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等待破译的“密码”——鹿寨县中渡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四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7-05 08:3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陈粤 报道摄影

潘氏宗祠的广西山湾祠堂


中渡镇文史爱好者们齐聚一堂


中渡古镇文化生活很丰富,古戏台有戏看。每年的农历五月廿八日是民俗文化节,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讲起文化故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每个中渡人都能侃侃而谈,讲得绘声绘色。从中渡镇成立的民俗文化协会的背后,可以窥探到其文化底蕴。协会会长梁茂芳和广西山歌王罗李明能说会唱,在上篇的报道中,罗李明给记者卖了一个关子,讲了一副无人能对的上联。后来,他又讲了潘氏、郑氏的历史故事。


1 无人能对的上联

5月17日下午,中渡镇宣传、统战委员于元媛组织中渡镇文史爱好者们,聚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议室,接受记者采访。今年58岁的罗李明说,以前镇上有一个叫潘百海的员外,家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许多人家上门提亲。员外很烦恼,不知该选哪一家,于是决定7天后再答复。

有一天,员外来到洛容五码头,看到这个地方有响水河和富可江,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两条江、三个岸、一个渡口。于是,他触景生情,“一渡两江三起岸”闪入脑海。之后,员外遇到一个教书先生说起这件事。教书先生说,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是,员外把这上联贴在家门口,并说:“如果有人来提亲,对出下联即可结秦晋之好。如果没有人对得上,女儿的婚姻自由,父母不干涉。”结果,来提亲的人家没有人能对出下联。后来,员外把上联张贴到渡口,声称如果有人对出下联,可长期免费过渡。但还是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最后,员外把对出下联的奖励提高到十两银子及百两银子。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人对出下联。当然,如果哪位读者有兴趣不妨试一下,但奖励是没有了,银子更没有。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去了当年的渡口,看看“一渡两江三起岸”的历史场景,感触颇深。记者以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罗李明说,故事绝对是真实的。潘百海确有其人,且后继有人。潘百海的后人目前在外地打工,一时难联系上。据说还有一块石碑记载了相关故事。这个故事还未讲完,更让人惊奇的是,中渡大兆村潘家,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待记者去采访。


2 《潘氏族谱》的密码

5月17日下午,一个叫潘全明的村民,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议室深情地讲述其祖先的故事。

记者结合郑节余先生曾撰写潘族老谱的文章,对故事进行了如下梳理:

在中渡镇大兆村有潘族一脉,藏有一本传抄的《潘氏族谱》,族谱中有许多未解的“密码”。这本族谱传抄应该发生在清末,从书中可以了解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其先祖潘宝,字珠园,在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考中举人后,被选授为广西柳城县知县(但柳城县志对这一说法没有记载)。潘宝在柳城县当了十年知县,一直未得到重用,任期满后,在回原籍途中过中渡,因见其山清水秀,便与妻子商量,定居于中渡旧县村。

潘全明说,祖上还有一个叫潘国资的人比较有名。潘国资随明代将军王世科征战古田,立有战功。后奉旨进京擢用,后回中渡。这件事潘氏族谱与中渡古迹均有相同记载。

他们还有一个祖上叫潘世济,在明熹宗年代(1621年-1627年),以平民的身份上万言书直指逆贤乱政。从当时历史环境看,一个平头百姓竟敢上万言书指责魏忠贤,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另外,潘珠园的玄孙潘泓,为人智虑深远,望重乡闾,见市井荒凉,田园寥落,遂开郑白之渠,溉田十万;并建渡市,每市期公必至,平其物价,释其纷争。让民有新屋,埠有新船。后来,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做生意的人,纷至沓来。潘泓的主要贡献在于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渠六公里多;开建渡口市场,贷款给贫民做生意,倡导公平贸易,繁荣市场。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据史料记载,中渡镇大兆村有座古榕码头,明清时期是洛江的重要渡口,商贾来往,热闹非凡。

郑节余老师在文章中说,一些老族谱是与正史、地方志组成我国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一些被尘封的野史就隐藏在族谱中,里面不知有多少不为所知的“密码”等待破译。

当天,记者一行到潘氏宗祠的广西山湾祠堂参观,《功德碑记》:“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始祖季孙,姓源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是潘氏的发源地。”2007年,荥阳潘氏后裔,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给潘氏代表大会的召开发去贺电。

当看完潘家祠堂,同行的鹿寨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覃宣伟说,还有一个郑家丞相墓也值得一看。因为天色已晚,只好等第二天再去探秘。


3 郑家丞相墓?

