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杨烈:几度春秋嘶战马 漫长岁月老黄牛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4-09-30 16:25    |  作者: 河池市档案馆 吴锡刚

杨烈(1911—1992),汉族,广西融安人,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横县县委书记、贵县中心县委书记、桂中南地工委(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以下简称“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领导横县起义,百折不挠地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为桂中南地区解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桂西僮族自治区委秘书长、百色地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局局长、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积极推动全区科技事业发展和党史工作走向专业化。

杨烈档案图片(摄于解放初期)。


1992年6月29日,杨烈不幸在南宁病逝,享年81岁。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刘一桢偕妻子刘林映以一首诗作《深切悼念杨烈》,追思其革命业绩,饱含对战友的无尽怀念和由衷敬仰之情。

灵前肃立思悠悠,峥嵘岁月记心头。

横县起义贵机断,主力南移善运筹。

“挖塘养鱼”称高手,大搞胜利有良谋。

淡泊一生唯奉献,革命风范世长留。

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刘一桢(摄于1950年)。


投身学运倡救亡

杨烈,原名莫堇新,曾名莫厪新、莫朗、莫易平,化名赵其俊、黄亦飞等,1911年11月5日出生于融县南部一个名叫江岸又称狗庙的村子,即今融安县潭头乡西岸村江岸屯。其族谱字辈诗为:“万朝广逢贤尚正,玉成大振焕新春。青苍盛德呈祥瑞,继启文明冠翠英。”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该村莫氏远祖莫万枝从湖广清(靖)州大巷口辗转迁入此地拓荒定居,到杨烈所属的“新”字辈已是第十三代。杨烈的祖父莫振治,英年早逝。祖母杨氏,潭头村杨家屯人,年轻守寡,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杨烈童年时,祖母经常勉励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学业有成,光宗耀祖。父亲莫焕璜,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高小文化,在当地算是一位识文断字、勤勉耕作的乡绅。母亲陈氏,潭头村大湴洞屯人,吃苦耐劳,善于持家。杨烈兄妹五人,上有一个哥哥云新,下有薰新、丑新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杜梅。由于当时融县医疗条件很差,云新、丑新大约在20岁上下相继病重不治,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年挥之不去的浓郁悲情。

杨烈的故乡融安县潭头乡西岸村江岸屯一角。


在祖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下,杨烈从7岁开始,相继在本屯和邻村私塾、潭头乡小学读书,1932年秋考入桂林县立桂山中学。1934年秋,这所学校并入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改称桂林初中。在校期间,杨烈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35年秋初中毕业,参加桂林区初中毕业生集中军训半年后,因返乡处理父亲丧事,他一时不能继续升学,便应聘在潭头乡小学任教一个学期。杨烈与该校学生及其他教师关系融洽,课后时常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颇受师生好评。

1936年秋,杨烈考上桂林高中。就读期间,学校先后改称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中、桂林中学。他被编入高十九班,与融县同乡覃桂荣、陶保宁和荔浦县黄嘉等人成为同班同学,朝夕相处,弦歌一堂。入学不久,他相继参加由覃桂荣等同学在班内秘密组织的读书会、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进步师生成立的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传阅社会进化史、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社会科学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并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热情投身抗日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春,经覃桂荣介绍和中共党组织批准,杨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桂林高中建立有新、老班两个平行中共支部。同年夏,老班支部多数党员毕业离校,其支部不复存在。

由于才能出众、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善于团结同学,1937年春季学期,杨烈被推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此后相继担任新班中共支部委员、书记。在杨烈的引导下,许多进步学生参加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学说,探讨国家前途和命运等问题,逐步接受革命理论启蒙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青年时代的杨烈。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杨烈和桂林高中支部其他支委一道,通过学生自治会这个合法组织,团结进步师生,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1月,组织300余名师生深入兴安、全县(今全州县)、灌阳等县乡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抗战宣传。每到一地,他们召开群众大会,讲述广西面临的抗战形势,动员民众支持抗战。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治会将活动成果编辑出版成一本纪实文集《两周间》,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同年3月和暑假,学生自治会组织部分学生到临桂、阳朔和桂林的义南、凤北、东江等乡镇,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唤醒群众的爱国热忱。

与此同时,杨烈和支部其他负责人十分注重党组织建设,持续稳妥地发展黄嘉、黄耿、陈盛年等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的力量。截至1938年11月,支部党员达到20人左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嘉在《纪念杨烈》一文中写道:“我视杨烈为兄长和挚友,在他的引导和介绍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烈)在全校学生当中,特别是在我们新班的学生当中,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头人物,受到同学们的敬重。


学生军团党旗扬

1938年秋,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广西形势危急。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决定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杨烈响应中共广西省工委(以下简称“省工委”)的号召,率先垂范,带动桂林中学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同学考入学生军。

学生军共设3个团4200余人,杨烈任第一团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班长。12月上旬,杨烈、王祥彻、陈盛年、梁林等人参加省工委代理书记陈岸在桂林月牙山召开的学生军第一团党员骨干会议。会后,3个团即分别成立中共秘密支部。杨烈、王祥彻、陈作民组成第一团支委会,支部党员20多人。

 20世纪80年代,杨烈与学生军第一团同学合影,前排左起:黄耿、陈盛年、庄炎林、韦纯束、杨烈、杨世英、黄嘉。


1939年初,省工委根据上级关于不在桂系军队中建立党组织的规定,撤销学生军中的党支部,改为党员单线联系,杨烈负责第一团党的工作,直接受陈岸领导。

2月,第一团在桂林七星岩附近训练结束后,杨烈随第一大队开赴平乐县二塘圩。在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之外,他们深入驻地周边乡村,帮群众挑水砍柴、扫地盖屋、犁田锄地,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演出话剧、教唱抗战歌曲、出墙报、张贴标语、画漫画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4月,第一大队第一中队100余人由平乐县二塘出发,经荔浦到达藤县太平镇。杨烈、秦泥等中共党员带领队员到太平镇附近的公路沿线和濛江两岸村屯,发动群众,组建歌咏队、戏剧队、儿童救亡团、妇女识字班、成人读书班、锄奸队,向民众宣传全国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和广西面临日军入侵的危急形势,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激发群众团结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其间,杨烈经常撰写文章,发表在团部主办的《突击》报上,分析抗战形势,坚定全民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念。

11月,学生军由3个团缩编为两个团,杨烈任分队长,随后借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从事军民合作站工作,主要负责安排过往部队食宿、调解军民纠纷、发动群众支援桂南前线作战等事项。1940年5月的一天,杨烈在柳州找到已暴露党员身份的黄嘉,通知其尽快撤离学生军。

1940年夏,学生军集中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7月,正式改称广西学生军团,下辖3个大队1个女生队1100余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中共广西学生军团总支委员会成立,杨烈任总支书记,梁林、吴家宜、丘冰(丘文惠)、张熙和、黄廷机任总支委员,11个中队和曙光报社相继成立党支部。为便于指导工作,经团政治室主任、中共党员靳为霖安排,杨烈调到政治室任干事。

八九月间,整编后的各大队分赴各地区,开展战地服务和敌后抗战宣传工作。杨烈根据各大队的工作情况,布置各支部加大积极分子培养力度,注重吸收那些敢说敢干、办事公道、密切联系群众并获群众拥护的积极分子入党,以此团结带动一大批进步青年。

11月,日军退出桂南后,广西地方当局将学生军团集中在桂南收复区各县进行善后和调查工作。杨烈在南宁主持召开党总支会议,要求各支部发动学生军认真调查统计人民所受的损失,为政府救济提供依据;检举国民党各级接收人员的贪污勒索行为,同他们作斗争。

1941年,第十六集团军总部政工队、曙光报社及学生军通信处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杨烈)。


其间,杨烈等总支成员格外重视地方工作,要求各支部在工作区域开办青年政治学习班、升中补习班等培训班,积极物色、培养进步青年,播撒革命火种,为建立地方党组织作必要的准备。第二大队第七中队党支部在扶南县那隆村(今扶绥县渠黎镇渠莳村那隆屯)开办青年政治学习班,受训的不少学员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在地处中越边境、明江县峙浪乡爱店街(今属宁明县爱店镇)活动期间,林中、邹品芳、崔震金等党员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当学生军解散后,林中又被派回爱店,建立中共爱店特别支部。这个据点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从总支成立到第二年夏学生军解散前,党组织在学生军团中发展了韦章平、侯信、覃显、韦纯束等100余名党员,加上原来的党员,党员人数约占学生军团总人数13%。1941年6月至8月间,中共桂西南区特委和学生军团总支对新党员逐一进行严格的审查,确认全部合格。根据当局的分配方案,党总支因势利导,将党员分散安排到全省广大地区。


