柳城县境内活动的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领导的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柳州日报社警卫队、镇国政工队等抗日团体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工作便利,协同抗击入侵日军。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校长汤有雁
河东办事处设在柳(州)长(安)公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沙埔圩。作为分管军事工作的办事处副主任,张镇道加强对驻河东的县抗日自卫大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改善武器配备,提升战斗力;经常下到各乡镇、村屯,检查抗日自卫队的组建、训练、布防等情况,鼓励基层骨干和民众群策群力,一致对敌,保卫家乡。
3月1日,一股日伪军100余人自东泉镇出发,围攻4公里之外的下岩口屯(当时属中渡县平山乡,今属柳城县东泉镇尖石村)岩口洞。当时,洞内有900余名本地和外来的避难群众以及100余名抗日自卫队队员。自卫队凭借有利地形,英勇抗击。经两天战斗,日伪军在攻击受挫后,悄然退兵。3日上午,日军从凤山镇增调援兵,再次进犯岩口洞。激战至下午3时许,正当自卫队形势危急之际,张镇道率柳城县自卫大队1个中队及周边乡村多支自卫队约200余人赶来增援,对敌人进行三面合围、内外夹击。日军指挥官见势不妙,丢下20余具尸体,仓皇撤兵。
柳城县东泉镇岩口洞保卫战遗址(覃政摄)
6月中旬,服务团、张镇道带领的县抗日自卫大队一部相继转到沙埔圩周边村屯开展活动,与留守沙埔圩的县抗日自卫大队1个中队互相策应。19日凌晨,侵华日军服部支队(由第十一军第三师团服部大佐指挥的步兵第六十五联队改编而成,由军部统辖)第三大队500余人由汉奸带路,从凤山镇出发,袭击沙埔圩。县抗日自卫大队及周边村屯抗日地方武装240余人与敌鏖战,掩护民众转移。上午11时,日军占领沙埔圩。
日军在夜袭沙埔圩的同时,企图分兵渡河进占服务团驻地附近的村屯及高地,在天亮前歼灭服务团。服务团的领队李文松觉察敌人的意图,立即率领全团到村西北山上布置阵地。随后,得到消息的张镇道率部赶到,与服务团协同作战,居高临下,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战斗持续到第三天,日军一无所获,抗日武装安全转移。
据《柳城县志》记载,在日军占领柳城近8个月内,全县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40余次,毙、伤、俘敌740余人,缴获大炮1门、各类枪支99支、战马12匹。作为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委员、柳城县地方武装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张镇道在柳城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他身先士卒、英勇战斗的动人事迹,仍在柳城县沙埔、东泉一带广为传颂。
喋血广宁鉴赤诚
抗战胜利后,张镇道、梁仁宣到武宣县(梁仁宣的家乡),拟创办乡村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后因可能引起国民党地方势力怀疑而放弃,张镇道转赴桂师(1945年秋迁回桂林两江复学)任辅导主任。
1945年10月,张镇道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任教。图为该校旧址
当时,桂师教导主任钱渭川、训导主任李文松、事务主任屠天侠以及教师陶保恒、杨江、毛恣观等都是中共党员。1945年冬,奉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指示,张镇道组建中共桂师教工支部,任支部书记,与负责桂师工作的中共桂林市工委委员、灵川特支副书记吴腾芳进行横向联系。在桂师期间,张镇道争取校长汤有雁等人的支持,设法多招收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入学,采取考试、留级、退学等方式驱逐特务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加强进步思想教育,指导建立民盟桂师支部,发展一批进步师生为盟员,壮大革命力量。
1947年3月,张镇道离开桂师,潜伏到设在柳州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此后,他利用工作便利,以资助办学经费名义,拨付2000公斤大米给梧裕茂等人创办的龙城中学附属小学(中共地下组织和柳州民盟的活动据点)。同年四五月间,张镇道转移到香港。不久,他随钱兴前往广东省广宁县四雍(民国时期雍和、雍宁、雍熙、雍穆四乡的统称,今赤坑镇、坑口镇一带)游击根据地。7月底,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成立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边区人民解放军,撤销广西省工委,原桂东、桂北工作划归粤桂湘边区工委领导,梁嘉任工委书记、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兼政委,钱兴任工委副书记兼边区人民解放军副政委。张镇道先后担任边区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副主任、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边区直属第二团团长,为边区部队的发展壮大和边区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7年7月,张镇道随钱兴从香港赴粤桂湘边区工作。图为原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钱兴
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梁嘉