第二天一早,5月18日上午,记者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梁茂芳、85岁的罗富忠老师以及中渡镇宣干吴慧娥等引领下,来到中渡镇福龙村社脚屯的郑革谋家。郑革谋在柳州做生意,听闻记者来采访,专程回到老家中渡。

鹿寨文史爱好者刘江平老师曾在文章中说:“2020年4月23日,英山中学退休教师罗富忠老师告诉我,中渡有个丞相墓。如果属实,那可是鹿寨县文史上的重要发现。”

那么,这个丞相墓是怎么来呢?难道中渡镇真的曾经出现过丞相?在郑革谋家落座后,其烧水泡茶招待记者。听闻记者是柳州日报社的,他即讲和郑燕军是朋友。郑燕军在柳州日报社工作时,曾与记者在一个部门。于是,记者拨通了郑燕军的电话,并与其聊天。

郑革谋及兄弟郑刚谋等人断断续续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丞相墓在大岭半山上,墓葬供奉的是他们这一支郑氏族人的始祖郑清之和肖氏婆太。每年,族人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各地郑氏裔孙会如期云集。

他们这一族迁徙路线是:浙江宁波-福建永定-广东梅州-广西桂林-再到现居地。目前中渡郑家一族系汉族客家人,广东嘉应州籍,至今仍保持着很多客家的风俗传统。

在中渡安居后,他们在清朝年间建了祠堂。

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掀起追根溯源热,他们走访很多的祠堂、古墓,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反复比对并加以考证,于2010年6月完成了本族系谱牒。明白其祖上可上溯至太始祖:郑桓公,延续2800多年。

郑氏族规家训三字经:孝父母、敬师长、宜兄弟、睦亲族、恤邻里、择郊游、重婚姻、正丧服、慎本业、习诗书、崇勤俭、重祀典。

祖训有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废为。

郑清之作为南宋丞相,与中渡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宋史·郑清之传》记载:“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

有一段故事:十一月丁酉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为没下雪而担忧。不久,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让人把雪捧到床前观看。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于是,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他被加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停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当时的南宋都城杭州与中渡镇可以说是相隔千山万水,郑清之墓怎么会在这里?

郑革谋的回答解了疑虑:真正的郑清之、肖氏婆太的墓不在这里,这里是灵位墓。客家人有个习俗,迁徙到哪里就将先人骨骸带到哪里,就近择地安葬。清朝,辗转来到中渡,建起了郑家祠堂(遗址在今中渡九龙市场后面)。后在中渡镇福龙村社脚屯附近的大岭山腰处将一块灵位牌葬于其中,新开堂号,曰“增福堂”。

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丞相墓”的故事真相。

从碑文上可知,此墓是郑清之肖氏婆太第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二十七世后裔,于公元1901年6月立的。

郑革谋还说,他的祖上郑宝书(郑鸿枢)当时在梧州很有威望,与李宗仁打过老同(结拜兄弟)。不过,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郑鸿枢的儿子郑刚谋介绍,其父平生胸怀广阔,热爱教育事业,曾于民国三十年代,赠送课桌椅三百套给英山基础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

此外,还有一个叫郑鸿益的族人曾被飞虎队录取,但准备送去美国学习时,抗战结束了。

采访回来的路上,记者想到“潘氏宗祠”门前的一副对联:“楼外宗亲遍及九洲昌百世,门中兄弟支分八桂旺千秋。”就在不远处,曾有一个叫潘文经的百岁老人,是著名的国画大师。在“潘氏宗祠”第一次修建时,他家经营一个“潘昌记”商号,生意不错,捐资不少。第二次修建时,他们祖孙三代都出了微薄之力。如今,中渡镇上“潘文经艺术馆”成为旅游文化胜地,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游人如织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等待破译的“密码”——鹿寨县中渡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四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7-05 08:3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陈粤 报道摄影