靖镇星火照边陲

1941年8月,根据省工委的安排,杨烈调任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长,以龙城中学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和市委书记路璠、市委宣传部长李文浩一道,先后建立柳州日报社支部、柳州中学支部、柳江县合作人员支部、柳城支部4个下级组织,还与分布在柳州日报社、龙城中学、柳江县合作指导室、三青团柳江分团部以及柳城、融县等地的10名党员建立单线联系。在龙城中学,杨烈担任第三十班导师(今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培养进步学生骨干。龙城中学原校长高天骥在《龙城中学的战斗历程》一文中称赞杨烈:“是教学骨干,是宣传革命思想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积极分子,深受学生的敬爱。”

20世纪80年代,杨烈(前排右三)与在柳州从事地下工作的学生军同学合影。


1942年7月9日,桂林发生省工委被特务破坏的“七九”事件。接到上级紧急撤退的通知后,杨烈从柳州撤回融县老家隐蔽。11月的一天,发现国民党暗探跟踪而至,杨烈即连夜转回柳州,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奉命转移到越南活动。途经镇结(今属天等县)时,他通知在该县私立宝田中学任教的路璠一同撤往越南。到了靖西,他们联系不上组织指定的联系人梁静山,遂分开行动,折回南宁。行到中途,已是1943年1月中旬,发生“一·一五”事件,南宁市及周边党组织受到破坏,许多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在白色恐怖面前,杨烈初心不变,信念坚定,随时听从党的召唤。

1943年3月中旬,省工委代理副书记黄彰在武宣县通挽乡召开桂中南、桂西南部分党员骨干会议,决定把全省地下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整顿右江老区,开辟桂越边界等边区。杨烈和中共桂西南区特派员覃桂荣参加这次会议,接受开辟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镇边(今那坡县)新区的任务。

同年春夏之交,杨烈、覃桂荣经中共那武特支书记赵世同介绍,由交通员梁敏才带路,前往靖西县葛吞乡,与隐蔽下来的老党员、原红七军连长岑日新接上关系,在梁游之前办班的基础上,继续开办农民骨干训练班。杨烈热情向学员宣讲参加农会“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事不到衙门去”的好处,宣传革命道理和农会章程。不久,覃桂荣另有任务离开,靖镇区革命活动由杨烈领导。1944年春节期间,中共桂滇边特支成立,杨烈任书记,黄耿任副书记,梁游、莫一凡、岑日新为委员。桂滇边特支直接受覃桂荣领导,活动范围包括靖西、镇边、龙津(今属龙州县)以及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杨烈等人在靖镇区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秘密农会组织由葛吞、平孟、惠仙3个乡向周边其他乡延伸,会员队伍逐渐扩大,先后吸收隆建南、许胜南、梁桂庭入党,由他们3人组成靖镇区第一个党支部,隆建南任支部书记,为后来党组织发动平孟武装起义,开辟靖镇解放区奠定基础。其间,桂滇边特支派梁游到龙津县活动,逐步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重建中共龙津县支部,壮大桂越边区革命力量。

此外,杨烈到靖西、镇边后,通过岑日新介绍,与越南独立同盟的杨大林、黎广波、黄国云、陈山雄等人相识,双方互相支持,建立深厚的革命情谊。1943年9月中旬,应对方请求,杨烈派遣有军事工作经验的莫一凡到越南北方,帮助越南独立同盟举办6期军事训练班,培养大批军事干部。

1981年11月,杨烈(中)回访那坡县平孟山区,与当年农民骨干训练班学员合影(那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多年后,杨烈在《开辟靖镇区》一文中写到,他在靖镇区一年多时间,主要办了训练农民骨干、组织农会、建立党组织、密切与越南革命者的关系等四件事。

1944年9月,根据覃桂荣的指派,杨烈调离桂越边区,前往广东省钦县(今属广西钦州市),领导疏散在那里的中共南路特支十余名党员。此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就在杨烈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打游击之时,他接到省工委指示,调任中共横县特支书记、将全部党员带回广西工作。

1945年1月,杨烈根据工作需要,将这批党员一分为二,安排康浪平、张声震、李煜、詹树南等人返回邕宁县(今南宁市邕宁区)八尺区,计划筹建抗日游击队,他则带领黎德钧、徐昌熙等7个党员奔赴横县(今横州市)。


赤潮漫卷桂中南

1945年2月春节前夜,杨烈到达横县县城附近的鹿鸣村黎德钧家,即以此作为中共横县特支(同年6月改为横县县委)机关驻地。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七九”事件、“一·一五”事件的惨痛教训后,杨烈决定进行重新登记党员和整党整风,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杨烈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农村,实行城乡结合、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发展党的组织与建设革命武装相结合,按当时横县的行政区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党建工作区,指定本地党员骨干担任各区负责人。他部署党员深入各区农村发动群众,改造械斗武装,组织求生斗争小组,开办农民骨干训练班,逐步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到1946年底,全县建立7个基层党支部和4个党小组,新发展党员22人,全县党员达到56人,党组织掌握200余人的农民武装。其间,杨烈积极做好张树春、侯甸(中共秘密党员,与广西省工委无组织联系)两任县长的统战工作,安排部分党员和民主人士渗透到政府机关、报社和各学校,适机建立党的联络点,加强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

横州市横州镇鹿鸣村中共横县特支、横县县委机关遗迹。


1947年4月,杨烈参加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六秀村主持召开的全省党的主要干部会议(史称“横县会议”)。会议对全省的武装起义作出具体部署,明确横县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之一,决定成立中共贵县中心县委,由杨烈任书记,统一领导桂中南地区党组织及武装斗争。贵县中心县委成立后,杨烈仍兼横县县委书记,以横县为主要基地开展活动。随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撤销广西省工委,贵县中心县委归属粤桂边工委,由中共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具体领导。


194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


5月初,杨烈在横县陶圩乡福龙村主持召开贵县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横县、上林、武宣、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等地扩大革命武装,争取在中秋前后发动起义。会后,杨烈经宾阳到贵县、武宣等地,向所属党组织和党员传达横县会议精神,宣布将中共武宣县特支改组为中共武宣县工委,韦敬礼任工委书记;带着韦敬礼赴贵县达开乡,与受中共中央华东局指派回乡开展革命活动的廖联原会面,商定在斗争中互相支持,共同对敌;安排张声震前往上林县古蓬、思吉地区活动,建立中共上林县支部,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中共武宣县工委书记韦敬礼。                               张声震。         


横县会议后,在杨烈和县委的大力推动下,横县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更加蓬勃发展,武装力量和交通情报工作持续加强。到8月底,建立1300余人的农民求生斗争武装队伍,组建以鹿鸣村为中心、遍布全县城乡的情报交通网络,为发动武装起义创造了良好条件。

9月2日,中共六秀村支部书记黄辉率领求生斗争武装队伍,在横县青桐至永淳县(今大部分归入横州市,部分并入南宁市邕宁区、宾阳县)石塘公路旺宅村附近的桃子浪,袭击奸商韦贵贩运洋纱的单车队后,返回六秀村。3日,国民党横县县长廖哲派县政府政务指导员苏民困,率地方武装300余人围攻六秀村,求生斗争队伍奋起反击。

当晚,在六秀形势异常紧张,已来不及召开县委会议的情况下,杨烈在横县龙平乡新村与县委委员陈清源(陆永耀)等人紧急磋商,临机决定提前于4日零时举行武装起义,随即火速通知县委其他成员分头行动。由于指挥得力、八方呼应,数日之内,起义队伍先后摧毁2个区公所、13个乡公所、100余个村公所,俘虏苏民困和县警察1个班、民团一部,打开16个粮仓,向贫苦农民发放稻谷6万余斤,控制了全县三分之一的面积和人口。7日,横县郁江以北的起义队伍集中在横县陶圩街整编,成立横县人民解放军司令部,陈清源任代司令员,杨烈任政委,下辖4个大队20个中队1300余人,拥有轻、重机枪30余挺。22日,起义队伍正式命名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以下简称“第十九团”),杨烈、陈清源、刘一桢分任团长、政委和副团长。


