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绩著桑梓  光明霁月 ——追记罗城德山中学首任校长覃绩光先生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4-01-18 16:18    |  作者: 吴锡刚

覃绩光(1892—1973),原名覃绍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历任罗城县地方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为人急公好义,富有家国情怀。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先后参与创办罗城县立第二小学(今龙岸镇中心小学)、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德山中学并担任校长,成绩斐然。其中,德山中学解放战争时期百余名学生投身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被誉为“革命的熔炉和摇篮”。

德山中学首任校长覃绩光先生

20世纪末,曾任柳州日报社社长、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负责人、广州市政协主席的罗培元在《无悔的选择——罗培元回忆录》中,热情称赞覃绩光是“一位热心教育、思想进步,在罗城颇有人望的开明人士”。

晚年的罗培元及其《无悔的选择——罗培元回忆录》


开明正直  热忱服务乡里

1892年10月26日,覃绩光出生于罗城县夏珠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珠江村下珠屯)一个崇尚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下珠屯位于罗城东北部,距龙岸街约2公里。该屯覃氏始祖覃训(1740—1808),清朝乾隆年间岁贡生,曾任北流县训导,《罗城县志》(民国24年)记载:“其平日忠厚朴诚,家贫乐道。后在北流县训导,能以诗书学校开化生徒。”覃绩光的曾祖父覃振三系覃训之孙,是位邑庠生,参与编纂《罗城县志》(道光24年)采访工作。祖父覃用霖,英年早逝。祖母杨氏,知书达礼,23岁守寡,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1859年,太平军一部挺进龙岸一带,发现下珠民居多属青砖老屋,下令拆屋取砖熬硝制作火药。正当村民惊慌失措之际,她慨然出面交涉,说服军方收回成命,使全屯房屋得以保全。父亲覃家齐,当过私塾先生,喜欢吟诗作对。母亲黎氏,亦下珠屯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其黎氏先辈不乏杰出人才。覃绩光是覃、黎夫妇幼子,上有5个哥哥3个姐姐。

覃绩光的家乡罗城龙岸镇下珠屯一角

覃绩光自幼聪敏好学,努力上进,先后就读于乡村私塾、龙江两等小学堂、罗城县立两等小学堂(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小学),成绩经常名列年级前茅。1913年秋,覃绩光以优异成绩考上柳州中学四年制正科生,编入丁班(后改为四班)。

1917年夏,中学毕业后,覃绩光返乡务农半年,继而与友人经柳州奔赴广东,加入桂系护法军,参加护法联军总指挥李烈钧指挥讨伐龙济光部的多次战斗。

1918年9月,退役回乡的覃绩光应邀到县立两等小学堂任教,1925年,兼任县教育会秘书。1926年秋,他协助县教育局局长郑绍康创办罗城县立第二小学,出任校长。任职期间,覃绩光发动群众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从县内外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该校教师、融县下覃村(今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下覃村下覃屯)人覃俊三在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思想,覃绩光对其赞许有加。1931年,覃俊三辞职,覃绩光一再挽留。覃俊三离校时,所教毕业班全体学生列队送至分水隘顶,吟唱送别歌曲,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多年以后,覃俊三的母亲病逝,覃绩光从龙岸前往50里外的覃家吊唁,并题写挽联志哀。

1930年1月,罗城县立第二小学高二班毕业合影(前排右二为覃绩光校长)

1932年至1941年,覃绩光先后任武阳区公所办事员、县地方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县地方财政监察委员会委员、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他质朴耿介、为民请命,刚直不阿、肃贪倡廉,在社会公众中享有威望。1933年,他检举揭发廖姓县长舞弊贪污,县长被迫退出公款银毫3000余元。同年,新成立的罗城县自治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办地方自治,调查户口,划分区、乡、村、街、甲等事宜,需要统一制作、使用居民门牌,县政府部分官员想借机多收制作费用,从中牟利。作为委员之一的覃绩光在一次会议上发起抵制活动,提出每户门牌仅收严格测算后的制作成本费,以减轻民众负担,获得与会多数委员通过,形成决议,付诸执行。1936年,他揭露江姓县长任内每月浮报警兵5人、密探1人,多领款项占为己有的贪污行为,迫使其退出赃款。1939年至1941年,覃绩光任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在反映民意,督促县乡政府兴办教育事业、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42年,因屡次为民发声,揭露官场黑暗,为地方主政者所不容,覃绩光愤而辞职,赋闲在家。