1947年冬至1948年春,张镇道协助军政干部训练班主任蔡雄(后任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副政委)制定培训方案、物色师资,在广宁县寮炭岗村(今广宁县赤坑镇赤坑社区交赞村)举办两期青年干部训练班(简称“青干班”),学习内容包括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等,来自边区各部队和地方党组织、香港达德学院输送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200余人参加培训。张镇道除负责讲授军事理论,还身体力行地与学员摸爬滚打,练刺杀,搞夜行军,进行山地战与攻防战演习,深受好评。学员结业后,被派往边区各地、各部队担任基层军事和政治干部。
位于广东广宁县赤坑镇赤坑镇社区交赞村谢氏宗祠的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青干班)、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中共广宁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8年3月,张镇道被派遣到怀集县(时属广西省平乐专署管辖,今属广东省肇庆市)担任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此前由钱兴兼任大队长、政委),承担怀集东部游击区的巩固和发展任务。
怀集县凤岗乡白坭坳村,位于怀集通往阳山县的县道两侧,又是广宁县北上阳山、西往怀集凤岗的必经之地,是个交通咽喉要地。地方反动武装在此建有两座炮楼,成掎角之势,控制着三县通道的交叉路口。3月26日黄昏,在派员实地侦察、详细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张镇道、黄炎(副大队长)率领怀东大队100余人,从广宁四雍的云山里村出发,避开敌设防地段,绕道包围两座炮楼,根据夜间敌情变化,以火攻摧毁炮楼。此役,俘敌4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通挺进阳山、连县的通道,为开拓粤湘边新区创造有利条件。
白泥坳战斗旧址,空地是原炮楼(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随后,张镇道根据上级命令,组建一支40余人的挺进先遣队,由吴腾芳(副大队长)、黄炎带领,开赴怀集县东北部的罗岗、七坑一带活动,旨在扩大怀东游击区,为以后主力部队挺进桂东打下基础。4月初,这支队伍先后突袭罗岗、七坑两个乡公所,活捉罗岗乡乡长陈维球,乡自卫队全部被瓦解,缴获机枪1挺、其他长短枪60余支,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参军。
国民党怀集县罗岗乡公所旧址(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国民党怀集县七坑乡公所旧址(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在张镇道的主持下,怀东大队在对敌作战、扩军、筹粮、宣传、锄奸、搞情报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全队人数从原来的8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下设3个分队、1个手枪班(小鬼班)和1个政工队。
怀东大队部遗址——怀集县凤岗镇欧上村委上磴上寨原周卓非屋(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9月初,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部直属第一团(代号“东风团”)、第二团在四雍(边区工委、部队指挥部驻地)成立。张镇道、陈奇略、吴腾芳、黄传林分别担任第二团团长、政委、副团长和政治处主任,全团300余人,配轻机枪5挺。
9月中旬,国民党“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出动广西保警第二、第七保安团,广东保警第十四团、独立第六营、炮兵一营及广宁、怀集、德庆、高要、四会、清远县警大队等机动作战兵力2500余人,在当地反动武装配合下,分东、南、北向四雍根据地合围。边区工委和人民解放军指挥部决定由梁嘉率第一团、第二团600余人向绥江下游转移,跳出敌人包围圈,伺机有效打击和牵制敌人。钱兴指挥留在四雍的部分队伍,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到达绥江下游后,第一团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第二团继续往清远县转移。9月19日上午,张镇道带领第二团先头队伍途经与四会县威整乡(今肇庆市四会市威整镇)交界的广宁县联和乡(今江屯镇)大迳村一带时,与四会县警大队驻威整的3个中队和广宁县江屯乡自卫队共300余人遭遇。他指挥部队迅速抢占山头,命令两个机枪班对付县警大队,其余队伍分散阻击自卫队。第二团以猛烈火力多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击毙敌江屯乡乡长黄家衍等20余人。下午3时左右,在战斗暂停的间隙,张镇道走上山岗高处,拿起望远镜观察敌人动向,不料被敌人的冷枪打中头部,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在牺牲前,他叮嘱警卫员:“不要管我,注意观察敌情。”由于急于迎敌,部队甚至来不及运走张镇道的遗体。
当晚,政委陈奇略带领第二团进入清远县的秦皇山区,与活动在广四清边部队会合后,为张镇道举行缺少遗体在场的追悼会。
高山景行启后人
回顾张镇道短暂的革命人生,其对党忠诚、甘于奉献、注重学习、勤于思考、感情真挚、以身作则等优秀品德,堪称表率,令人景仰。
