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天强:丹心碧血照千秋
韦天强(1909—1948),原名韦世刚,字近仁,壮族,广西武宣县人,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中共广西学生军团第二中队支部书记、第六期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总支书记、柳城县支部书记、修仁支部书记、贺县特支书记、一二一纵队第十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等职。1948年5月上旬,他与中共党员朱世祺奔赴贵州省从江县宰便圩(时属禹甸乡,今属宰便镇)开辟新区,途经罗城县三防区杆洞乡(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时不幸被捕,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
慷慨牺牲为自由,韦朱临难不低头。
烈士精神垂不朽,誓承遗志报深仇。
惊悉噩耗后,中共恒山工委书记莫矜(后任柳北区工委书记、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含悲赋诗,高度赞扬两位烈士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韦天强烈士。 1948年春,中共恒山 1948年5月,韦天强、朱世祺牺牲
工委书记莫矜。 后,莫矜悼念诗作之二手稿。
投笔从戎展英姿
1909年12月(一说10月),韦天强出生于武宣县上平岭村(今东乡镇平岭村上平岭屯)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其父亲韦廷献(1893—1971),从事农耕,当过教师,1927年5月任东乡区农民协会财务委员,系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运动骨干;母亲潘若珠,东乡镇上䘵库村人,勤俭持家,深明大义。韦天强是长子,下有5个弟弟3个妹妹。
韦天强的父亲韦廷献,被称为革命老人。
韦天强故居。
韦天强自幼勤奋好学,先后就读于乡村私塾、东乡小学和武宣中学,成绩优良,爱好广泛,课余钻研诗词、绘画和书法。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回乡担任村小教师,思想观念深受当时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影响。后因教学能力突出,他相继应邀到妙皇小学、东乡小学任教。其间,韦天强与一位在北平(北京)读书返乡的梁姓青年交往密切,从其家里借阅许多进步书刊,对革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1937年1月,经武宣中学教师、中共武宣临时支部书记覃秉寿介绍,韦天强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5日,中共武宣县工委成立,韦天强任宣传委员,负责东乡的党员发展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夏,东乡支部组建,韦天强兼任支部书记。
1927年,韦天强毕业于武宣中学。图为原武宣中学门楼。 20世纪30年代,韦天强在东乡中心校(今东乡中学) 任教。图为东乡中学校门。
1938年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派党员带动广大进步青年参加这支抗日武装队伍。韦天强响应号召,毅然辞去教职,发动胞弟韦世常、韦世宽以及东乡青年10余人考取学生军(全县参加学生军计90余人)。与东乡中心校师生、家乡父老临别之际,韦天强挥毫赋诗,抒发舍家为国、投身抗战的壮志豪情:
故乡诚可爱,亲朋情更深。
为了民族故,献上我青春。
学生军4200余人,共设3个团。12月中旬,第二团在荔浦县城组建,多数武宣青年编入第二团第六中队,韦天强在第六中队任班长。随后,全团赴桂林进行集训。1939年1月下旬,韦天强有幸聆听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叶剑英在第二团作题为《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演讲,加深对抗战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2月下旬,第二团开赴桂平县浔旺乡训练。其间,韦天强参加团部组织的抗战形势论文比赛并获奖。4月,第六中队奔赴玉林、博白、陆川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队每到一地,韦天强都带头书写标语,绘制漫画,组织戏剧演出,走村串户,动员民众支持抗战。
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在桂林开展军事训练(原载《东方画刊》1940年第3卷第2期)。
韦天强因公道正派、老成持重、工作积极、关心他人,很快赢得全中队同学的信任和尊敬,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刚哥”。他引导大家阅读进步书籍,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进行抗日斗争的事迹,吸引一批进步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有一次,他在《曙光报》发表文章,揭露部分旧军官的军阀作风和腐化现象,被团部怀疑为共产党分子,团长带人到陆川马坡圩驻地准备抓他,后经在场的团政治室主任靳为霖(中共地下党员)劝解才作罢。当时,韦天强处变不惊,镇定如常。
1939年12月,桂南会战期间,韦天强联合武宣籍学生军同学,签署《广西学生军武宣同志为保卫家乡敬告乡绅父老和青年同志书》,寄回武宣散发,呼吁“每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都应该坚决地一致奋起团结,准备为保卫自己的乡土而流血而战斗!”