救亡图存  力助抗战活动

1944年秋,侵华日军第二次侵犯广西。11月,桂林、柳州相继被侵占。此前,桂林、柳州等地的政府机构、团体、文化进步人士,柳州中学、龙城中学等校师生,陆续撤到龙岸。12月,融县县城(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第二次沦陷后,原从柳州转移至融县的柳州日报社迁到龙岸下珠屯。

下珠屯柳州日报社旧址纪念馆

身为有声望的地方开明士绅,覃绩光积极动员乡亲为报社提供工作场所、人员住地等便利条件,因此与罗培元(社长,曾住覃绩光家)、张琛(总编辑)、张文藻(张景惠)、郑思、温涛等中共党员、进步人士交往较多,经常促膝谈心,受到他们革命思想的影响,亦获得罗培元等人的敬重和信任。

柳州日报社迁到下珠后,根据电台接收的讯息和记者战地采访,通过持续发行的《柳州日报》油印报,及时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况,中共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消息,以及国内各地正面战场抗战动态,增强柳北地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受到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吸引一批散落在罗城、柳城等地的中共地下党员、知识分子和当地进步青年参加报社工作,报社力量不断增强。1945年1月,柳州日报社警卫队在下珠屯成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七八十人的抗日武装队伍,活动于罗城、柳城两县,发挥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作用。次月下旬,龙岸总社中共支部在下珠成立,隶属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杨朗达任支部书记,党员7人。总社支部除办好报纸外,借调驻龙岸高安村龙寨屯的桂林儿童教养院14名少年儿童,组建一个儿童剧团,温涛任队长,在下珠屯培训后,赴黄金等地开展巡回演出,唤起民众共同抗战。其间,覃绩光给予诸多帮助。

1945年2月,由覃绩光倡议,珠江村公所与报社联合创办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覃绩光被公推为校长,黎洪(黎家健)、李伟霖、陈国戡(李伟霖妻子)、何锦章(温涛妻子)、马国英(许烙,郑思妻子)、唐棠等报社人员和家属担任教师,招收学生100余人。同时,附设下珠屯女子夜学班,学员20余人,指导其识字,教唱抗战歌曲,讲述抗战形势和妇女翻身解放的道理,提高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4月初,日军进犯罗城寺门乡与乐峒,夜学班女学员和教师一道赴邻村和龙岸街募捐艾糍粑、粽粑等食品,送到与乐峒前线慰劳抗日官兵。龙岸总社职工、合办中心小学教师与覃绩光、下珠屯群众携手度过一段难忘的抗战岁月。7月间,柳州日报社人员奉命撤回柳州时,彼此已结下深情厚谊。

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旧址

同年2月春节前的一天,发生柳州专署专员倪仲涛枪杀罗城县县长何文运(龙岸龙凤村人,先以“抗拨军粮”为由扣留查办)事件,轰动龙岸周边乃至全省,何氏家族和地方势力极度愤慨,聚集数百武装人员包围柳州专署驻地地隆屯,扬言先打专署后打日本鬼子,一时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时,盘踞罗城县城的日军虎视眈眈,窥测龙岸地方内讧动态,欲趁火打劫,掳掠寺门、黄金、龙岸三乡。危急关头,覃绩光与宋钧寰、冼燧生等龙岸有识之士,积极配合魏文鸿(原柳州专署科长、思恩县县长,罗城寺门乡魏家屯人)做地方主战人员的劝说工作,晓以抗战大局、民族大义,最后地方人员同意以法律、和平方式解决纠纷,事态平息,地方安定,避免给日军以可乘之机。

20世纪40年代初,覃绩光(左)与魏文鸿在柳州合影


创办德中  建设革命摇篮

1945年5月21日、6月29日,日军先后撤出罗城、柳州。随后,柳州日报社龙岸总社及其他外来机关、学校、团体相继从龙岸撤离。为解决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迁回柳州后龙岸当地及周边青年学生的就学困难,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鼓励和推动下,覃绩光四处奔走,得到龙岸、黄金、寺门三乡父老支持,于当年8月成立一所私立初级中学。覃绩光建议学校取名为“私立德山中学”,意在纪念龙岸历史名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以弘扬革命精神,培养地方革命和建设人才为办学宗旨。校董事会一致赞成覃绩光的建议,并推选他为校长。