1947年9月22日,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今横州市平马镇)那平村成立。图为成立旧址。


9月中旬至10月初,中共上林县支部书记张声震和韦盛经等人在上林领导古(蓬)思(吉)起义,韦敬礼率贵(县)武(宣)边革命武装参加廖联原领导的桂中中秋起义。接二连三的武装起义,掀起桂中南地区革命高潮。

横县起义后,国民党广西省政府调集重兵轮番“围剿”横县游击区,妄图将起义队伍消灭在横县郁江以北狭长地带。数番恶战后,第十九团损耗巨大,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局面。12月下旬,杨烈在横县龙平乡七生村召开贵县中心县委暨第十九团连以上干部会议,综合研判敌我斗争形势,为保存实力,果断决定由杨烈、刘一桢率第十九团主力300余人迅速突围,南下转移到广东廉江,伺机再打回横县;留下25人的突击队,由陈清源、梁德带领,坚持在本地开展游击斗争。


“挖塘养鱼”谱新章

1948年3月初,根据陈华的指示,杨烈从合浦回到横北游击区,召开横县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关于组织武工队打击小股敌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游击区的指示,结合横县和桂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通俗形象地提出“挖塘养鱼”的斗争策略,“挖塘”指扩大群众基础,“养鱼”即发展武装力量。会后,杨烈将已发展到50余人的突击队,编成两支武工队,亲率一支武工队北上镇龙山,开辟以镇龙山为中心的桂中南游击区。

随后,杨烈在镇龙山召开上林、永淳、贵县、宾阳、武宣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介绍横北斗争经验,要求各县党组织组建武工队,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开辟游击区。他接着奔赴各县检查指导工作,安排梁德带领在镇龙山活动的武工队一部,挺进贵县、武宣、来宾、迁江(今属来宾市兴宾区)4县交界地区活动。此后,杨烈在镇龙山举办各种不同层次的干训班,为基层党组织和游击区培养一大批党政军民骨干。

7月26日,中共桂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桂中南地工委”,1949年9月改称“桂中南地委”)成立,杨烈任书记,陈清源、林夏(陈符隆)、张声震、梁德为委员。桂中南地工委及所属党组织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夯实革命基础,扩充革命武装。1948年8月15日,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五团(以下简称“独五团”)在上林县北更乡内娄屯成立,韦盛经任团长,刘业芳任政委,全团400余人。到1948年底,第十九团主力从十万大山回师横县,桂中南的老游击区基本恢复,新游击区有了较大发展,党领导的武工队等革命武装活跃在各县广大乡村,部分游击区域连成一片。


1948年8月15日,桂中南地工委委员张声震在上林县北更乡(今属忻城县)内娄屯,宣布将上林县武工队改编为粤桂边纵队独立第五团。图为独五团成立旧址。


1949年初,杨烈召开桂中南地工委会议,决定各县党组织集中精锐武装,形成小拳头,积极向敌人发起进攻。1月14日,杨烈组织第十九团主力与横县武工队联合行动,在横县龙平乡江孟村利冲坳伏击前来“扫荡”的横县西区自卫队,毙、伤敌30余人,俘敌6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30余支、子弹1000余发。4月1日,国民党永淳县地方武装300余人,突然包围镇龙山东流麓营地,企图一举捣毁桂中南地工委机关。发现敌情后,杨烈沉着指挥,下令武工队掩护地工委机关人员,向北面高山突围,队伍且战且走,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4月30日夜,杨烈安排梁德率第十九团教导连袭击横县县政府,迫使疯狂“围剿”龙平、永安游击区的横县“扫荡”大队匆忙回救县城,达到“围魏救赵”的预期目的。

8月13日,国民党横县“扫荡”大队大队长黄元龙率100余人,偷袭驻扎在横县龙平乡七生村的桂中南地工委和第十九团一部。杨烈指挥部队将敌击溃,毙、伤敌2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余支,从此拉开大搞武装斗争的序幕。9月15日,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快龙村附近的桥洲桥一带伏击,把横县县长李宝初纠集的上千名地方武装打得溃不成军,李宝初落荒而逃,史称桥洲大捷。10月6日,杨烈根据获悉的情报,部署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木公村附近的六庙坳设伏,干脆利索地全歼横县“扫荡”大队第二中队9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60余支。这些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横县人民群众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意志,加快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分化瓦解。


1949年9月15日,快龙村桥洲战斗遗址。


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在横县龙平乡宣告成立,杨烈任司令员兼政委,韦盛经任副司令员,陈清源任副政委,韦质彬任参谋长,刘一桢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分别由独五团、第十九团改编的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八支队成立后,随即展开宣传攻势,散发布告,宣传解放战争形势,阐明中共和解放军的主张、政策,号召国民党军警人员放下武器,投向人民。10月下旬,杨烈率第二十三团和民兵1000余人,席卷横县西区,收缴乡村敌对组织、分子轻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10月29日,第二十三团在陶圩乡围歼广西省保安团钟建成营,毙、伤敌20人,俘敌97人,缴获轻重机枪11挺、步枪100余支、子弹2万余发以及军用物资一批。10月31日,杨烈在横县陶圩乡召开近万人参加的祝捷大会上,号召以更大的胜利迎接南下解放军。其后,杨烈、陈清源率第八支队司令部与第二十三团,北上永淳、宾阳、贵县、武宣,向柳州挺进,一路打击国民党地方势力,截击国民党南逃部队,扩建革命武装。12月5日。杨烈率部进入宾阳县城,与先期到达的第四野战军一五二师胜利会师。

1949年10月19日,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暨横县人民政府在横县龙平中心校(今横州市平马镇中心小学)成立。图为成立旧址。


至此,第八支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4500余人的革命武装力量,活动范围扩大到横县、永淳、宾阳、上林、迁江5县,以及贵县、武宣、来宾3县的部分地区,历经70余次战斗,毙、伤敌900余人,俘敌1400余人,改编敌军270余人,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桂中南地区和南宁市。作为桂中南地区党组织、第八支队主要领导人,杨烈在其中发挥显著作用。


老兵不减当年勇

解放初期,杨烈先后担任南宁地委副书记、南宁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宾阳地委副书记、宾阳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邕宁地委副书记、中共桂西僮族自治区委秘书长等职务,致力于平息土匪暴乱、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土地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950年1月,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留宾干部合影(前排右六为杨烈)。

解放初期,杨烈(前排右二)与宾阳军分区领导合影。


1954年8月,杨烈调到百色专区,历任中共百色地委书记、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第二书记、地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委员兼地委书记等职。在百色11年间,他经常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典型经验指导工作。

1956年7月下旬,针对各县农业生产发展不够全面,对副业生产和经济作物重视不足,影响农民收入等问题,杨烈安排中共百色地委、百色地区工委(由百色专署改名)有关部门组成3个工作组,到田东县升太(平原区)、田林县供央(土山区)、巴马县弄京(石山区)3个不同类型的乡,进行历时20余天的典型调查;同时,杨烈和其他地委领导成员也深入基层调查。最后写出1万余字的《百色地区3个乡生产典型调查总结报告》,提出“继续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搞好副业生产,不放松经济作物生产”的方针。10月中旬,该《报告》获得中共广西省委充分肯定,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1961年初,杨烈赴凌乐县(由凌云、乐业两县合并设立)调查,发现一部分大队、生产队生产积极性高,生产任务完成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实行小包工的办法,较好地解决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杨烈便把这个办法简明扼要地概括为“死任务,活时间,超额奖励”三句话,写成《三句话真解决问题》。不久,他4次到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公社寒山大队(今新州镇含山村),反复查证小包工的推广落实情况。当他确认效果不错时,就动手写《四上寒山》。这两篇文章相继在《右江日报》发表后,引起轰动效果,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83年,《右江日报》记者到隆林采写《今日含山》,许多老农对当年杨烈肯定并推广的“三句话”,仍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据统计,1965年百色专区粮食总产量51.346万吨,比1957年增长11.18%。这是杨烈和其他地委、专署领导成员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结果。

1965年8月后,杨烈相继调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农村政治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农林办、自治区农林局等单位工作。