对党忠诚,甘于奉献。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张镇道始终信仰坚定,严守纪律,听党指挥,勇于赴难,舍小家为大家。他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灵活、高效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一直没有暴露身份。1947年春,张镇道响应党组织的召唤,忍痛离开3个不足10岁的孩子、恩爱的妻子和年迈的祖母(父母早逝),经香港转入粤桂湘边区从事武装斗争,在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他是在广宁县牺牲的粤桂湘边区部队职务最高的军事指挥员。据其学生、解放后曾在广宁县人民武装部工作的何家芳回忆,1954年,经寻访当地群众了解,张镇道的遗体被敌人丢下雨水冲刷形成的崩坎里,因多年地形变化较大,已无法确定遗体埋没的具体位置和深度。如此结果,让人伤感之余,不禁联想起悲壮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产生强烈共鸣。
注重学习,勤于思考。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张镇道一边卓有成效地从事革命活动,时而指挥作战,一边静心读书,研究社会问题,可谓文武兼备。他在广西师专学习期间,在其发表的《现代青年对于知识应有之修养及其方法》(载《南方青年》1933年第二卷第五期)一文中提出:“要虚心:我们不应该迷信什么名人或偶像,但同时必须虚怀若谷,以求知识经验的增进……能服他人的一知一得之长,使自己在不断中求进步”,足见其虚心求学的态度。1942年,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结果,撰写《论推行国民教育的困难及其克服》(载《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年第一卷第十期),系统分析广西推行国民教育过程中,在经费筹措、师资、设备和教材等方面存在困难(问题)的若干表现,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比如,建议“提高教师待遇,安定教师生活,坚定教师工作信念……广设国民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加强国民教师对于教育在抗战建国中之重要的认识,并加强其教学及训导技术……(教师)可以自己编抗战教材,写乡土教材,并对抗战教材乡土教材,加以灵活的运用”等等。
他先后在多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和中共组织秘密活动,对好学上进、富有正义感的学生关爱有加,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秋,龙城中学迁到龙岸,由于桂林、柳州先后沦陷,学生骨干梁仁宣失去家庭经济来源,没有生活费。张镇道便让梁仁宣替学校刻钢板、印讲义,半工半读,由学校提供伙食,并于同年12月发展梁仁宣入党。1946年夏,在桂师工作的张镇道抽时间到柳州,指导在柳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的梁仁宣组织开展学生运动。1948年初,在香港达德学院读书的梁仁宣,奔赴粤桂湘边区,追随张镇道参加武装斗争。由张镇道动员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的龙城中学学生梧裕茂,1949年秋成长为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第四联队联队长兼政委。受张镇道和其他进步教师的影响,解放战争期间,临江中学高一班黄文韶、张志超、黄仁纬、黄启慈等学生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其中黄仁纬、黄启慈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待人真诚,善于团结各阶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张镇道在龙城中学和柳城县政府工作期间,为人正直,工作认真,临危不惧,深孚众望,令校长、县长陈如平对他信任有加,促使龙城中学逐步发展成为革命的摇篮,柳城县形成众多抗日团体、军民共同抗战的良好局面。广西教育界耆宿汤有雁是张镇道的广西师专同学,1929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共组织,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6年8月,汤有雁向张镇道坦露心迹,申请重新入党。张镇道语重心长地回答:“现在国民党反动势力很嚣张,到处都在抓捕共产党,你现在有国民党员的外衣,正好掩护我们,目前你要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地位,为党工作,党是信任你的,形势改变后党会考虑你的请求。”数十年后,时过境迁,回忆往事,汤有雁称两人之间相知甚深,肝胆相照(注:1985年9月,在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年逾古稀的汤有雁终于实现重新入党的夙愿)。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战友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粤桂湘边区反“围剿”战斗中,部队生活异常困难,张镇道和战士们一样,有时每天只能以木薯或野菜充饥;在急行军途中,哪个战士一时掉队,他会二话不说接过枪扛在自己肩上,扶着掉队战士一步一步往前走。“他对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渴望,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及关键时刻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共产党人的英勇气概,一直在自己心中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是黄传林(曾任粤桂湘边区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教员、怀东大队政治教导员、北风团政治处主任、桂东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对战友张镇道的深情回忆和由衷赞誉。