覃绩光除延请何明浩、龙谢兰、石国贤、李会三、潘穗生、郭映光、覃建儒等部分学有所长的罗城籍教师、工作人员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先后聘请李伟霖、温涛、陈展麟、黄福祥、张文藻、张宗尧、陈师华、陈国戡、覃宗义、潘德怀等30余名外来中共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任教。这些进步教师在覃绩光的支持下,大胆开展进步教学活动,一面认真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广泛传播进步思想,形成民主、进步的校风。

一班导师兼国文课教师李伟霖,著名诗人,原名李博仁,笔名艾烽,广东兴宁人,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覃绩光校长的默许下,他自编教材,将自己的诗作《写给中国的囚徒》《无声的中国》《考验》等列为授课内容,宣传反内战、争自由的革命思想,深受学生欢迎。1946年3月29日,在德山中学第一个校庆纪念晚会上,他与妻子双双登台,演出从延安传来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李伟霖作词、吉联抗谱曲的《德山中学校歌》提出:“民主的号声在号召我们……我们要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为莘莘学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原德山中学教导主任、中共党员张文藻在《回顾我在德山中学的二三事》一文中写道:“对于我在德中,覃绩光校长不仅在聘请教师的职权上非常放手,而且在教学方针上,对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上,以及对于中共政策的宣传问题上,也都非常支持我们的主张……我们在每一个班都订一份《新华日报》,推销曹伯韩先生主编的《新道理》,覃绩光校长极表赞同。我们为西南联大‘一二·一’死难烈士募捐,他从来没有表示不同意见。”

德山中学的民主校风,引来国民党地方政府打压。1946年秋,广西省政府饬令罗城县政府将私立德山中学解散。为不辜负地方父老的企望和替上百名学生的前途着想,覃绩光在愤慨之后,极力争取县参议会和县长梁杓的理解支持,建议变通将私立德山中学改为县立德山中学。经县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准,同意校名改为县立德山中学(次年秋又改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覃绩光仍任校长。

此后,县政府多次派员和行文到校,要求覃绩光在校内建立“三青团”组织。覃绩光在李伟霖的支持下,决定不予理会。县政府直接派人到学校担任训导主任和毕业班导师,对进步师生进行暗中监视,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报,引起学生强烈不满,举行罢课要求辞退这些不受欢迎的教师。覃绩光回应学生诉求,将他们一一辞退。德山中学的民主风气,相较私立时期,更加浓厚。为此,覃绩光受到县政府行文指责:“办事不力,应予提出警告。”他淡然处之,坚持办学方针不变。1947年秋,中共融县工委先后派党员覃宗义、潘德怀、杨松到校任教,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3月29日,德山中学全体教职员庆祝校庆合影(后排左五为覃绩光)

 1947年3月,德山中学校庆全体师生合影

1947年12月,德山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德山中学党员教师黄日清(左)、潘德怀,后来两人相恋成婚


1949年10月,德山中学停办。覃绩光任校长4年多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共招收9个班近400名学生,先后有100余人参加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柳北总队”)等人民武装,投身解放战争。1950年以后,德山中学学生熊昌桓、卢开旭、彭忠德、李强、陈裕经在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一大批学生在各自不同岗位上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1947年初,最早离校赴广东参加粤赣湘边纵队的的欧阳广,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成为广西出版界精英。他在回忆录《书旅寻梦录》中深情写道:“德山中学的建立和民主校风,像一盏明亮的航标灯,使我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彷徨中找到前进的方向。韦齐(五班)于1956年秋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长为青海民族学院教授。周田(一班)、李松(五班)、韦万才(七班)曾分别担任柳州供电公司(今柳州供电局)党委书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7年,第一个赴广东参加革命的德山中学学生欧阳广


1984年6月,德山中学部分师生在柳州合影。前排左起:张文藻、姜新秀、覃宗义、韦日高

1987年9月,德山中学部分师生在南宁合影。前排左起:欧阳广、杨松、周德伟、何青、覃宗义、韦日高、潘瑞光

2019年5月,潘德怀、杨松等校友赠德山中学镜匾题词“德中精神永流芳”