1972年秋至1976年夏,杨烈先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他特别爱护科技干部,当他了解到所属的广西植物研究所许多干部尚未“解放”时,亲自到该所协调,全部给予重新安排工作。他积极推进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实验和推广工作,1976年全区杂交水稻示范面积从1975年的2405亩,扩大到42.26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74年11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领推优小分队深入广西基层,指导、推进优选法。时任自治区科技局党组书记的杨烈在工作交往中,与华罗庚结下不同寻常的深厚情谊,分别后彼此念念不忘。“病中念杨烈,百战是英雄。敢对千夫指,誓为党尽忠……”这是1975年9月20日,华罗庚在哈尔滨医院治疗期间,写成的诗作《病中致杨烈》,寄托对杨烈的一片肺腑真情,成为当代广西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

1981年3月,杨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副主任岗位上,调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委员会、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随后兼任自治区党史办公室主任。作为广西党史部门第一任主任,杨烈积极推动全区地、市、县建立党史机构,选配精干的党史专职干部,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党史工作制度。他提出,搞党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老、不唯权、只唯实。1982年,年过七旬的杨烈用近半年的时间,奔赴百色、河池、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市,走访革命老区和革命老人,征集党史资料。继而安排自治区党史办的干部兵分四路,由副主任带队,分别到河池、左江老区、百色和玉林、梧州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散存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党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干部阅读、研究征集和挖掘到的党史资料,逐步提高党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较好地完成专题党史、党史书刊编写任务。

1984年2月,杨烈参加横县党史座谈会,与老战友相聚之际,百感交集,赋诗一首,深情回忆过去的的战斗岁月,充分表达一名老兵斗志不减的进取心态。

横县风雷忆昔年,今朝聚会集群贤。

畅谈星火燎原计,传颂翻江倒海篇。

有党为民终取胜,摧坚克敌史无前。

老兵不减当年勇,四化征途猛着鞭。

1984年2月,杨烈(前排中)参加横县党史座谈会合影。


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独立或与战友合作撰写的《我所知道的广西地下党》《桂中南武装斗争回忆》《“挖塘养鱼”开创新局面》《回忆学生军团党总支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峥嵘岁月  艰苦历程——回忆桂中南游击战争》等回忆文章,是研究广西地方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85年3月离休后,杨烈继续热情关心和支持党史工作,参与审定不少重要的广西党史资料。他被誉为“广西党史工作的开拓者”。


晚年写作中的杨烈。


风范长垂启后人

如今,我们回顾杨烈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敬佩之情油然产生。其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1973年,杨烈(前排右)与家人合影。


杨烈信仰坚定,顾全大局。他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庭,从学生时代投身革命,历经“七九”事件、“一·一五”事件、横县起义受到严重挫折,随时面临被捕、坐牢和被杀害的危险,但他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横县起义前,一位国民党莫姓高官利用宗族关系联络杨烈,许愿安排团长或更高的职务,企图引诱他脱离革命,被杨烈严词拒绝。

1946年春,在越南活动的中共爱店特支书记林中为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派丘冰以学生军老战友的关系,前往贵县找到中共横县县委书记杨烈。杨烈听取丘冰的汇报和请求后,从全省工作的大局出发,以省工委特派员的身份,于4月间专程赴越南北江会见林中,决定整合桂越边境各自活动的中共地方党组织,组建中共桂越边临时工委,指定林中为书记,邓心洋、梁游、莫一凡为委员,统一领导桂越边境广西地下党以及越南华侨的工作,使抗战以来左江地区中共地方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事后,杨烈将相关情况向省工委书记钱兴汇报,得到钱兴赞同。

1948年2月,杨烈率第十九团主力转移,途经合浦县白石水时,联系上中共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鉴于困难时期杨烈离开桂中南,会给整个地区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陈华要求杨烈尽快返回横县,部队由刘一桢带领东去雷州半岛。杨烈欣然接受,不顾个人安危,仅带一名警卫员返回暂时处于革命低潮的横北游击区,以高昂的革命热情,领导开创桂中南地区武装斗争新局面。

杨烈擅长发现、培养人才,为革命事业大胆起用干部。在学生军期间,他多次找积极分子谈心谈话,先后介绍进步青年阳雄飞、吴赞之等人入党,吴赞之入党后即任广西学生军团第七中队党支部书记。1943年夏,杨烈写信给融县党组织负责人梁林,将在该县潭头乡北山村避难、失去党组织联系的莫一凡调往中越边境的平孟山区,随后为莫一凡重新办理入党手续,介绍其进入越南北方,支援越南革命。陈清源,原广西学生军团第五中队党支部书记,“一·一五”事件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河池、贵阳、百色等地漂泊,1945年3月回到横县家乡,在黎德钧家和杨烈重逢。经过党组织审查合格后,杨烈为他恢复组织关系,吸收参加横县党的领导工作,从此一起并肩战斗,同甘苦、共患难。解放战争期间,阳雄飞、吴赞之、莫一凡、陈清源分别成长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副政委、桂东人民解放总队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左江支队司令员、第八支队副政委,是广西各地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1995年,陈清源在《风雨同舟忆亲人——与杨烈共同战斗的日子》一文中写道:“回顾与杨烈共同战斗的日子,心情无比激动。杨烈离开我们已3年了,但他的思想作风、他的革命精神、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衷心地怀念他。”

左江支队司令员莫一凡。


杨烈注重调研,善于指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为有效指导当前和今后工作,他结合桂中南敌我斗争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富有远见的“挖塘养鱼”斗争策略,先后在党的会议上作《关于横县武装斗争的总结与计划的报告》《关于“武工队”问题学习报告提纲》《我们当前的任务》《怎样进行大搞》等工作报告。解放后在百色地委工作期间,他时常将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文章在《右江日报》发表。他作工作报告,或撰写文章,均自己整理和执笔,从来不用他人代劳,且每篇都言之有物,生动活泼,娓娓动人,颇有说服力,往往起到鼓舞人心、推进工作的效果。

杨烈关心他人,感情真挚。1947年夏,杨烈前往柳州联系一位化名“多贤”的战友,不料其已去世,他便匆匆赶回横县,筹备武装起义,因感念写成诗作《明月关山》,抒发对故友的深切怀念,表达对组织武装斗争的豪迈气概。

明月关山万里人,低徊往事恨更深。

多贤羽化空归去,月夜忙归战马鸣。

1949年春,梁超好由连队调任杨烈的警卫员。由于小时候家穷,梁超好念不起书,目不识丁,杨烈便在战斗间隙,辅导他读书识字,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同年7月22日,桂中南地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林夏在永淳县田寮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其牺牲35周年之际,杨烈、屈友予(原中共永淳县工委书记)联名撰写《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战士是不朽的——纪念林夏同志》,深情缅怀林夏的生平事迹,称赞“他的英名将和巍峨的镇龙山恒古长存”!

杨烈严于律己,公而忘私。其妻子刘洁明出生于桂林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于1946年间结成革命伴侣。1949年4月1日,刘洁明在镇龙山东流麓突围战中负伤,行动不便。为了武工队和地工委机关人员迅速转移,杨烈在征求妻子意见后,决定将妻子就近隐藏。两天后,再派出人员寻找,安排治伤。同月,杨烈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到重伤,在乡间治疗一个月后,他不顾警卫员的劝告,带着尚未痊愈的伤腿投入新的战斗。在百色工作期间,他的职务多次变动,不论安排什么职务,他都任劳任怨,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

1981年秋,杨烈挥笔赋诗《七十有感》,其中诗句“几度春秋嘶战马,漫长岁月老黄牛”是他投身革命后数十年如一日,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


1982年1月,杨烈(前排左二)与柳北总队老战士在融安县亲切会见爱国民主人士莫伯贤遗孀黄秀莲(前排左三)。


1982年3月,原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区炜、黄嘉、杨烈、庄炎林、覃桂荣。


1983年4月,杨烈等老同志在龙州县中山公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合影。左起杨烈、钟夫翔、白恺、潘大琪、黎飞。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杨烈:几度春秋嘶战马 漫长岁月老黄牛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4-09-30 16:25    |  作者: 河池市档案馆 吴锡刚