1940年夏,广西学生军集中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7月,正式改称广西学生军团,下辖3个大队1个女生队,人数1100余人,韦天强所在中队改编为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那时,第二中队未配备政治指导员,全体同学一致推选他为中队生活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学生军整编的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学生军团建立总支委员会,各中队和曙光报社建立支部,韦天强任第二中队支部书记。他利用生活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公开身份掩护,开展党支部的活动,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1941年夏学生军宣告解散时,党支部已在中队成立3个党小组,发展党员近20名,其中多数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革命武装的骨干。
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抗战纪念章、领章、徽章。
1940年冬,广西学生军团第二中队深入敌后,途经左县驮卢圩(今属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时,听到敌机飞临警报声,人们赶忙奔往河边街的防空洞。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找不见父母,无助地在路上大哭。当时敌机超低空飞行准备投弹,十分危急之际,韦天强从隐蔽处一跃而起,抱住小孩跳下一块凹地,随后敌机扔下的炸弹就在附近爆炸,泥土把他们埋了一尺多厚。因韦天强的英勇救护,小孩得以安然无恙。其舍己救人,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1941年6月,学生军解散,韦天强等600余人被安排到第六期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其中中共党员60余人,班内建立中共党总支(受中共桂西南特委宣传部长覃桂荣领导),韦天强任总支书记。3个月培训期内,在韦天强和其他总支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6个党支部和1个女生党小组,发展16名新党员。在学员分配时,党总支抓住机会,将70余名党员分配到比较重要的地区,为后来党的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辗转三县倾心血
1941年9月,训练班结束,韦天强、黄菊芳(黄文)、毛献明、黄元汉等20余名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被分配到柳城县政府及各乡镇任合作指导员。不久,在县政府合作指导室工作的韦天强与柳城县立国民中学教师陶保宁、学生侯信(原属学生军团第二大队第七中队,学生军解散后回到该校复读)接上组织关系。12月,经中共柳州市委批准,中共柳城县支部在县城凤山镇成立,韦天强任支部书记,侯信、陶保宁任委员。支部成立后,组织开展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先后发展罗炳中、黄元汉等人入党,在东泉、太平建立党小组,壮大党的力量;成立学生军同学会,在各乡镇组建抗日宣传队,每逢圩日,上街开展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在太平圩举办暑期升学补习班和成年习字班,组织放暑假的教师义务教学,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青年骨干。
1941年12月,中共柳城县支部在县城凤山镇成立。图为凤山镇新貌。
1942年7月,广西发生“七九”事件,国民党广西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12月,中共柳城县支部被破坏,正在沙埔检查工作的韦天强身份暴露,收到侯信报讯后,仍不顾个人安危赶往东泉,向继续潜伏的地下党员布置好相关工作,才从容撤离,辗转回到家乡。
1943年2月中旬,武宣县政府派警察到上平岭村抓捕韦天强。由于提前得到报讯,韦天强转移到桂平县罗渌洞潜伏。
尽管处于十分险恶的斗争环境,但韦天强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曾登上高山之颠,俯视滚滚东流的黔江,心潮澎湃,写下“黔江荡荡流何急,明日长空响巨雷”的诗句,坚信革命的风雷很快会响彻长空。