德山中学目前在校生1200余人,已毕业学生约3万人

德山中学的办学特点及成效,正如原龙岸中学副校长(龙岸中学于1982年复名为德山中学)刘文化所作《喜颂德山中学复名》一诗中概括的:

地以人杰灵,校因志士名。

悠悠铎声远,浩浩教泽深。

德育桃李魄,山铸松柏魂。

挥戈多勇士,经世有才英。


哲人其萎  风范永世长存

罗城解放后,曾在民国时期罗城县、区政府机构任职的覃绩光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边缘化。1973年3月29日,过着平静乡居生活的覃绩光无疾而终,享年82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对过去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官方和民间对覃绩光的生平事迹、历史作用的评价日趋客观公正,形成共识。

覃绩光思想开明,热心教育。他以蔡元培、马君武两位大学校长为榜样,推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在罗城仫佬山乡勉力实践,为德山中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40年8月,马君武在广西大学校长岗位上病逝,覃绩光撰写挽联:“博学多能,艺术昌明光祖国;士名不朽,文章著述遍中原”,表达景仰之意。原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张文藻评价覃绩光先生“是我们共产党的好朋友,帮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我们可以说覃绩光是蔡元培式的人物。”《中国共产党罗城历史·第一卷(1927—1950)》称覃绩光为“本地热爱教育的著名进步人士”。

覃绩光热爱师生,关心晚辈。1947年7月,李帼英、朱钺两位教师以“共党嫌疑”为由被县政府抓捕。覃绩光冒着风险,秘密通知进步教师何祥元迅速离校,亲自出面营救被捕教师。李帼英被关押期间,覃绩光交待工作人员按月送去工资。20世纪60年代,时常有外地干部找覃绩光调查德山中学学生参加“三青团”的情况,覃绩光均如实作否定性证明,尽力保护学生。大约于1970年冬,被青海政法干校处理回乡劳动的韦齐,在龙岸街何启谞先生家里偶然与老校长相见。覃绩光了解其处境后,以古人勉励人奋发向上的诗句来鼓励他,使一时落难的韦齐感到特别温馨,终生难以忘怀。1972年4月,同屯远房侄孙覃启福受聘为民办教师,覃绩光叮嘱他:“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好。做事要踏实稳重,不能心浮气躁。”伯祖父的谆谆教诲,让覃启福深受启发,毕生受益。1993年9月,覃启福在担任龙岸龙平小学校长期间,因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覃绩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他任事公正无私,不避权贵,服务地方数十年,没有个人积蓄。1949年夏,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县政府无法按时支付德山中学教师薪饷,不少教师生活难以为继,有的外地教师暑假回家路费都凑不齐。覃绩光多次前往县政府请求拨给人员费用,均无效果。他只好向侄儿们借来3000斤稻谷,垫支给教师们,以解燃眉之急。

覃绩光是一位地方教育、文化名人,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撰写的《抗日时期的下珠村女子夜学班》《德山中学之创建》,可作地方党史、革命史、校史参考史料。创作的诗词流传下来的约十余首,其中写于1949年的两首诗作,描述了龙岸美好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田园生活。

步龙教师谢兰龙江春日行乐原韵

长亭河畔柳依依,遥望青山白鹭飞。

堤岸平畴观叱犊,断桥流水浣纱衣。

兴来随处寻芳草,无意江边问钓矶。

最是园林春色好,红桃白李笑春归。

 龙江晚眺

江畔闲游课余间,榕荫如盖晚风凉。

断桥流水人家少,古渡夕阳客路忙。

白鹭一行天际去,渔舟三两绿漪旁。

滩流浴罢诸生乐,风咏而归意正扬。

1947年7月,李伟霖从梧州给覃绩光寄来一信,赠有一张夫妻合影、一首诗作、一副对联,联云:“绩著教育崇道德;光明霁月尚清廉。”这既是对覃绩光先生的中肯评价,也是覃绩光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

覃绩光使用的笔筒,上题“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2021年9月2日,吴锡刚(左一)赴下珠屯走访,了解覃绩光生平事迹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绩著桑梓  光明霁月 ——追记罗城德山中学首任校长覃绩光先生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4-01-18 16:18    |  作者: 吴锡刚