1957年8月,原北风团副团长、桂北人民解放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吴腾芳(前排中)与桂北总队战友合影
1989年,路璠(左)、杨江合影。两人系张镇道广西师专校友、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同事
原北风团政治处主任、广西大学党委书记黄传林(1988年摄)
1984年7月1日,民政部颁发张镇道革命烈士证明书
|
张镇道:热血洒疆场 忠魂永流芳
张镇道(1912.10—1948.9),化名张明,汉族,广西梧州市蒙山县新圩镇新圩村新兴街人,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委员、怀集人民抗征大队(以下简称“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1949年7月改编为“粤桂湘边纵队”)指挥部直属第二团(代号“北风团”,以下简称“第二团”或“北风团”)团长等职,1948年9月19日,在粤桂湘边区游击根据地反“围剿”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6岁。1984年7月1日,国家民政部为张镇道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张镇道烈士
求知育人播星火
1912年10月16日,张镇道出生于蒙山县新圩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籍湖南,父亲张德风亦农亦商,经常走南闯北,饱经沧桑,崇尚耕读传家。张镇道兄弟5人均受到良好的教育。
张镇道自幼勤奋学习,1931年夏在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今桂林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设在梧州的广西大学。次年秋,因家庭经济困难,他改读公费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师专”),系该校首届学生。广西师专校址设在桂林南郊雁山园,校长杨东莼、教务主任朱笃一(朱克靖)、教师薛暮桥等均是中共党员。他们团结其他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开展广西农村经济调查,组织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政治觉悟,使广西师专成为当时国统区一所新型的民主进步学校。
20世纪30年代广西师专宿舍之一部
到校不久,张镇道与年长4岁、品学兼优的同学刘敦安(1936年1月在香港加入中共组织)交往密切。在刘敦安的教育帮助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1934年,张镇道通过社会调查,撰写《农民离村与移殖东北》(载《复兴月刊》1934年第二卷第六期),从农村人口相对过剩的现状入手,分析农民离村的原因,明确提出移民到东北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最好出路。
1935年春,广西师专首届学生毕业,张镇道和刘敦安、梁寂溪、凌焕衡到龙州区国民基础师范学校(设在崇善县,即今崇左市江州区,后并入龙州区民团干部学校)任教。1936年5月,广西各区民团干部学校合并,在南宁西乡塘组成广西民团干部学校,隶属于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和广西省政府。随后,张镇道调入该校任政治指导员。同年7月,由刘敦安介绍,张镇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
1936年11月,中共南方临时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广西省军团,刘敦安任书记,张镇道、麦世法为委员。省军团负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后改为第六分校,以下简称“南宁军校”)、广西民团干部学校、右江武装队伍的党组织工作,张镇道兼南宁军校党支部书记。
在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期间,张镇道在刘敦安领导下,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增强党的力量;与杨江(路伟良)、麦世法等地下党员一道,通过讲课、出版进步刊物等形式,向学员、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8年5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黄松坚在南宁被桂系当局逮捕,刘敦安、张镇道筹集经费,派人前往广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设法营救。后经周恩来出面干涉,黄松坚于年底得以获释。
1938年秋,为了加强与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张镇道调入国民党第一七〇师某团任少校政训员。他积极做好军民协调工作,在部队中进行战前动员,强化战斗精神,与全体官兵坚守梧州至玉林公路沿线,严防侵华日军进犯广西。