1943年4月,韦天强前往修仁县西元乡(今属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在崖头村、庙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白天与人合伙杀猪卖,晚上举办夜读班,组织周边村屯的青年学习文化,借机宣传进步思想和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1944年2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将修(仁)、荔(浦)、蒙(山)特支划分为荔蒙特支和修仁支部,均属桂东特派员黄嘉直接领导,韦天强、韦章平分别担任修仁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下设广平、十锦两个党小组,党员8人。此后,韦天强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当地民众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韦天强担任中共修仁支部书记期间,在修仁县西元乡(今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崖头村、庙村一带活动。图为涯头村全景。
1944年6月,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韦天强转移到贺县狮洞中心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同年9月,中共贺县特支成立,韦天强、韦立仁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
在狮洞中心校3年间,韦天强先后担任国语、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其课堂教学富于启发性,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在他的倡导下,全校师生吟唱进步歌曲,阅读进步报刊蔚然成风。他以饱满的激情为《狮洞中心校校歌》作词:“我们生活在优美的农村里,卓立于雄伟的龙头湾,我们年纪小,我们志气高,国家民族要我们去复兴,人群幸福要我们去缔造。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翁。”鼓励少年一代立志向上,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据曾任该校校长的张敬意撰文回忆,韦天强在狮洞中心校播下革命种子,在他任教期间读过高年级的许多学生,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1月,韦天强在贺县狮洞中心校勉励学生的手稿。
1945年7月,韦天强吸收沙田中心校教师黄菲入党。9月,安排中共党员黎瑀璋(李松文)到鹅塘中心校任教导主任,陈乐之(中共党员)、黄菲相继调到该校任教。10月,韦天强到鹅塘中心校视察工作,听取黎瑀璋的工作汇报后,认为鹅塘交通方便,周边群众基础好,利于工作开展,批准成立中共鹅塘支部,由黎瑀璋任支部书记。
1946年春,贺县发生特大饥荒,鹅塘乡90%的农户缺粮断炊,而乡长、各村村长却控制粮仓,部分地主趁机囤积居奇,大放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3月上旬,为解决农民缺粮困难,韦天强领导鹅塘支部,发动600余名饥民,挑着箩筐到鹅塘乡公所要粮,迫使乡长李守一将乡仓储谷7000余斤借给农民。通过借粮救荒斗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分子,鹅塘支部党员发展到7人。
1947年6月,中共桂东地区地下党组织发动钟山县英家起义、富川县古城起义,国民党平乐专署惊恐之余,在八步成立“富川、贺县、钟山三县联防自卫委员会”,四处搜捕共产党员,严密控制民众。7月,根据形势变化,韦天强指示贺县特支所属党组织暂停发展党员,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外地活动。他也于当月撤离贺县,转回武宣东乡。
起义东乡震敌胆
194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今横州市陶圩镇)六秀村召开全省党的主要干部会议,提出今后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各地区要抓紧发动武装起义,条件不足的也应积极准备。为贯彻会议精神,回到家乡的韦天强积极发动群众,筹集资金购买枪支,组织武装小组,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9月29日(中秋节),廖联原在贵县达开乡(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举行中秋起义,成立达开纵队,廖联原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韦志龙任副司令员。10月初,武宣县工委书记韦敬礼率通挽游击队(后改编为一二一纵队)前往贵县配合作战,先后解放贵县中里、龙山和武宣通挽、桐岭等乡。韦天强获悉消息后,安排韦世宽前往一二一纵队驻地,向韦敬礼汇报东乡起义筹备情况。10月25日,一二一纵队司令部批准东乡武装队伍整编为一二一纵队第十二支队,韦天强任支队长兼政委,刘铁民、余锐任副支队长。韦天强随即召开党员骨干会议,部署武装起义相关事项。会后,与会人员分头到各村屯召集武装小组。韦天强与父亲商量,拿出家中5000余斤稻谷作为起义队伍给养。他叮嘱准备参加起义的5个弟妹:“如果起义失败,我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向敌人投降。”
10月26日凌晨,起义队伍100余人在韦天强家晒谷坪集合。韦天强作简要战斗动员后,指挥队伍兵分两路开赴3公里外的东乡,攻打乡公所。国民党乡长逃遁,乡警放弃抵抗,起义队伍顺利占领乡公所,缴获一批武器弹药。第二天,正值东乡圩日,韦天强安排政工队员上街,张贴布告,宣传中共的政策和革命道理;决定打开粮仓,将4万余斤稻谷分给无粮、缺粮的群众,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第十二支队,队伍扩大到500余人,编成3个大队。