杨烈(1911—1992),汉族,广西融安人,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横县县委书记、贵县中心县委书记、桂中南地工委(地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以下简称“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领导横县起义,百折不挠地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为桂中南地区解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桂西僮族自治区委秘书长、百色地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局局长、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积极推动全区科技事业发展和党史工作走向专业化。

杨烈档案图片(摄于解放初期)。


1992年6月29日,杨烈不幸在南宁病逝,享年81岁。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刘一桢偕妻子刘林映以一首诗作《深切悼念杨烈》,追思其革命业绩,饱含对战友的无尽怀念和由衷敬仰之情。

灵前肃立思悠悠,峥嵘岁月记心头。

横县起义贵机断,主力南移善运筹。

“挖塘养鱼”称高手,大搞胜利有良谋。

淡泊一生唯奉献,革命风范世长留。

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刘一桢(摄于1950年)。


投身学运倡救亡

杨烈,原名莫堇新,曾名莫厪新、莫朗、莫易平,化名赵其俊、黄亦飞等,1911年11月5日出生于融县南部一个名叫江岸又称狗庙的村子,即今融安县潭头乡西岸村江岸屯。其族谱字辈诗为:“万朝广逢贤尚正,玉成大振焕新春。青苍盛德呈祥瑞,继启文明冠翠英。”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该村莫氏远祖莫万枝从湖广清(靖)州大巷口辗转迁入此地拓荒定居,到杨烈所属的“新”字辈已是第十三代。杨烈的祖父莫振治,英年早逝。祖母杨氏,潭头村杨家屯人,年轻守寡,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杨烈童年时,祖母经常勉励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学业有成,光宗耀祖。父亲莫焕璜,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高小文化,在当地算是一位识文断字、勤勉耕作的乡绅。母亲陈氏,潭头村大湴洞屯人,吃苦耐劳,善于持家。杨烈兄妹五人,上有一个哥哥云新,下有薰新、丑新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杜梅。由于当时融县医疗条件很差,云新、丑新大约在20岁上下相继病重不治,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年挥之不去的浓郁悲情。

杨烈的故乡融安县潭头乡西岸村江岸屯一角。


在祖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下,杨烈从7岁开始,相继在本屯和邻村私塾、潭头乡小学读书,1932年秋考入桂林县立桂山中学。1934年秋,这所学校并入广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改称桂林初中。在校期间,杨烈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35年秋初中毕业,参加桂林区初中毕业生集中军训半年后,因返乡处理父亲丧事,他一时不能继续升学,便应聘在潭头乡小学任教一个学期。杨烈与该校学生及其他教师关系融洽,课后时常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颇受师生好评。

1936年秋,杨烈考上桂林高中。就读期间,学校先后改称广西大学第二附属高中、桂林中学。他被编入高十九班,与融县同乡覃桂荣、陶保宁和荔浦县黄嘉等人成为同班同学,朝夕相处,弦歌一堂。入学不久,他相继参加由覃桂荣等同学在班内秘密组织的读书会、广西大学文法学院进步师生成立的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传阅社会进化史、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社会科学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并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热情投身抗日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春,经覃桂荣介绍和中共党组织批准,杨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桂林高中建立有新、老班两个平行中共支部。同年夏,老班支部多数党员毕业离校,其支部不复存在。

由于才能出众、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善于团结同学,1937年春季学期,杨烈被推选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此后相继担任新班中共支部委员、书记。在杨烈的引导下,许多进步学生参加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学说,探讨国家前途和命运等问题,逐步接受革命理论启蒙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青年时代的杨烈。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杨烈和桂林高中支部其他支委一道,通过学生自治会这个合法组织,团结进步师生,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1月,组织300余名师生深入兴安、全县(今全州县)、灌阳等县乡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抗战宣传。每到一地,他们召开群众大会,讲述广西面临的抗战形势,动员民众支持抗战。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治会将活动成果编辑出版成一本纪实文集《两周间》,在全校师生中产生很大影响。同年3月和暑假,学生自治会组织部分学生到临桂、阳朔和桂林的义南、凤北、东江等乡镇,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唤醒群众的爱国热忱。

与此同时,杨烈和支部其他负责人十分注重党组织建设,持续稳妥地发展黄嘉、黄耿、陈盛年等积极分子入党,壮大党的力量。截至1938年11月,支部党员达到20人左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嘉在《纪念杨烈》一文中写道:“我视杨烈为兄长和挚友,在他的引导和介绍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烈)在全校学生当中,特别是在我们新班的学生当中,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头人物,受到同学们的敬重。


学生军团党旗扬

1938年秋,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广西形势危急。11月,国民党广西当局决定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杨烈响应中共广西省工委(以下简称“省工委”)的号召,率先垂范,带动桂林中学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同学考入学生军。

学生军共设3个团4200余人,杨烈任第一团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班长。12月上旬,杨烈、王祥彻、陈盛年、梁林等人参加省工委代理书记陈岸在桂林月牙山召开的学生军第一团党员骨干会议。会后,3个团即分别成立中共秘密支部。杨烈、王祥彻、陈作民组成第一团支委会,支部党员20多人。

 20世纪80年代,杨烈与学生军第一团同学合影,前排左起:黄耿、陈盛年、庄炎林、韦纯束、杨烈、杨世英、黄嘉。


1939年初,省工委根据上级关于不在桂系军队中建立党组织的规定,撤销学生军中的党支部,改为党员单线联系,杨烈负责第一团党的工作,直接受陈岸领导。

2月,第一团在桂林七星岩附近训练结束后,杨烈随第一大队开赴平乐县二塘圩。在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之外,他们深入驻地周边乡村,帮群众挑水砍柴、扫地盖屋、犁田锄地,与群众打成一片;通过演出话剧、教唱抗战歌曲、出墙报、张贴标语、画漫画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4月,第一大队第一中队100余人由平乐县二塘出发,经荔浦到达藤县太平镇。杨烈、秦泥等中共党员带领队员到太平镇附近的公路沿线和濛江两岸村屯,发动群众,组建歌咏队、戏剧队、儿童救亡团、妇女识字班、成人读书班、锄奸队,向民众宣传全国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和广西面临日军入侵的危急形势,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激发群众团结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其间,杨烈经常撰写文章,发表在团部主办的《突击》报上,分析抗战形势,坚定全民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念。

11月,学生军由3个团缩编为两个团,杨烈任分队长,随后借调到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从事军民合作站工作,主要负责安排过往部队食宿、调解军民纠纷、发动群众支援桂南前线作战等事项。1940年5月的一天,杨烈在柳州找到已暴露党员身份的黄嘉,通知其尽快撤离学生军。

1940年夏,学生军集中在隆安县下颜圩进行第二次整编,缩编为1个团。7月,正式改称广西学生军团,下辖3个大队1个女生队1100余人。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中共广西学生军团总支委员会成立,杨烈任总支书记,梁林、吴家宜、丘冰(丘文惠)、张熙和、黄廷机任总支委员,11个中队和曙光报社相继成立党支部。为便于指导工作,经团政治室主任、中共党员靳为霖安排,杨烈调到政治室任干事。

八九月间,整编后的各大队分赴各地区,开展战地服务和敌后抗战宣传工作。杨烈根据各大队的工作情况,布置各支部加大积极分子培养力度,注重吸收那些敢说敢干、办事公道、密切联系群众并获群众拥护的积极分子入党,以此团结带动一大批进步青年。

11月,日军退出桂南后,广西地方当局将学生军团集中在桂南收复区各县进行善后和调查工作。杨烈在南宁主持召开党总支会议,要求各支部发动学生军认真调查统计人民所受的损失,为政府救济提供依据;检举国民党各级接收人员的贪污勒索行为,同他们作斗争。

1941年,第十六集团军总部政工队、曙光报社及学生军通信处人员合影(前排左五为杨烈)。


其间,杨烈等总支成员格外重视地方工作,要求各支部在工作区域开办青年政治学习班、升中补习班等培训班,积极物色、培养进步青年,播撒革命火种,为建立地方党组织作必要的准备。第二大队第七中队党支部在扶南县那隆村(今扶绥县渠黎镇渠莳村那隆屯)开办青年政治学习班,受训的不少学员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在地处中越边境、明江县峙浪乡爱店街(今属宁明县爱店镇)活动期间,林中、邹品芳、崔震金等党员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当学生军解散后,林中又被派回爱店,建立中共爱店特别支部。这个据点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从总支成立到第二年夏学生军解散前,党组织在学生军团中发展了韦章平、侯信、覃显、韦纯束等100余名党员,加上原来的党员,党员人数约占学生军团总人数13%。1941年6月至8月间,中共桂西南区特委和学生军团总支对新党员逐一进行严格的审查,确认全部合格。根据当局的分配方案,党总支因势利导,将党员分散安排到全省广大地区。