覃绩光(1892—1973),原名覃绍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历任罗城县地方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为人急公好义,富有家国情怀。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先后参与创办罗城县立第二小学(今龙岸镇中心小学)、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德山中学并担任校长,成绩斐然。其中,德山中学解放战争时期百余名学生投身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被誉为“革命的熔炉和摇篮”。

德山中学首任校长覃绩光先生

20世纪末,曾任柳州日报社社长、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负责人、广州市政协主席的罗培元在《无悔的选择——罗培元回忆录》中,热情称赞覃绩光是“一位热心教育、思想进步,在罗城颇有人望的开明人士”。

晚年的罗培元及其《无悔的选择——罗培元回忆录》


开明正直  热忱服务乡里

1892年10月26日,覃绩光出生于罗城县夏珠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珠江村下珠屯)一个崇尚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下珠屯位于罗城东北部,距龙岸街约2公里。该屯覃氏始祖覃训(1740—1808),清朝乾隆年间岁贡生,曾任北流县训导,《罗城县志》(民国24年)记载:“其平日忠厚朴诚,家贫乐道。后在北流县训导,能以诗书学校开化生徒。”覃绩光的曾祖父覃振三系覃训之孙,是位邑庠生,参与编纂《罗城县志》(道光24年)采访工作。祖父覃用霖,英年早逝。祖母杨氏,知书达礼,23岁守寡,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1859年,太平军一部挺进龙岸一带,发现下珠民居多属青砖老屋,下令拆屋取砖熬硝制作火药。正当村民惊慌失措之际,她慨然出面交涉,说服军方收回成命,使全屯房屋得以保全。父亲覃家齐,当过私塾先生,喜欢吟诗作对。母亲黎氏,亦下珠屯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其黎氏先辈不乏杰出人才。覃绩光是覃、黎夫妇幼子,上有5个哥哥3个姐姐。

覃绩光的家乡罗城龙岸镇下珠屯一角

覃绩光自幼聪敏好学,努力上进,先后就读于乡村私塾、龙江两等小学堂、罗城县立两等小学堂(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小学),成绩经常名列年级前茅。1913年秋,覃绩光以优异成绩考上柳州中学四年制正科生,编入丁班(后改为四班)。

1917年夏,中学毕业后,覃绩光返乡务农半年,继而与友人经柳州奔赴广东,加入桂系护法军,参加护法联军总指挥李烈钧指挥讨伐龙济光部的多次战斗。

1918年9月,退役回乡的覃绩光应邀到县立两等小学堂任教,1925年,兼任县教育会秘书。1926年秋,他协助县教育局局长郑绍康创办罗城县立第二小学,出任校长。任职期间,覃绩光发动群众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从县内外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该校教师、融县下覃村(今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镇下覃村下覃屯)人覃俊三在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思想,覃绩光对其赞许有加。1931年,覃俊三辞职,覃绩光一再挽留。覃俊三离校时,所教毕业班全体学生列队送至分水隘顶,吟唱送别歌曲,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多年以后,覃俊三的母亲病逝,覃绩光从龙岸前往50里外的覃家吊唁,并题写挽联志哀。

1930年1月,罗城县立第二小学高二班毕业合影(前排右二为覃绩光校长)

1932年至1941年,覃绩光先后任武阳区公所办事员、县地方自治筹备委员会委员、县地方财政监察委员会委员、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他质朴耿介、为民请命,刚直不阿、肃贪倡廉,在社会公众中享有威望。1933年,他检举揭发廖姓县长舞弊贪污,县长被迫退出公款银毫3000余元。同年,新成立的罗城县自治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办地方自治,调查户口,划分区、乡、村、街、甲等事宜,需要统一制作、使用居民门牌,县政府部分官员想借机多收制作费用,从中牟利。作为委员之一的覃绩光在一次会议上发起抵制活动,提出每户门牌仅收严格测算后的制作成本费,以减轻民众负担,获得与会多数委员通过,形成决议,付诸执行。1936年,他揭露江姓县长任内每月浮报警兵5人、密探1人,多领款项占为己有的贪污行为,迫使其退出赃款。1939年至1941年,覃绩光任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在反映民意,督促县乡政府兴办教育事业、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42年,因屡次为民发声,揭露官场黑暗,为地方主政者所不容,覃绩光愤而辞职,赋闲在家。