1939年2月,经国共两党协商,在湖南省南岳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班本部设在南岳圣经学校。中共派出30余人参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工作,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并和李涛、边章伍、薛子正、吴奚如等人担任军事、政治教官。同年11月,张镇道参加第三期培训(此时改称“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培训期间,因日机轰炸,先后迁到湖南零陵、祁阳办学),编入第三队,聆听中共教官讲授《游击战概论》《游击战术》《抗日游击队政治工作》等课程,受到游击战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系统教育,增进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持久抗战的认识。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总部南岳圣经学校(中共南岳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39年4月10日,叶剑英(前排中)与参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中共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中共南岳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0年2月,为期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应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地干校”,设在桂林)教育长、原广西师专校长杨东莼邀请,张镇道到地干校任小组指导员,先后负责第三大队和附设桂林平乐区村街长特别训练班学员的指导,为广西抗战培养一批基层干部。
1940年底,地干校停办,教职员中多数中共党员、进步教师相继调往他处,原校园划给广西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以下简称“省训团”)、平桂区训练班(隶属于省训团)使用。省训团、平桂区训练班分别设有中共秘密组织。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张镇道留在平桂区训练班,任训练股股长、中共支部(一说党小组)负责人。
1942年底,平桂区训练班结束。次年初,张镇道到贺县私立临江中学(今贺州第一高级中学),担任高一班导师(班主任)兼公民课教师。他严格管理,认真教学,效果明显。在首次开办高中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第一学期全班各科总平均分达到75.3分,让到校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位省教育厅督学感到惊奇并给予好评。
贺县临江中学礼堂
凝心聚力战日军
1943年秋,张镇道奉中共组织之命,转移到柳州龙城中学任训导主任。他积极争取校长、爱国民主人士陈如平的支持,力推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归来的中共党员教师马伟(王椊新)提出的“同学编组、针对问题、讨论研究、共找答案、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民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民主团结作风;注重在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加强爱国思想教育,不断激发师生抗日救亡热情。
民国时期柳州龙城中学单身教师宿舍兼办公楼,俗称八角楼
1944年9月,侵华日军逼近广西,龙城中学迁往罗城县龙岸乡继续办学。在离开柳州前夕,张镇道找学生自治会骨干梧裕茂、韦彩然谈话,动员他们返回柳江县家乡,组织抗日队伍。同年冬至翌年初,经张镇道介绍及影响,柯阳(柯国雄)、何家芳(何意章)等学生从龙岸赴融县(辖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参加融县自卫队第二分队(后改称“融县抗日挺进队”),一部分学生参加镇国政工队,在抗战烽火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由于日军占领罗城县城,逼近龙岸,龙城中学成立护校自卫队,张镇道任队长,带领队员进行军事操练。
罗城龙岸飞龙寨何家祠堂旧址。1944年秋,龙城中学迁来此地办学(覃启福摄)
1944年冬,龙城中学迁到罗城龙岸塘玉屯办学。图为龙岸镇大蒙村塘玉屯新貌
(覃启福摄)
1945年初,国民党桂北行署任命龙城中学校长陈如平为柳城县县长(仍兼任校长),张镇道、马伟、梁仁宣(原名梁就文,龙城中学高一班学生)等部分师生随同陈如平前往古砦组建县政府新班子。张镇道出任柳城县民团副司令(司令由县长兼任)、河东办事处(又称“柳城县政府第二临时办事处”)副主任,负责县警察大队、县抗日自卫大队等地方武装的指挥工作。
1945年初,张镇道任柳城县民团副司令、县政府河东办事处副主任,负责军事工作,
常驻沙埔。图为沙埔老圩一角(张延摄)
同年2月,张镇道陪同陈如平到罗城县三防(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与桂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桂师”)校长汤有雁会面,邀请学校组建桂师战时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到柳城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工作,由县政府发配枪支弹药、粮饷给养,配合地方武装作战。张镇道还通过军队熟人关系,帮助解决该校师生冬装难题。在此前后,陈如平、张镇道代表县政府,为进入柳城县境内活动的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领导的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柳州日报社警卫队、镇国政工队等抗日团体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工作便利,协同抗击入侵日军。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校长汤有雁