靖镇星火照边陲

1941年8月,根据省工委的安排,杨烈调任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长,以龙城中学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和市委书记路璠、市委宣传部长李文浩一道,先后建立柳州日报社支部、柳州中学支部、柳江县合作人员支部、柳城支部4个下级组织,还与分布在柳州日报社、龙城中学、柳江县合作指导室、三青团柳江分团部以及柳城、融县等地的10名党员建立单线联系。在龙城中学,杨烈担任第三十班导师(今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培养进步学生骨干。龙城中学原校长高天骥在《龙城中学的战斗历程》一文中称赞杨烈:“是教学骨干,是宣传革命思想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积极分子,深受学生的敬爱。”

20世纪80年代,杨烈(前排右三)与在柳州从事地下工作的学生军同学合影。


1942年7月9日,桂林发生省工委被特务破坏的“七九”事件。接到上级紧急撤退的通知后,杨烈从柳州撤回融县老家隐蔽。11月的一天,发现国民党暗探跟踪而至,杨烈即连夜转回柳州,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奉命转移到越南活动。途经镇结(今属天等县)时,他通知在该县私立宝田中学任教的路璠一同撤往越南。到了靖西,他们联系不上组织指定的联系人梁静山,遂分开行动,折回南宁。行到中途,已是1943年1月中旬,发生“一·一五”事件,南宁市及周边党组织受到破坏,许多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在白色恐怖面前,杨烈初心不变,信念坚定,随时听从党的召唤。

1943年3月中旬,省工委代理副书记黄彰在武宣县通挽乡召开桂中南、桂西南部分党员骨干会议,决定把全省地下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整顿右江老区,开辟桂越边界等边区。杨烈和中共桂西南区特派员覃桂荣参加这次会议,接受开辟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镇边(今那坡县)新区的任务。

同年春夏之交,杨烈、覃桂荣经中共那武特支书记赵世同介绍,由交通员梁敏才带路,前往靖西县葛吞乡,与隐蔽下来的老党员、原红七军连长岑日新接上关系,在梁游之前办班的基础上,继续开办农民骨干训练班。杨烈热情向学员宣讲参加农会“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事不到衙门去”的好处,宣传革命道理和农会章程。不久,覃桂荣另有任务离开,靖镇区革命活动由杨烈领导。1944年春节期间,中共桂滇边特支成立,杨烈任书记,黄耿任副书记,梁游、莫一凡、岑日新为委员。桂滇边特支直接受覃桂荣领导,活动范围包括靖西、镇边、龙津(今属龙州县)以及云南省富宁县等地。

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杨烈等人在靖镇区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秘密农会组织由葛吞、平孟、惠仙3个乡向周边其他乡延伸,会员队伍逐渐扩大,先后吸收隆建南、许胜南、梁桂庭入党,由他们3人组成靖镇区第一个党支部,隆建南任支部书记,为后来党组织发动平孟武装起义,开辟靖镇解放区奠定基础。其间,桂滇边特支派梁游到龙津县活动,逐步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重建中共龙津县支部,壮大桂越边区革命力量。

此外,杨烈到靖西、镇边后,通过岑日新介绍,与越南独立同盟的杨大林、黎广波、黄国云、陈山雄等人相识,双方互相支持,建立深厚的革命情谊。1943年9月中旬,应对方请求,杨烈派遣有军事工作经验的莫一凡到越南北方,帮助越南独立同盟举办6期军事训练班,培养大批军事干部。

1981年11月,杨烈(中)回访那坡县平孟山区,与当年农民骨干训练班学员合影(那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多年后,杨烈在《开辟靖镇区》一文中写到,他在靖镇区一年多时间,主要办了训练农民骨干、组织农会、建立党组织、密切与越南革命者的关系等四件事。

1944年9月,根据覃桂荣的指派,杨烈调离桂越边区,前往广东省钦县(今属广西钦州市),领导疏散在那里的中共南路特支十余名党员。此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就在杨烈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打游击之时,他接到省工委指示,调任中共横县特支书记、将全部党员带回广西工作。

1945年1月,杨烈根据工作需要,将这批党员一分为二,安排康浪平、张声震、李煜、詹树南等人返回邕宁县(今南宁市邕宁区)八尺区,计划筹建抗日游击队,他则带领黎德钧、徐昌熙等7个党员奔赴横县(今横州市)。


赤潮漫卷桂中南

1945年2月春节前夜,杨烈到达横县县城附近的鹿鸣村黎德钧家,即以此作为中共横县特支(同年6月改为横县县委)机关驻地。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七九”事件、“一·一五”事件的惨痛教训后,杨烈决定进行重新登记党员和整党整风,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杨烈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农村,实行城乡结合、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发展党的组织与建设革命武装相结合,按当时横县的行政区划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党建工作区,指定本地党员骨干担任各区负责人。他部署党员深入各区农村发动群众,改造械斗武装,组织求生斗争小组,开办农民骨干训练班,逐步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到1946年底,全县建立7个基层党支部和4个党小组,新发展党员22人,全县党员达到56人,党组织掌握200余人的农民武装。其间,杨烈积极做好张树春、侯甸(中共秘密党员,与广西省工委无组织联系)两任县长的统战工作,安排部分党员和民主人士渗透到政府机关、报社和各学校,适机建立党的联络点,加强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

横州市横州镇鹿鸣村中共横县特支、横县县委机关遗迹。


1947年4月,杨烈参加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横县陶圩乡六秀村主持召开的全省党的主要干部会议(史称“横县会议”)。会议对全省的武装起义作出具体部署,明确横县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之一,决定成立中共贵县中心县委,由杨烈任书记,统一领导桂中南地区党组织及武装斗争。贵县中心县委成立后,杨烈仍兼横县县委书记,以横县为主要基地开展活动。随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撤销广西省工委,贵县中心县委归属粤桂边工委,由中共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具体领导。


1947年4月,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旧址。


5月初,杨烈在横县陶圩乡福龙村主持召开贵县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横县、上林、武宣、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等地扩大革命武装,争取在中秋前后发动起义。会后,杨烈经宾阳到贵县、武宣等地,向所属党组织和党员传达横县会议精神,宣布将中共武宣县特支改组为中共武宣县工委,韦敬礼任工委书记;带着韦敬礼赴贵县达开乡,与受中共中央华东局指派回乡开展革命活动的廖联原会面,商定在斗争中互相支持,共同对敌;安排张声震前往上林县古蓬、思吉地区活动,建立中共上林县支部,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中共武宣县工委书记韦敬礼。                               张声震。         


横县会议后,在杨烈和县委的大力推动下,横县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更加蓬勃发展,武装力量和交通情报工作持续加强。到8月底,建立1300余人的农民求生斗争武装队伍,组建以鹿鸣村为中心、遍布全县城乡的情报交通网络,为发动武装起义创造了良好条件。

9月2日,中共六秀村支部书记黄辉率领求生斗争武装队伍,在横县青桐至永淳县(今大部分归入横州市,部分并入南宁市邕宁区、宾阳县)石塘公路旺宅村附近的桃子浪,袭击奸商韦贵贩运洋纱的单车队后,返回六秀村。3日,国民党横县县长廖哲派县政府政务指导员苏民困,率地方武装300余人围攻六秀村,求生斗争队伍奋起反击。

当晚,在六秀形势异常紧张,已来不及召开县委会议的情况下,杨烈在横县龙平乡新村与县委委员陈清源(陆永耀)等人紧急磋商,临机决定提前于4日零时举行武装起义,随即火速通知县委其他成员分头行动。由于指挥得力、八方呼应,数日之内,起义队伍先后摧毁2个区公所、13个乡公所、100余个村公所,俘虏苏民困和县警察1个班、民团一部,打开16个粮仓,向贫苦农民发放稻谷6万余斤,控制了全县三分之一的面积和人口。7日,横县郁江以北的起义队伍集中在横县陶圩街整编,成立横县人民解放军司令部,陈清源任代司令员,杨烈任政委,下辖4个大队20个中队1300余人,拥有轻、重机枪30余挺。22日,起义队伍正式命名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以下简称“第十九团”),杨烈、陈清源、刘一桢分任团长、政委和副团长。