潘氏宗祠的广西山湾祠堂


中渡镇文史爱好者们齐聚一堂


中渡古镇文化生活很丰富,古戏台有戏看。每年的农历五月廿八日是民俗文化节,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讲起文化故事,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每个中渡人都能侃侃而谈,讲得绘声绘色。从中渡镇成立的民俗文化协会的背后,可以窥探到其文化底蕴。协会会长梁茂芳和广西山歌王罗李明能说会唱,在上篇的报道中,罗李明给记者卖了一个关子,讲了一副无人能对的上联。后来,他又讲了潘氏、郑氏的历史故事。


1 无人能对的上联

5月17日下午,中渡镇宣传、统战委员于元媛组织中渡镇文史爱好者们,聚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议室,接受记者采访。今年58岁的罗李明说,以前镇上有一个叫潘百海的员外,家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许多人家上门提亲。员外很烦恼,不知该选哪一家,于是决定7天后再答复。

有一天,员外来到洛容五码头,看到这个地方有响水河和富可江,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两条江、三个岸、一个渡口。于是,他触景生情,“一渡两江三起岸”闪入脑海。之后,员外遇到一个教书先生说起这件事。教书先生说,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是,员外把这上联贴在家门口,并说:“如果有人来提亲,对出下联即可结秦晋之好。如果没有人对得上,女儿的婚姻自由,父母不干涉。”结果,来提亲的人家没有人能对出下联。后来,员外把上联张贴到渡口,声称如果有人对出下联,可长期免费过渡。但还是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最后,员外把对出下联的奖励提高到十两银子及百两银子。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人对出下联。当然,如果哪位读者有兴趣不妨试一下,但奖励是没有了,银子更没有。

当天下午,记者一行去了当年的渡口,看看“一渡两江三起岸”的历史场景,感触颇深。记者以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罗李明说,故事绝对是真实的。潘百海确有其人,且后继有人。潘百海的后人目前在外地打工,一时难联系上。据说还有一块石碑记载了相关故事。这个故事还未讲完,更让人惊奇的是,中渡大兆村潘家,还有更精彩的故事等待记者去采访。


2 《潘氏族谱》的密码

5月17日下午,一个叫潘全明的村民,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议室深情地讲述其祖先的故事。

记者结合郑节余先生曾撰写潘族老谱的文章,对故事进行了如下梳理:

在中渡镇大兆村有潘族一脉,藏有一本传抄的《潘氏族谱》,族谱中有许多未解的“密码”。这本族谱传抄应该发生在清末,从书中可以了解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其先祖潘宝,字珠园,在原籍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考中举人后,被选授为广西柳城县知县(但柳城县志对这一说法没有记载)。潘宝在柳城县当了十年知县,一直未得到重用,任期满后,在回原籍途中过中渡,因见其山清水秀,便与妻子商量,定居于中渡旧县村。

潘全明说,祖上还有一个叫潘国资的人比较有名。潘国资随明代将军王世科征战古田,立有战功。后奉旨进京擢用,后回中渡。这件事潘氏族谱与中渡古迹均有相同记载。

他们还有一个祖上叫潘世济,在明熹宗年代(1621年-1627年),以平民的身份上万言书直指逆贤乱政。从当时历史环境看,一个平头百姓竟敢上万言书指责魏忠贤,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另外,潘珠园的玄孙潘泓,为人智虑深远,望重乡闾,见市井荒凉,田园寥落,遂开郑白之渠,溉田十万;并建渡市,每市期公必至,平其物价,释其纷争。让民有新屋,埠有新船。后来,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做生意的人,纷至沓来。潘泓的主要贡献在于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渠六公里多;开建渡口市场,贷款给贫民做生意,倡导公平贸易,繁荣市场。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据史料记载,中渡镇大兆村有座古榕码头,明清时期是洛江的重要渡口,商贾来往,热闹非凡。

郑节余老师在文章中说,一些老族谱是与正史、地方志组成我国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一些被尘封的野史就隐藏在族谱中,里面不知有多少不为所知的“密码”等待破译。

当天,记者一行到潘氏宗祠的广西山湾祠堂参观,《功德碑记》:“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始祖季孙,姓源荥阳。河南省荥阳市是潘氏的发源地。”2007年,荥阳潘氏后裔,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给潘氏代表大会的召开发去贺电。

当看完潘家祠堂,同行的鹿寨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覃宣伟说,还有一个郑家丞相墓也值得一看。因为天色已晚,只好等第二天再去探秘。


3 郑家丞相墓?