河东办事处设在柳(州)长(安)公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沙埔圩。作为分管军事工作的办事处副主任,张镇道加强对驻河东的县抗日自卫大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改善武器配备,提升战斗力;经常下到各乡镇、村屯,检查抗日自卫队的组建、训练、布防等情况,鼓励基层骨干和民众群策群力,一致对敌,保卫家乡。
3月1日,一股日伪军100余人自东泉镇出发,围攻4公里之外的下岩口屯(当时属中渡县平山乡,今属柳城县东泉镇尖石村)岩口洞。当时,洞内有900余名本地和外来的避难群众以及100余名抗日自卫队队员。自卫队凭借有利地形,英勇抗击。经两天战斗,日伪军在攻击受挫后,悄然退兵。3日上午,日军从凤山镇增调援兵,再次进犯岩口洞。激战至下午3时许,正当自卫队形势危急之际,张镇道率柳城县自卫大队1个中队及周边乡村多支自卫队约200余人赶来增援,对敌人进行三面合围、内外夹击。日军指挥官见势不妙,丢下20余具尸体,仓皇撤兵。
柳城县东泉镇岩口洞保卫战遗址(覃政摄)
6月中旬,服务团、张镇道带领的县抗日自卫大队一部相继转到沙埔圩周边村屯开展活动,与留守沙埔圩的县抗日自卫大队1个中队互相策应。19日凌晨,侵华日军服部支队(由第十一军第三师团服部大佐指挥的步兵第六十五联队改编而成,由军部统辖)第三大队500余人由汉奸带路,从凤山镇出发,袭击沙埔圩。县抗日自卫大队及周边村屯抗日地方武装240余人与敌鏖战,掩护民众转移。上午11时,日军占领沙埔圩。
日军在夜袭沙埔圩的同时,企图分兵渡河进占服务团驻地附近的村屯及高地,在天亮前歼灭服务团。服务团的领队李文松觉察敌人的意图,立即率领全团到村西北山上布置阵地。随后,得到消息的张镇道率部赶到,与服务团协同作战,居高临下,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战斗持续到第三天,日军一无所获,抗日武装安全转移。
据《柳城县志》记载,在日军占领柳城近8个月内,全县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40余次,毙、伤、俘敌740余人,缴获大炮1门、各类枪支99支、战马12匹。作为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委员、柳城县地方武装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张镇道在柳城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他身先士卒、英勇战斗的动人事迹,仍在柳城县沙埔、东泉一带广为传颂。
喋血广宁鉴赤诚
抗战胜利后,张镇道、梁仁宣到武宣县(梁仁宣的家乡),拟创办乡村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后因可能引起国民党地方势力怀疑而放弃,张镇道转赴桂师(1945年秋迁回桂林两江复学)任辅导主任。
1945年10月,张镇道到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任教。图为该校旧址
当时,桂师教导主任钱渭川、训导主任李文松、事务主任屠天侠以及教师陶保恒、杨江、毛恣观等都是中共党员。1945年冬,奉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指示,张镇道组建中共桂师教工支部,任支部书记,与负责桂师工作的中共桂林市工委委员、灵川特支副书记吴腾芳进行横向联系。在桂师期间,张镇道争取校长汤有雁等人的支持,设法多招收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入学,采取考试、留级、退学等方式驱逐特务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加强进步思想教育,指导建立民盟桂师支部,发展一批进步师生为盟员,壮大革命力量。
1947年3月,张镇道离开桂师,潜伏到设在柳州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此后,他利用工作便利,以资助办学经费名义,拨付2000公斤大米给梧裕茂等人创办的龙城中学附属小学(中共地下组织和柳州民盟的活动据点)。同年四五月间,张镇道转移到香港。不久,他随钱兴前往广东省广宁县四雍(民国时期雍和、雍宁、雍熙、雍穆四乡的统称,今赤坑镇、坑口镇一带)游击根据地。7月底,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成立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边区人民解放军,撤销广西省工委,原桂东、桂北工作划归粤桂湘边区工委领导,梁嘉任工委书记、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兼政委,钱兴任工委副书记兼边区人民解放军副政委。张镇道先后担任边区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副主任、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边区直属第二团团长,为边区部队的发展壮大和边区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7年7月,张镇道随钱兴从香港赴粤桂湘边区工作。图为原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钱兴
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梁嘉
1947年冬至1948年春,张镇道协助军政干部训练班主任蔡雄(后任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副政委)制定培训方案、物色师资,在广宁县寮炭岗村(今广宁县赤坑镇赤坑社区交赞村)举办两期青年干部训练班(简称“青干班”),学习内容包括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等,来自边区各部队和地方党组织、香港达德学院输送回来的青年知识分子200余人参加培训。张镇道除负责讲授军事理论,还身体力行地与学员摸爬滚打,练刺杀,搞夜行军,进行山地战与攻防战演习,深受好评。学员结业后,被派往边区各地、各部队担任基层军事和政治干部。