1947年9月22日,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今横州市平马镇)那平村成立。图为成立旧址。


9月中旬至10月初,中共上林县支部书记张声震和韦盛经等人在上林领导古(蓬)思(吉)起义,韦敬礼率贵(县)武(宣)边革命武装参加廖联原领导的桂中中秋起义。接二连三的武装起义,掀起桂中南地区革命高潮。

横县起义后,国民党广西省政府调集重兵轮番“围剿”横县游击区,妄图将起义队伍消灭在横县郁江以北狭长地带。数番恶战后,第十九团损耗巨大,面临被围歼的危险局面。12月下旬,杨烈在横县龙平乡七生村召开贵县中心县委暨第十九团连以上干部会议,综合研判敌我斗争形势,为保存实力,果断决定由杨烈、刘一桢率第十九团主力300余人迅速突围,南下转移到广东廉江,伺机再打回横县;留下25人的突击队,由陈清源、梁德带领,坚持在本地开展游击斗争。


“挖塘养鱼”谱新章

1948年3月初,根据陈华的指示,杨烈从合浦回到横北游击区,召开横县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关于组织武工队打击小股敌人,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游击区的指示,结合横县和桂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通俗形象地提出“挖塘养鱼”的斗争策略,“挖塘”指扩大群众基础,“养鱼”即发展武装力量。会后,杨烈将已发展到50余人的突击队,编成两支武工队,亲率一支武工队北上镇龙山,开辟以镇龙山为中心的桂中南游击区。

随后,杨烈在镇龙山召开上林、永淳、贵县、宾阳、武宣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介绍横北斗争经验,要求各县党组织组建武工队,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开辟游击区。他接着奔赴各县检查指导工作,安排梁德带领在镇龙山活动的武工队一部,挺进贵县、武宣、来宾、迁江(今属来宾市兴宾区)4县交界地区活动。此后,杨烈在镇龙山举办各种不同层次的干训班,为基层党组织和游击区培养一大批党政军民骨干。

7月26日,中共桂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桂中南地工委”,1949年9月改称“桂中南地委”)成立,杨烈任书记,陈清源、林夏(陈符隆)、张声震、梁德为委员。桂中南地工委及所属党组织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夯实革命基础,扩充革命武装。1948年8月15日,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五团(以下简称“独五团”)在上林县北更乡内娄屯成立,韦盛经任团长,刘业芳任政委,全团400余人。到1948年底,第十九团主力从十万大山回师横县,桂中南的老游击区基本恢复,新游击区有了较大发展,党领导的武工队等革命武装活跃在各县广大乡村,部分游击区域连成一片。


1948年8月15日,桂中南地工委委员张声震在上林县北更乡(今属忻城县)内娄屯,宣布将上林县武工队改编为粤桂边纵队独立第五团。图为独五团成立旧址。


1949年初,杨烈召开桂中南地工委会议,决定各县党组织集中精锐武装,形成小拳头,积极向敌人发起进攻。1月14日,杨烈组织第十九团主力与横县武工队联合行动,在横县龙平乡江孟村利冲坳伏击前来“扫荡”的横县西区自卫队,毙、伤敌30余人,俘敌6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30余支、子弹1000余发。4月1日,国民党永淳县地方武装300余人,突然包围镇龙山东流麓营地,企图一举捣毁桂中南地工委机关。发现敌情后,杨烈沉着指挥,下令武工队掩护地工委机关人员,向北面高山突围,队伍且战且走,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4月30日夜,杨烈安排梁德率第十九团教导连袭击横县县政府,迫使疯狂“围剿”龙平、永安游击区的横县“扫荡”大队匆忙回救县城,达到“围魏救赵”的预期目的。

8月13日,国民党横县“扫荡”大队大队长黄元龙率100余人,偷袭驻扎在横县龙平乡七生村的桂中南地工委和第十九团一部。杨烈指挥部队将敌击溃,毙、伤敌2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余支,从此拉开大搞武装斗争的序幕。9月15日,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快龙村附近的桥洲桥一带伏击,把横县县长李宝初纠集的上千名地方武装打得溃不成军,李宝初落荒而逃,史称桥洲大捷。10月6日,杨烈根据获悉的情报,部署第十九团在横县龙平乡木公村附近的六庙坳设伏,干脆利索地全歼横县“扫荡”大队第二中队9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60余支。这些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横县人民群众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意志,加快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分化瓦解。


1949年9月15日,快龙村桥洲战斗遗址。


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在横县龙平乡宣告成立,杨烈任司令员兼政委,韦盛经任副司令员,陈清源任副政委,韦质彬任参谋长,刘一桢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分别由独五团、第十九团改编的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八支队成立后,随即展开宣传攻势,散发布告,宣传解放战争形势,阐明中共和解放军的主张、政策,号召国民党军警人员放下武器,投向人民。10月下旬,杨烈率第二十三团和民兵1000余人,席卷横县西区,收缴乡村敌对组织、分子轻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10月29日,第二十三团在陶圩乡围歼广西省保安团钟建成营,毙、伤敌20人,俘敌97人,缴获轻重机枪11挺、步枪100余支、子弹2万余发以及军用物资一批。10月31日,杨烈在横县陶圩乡召开近万人参加的祝捷大会上,号召以更大的胜利迎接南下解放军。其后,杨烈、陈清源率第八支队司令部与第二十三团,北上永淳、宾阳、贵县、武宣,向柳州挺进,一路打击国民党地方势力,截击国民党南逃部队,扩建革命武装。12月5日。杨烈率部进入宾阳县城,与先期到达的第四野战军一五二师胜利会师。

1949年10月19日,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暨横县人民政府在横县龙平中心校(今横州市平马镇中心小学)成立。图为成立旧址。


至此,第八支队发展成为一支拥有4500余人的革命武装力量,活动范围扩大到横县、永淳、宾阳、上林、迁江5县,以及贵县、武宣、来宾3县的部分地区,历经70余次战斗,毙、伤敌900余人,俘敌1400余人,改编敌军270余人,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桂中南地区和南宁市。作为桂中南地区党组织、第八支队主要领导人,杨烈在其中发挥显著作用。


老兵不减当年勇

解放初期,杨烈先后担任南宁地委副书记、南宁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宾阳地委副书记、宾阳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邕宁地委副书记、中共桂西僮族自治区委秘书长等职务,致力于平息土匪暴乱、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土地改革、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950年1月,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留宾干部合影(前排右六为杨烈)。

解放初期,杨烈(前排右二)与宾阳军分区领导合影。


1954年8月,杨烈调到百色专区,历任中共百色地委书记、地委书记处书记、地委第二书记、地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委员兼地委书记等职。在百色11年间,他经常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典型经验指导工作。

1956年7月下旬,针对各县农业生产发展不够全面,对副业生产和经济作物重视不足,影响农民收入等问题,杨烈安排中共百色地委、百色地区工委(由百色专署改名)有关部门组成3个工作组,到田东县升太(平原区)、田林县供央(土山区)、巴马县弄京(石山区)3个不同类型的乡,进行历时20余天的典型调查;同时,杨烈和其他地委领导成员也深入基层调查。最后写出1万余字的《百色地区3个乡生产典型调查总结报告》,提出“继续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搞好副业生产,不放松经济作物生产”的方针。10月中旬,该《报告》获得中共广西省委充分肯定,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1961年初,杨烈赴凌乐县(由凌云、乐业两县合并设立)调查,发现一部分大队、生产队生产积极性高,生产任务完成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实行小包工的办法,较好地解决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杨烈便把这个办法简明扼要地概括为“死任务,活时间,超额奖励”三句话,写成《三句话真解决问题》。不久,他4次到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公社寒山大队(今新州镇含山村),反复查证小包工的推广落实情况。当他确认效果不错时,就动手写《四上寒山》。这两篇文章相继在《右江日报》发表后,引起轰动效果,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83年,《右江日报》记者到隆林采写《今日含山》,许多老农对当年杨烈肯定并推广的“三句话”,仍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据统计,1965年百色专区粮食总产量51.346万吨,比1957年增长11.18%。这是杨烈和其他地委、专署领导成员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结果。