10月30日晚,韦天强率第十二支队攻打三里乡公所。由于敌方防守严密,又有援兵赶到,久攻不克后,他指挥部队撤出战斗,转移到峡江一带。
11月上旬,国民党广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莫树杰带领两个保安团到武宣“督剿”起义队伍。同月中旬,他们在东乡捕杀革命群众,将韦天强多名亲属抓到县府关押;贴出告示,悬赏缉拿韦天强、刘铁民等起义领导人。12月10日,为反击敌人的疯狂“围剿”,韦天强与刘铁民组织队伍突袭勒马圩,驻敌闻风而逃。随后,第十二支队退回峡江。不久,由于敌众我寡,部队只好化整为零,分散隐蔽。
12月23日,刘铁民从隐蔽的山中外出,途经东乡白沙村白沙冲时遭敌人伏击杀害,后被割头游街示众,惨不忍睹。韦天强悲愤地对战友们说:“只要我们没有死绝,敌人就莫想太平无事。”
铁骨铮铮扬浩气
由于敌人的残酷镇压,武宣各地武装起义最后失败,被严令通缉的韦天强在家乡难以立足。1948年3月,中共桂柳区工委书记陈枫了解韦天强的处境后,将他调到柳北地区,由融县党组织(此时分为华山工委、恒山工委)安排到罗城县寺门乡魏家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魏家屯)魏文荣(中共党员、原属学生军团第七中队)家潜伏待命。
韦天强的学生军战友魏文荣
4月,中共恒山工委为建立武装斗争回旋地区,决定在桂黔边扩大活动范围,增派富有斗争经验的韦天强与从贵州从江县回来汇报工作的朱世祺,一同到宰便建立新的革命据点。他们从魏家村出发,中途在罗城县三防区滚贝乡大斗村,与在当地活动的恒山工委书记莫矜商议工作策略。5月3日,途经杆洞乡英洞村时,遇到杆洞乡乡长韦宗元带着乡警下村抓壮丁、催粮,以“土共”嫌疑抓捕二人,当晚关在村公所严刑拷问。韦天强、朱世祺立场坚定,坚贞不屈,敌人未获任何口供。第三天,韦宗元将他们押送三防区公所,朱世祺半路挣脱绳索逃跑,不幸被乡警开枪击中牺牲。
韦天强被押至区公所后,区长韦庆三企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地下党干部名单及党组织活动情况,以便向上级邀功请赏,使用各种酷刑,对韦天强进行逼供。敌人的残酷折磨,丝毫动摇不了韦天强的革命意志。纵然几度昏厥,遍体鳞伤,他给敌人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次日凌晨,韦天强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回顾韦天强革命生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勇于作为的担当意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贯穿始终。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避艰险,一往无前,直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一生多次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通缉,东乡起义后家中房屋被敌人烧毁,全家粮食和田产被掠夺,在罗城三防被捕后惨遭酷刑,但他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他服从组织安排,不辞辛劳,先后在学生军、合作人员训练班中和柳城、修仁、贺县、柳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建立和发展多个党的组织,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是一名杰出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他的影响下,5个弟妹和许多亲友、乡亲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韦天强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武宣县委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其生平事迹载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共广西党史人物传》《丰碑——柳州英烈传略》《弹雨硝烟的黎明——广西柳北地区游击战争实录》《武宣县志》《罗城解放与剿匪》等党史、革命史、地方志相关书籍。原中共桂柳区工委委员、武汉钢铁学院院长路璠赞誉韦天强为“我们优秀的党员骨干”。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韦纯束为上平岭屯韦氏家族题词:“革命之家”。
韦天强烈士证明书。
个人优秀品质在革命事业的洪流中得以升华,赋予韦天强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他牺牲40余年后,健在的战友们虽年逾古稀、遍历沧桑,每每回忆起与之并肩战斗的岁月,依然情难自已、潸然泪下。
泪随笔下寄哀思,往事低徊憾有余。
落落献身求解放,拳拳报国愿捐躯。
抛头换得人间丽,洒血赢来世界殊。
大志垂成传噩耗,同侪悲痛尽欷歔!