位于广东广宁县赤坑镇赤坑镇社区交赞村谢氏宗祠的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青干班)、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中共广宁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8年3月,张镇道被派遣到怀集县(时属广西省平乐专署管辖,今属广东省肇庆市)担任怀东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此前由钱兴兼任大队长、政委),承担怀集东部游击区的巩固和发展任务。
怀集县凤岗乡白坭坳村,位于怀集通往阳山县的县道两侧,又是广宁县北上阳山、西往怀集凤岗的必经之地,是个交通咽喉要地。地方反动武装在此建有两座炮楼,成掎角之势,控制着三县通道的交叉路口。3月26日黄昏,在派员实地侦察、详细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张镇道、黄炎(副大队长)率领怀东大队100余人,从广宁四雍的云山里村出发,避开敌设防地段,绕道包围两座炮楼,根据夜间敌情变化,以火攻摧毁炮楼。此役,俘敌4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通挺进阳山、连县的通道,为开拓粤湘边新区创造有利条件。
白泥坳战斗旧址,空地是原炮楼(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随后,张镇道根据上级命令,组建一支40余人的挺进先遣队,由吴腾芳(副大队长)、黄炎带领,开赴怀集县东北部的罗岗、七坑一带活动,旨在扩大怀东游击区,为以后主力部队挺进桂东打下基础。4月初,这支队伍先后突袭罗岗、七坑两个乡公所,活捉罗岗乡乡长陈维球,乡自卫队全部被瓦解,缴获机枪1挺、其他长短枪60余支,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参军。
国民党怀集县罗岗乡公所旧址(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国民党怀集县七坑乡公所旧址(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在张镇道的主持下,怀东大队在对敌作战、扩军、筹粮、宣传、锄奸、搞情报等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全队人数从原来的8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下设3个分队、1个手枪班(小鬼班)和1个政工队。
怀东大队部遗址——怀集县凤岗镇欧上村委上磴上寨原周卓非屋(中共怀集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9月初,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指挥部直属第一团(代号“东风团”)、第二团在四雍(边区工委、部队指挥部驻地)成立。张镇道、陈奇略、吴腾芳、黄传林分别担任第二团团长、政委、副团长和政治处主任,全团300余人,配轻机枪5挺。
9月中旬,国民党“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出动广西保警第二、第七保安团,广东保警第十四团、独立第六营、炮兵一营及广宁、怀集、德庆、高要、四会、清远县警大队等机动作战兵力2500余人,在当地反动武装配合下,分东、南、北向四雍根据地合围。边区工委和人民解放军指挥部决定由梁嘉率第一团、第二团600余人向绥江下游转移,跳出敌人包围圈,伺机有效打击和牵制敌人。钱兴指挥留在四雍的部分队伍,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到达绥江下游后,第一团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第二团继续往清远县转移。9月19日上午,张镇道带领第二团先头队伍途经与四会县威整乡(今肇庆市四会市威整镇)交界的广宁县联和乡(今江屯镇)大迳村一带时,与四会县警大队驻威整的3个中队和广宁县江屯乡自卫队共300余人遭遇。他指挥部队迅速抢占山头,命令两个机枪班对付县警大队,其余队伍分散阻击自卫队。第二团以猛烈火力多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击毙敌江屯乡乡长黄家衍等20余人。下午3时左右,在战斗暂停的间隙,张镇道走上山岗高处,拿起望远镜观察敌人动向,不料被敌人的冷枪打中头部,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在牺牲前,他叮嘱警卫员:“不要管我,注意观察敌情。”由于急于迎敌,部队甚至来不及运走张镇道的遗体。
当晚,政委陈奇略带领第二团进入清远县的秦皇山区,与活动在广四清边部队会合后,为张镇道举行缺少遗体在场的追悼会。
高山景行启后人
回顾张镇道短暂的革命人生,其对党忠诚、甘于奉献、注重学习、勤于思考、感情真挚、以身作则等优秀品德,堪称表率,令人景仰。
对党忠诚,甘于奉献。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张镇道始终信仰坚定,严守纪律,听党指挥,勇于赴难,舍小家为大家。他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灵活、高效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一直没有暴露身份。1947年春,张镇道响应党组织的召唤,忍痛离开3个不足10岁的孩子、恩爱的妻子和年迈的祖母(父母早逝),经香港转入粤桂湘边区从事武装斗争,在对敌作战中英勇牺牲。他是在广宁县牺牲的粤桂湘边区部队职务最高的军事指挥员。据其学生、解放后曾在广宁县人民武装部工作的何家芳回忆,1954年,经寻访当地群众了解,张镇道的遗体被敌人丢下雨水冲刷形成的崩坎里,因多年地形变化较大,已无法确定遗体埋没的具体位置和深度。如此结果,让人伤感之余,不禁联想起悲壮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产生强烈共鸣。