第二天一早,5月18日上午,记者在中渡镇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梁茂芳、85岁的罗富忠老师以及中渡镇宣干吴慧娥等引领下,来到中渡镇福龙村社脚屯的郑革谋家。郑革谋在柳州做生意,听闻记者来采访,专程回到老家中渡。

鹿寨文史爱好者刘江平老师曾在文章中说:“2020年4月23日,英山中学退休教师罗富忠老师告诉我,中渡有个丞相墓。如果属实,那可是鹿寨县文史上的重要发现。”

那么,这个丞相墓是怎么来呢?难道中渡镇真的曾经出现过丞相?在郑革谋家落座后,其烧水泡茶招待记者。听闻记者是柳州日报社的,他即讲和郑燕军是朋友。郑燕军在柳州日报社工作时,曾与记者在一个部门。于是,记者拨通了郑燕军的电话,并与其聊天。

郑革谋及兄弟郑刚谋等人断断续续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丞相墓在大岭半山上,墓葬供奉的是他们这一支郑氏族人的始祖郑清之和肖氏婆太。每年,族人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各地郑氏裔孙会如期云集。

他们这一族迁徙路线是:浙江宁波-福建永定-广东梅州-广西桂林-再到现居地。目前中渡郑家一族系汉族客家人,广东嘉应州籍,至今仍保持着很多客家的风俗传统。

在中渡安居后,他们在清朝年间建了祠堂。

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掀起追根溯源热,他们走访很多的祠堂、古墓,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反复比对并加以考证,于2010年6月完成了本族系谱牒。明白其祖上可上溯至太始祖:郑桓公,延续2800多年。

郑氏族规家训三字经:孝父母、敬师长、宜兄弟、睦亲族、恤邻里、择郊游、重婚姻、正丧服、慎本业、习诗书、崇勤俭、重祀典。

祖训有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废为。

郑清之作为南宋丞相,与中渡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宋史·郑清之传》记载:“嘉泰二年,入太学。十年,登进士第。”

有一段故事:十一月丁酉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为没下雪而担忧。不久,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让人把雪捧到床前观看。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于是,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任醴泉观使,他被加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停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当时的南宋都城杭州与中渡镇可以说是相隔千山万水,郑清之墓怎么会在这里?

郑革谋的回答解了疑虑:真正的郑清之、肖氏婆太的墓不在这里,这里是灵位墓。客家人有个习俗,迁徙到哪里就将先人骨骸带到哪里,就近择地安葬。清朝,辗转来到中渡,建起了郑家祠堂(遗址在今中渡九龙市场后面)。后在中渡镇福龙村社脚屯附近的大岭山腰处将一块灵位牌葬于其中,新开堂号,曰“增福堂”。

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丞相墓”的故事真相。

从碑文上可知,此墓是郑清之肖氏婆太第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二十七世后裔,于公元1901年6月立的。

郑革谋还说,他的祖上郑宝书(郑鸿枢)当时在梧州很有威望,与李宗仁打过老同(结拜兄弟)。不过,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郑鸿枢的儿子郑刚谋介绍,其父平生胸怀广阔,热爱教育事业,曾于民国三十年代,赠送课桌椅三百套给英山基础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

此外,还有一个叫郑鸿益的族人曾被飞虎队录取,但准备送去美国学习时,抗战结束了。

采访回来的路上,记者想到“潘氏宗祠”门前的一副对联:“楼外宗亲遍及九洲昌百世,门中兄弟支分八桂旺千秋。”就在不远处,曾有一个叫潘文经的百岁老人,是著名的国画大师。在“潘氏宗祠”第一次修建时,他家经营一个“潘昌记”商号,生意不错,捐资不少。第二次修建时,他们祖孙三代都出了微薄之力。如今,中渡镇上“潘文经艺术馆”成为旅游文化胜地,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吸引游人如织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