这是一位武宣籍学生军战士饱含对韦天强思念和景仰的诗作。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但韦天强烈士一直活在他的战友、亲人和家乡人民心中,其浩然正气必将长存于八桂大地。
如今,韦天强故居和平岭村分别被确定(命名)为来宾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来宾市红色文化村庄。无数市内和外地的干部、群众、师生到此追寻烈士的革命足迹,感受其为了正义的事业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韦天强故居内景。
|
韦天强:丹心碧血照千秋
韦天强(1909—1948),原名韦世刚,字近仁,壮族,广西武宣县人,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中共广西学生军团第二中队支部书记、第六期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总支书记、柳城县支部书记、修仁支部书记、贺县特支书记、一二一纵队第十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等职。1948年5月上旬,他与中共党员朱世祺奔赴贵州省从江县宰便圩(时属禹甸乡,今属宰便镇)开辟新区,途经罗城县三防区杆洞乡(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时不幸被捕,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
慷慨牺牲为自由,韦朱临难不低头。
烈士精神垂不朽,誓承遗志报深仇。
惊悉噩耗后,中共恒山工委书记莫矜(后任柳北区工委书记、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含悲赋诗,高度赞扬两位烈士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韦天强烈士。 1948年春,中共恒山 1948年5月,韦天强、朱世祺牺牲
工委书记莫矜。 后,莫矜悼念诗作之二手稿。
投笔从戎展英姿
1909年12月(一说10月),韦天强出生于武宣县上平岭村(今东乡镇平岭村上平岭屯)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其父亲韦廷献(1893—1971),从事农耕,当过教师,1927年5月任东乡区农民协会财务委员,系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运动骨干;母亲潘若珠,东乡镇上䘵库村人,勤俭持家,深明大义。韦天强是长子,下有5个弟弟3个妹妹。
韦天强的父亲韦廷献,被称为革命老人。
韦天强故居。
韦天强自幼勤奋好学,先后就读于乡村私塾、东乡小学和武宣中学,成绩优良,爱好广泛,课余钻研诗词、绘画和书法。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回乡担任村小教师,思想观念深受当时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影响。后因教学能力突出,他相继应邀到妙皇小学、东乡小学任教。其间,韦天强与一位在北平(北京)读书返乡的梁姓青年交往密切,从其家里借阅许多进步书刊,对革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1937年1月,经武宣中学教师、中共武宣临时支部书记覃秉寿介绍,韦天强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5日,中共武宣县工委成立,韦天强任宣传委员,负责东乡的党员发展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夏,东乡支部组建,韦天强兼任支部书记。
1927年,韦天强毕业于武宣中学。图为原武宣中学门楼。 20世纪30年代,韦天强在东乡中心校(今东乡中学) 任教。图为东乡中学校门。
1938年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派党员带动广大进步青年参加这支抗日武装队伍。韦天强响应号召,毅然辞去教职,发动胞弟韦世常、韦世宽以及东乡青年10余人考取学生军(全县参加学生军计90余人)。与东乡中心校师生、家乡父老临别之际,韦天强挥毫赋诗,抒发舍家为国、投身抗战的壮志豪情:
故乡诚可爱,亲朋情更深。
为了民族故,献上我青春。
学生军4200余人,共设3个团。12月中旬,第二团在荔浦县城组建,多数武宣青年编入第二团第六中队,韦天强在第六中队任班长。随后,全团赴桂林进行集训。1939年1月下旬,韦天强有幸聆听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叶剑英在第二团作题为《现阶段的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演讲,加深对抗战发展趋势的认识,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2月下旬,第二团开赴桂平县浔旺乡训练。其间,韦天强参加团部组织的抗战形势论文比赛并获奖。4月,第六中队奔赴玉林、博白、陆川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队每到一地,韦天强都带头书写标语,绘制漫画,组织戏剧演出,走村串户,动员民众支持抗战。
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在桂林开展军事训练(原载《东方画刊》1940年第3卷第2期)。
韦天强因公道正派、老成持重、工作积极、关心他人,很快赢得全中队同学的信任和尊敬,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刚哥”。他引导大家阅读进步书籍,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进行抗日斗争的事迹,吸引一批进步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有一次,他在《曙光报》发表文章,揭露部分旧军官的军阀作风和腐化现象,被团部怀疑为共产党分子,团长带人到陆川马坡圩驻地准备抓他,后经在场的团政治室主任靳为霖(中共地下党员)劝解才作罢。当时,韦天强处变不惊,镇定如常。
1939年12月,桂南会战期间,韦天强联合武宣籍学生军同学,签署《广西学生军武宣同志为保卫家乡敬告乡绅父老和青年同志书》,寄回武宣散发,呼吁“每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都应该坚决地一致奋起团结,准备为保卫自己的乡土而流血而战斗!”