注重学习,勤于思考。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张镇道一边卓有成效地从事革命活动,时而指挥作战,一边静心读书,研究社会问题,可谓文武兼备。他在广西师专学习期间,在其发表的《现代青年对于知识应有之修养及其方法》(载《南方青年》1933年第二卷第五期)一文中提出:“要虚心:我们不应该迷信什么名人或偶像,但同时必须虚怀若谷,以求知识经验的增进……能服他人的一知一得之长,使自己在不断中求进步”,足见其虚心求学的态度。1942年,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结果,撰写《论推行国民教育的困难及其克服》(载《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2年第一卷第十期),系统分析广西推行国民教育过程中,在经费筹措、师资、设备和教材等方面存在困难(问题)的若干表现,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比如,建议“提高教师待遇,安定教师生活,坚定教师工作信念……广设国民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加强国民教师对于教育在抗战建国中之重要的认识,并加强其教学及训导技术……(教师)可以自己编抗战教材,写乡土教材,并对抗战教材乡土教材,加以灵活的运用”等等。
他先后在多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和中共组织秘密活动,对好学上进、富有正义感的学生关爱有加,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秋,龙城中学迁到龙岸,由于桂林、柳州先后沦陷,学生骨干梁仁宣失去家庭经济来源,没有生活费。张镇道便让梁仁宣替学校刻钢板、印讲义,半工半读,由学校提供伙食,并于同年12月发展梁仁宣入党。1946年夏,在桂师工作的张镇道抽时间到柳州,指导在柳州中学高中部读书的梁仁宣组织开展学生运动。1948年初,在香港达德学院读书的梁仁宣,奔赴粤桂湘边区,追随张镇道参加武装斗争。由张镇道动员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的龙城中学学生梧裕茂,1949年秋成长为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第四联队联队长兼政委。受张镇道和其他进步教师的影响,解放战争期间,临江中学高一班黄文韶、张志超、黄仁纬、黄启慈等学生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其中黄仁纬、黄启慈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待人真诚,善于团结各阶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张镇道在龙城中学和柳城县政府工作期间,为人正直,工作认真,临危不惧,深孚众望,令校长、县长陈如平对他信任有加,促使龙城中学逐步发展成为革命的摇篮,柳城县形成众多抗日团体、军民共同抗战的良好局面。广西教育界耆宿汤有雁是张镇道的广西师专同学,1929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共组织,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6年8月,汤有雁向张镇道坦露心迹,申请重新入党。张镇道语重心长地回答:“现在国民党反动势力很嚣张,到处都在抓捕共产党,你现在有国民党员的外衣,正好掩护我们,目前你要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地位,为党工作,党是信任你的,形势改变后党会考虑你的请求。”数十年后,时过境迁,回忆往事,汤有雁称两人之间相知甚深,肝胆相照(注:1985年9月,在第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年逾古稀的汤有雁终于实现重新入党的夙愿)。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给战友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粤桂湘边区反“围剿”战斗中,部队生活异常困难,张镇道和战士们一样,有时每天只能以木薯或野菜充饥;在急行军途中,哪个战士一时掉队,他会二话不说接过枪扛在自己肩上,扶着掉队战士一步一步往前走。“他对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渴望,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及关键时刻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共产党人的英勇气概,一直在自己心中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是黄传林(曾任粤桂湘边区工委军政干部训练班教员、怀东大队政治教导员、北风团政治处主任、桂东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对战友张镇道的深情回忆和由衷赞誉。
1957年8月,原北风团副团长、桂北人民解放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吴腾芳(前排中)与桂北总队战友合影
1989年,路璠(左)、杨江合影。两人系张镇道广西师专校友、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同事
原北风团政治处主任、广西大学党委书记黄传林(1988年摄)
1984年7月1日,民政部颁发张镇道革命烈士证明书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