救亡图存  力助抗战活动

1944年秋,侵华日军第二次侵犯广西。11月,桂林、柳州相继被侵占。此前,桂林、柳州等地的政府机构、团体、文化进步人士,柳州中学、龙城中学等校师生,陆续撤到龙岸。12月,融县县城(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第二次沦陷后,原从柳州转移至融县的柳州日报社迁到龙岸下珠屯。

下珠屯柳州日报社旧址纪念馆

身为有声望的地方开明士绅,覃绩光积极动员乡亲为报社提供工作场所、人员住地等便利条件,因此与罗培元(社长,曾住覃绩光家)、张琛(总编辑)、张文藻(张景惠)、郑思、温涛等中共党员、进步人士交往较多,经常促膝谈心,受到他们革命思想的影响,亦获得罗培元等人的敬重和信任。

柳州日报社迁到下珠后,根据电台接收的讯息和记者战地采访,通过持续发行的《柳州日报》油印报,及时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况,中共的抗日主张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取得胜利的消息,以及国内各地正面战场抗战动态,增强柳北地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受到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吸引一批散落在罗城、柳城等地的中共地下党员、知识分子和当地进步青年参加报社工作,报社力量不断增强。1945年1月,柳州日报社警卫队在下珠屯成立,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七八十人的抗日武装队伍,活动于罗城、柳城两县,发挥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作用。次月下旬,龙岸总社中共支部在下珠成立,隶属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杨朗达任支部书记,党员7人。总社支部除办好报纸外,借调驻龙岸高安村龙寨屯的桂林儿童教养院14名少年儿童,组建一个儿童剧团,温涛任队长,在下珠屯培训后,赴黄金等地开展巡回演出,唤起民众共同抗战。其间,覃绩光给予诸多帮助。

1945年2月,由覃绩光倡议,珠江村公所与报社联合创办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覃绩光被公推为校长,黎洪(黎家健)、李伟霖、陈国戡(李伟霖妻子)、何锦章(温涛妻子)、马国英(许烙,郑思妻子)、唐棠等报社人员和家属担任教师,招收学生100余人。同时,附设下珠屯女子夜学班,学员20余人,指导其识字,教唱抗战歌曲,讲述抗战形势和妇女翻身解放的道理,提高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4月初,日军进犯罗城寺门乡与乐峒,夜学班女学员和教师一道赴邻村和龙岸街募捐艾糍粑、粽粑等食品,送到与乐峒前线慰劳抗日官兵。龙岸总社职工、合办中心小学教师与覃绩光、下珠屯群众携手度过一段难忘的抗战岁月。7月间,柳州日报社人员奉命撤回柳州时,彼此已结下深情厚谊。

珠江村公所柳州日报社合办中心小学旧址

同年2月春节前的一天,发生柳州专署专员倪仲涛枪杀罗城县县长何文运(龙岸龙凤村人,先以“抗拨军粮”为由扣留查办)事件,轰动龙岸周边乃至全省,何氏家族和地方势力极度愤慨,聚集数百武装人员包围柳州专署驻地地隆屯,扬言先打专署后打日本鬼子,一时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时,盘踞罗城县城的日军虎视眈眈,窥测龙岸地方内讧动态,欲趁火打劫,掳掠寺门、黄金、龙岸三乡。危急关头,覃绩光与宋钧寰、冼燧生等龙岸有识之士,积极配合魏文鸿(原柳州专署科长、思恩县县长,罗城寺门乡魏家屯人)做地方主战人员的劝说工作,晓以抗战大局、民族大义,最后地方人员同意以法律、和平方式解决纠纷,事态平息,地方安定,避免给日军以可乘之机。

20世纪40年代初,覃绩光(左)与魏文鸿在柳州合影


创办德中  建设革命摇篮

1945年5月21日、6月29日,日军先后撤出罗城、柳州。随后,柳州日报社龙岸总社及其他外来机关、学校、团体相继从龙岸撤离。为解决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迁回柳州后龙岸当地及周边青年学生的就学困难,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鼓励和推动下,覃绩光四处奔走,得到龙岸、黄金、寺门三乡父老支持,于当年8月成立一所私立初级中学。覃绩光建议学校取名为“私立德山中学”,意在纪念龙岸历史名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德山,以弘扬革命精神,培养地方革命和建设人才为办学宗旨。校董事会一致赞成覃绩光的建议,并推选他为校长。