1940年夏,广西学生军集中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7月,正式改称广西学生军团,下辖3个大队1个女生队,人数1100余人,韦天强所在中队改编为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那时,第二中队未配备政治指导员,全体同学一致推选他为中队生活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学生军整编的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学生军团建立总支委员会,各中队和曙光报社建立支部,韦天强任第二中队支部书记。他利用生活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公开身份掩护,开展党支部的活动,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1941年夏学生军宣告解散时,党支部已在中队成立3个党小组,发展党员近20名,其中多数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各地革命武装的骨干。
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抗战纪念章、领章、徽章。
1940年冬,广西学生军团第二中队深入敌后,途经左县驮卢圩(今属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时,听到敌机飞临警报声,人们赶忙奔往河边街的防空洞。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找不见父母,无助地在路上大哭。当时敌机超低空飞行准备投弹,十分危急之际,韦天强从隐蔽处一跃而起,抱住小孩跳下一块凹地,随后敌机扔下的炸弹就在附近爆炸,泥土把他们埋了一尺多厚。因韦天强的英勇救护,小孩得以安然无恙。其舍己救人,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1941年6月,学生军解散,韦天强等600余人被安排到第六期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学习,其中中共党员60余人,班内建立中共党总支(受中共桂西南特委宣传部长覃桂荣领导),韦天强任总支书记。3个月培训期内,在韦天强和其他总支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6个党支部和1个女生党小组,发展16名新党员。在学员分配时,党总支抓住机会,将70余名党员分配到比较重要的地区,为后来党的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辗转三县倾心血
1941年9月,训练班结束,韦天强、黄菊芳(黄文)、毛献明、黄元汉等20余名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被分配到柳城县政府及各乡镇任合作指导员。不久,在县政府合作指导室工作的韦天强与柳城县立国民中学教师陶保宁、学生侯信(原属学生军团第二大队第七中队,学生军解散后回到该校复读)接上组织关系。12月,经中共柳州市委批准,中共柳城县支部在县城凤山镇成立,韦天强任支部书记,侯信、陶保宁任委员。支部成立后,组织开展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先后发展罗炳中、黄元汉等人入党,在东泉、太平建立党小组,壮大党的力量;成立学生军同学会,在各乡镇组建抗日宣传队,每逢圩日,上街开展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在太平圩举办暑期升学补习班和成年习字班,组织放暑假的教师义务教学,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青年骨干。
1941年12月,中共柳城县支部在县城凤山镇成立。图为凤山镇新貌。
1942年7月,广西发生“七九”事件,国民党广西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12月,中共柳城县支部被破坏,正在沙埔检查工作的韦天强身份暴露,收到侯信报讯后,仍不顾个人安危赶往东泉,向继续潜伏的地下党员布置好相关工作,才从容撤离,辗转回到家乡。
1943年2月中旬,武宣县政府派警察到上平岭村抓捕韦天强。由于提前得到报讯,韦天强转移到桂平县罗渌洞潜伏。
尽管处于十分险恶的斗争环境,但韦天强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曾登上高山之颠,俯视滚滚东流的黔江,心潮澎湃,写下“黔江荡荡流何急,明日长空响巨雷”的诗句,坚信革命的风雷很快会响彻长空。
1943年4月,韦天强前往修仁县西元乡(今属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在崖头村、庙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白天与人合伙杀猪卖,晚上举办夜读班,组织周边村屯的青年学习文化,借机宣传进步思想和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1944年2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将修(仁)、荔(浦)、蒙(山)特支划分为荔蒙特支和修仁支部,均属桂东特派员黄嘉直接领导,韦天强、韦章平分别担任修仁支部书记、副书记。支部下设广平、十锦两个党小组,党员8人。此后,韦天强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当地民众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韦天强担任中共修仁支部书记期间,在修仁县西元乡(今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乡)崖头村、庙村一带活动。图为涯头村全景。