1965年8月后,杨烈相继调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农村政治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农林办、自治区农林局等单位工作。

1972年秋至1976年夏,杨烈先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他特别爱护科技干部,当他了解到所属的广西植物研究所许多干部尚未“解放”时,亲自到该所协调,全部给予重新安排工作。他积极推进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实验和推广工作,1976年全区杂交水稻示范面积从1975年的2405亩,扩大到42.26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74年11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领推优小分队深入广西基层,指导、推进优选法。时任自治区科技局党组书记的杨烈在工作交往中,与华罗庚结下不同寻常的深厚情谊,分别后彼此念念不忘。“病中念杨烈,百战是英雄。敢对千夫指,誓为党尽忠……”这是1975年9月20日,华罗庚在哈尔滨医院治疗期间,写成的诗作《病中致杨烈》,寄托对杨烈的一片肺腑真情,成为当代广西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

1981年3月,杨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副主任岗位上,调任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委员会、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随后兼任自治区党史办公室主任。作为广西党史部门第一任主任,杨烈积极推动全区地、市、县建立党史机构,选配精干的党史专职干部,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党史工作制度。他提出,搞党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老、不唯权、只唯实。1982年,年过七旬的杨烈用近半年的时间,奔赴百色、河池、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市,走访革命老区和革命老人,征集党史资料。继而安排自治区党史办的干部兵分四路,由副主任带队,分别到河池、左江老区、百色和玉林、梧州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散存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党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干部阅读、研究征集和挖掘到的党史资料,逐步提高党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较好地完成专题党史、党史书刊编写任务。

1984年2月,杨烈参加横县党史座谈会,与老战友相聚之际,百感交集,赋诗一首,深情回忆过去的的战斗岁月,充分表达一名老兵斗志不减的进取心态。

横县风雷忆昔年,今朝聚会集群贤。

畅谈星火燎原计,传颂翻江倒海篇。

有党为民终取胜,摧坚克敌史无前。

老兵不减当年勇,四化征途猛着鞭。

1984年2月,杨烈(前排中)参加横县党史座谈会合影。


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独立或与战友合作撰写的《我所知道的广西地下党》《桂中南武装斗争回忆》《“挖塘养鱼”开创新局面》《回忆学生军团党总支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峥嵘岁月  艰苦历程——回忆桂中南游击战争》等回忆文章,是研究广西地方党史、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85年3月离休后,杨烈继续热情关心和支持党史工作,参与审定不少重要的广西党史资料。他被誉为“广西党史工作的开拓者”。


晚年写作中的杨烈。


风范长垂启后人

如今,我们回顾杨烈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敬佩之情油然产生。其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成为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1973年,杨烈(前排右)与家人合影。


杨烈信仰坚定,顾全大局。他出生于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庭,从学生时代投身革命,历经“七九”事件、“一·一五”事件、横县起义受到严重挫折,随时面临被捕、坐牢和被杀害的危险,但他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横县起义前,一位国民党莫姓高官利用宗族关系联络杨烈,许愿安排团长或更高的职务,企图引诱他脱离革命,被杨烈严词拒绝。

1946年春,在越南活动的中共爱店特支书记林中为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派丘冰以学生军老战友的关系,前往贵县找到中共横县县委书记杨烈。杨烈听取丘冰的汇报和请求后,从全省工作的大局出发,以省工委特派员的身份,于4月间专程赴越南北江会见林中,决定整合桂越边境各自活动的中共地方党组织,组建中共桂越边临时工委,指定林中为书记,邓心洋、梁游、莫一凡为委员,统一领导桂越边境广西地下党以及越南华侨的工作,使抗战以来左江地区中共地方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事后,杨烈将相关情况向省工委书记钱兴汇报,得到钱兴赞同。

1948年2月,杨烈率第十九团主力转移,途经合浦县白石水时,联系上中共钦廉四属特派员陈华。鉴于困难时期杨烈离开桂中南,会给整个地区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陈华要求杨烈尽快返回横县,部队由刘一桢带领东去雷州半岛。杨烈欣然接受,不顾个人安危,仅带一名警卫员返回暂时处于革命低潮的横北游击区,以高昂的革命热情,领导开创桂中南地区武装斗争新局面。

杨烈擅长发现、培养人才,为革命事业大胆起用干部。在学生军期间,他多次找积极分子谈心谈话,先后介绍进步青年阳雄飞、吴赞之等人入党,吴赞之入党后即任广西学生军团第七中队党支部书记。1943年夏,杨烈写信给融县党组织负责人梁林,将在该县潭头乡北山村避难、失去党组织联系的莫一凡调往中越边境的平孟山区,随后为莫一凡重新办理入党手续,介绍其进入越南北方,支援越南革命。陈清源,原广西学生军团第五中队党支部书记,“一·一五”事件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河池、贵阳、百色等地漂泊,1945年3月回到横县家乡,在黎德钧家和杨烈重逢。经过党组织审查合格后,杨烈为他恢复组织关系,吸收参加横县党的领导工作,从此一起并肩战斗,同甘苦、共患难。解放战争期间,阳雄飞、吴赞之、莫一凡、陈清源分别成长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副政委、桂东人民解放总队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左江支队司令员、第八支队副政委,是广西各地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1995年,陈清源在《风雨同舟忆亲人——与杨烈共同战斗的日子》一文中写道:“回顾与杨烈共同战斗的日子,心情无比激动。杨烈离开我们已3年了,但他的思想作风、他的革命精神、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我衷心地怀念他。”

左江支队司令员莫一凡。


杨烈注重调研,善于指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为有效指导当前和今后工作,他结合桂中南敌我斗争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富有远见的“挖塘养鱼”斗争策略,先后在党的会议上作《关于横县武装斗争的总结与计划的报告》《关于“武工队”问题学习报告提纲》《我们当前的任务》《怎样进行大搞》等工作报告。解放后在百色地委工作期间,他时常将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文章在《右江日报》发表。他作工作报告,或撰写文章,均自己整理和执笔,从来不用他人代劳,且每篇都言之有物,生动活泼,娓娓动人,颇有说服力,往往起到鼓舞人心、推进工作的效果。

杨烈关心他人,感情真挚。1947年夏,杨烈前往柳州联系一位化名“多贤”的战友,不料其已去世,他便匆匆赶回横县,筹备武装起义,因感念写成诗作《明月关山》,抒发对故友的深切怀念,表达对组织武装斗争的豪迈气概。

明月关山万里人,低徊往事恨更深。

多贤羽化空归去,月夜忙归战马鸣。

1949年春,梁超好由连队调任杨烈的警卫员。由于小时候家穷,梁超好念不起书,目不识丁,杨烈便在战斗间隙,辅导他读书识字,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同年7月22日,桂中南地工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林夏在永淳县田寮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其牺牲35周年之际,杨烈、屈友予(原中共永淳县工委书记)联名撰写《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战士是不朽的——纪念林夏同志》,深情缅怀林夏的生平事迹,称赞“他的英名将和巍峨的镇龙山恒古长存”!

杨烈严于律己,公而忘私。其妻子刘洁明出生于桂林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于1946年间结成革命伴侣。1949年4月1日,刘洁明在镇龙山东流麓突围战中负伤,行动不便。为了武工队和地工委机关人员迅速转移,杨烈在征求妻子意见后,决定将妻子就近隐藏。两天后,再派出人员寻找,安排治伤。同月,杨烈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到重伤,在乡间治疗一个月后,他不顾警卫员的劝告,带着尚未痊愈的伤腿投入新的战斗。在百色工作期间,他的职务多次变动,不论安排什么职务,他都任劳任怨,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

1981年秋,杨烈挥笔赋诗《七十有感》,其中诗句“几度春秋嘶战马,漫长岁月老黄牛”是他投身革命后数十年如一日,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不畏艰险,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


1982年1月,杨烈(前排左二)与柳北总队老战士在融安县亲切会见爱国民主人士莫伯贤遗孀黄秀莲(前排左三)。


1982年3月,原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区炜、黄嘉、杨烈、庄炎林、覃桂荣。


1983年4月,杨烈等老同志在龙州县中山公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合影。左起杨烈、钟夫翔、白恺、潘大琪、黎飞。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