覃绩光除延请何明浩、龙谢兰、石国贤、李会三、潘穗生、郭映光、覃建儒等部分学有所长的罗城籍教师、工作人员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先后聘请李伟霖、温涛、陈展麟、黄福祥、张文藻、张宗尧、陈师华、陈国戡、覃宗义、潘德怀等30余名外来中共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任教。这些进步教师在覃绩光的支持下,大胆开展进步教学活动,一面认真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广泛传播进步思想,形成民主、进步的校风。

一班导师兼国文课教师李伟霖,著名诗人,原名李博仁,笔名艾烽,广东兴宁人,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覃绩光校长的默许下,他自编教材,将自己的诗作《写给中国的囚徒》《无声的中国》《考验》等列为授课内容,宣传反内战、争自由的革命思想,深受学生欢迎。1946年3月29日,在德山中学第一个校庆纪念晚会上,他与妻子双双登台,演出从延安传来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李伟霖作词、吉联抗谱曲的《德山中学校歌》提出:“民主的号声在号召我们……我们要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为莘莘学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原德山中学教导主任、中共党员张文藻在《回顾我在德山中学的二三事》一文中写道:“对于我在德中,覃绩光校长不仅在聘请教师的职权上非常放手,而且在教学方针上,对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上,以及对于中共政策的宣传问题上,也都非常支持我们的主张……我们在每一个班都订一份《新华日报》,推销曹伯韩先生主编的《新道理》,覃绩光校长极表赞同。我们为西南联大‘一二·一’死难烈士募捐,他从来没有表示不同意见。”

德山中学的民主校风,引来国民党地方政府打压。1946年秋,广西省政府饬令罗城县政府将私立德山中学解散。为不辜负地方父老的企望和替上百名学生的前途着想,覃绩光在愤慨之后,极力争取县参议会和县长梁杓的理解支持,建议变通将私立德山中学改为县立德山中学。经县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准,同意校名改为县立德山中学(次年秋又改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覃绩光仍任校长。

此后,县政府多次派员和行文到校,要求覃绩光在校内建立“三青团”组织。覃绩光在李伟霖的支持下,决定不予理会。县政府直接派人到学校担任训导主任和毕业班导师,对进步师生进行暗中监视,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报,引起学生强烈不满,举行罢课要求辞退这些不受欢迎的教师。覃绩光回应学生诉求,将他们一一辞退。德山中学的民主风气,相较私立时期,更加浓厚。为此,覃绩光受到县政府行文指责:“办事不力,应予提出警告。”他淡然处之,坚持办学方针不变。1947年秋,中共融县工委先后派党员覃宗义、潘德怀、杨松到校任教,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3月29日,德山中学全体教职员庆祝校庆合影(后排左五为覃绩光)

 1947年3月,德山中学校庆全体师生合影

1947年12月,德山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德山中学党员教师黄日清(左)、潘德怀,后来两人相恋成婚


1949年10月,德山中学停办。覃绩光任校长4年多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共招收9个班近400名学生,先后有100余人参加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柳北总队”)等人民武装,投身解放战争。1950年以后,德山中学学生熊昌桓、卢开旭、彭忠德、李强、陈裕经在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一大批学生在各自不同岗位上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1947年初,最早离校赴广东参加粤赣湘边纵队的的欧阳广,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成为广西出版界精英。他在回忆录《书旅寻梦录》中深情写道:“德山中学的建立和民主校风,像一盏明亮的航标灯,使我们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彷徨中找到前进的方向。韦齐(五班)于1956年秋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长为青海民族学院教授。周田(一班)、李松(五班)、韦万才(七班)曾分别担任柳州供电公司(今柳州供电局)党委书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1947年,第一个赴广东参加革命的德山中学学生欧阳广


1984年6月,德山中学部分师生在柳州合影。前排左起:张文藻、姜新秀、覃宗义、韦日高

1987年9月,德山中学部分师生在南宁合影。前排左起:欧阳广、杨松、周德伟、何青、覃宗义、韦日高、潘瑞光

2019年5月,潘德怀、杨松等校友赠德山中学镜匾题词“德中精神永流芳”