1944年6月,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韦天强转移到贺县狮洞中心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活动。同年9月,中共贺县特支成立,韦天强、韦立仁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
在狮洞中心校3年间,韦天强先后担任国语、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其课堂教学富于启发性,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在他的倡导下,全校师生吟唱进步歌曲,阅读进步报刊蔚然成风。他以饱满的激情为《狮洞中心校校歌》作词:“我们生活在优美的农村里,卓立于雄伟的龙头湾,我们年纪小,我们志气高,国家民族要我们去复兴,人群幸福要我们去缔造。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翁。”鼓励少年一代立志向上,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据曾任该校校长的张敬意撰文回忆,韦天强在狮洞中心校播下革命种子,在他任教期间读过高年级的许多学生,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1月,韦天强在贺县狮洞中心校勉励学生的手稿。
1945年7月,韦天强吸收沙田中心校教师黄菲入党。9月,安排中共党员黎瑀璋(李松文)到鹅塘中心校任教导主任,陈乐之(中共党员)、黄菲相继调到该校任教。10月,韦天强到鹅塘中心校视察工作,听取黎瑀璋的工作汇报后,认为鹅塘交通方便,周边群众基础好,利于工作开展,批准成立中共鹅塘支部,由黎瑀璋任支部书记。
1946年春,贺县发生特大饥荒,鹅塘乡90%的农户缺粮断炊,而乡长、各村村长却控制粮仓,部分地主趁机囤积居奇,大放高利贷剥削贫苦农民。3月上旬,为解决农民缺粮困难,韦天强领导鹅塘支部,发动600余名饥民,挑着箩筐到鹅塘乡公所要粮,迫使乡长李守一将乡仓储谷7000余斤借给农民。通过借粮救荒斗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分子,鹅塘支部党员发展到7人。
1947年6月,中共桂东地区地下党组织发动钟山县英家起义、富川县古城起义,国民党平乐专署惊恐之余,在八步成立“富川、贺县、钟山三县联防自卫委员会”,四处搜捕共产党员,严密控制民众。7月,根据形势变化,韦天强指示贺县特支所属党组织暂停发展党员,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到外地活动。他也于当月撤离贺县,转回武宣东乡。
起义东乡震敌胆
194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今横州市陶圩镇)六秀村召开全省党的主要干部会议,提出今后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各地区要抓紧发动武装起义,条件不足的也应积极准备。为贯彻会议精神,回到家乡的韦天强积极发动群众,筹集资金购买枪支,组织武装小组,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9月29日(中秋节),廖联原在贵县达开乡(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举行中秋起义,成立达开纵队,廖联原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韦志龙任副司令员。10月初,武宣县工委书记韦敬礼率通挽游击队(后改编为一二一纵队)前往贵县配合作战,先后解放贵县中里、龙山和武宣通挽、桐岭等乡。韦天强获悉消息后,安排韦世宽前往一二一纵队驻地,向韦敬礼汇报东乡起义筹备情况。10月25日,一二一纵队司令部批准东乡武装队伍整编为一二一纵队第十二支队,韦天强任支队长兼政委,刘铁民、余锐任副支队长。韦天强随即召开党员骨干会议,部署武装起义相关事项。会后,与会人员分头到各村屯召集武装小组。韦天强与父亲商量,拿出家中5000余斤稻谷作为起义队伍给养。他叮嘱准备参加起义的5个弟妹:“如果起义失败,我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向敌人投降。”
10月26日凌晨,起义队伍100余人在韦天强家晒谷坪集合。韦天强作简要战斗动员后,指挥队伍兵分两路开赴3公里外的东乡,攻打乡公所。国民党乡长逃遁,乡警放弃抵抗,起义队伍顺利占领乡公所,缴获一批武器弹药。第二天,正值东乡圩日,韦天强安排政工队员上街,张贴布告,宣传中共的政策和革命道理;决定打开粮仓,将4万余斤稻谷分给无粮、缺粮的群众,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第十二支队,队伍扩大到500余人,编成3个大队。
10月30日晚,韦天强率第十二支队攻打三里乡公所。由于敌方防守严密,又有援兵赶到,久攻不克后,他指挥部队撤出战斗,转移到峡江一带。
