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宝贝展现民族情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2021年11月5日,由柳州市档案馆、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图书馆、中共柳北区委统战部共同举办、市民宗委等有关单位大力支持的《珍贵历史档案见证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展览》开展,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至今,已经更换了两期展品,从不同的主题选材,讲述民族故事,展现民族情谊。
第一期的展品,主要以少数民族手工制品为主,反映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
| “八桂民族之花”铜鼓花樽(陶艺) 2007年, 钦州市委、市政府赠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太极泉陶艺。“八桂民族之花”铜鼓花樽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人物画家张达平先生创作。造形从广西著名文物铜鼓演变而成,图案由广西12个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族组成,表达了广西各民族心连心、团结一致的美好景象;配以花山岩画人物和壮锦作花边图案,篆刻“八桂民族之花”;线条刻画,铲底浮雕,器形准确大方,人物精致传神。此花樽古朴典雅,极具广西民族特色,寓意美好。 |
| 程阳风雨桥 三江侗族自治县赠柳州市程阳风雨桥模型。侗族称风雨桥为“福桥”“花桥”,把它视为母亲的象征,称之为“生命之桥”。1912年,三江程阳八寨居民自发组织人力,筹备资金,在林溪河上修建一座风雨桥,方便寨子居民出行。1924年,这座风雨桥正式建成。1982年2月,三江程阳风雨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梁采用简支托架方法,具有巧妙的力学原理。全桥为吊脚悬柱,不用铁钉,穿枋衔接,横直斜套,联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桥盖采用青瓦白戗,形成黑白相间的横线分割,十分协调,桥的东西台亭为歇山式,东西墩亭和中央亭为钻尖式和挺颐式,集侗族鼓楼3种基本造型于一身。亭檐上下均为飞角斗拱,脊面瓦顶设有古朴雕饰,使整座桥有飞龙腾空之状,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
| 铜鼓 河池市委、市政府赠柳州市的铜鼓。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广西河池是世界传世铜鼓之乡,河池沿红水河流域的地区至今保存着使用铜鼓的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 |
|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代,唐代《北史僚传》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明代,侗族的服饰技艺得到较大的发展,侗锦以构图精美、布局对称、图案多样、色彩淡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明人郭子章《黔记》中称赞“洞女肤妍工刺锦”。清代,侗锦工艺远近闻名,其中以贵州黎平产的侗锦品质最为优良。《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 |
| 桂北染缬艺术 通常称为“蜡画纹样工艺”染缬艺术,主要在龙胜、三江、融安、融水、金秀等地民族民间艺人中流传,它多取材于民族民间传说、原始图形、花草虫鱼和一些图腾图案,主要以黑、白为主,也有红、绿、兰多色,风格粗犷随意。其图案具有独特的文化含意,体现了桂北民族对幸福祥和生活的追求。 |
第二期的展品,展出的是侗乡艺术家马国斌老师的钢笔画作品。本次的主题取名“笔绘乡情”,是马国斌老师以乡村振兴、侗寨文化传播为创作理念,通过这些画作,带领大家梦回侗乡,感受三江春雪,邂逅古寨,描绘美丽乡村。
马国斌:广西三江人,号墨心,壮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侗乡钢笔画第一人、中国风雨桥钢笔画传承人、连续全国四届钢笔画大赛全国奖获得者。
《采茶系列》
《三江侗寨风景》
接下来,我们还将更换部分展品,主题为“石头记”。主要展示在与广西少数民族生活密不可分的红水河内,发现的奇石展品。这些天然去雕饰的石头,通过人民群众的想象力,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寓意。敬请期待……
部分展品预告
《早春》
《贝壳》
|
多种多样的宝贝展现民族情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2021年11月5日,由柳州市档案馆、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图书馆、中共柳北区委统战部共同举办、市民宗委等有关单位大力支持的《珍贵历史档案见证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展览》开展,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至今,已经更换了两期展品,从不同的主题选材,讲述民族故事,展现民族情谊。
第一期的展品,主要以少数民族手工制品为主,反映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元素。
| “八桂民族之花”铜鼓花樽(陶艺) 2007年, 钦州市委、市政府赠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太极泉陶艺。“八桂民族之花”铜鼓花樽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人物画家张达平先生创作。造形从广西著名文物铜鼓演变而成,图案由广西12个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族组成,表达了广西各民族心连心、团结一致的美好景象;配以花山岩画人物和壮锦作花边图案,篆刻“八桂民族之花”;线条刻画,铲底浮雕,器形准确大方,人物精致传神。此花樽古朴典雅,极具广西民族特色,寓意美好。 |
| 程阳风雨桥 三江侗族自治县赠柳州市程阳风雨桥模型。侗族称风雨桥为“福桥”“花桥”,把它视为母亲的象征,称之为“生命之桥”。1912年,三江程阳八寨居民自发组织人力,筹备资金,在林溪河上修建一座风雨桥,方便寨子居民出行。1924年,这座风雨桥正式建成。1982年2月,三江程阳风雨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梁采用简支托架方法,具有巧妙的力学原理。全桥为吊脚悬柱,不用铁钉,穿枋衔接,横直斜套,联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桥盖采用青瓦白戗,形成黑白相间的横线分割,十分协调,桥的东西台亭为歇山式,东西墩亭和中央亭为钻尖式和挺颐式,集侗族鼓楼3种基本造型于一身。亭檐上下均为飞角斗拱,脊面瓦顶设有古朴雕饰,使整座桥有飞龙腾空之状,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
| 铜鼓 河池市委、市政府赠柳州市的铜鼓。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广西河池是世界传世铜鼓之乡,河池沿红水河流域的地区至今保存着使用铜鼓的习俗,成为铜鼓文化绵延千古的“活化石”。 |
|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代,唐代《北史僚传》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明代,侗族的服饰技艺得到较大的发展,侗锦以构图精美、布局对称、图案多样、色彩淡雅、工艺精巧、品质优良而著称。明人郭子章《黔记》中称赞“洞女肤妍工刺锦”。清代,侗锦工艺远近闻名,其中以贵州黎平产的侗锦品质最为优良。《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 |
| 桂北染缬艺术 通常称为“蜡画纹样工艺”染缬艺术,主要在龙胜、三江、融安、融水、金秀等地民族民间艺人中流传,它多取材于民族民间传说、原始图形、花草虫鱼和一些图腾图案,主要以黑、白为主,也有红、绿、兰多色,风格粗犷随意。其图案具有独特的文化含意,体现了桂北民族对幸福祥和生活的追求。 |
第二期的展品,展出的是侗乡艺术家马国斌老师的钢笔画作品。本次的主题取名“笔绘乡情”,是马国斌老师以乡村振兴、侗寨文化传播为创作理念,通过这些画作,带领大家梦回侗乡,感受三江春雪,邂逅古寨,描绘美丽乡村。
马国斌:广西三江人,号墨心,壮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侗乡钢笔画第一人、中国风雨桥钢笔画传承人、连续全国四届钢笔画大赛全国奖获得者。
《采茶系列》
《三江侗寨风景》
接下来,我们还将更换部分展品,主题为“石头记”。主要展示在与广西少数民族生活密不可分的红水河内,发现的奇石展品。这些天然去雕饰的石头,通过人民群众的想象力,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寓意。敬请期待……
部分展品预告
《早春》
《贝壳》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