德山中学目前在校生1200余人,已毕业学生约3万人

德山中学的办学特点及成效,正如原龙岸中学副校长(龙岸中学于1982年复名为德山中学)刘文化所作《喜颂德山中学复名》一诗中概括的:

地以人杰灵,校因志士名。

悠悠铎声远,浩浩教泽深。

德育桃李魄,山铸松柏魂。

挥戈多勇士,经世有才英。


哲人其萎  风范永世长存

罗城解放后,曾在民国时期罗城县、区政府机构任职的覃绩光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边缘化。1973年3月29日,过着平静乡居生活的覃绩光无疾而终,享年82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对过去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官方和民间对覃绩光的生平事迹、历史作用的评价日趋客观公正,形成共识。

覃绩光思想开明,热心教育。他以蔡元培、马君武两位大学校长为榜样,推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在罗城仫佬山乡勉力实践,为德山中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40年8月,马君武在广西大学校长岗位上病逝,覃绩光撰写挽联:“博学多能,艺术昌明光祖国;士名不朽,文章著述遍中原”,表达景仰之意。原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张文藻评价覃绩光先生“是我们共产党的好朋友,帮我们做了很多好事……我们可以说覃绩光是蔡元培式的人物。”《中国共产党罗城历史·第一卷(1927—1950)》称覃绩光为“本地热爱教育的著名进步人士”。

覃绩光热爱师生,关心晚辈。1947年7月,李帼英、朱钺两位教师以“共党嫌疑”为由被县政府抓捕。覃绩光冒着风险,秘密通知进步教师何祥元迅速离校,亲自出面营救被捕教师。李帼英被关押期间,覃绩光交待工作人员按月送去工资。20世纪60年代,时常有外地干部找覃绩光调查德山中学学生参加“三青团”的情况,覃绩光均如实作否定性证明,尽力保护学生。大约于1970年冬,被青海政法干校处理回乡劳动的韦齐,在龙岸街何启谞先生家里偶然与老校长相见。覃绩光了解其处境后,以古人勉励人奋发向上的诗句来鼓励他,使一时落难的韦齐感到特别温馨,终生难以忘怀。1972年4月,同屯远房侄孙覃启福受聘为民办教师,覃绩光叮嘱他:“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要干一行爱一行,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好。做事要踏实稳重,不能心浮气躁。”伯祖父的谆谆教诲,让覃启福深受启发,毕生受益。1993年9月,覃启福在担任龙岸龙平小学校长期间,因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覃绩光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他任事公正无私,不避权贵,服务地方数十年,没有个人积蓄。1949年夏,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县政府无法按时支付德山中学教师薪饷,不少教师生活难以为继,有的外地教师暑假回家路费都凑不齐。覃绩光多次前往县政府请求拨给人员费用,均无效果。他只好向侄儿们借来3000斤稻谷,垫支给教师们,以解燃眉之急。

覃绩光是一位地方教育、文化名人,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撰写的《抗日时期的下珠村女子夜学班》《德山中学之创建》,可作地方党史、革命史、校史参考史料。创作的诗词流传下来的约十余首,其中写于1949年的两首诗作,描述了龙岸美好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田园生活。

步龙教师谢兰龙江春日行乐原韵

长亭河畔柳依依,遥望青山白鹭飞。

堤岸平畴观叱犊,断桥流水浣纱衣。

兴来随处寻芳草,无意江边问钓矶。

最是园林春色好,红桃白李笑春归。

 龙江晚眺

江畔闲游课余间,榕荫如盖晚风凉。

断桥流水人家少,古渡夕阳客路忙。

白鹭一行天际去,渔舟三两绿漪旁。

滩流浴罢诸生乐,风咏而归意正扬。

1947年7月,李伟霖从梧州给覃绩光寄来一信,赠有一张夫妻合影、一首诗作、一副对联,联云:“绩著教育崇道德;光明霁月尚清廉。”这既是对覃绩光先生的中肯评价,也是覃绩光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

覃绩光使用的笔筒,上题“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2021年9月2日,吴锡刚(左一)赴下珠屯走访,了解覃绩光生平事迹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