11月上旬,国民党广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莫树杰带领两个保安团到武宣“督剿”起义队伍。同月中旬,他们在东乡捕杀革命群众,将韦天强多名亲属抓到县府关押;贴出告示,悬赏缉拿韦天强、刘铁民等起义领导人。12月10日,为反击敌人的疯狂“围剿”,韦天强与刘铁民组织队伍突袭勒马圩,驻敌闻风而逃。随后,第十二支队退回峡江。不久,由于敌众我寡,部队只好化整为零,分散隐蔽。
12月23日,刘铁民从隐蔽的山中外出,途经东乡白沙村白沙冲时遭敌人伏击杀害,后被割头游街示众,惨不忍睹。韦天强悲愤地对战友们说:“只要我们没有死绝,敌人就莫想太平无事。”
铁骨铮铮扬浩气
由于敌人的残酷镇压,武宣各地武装起义最后失败,被严令通缉的韦天强在家乡难以立足。1948年3月,中共桂柳区工委书记陈枫了解韦天强的处境后,将他调到柳北地区,由融县党组织(此时分为华山工委、恒山工委)安排到罗城县寺门乡魏家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魏家屯)魏文荣(中共党员、原属学生军团第七中队)家潜伏待命。
韦天强的学生军战友魏文荣
4月,中共恒山工委为建立武装斗争回旋地区,决定在桂黔边扩大活动范围,增派富有斗争经验的韦天强与从贵州从江县回来汇报工作的朱世祺,一同到宰便建立新的革命据点。他们从魏家村出发,中途在罗城县三防区滚贝乡大斗村,与在当地活动的恒山工委书记莫矜商议工作策略。5月3日,途经杆洞乡英洞村时,遇到杆洞乡乡长韦宗元带着乡警下村抓壮丁、催粮,以“土共”嫌疑抓捕二人,当晚关在村公所严刑拷问。韦天强、朱世祺立场坚定,坚贞不屈,敌人未获任何口供。第三天,韦宗元将他们押送三防区公所,朱世祺半路挣脱绳索逃跑,不幸被乡警开枪击中牺牲。
韦天强被押至区公所后,区长韦庆三企图从他口中得到中共地下党干部名单及党组织活动情况,以便向上级邀功请赏,使用各种酷刑,对韦天强进行逼供。敌人的残酷折磨,丝毫动摇不了韦天强的革命意志。纵然几度昏厥,遍体鳞伤,他给敌人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次日凌晨,韦天强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回顾韦天强革命生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勇于作为的担当意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贯穿始终。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避艰险,一往无前,直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一生多次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通缉,东乡起义后家中房屋被敌人烧毁,全家粮食和田产被掠夺,在罗城三防被捕后惨遭酷刑,但他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他服从组织安排,不辞辛劳,先后在学生军、合作人员训练班中和柳城、修仁、贺县、柳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建立和发展多个党的组织,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是一名杰出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他的影响下,5个弟妹和许多亲友、乡亲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韦天强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武宣县委追认为模范共产党员,其生平事迹载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中共广西党史人物传》《丰碑——柳州英烈传略》《弹雨硝烟的黎明——广西柳北地区游击战争实录》《武宣县志》《罗城解放与剿匪》等党史、革命史、地方志相关书籍。原中共桂柳区工委委员、武汉钢铁学院院长路璠赞誉韦天强为“我们优秀的党员骨干”。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韦纯束为上平岭屯韦氏家族题词:“革命之家”。
韦天强烈士证明书。
个人优秀品质在革命事业的洪流中得以升华,赋予韦天强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他牺牲40余年后,健在的战友们虽年逾古稀、遍历沧桑,每每回忆起与之并肩战斗的岁月,依然情难自已、潸然泪下。
泪随笔下寄哀思,往事低徊憾有余。
落落献身求解放,拳拳报国愿捐躯。
抛头换得人间丽,洒血赢来世界殊。
大志垂成传噩耗,同侪悲痛尽欷歔!
这是一位武宣籍学生军战士饱含对韦天强思念和景仰的诗作。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但韦天强烈士一直活在他的战友、亲人和家乡人民心中,其浩然正气必将长存于八桂大地。
如今,韦天强故居和平岭村分别被确定(命名)为来宾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来宾市红色文化村庄。无数市内和外地的干部、群众、师生到此追寻烈士的革命足迹,感受其为了正义的事业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韦天强故居内景。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