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来客——柳城县龙头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一
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
柳城县政协文史顾问叶其生
屋主巫文长
龙头镇全景图 本报通讯员 汤晓逵 摄
罗培元(资料照片)
6月24日上午,在柳城县龙头镇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一场党史学习教育课正在进行,该镇的党员干部正在接受一场理想与信念的洗礼。76岁的屋主巫文长老人也坐在人群中,格外认真。和其他人不同,对于巫文长来说,在从小生活长大的屋子里,听与这座屋子相关的历史,别有一番感触。
龙头镇的红色故事,和一个神秘的来客有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龙头镇的来历。
1龙头起源
柳城县政协文史顾问叶其生先生正在帮助龙头镇修镇志,6月24日下午,他在镇政府会议室告诉记者,自古以来龙头镇名称由来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因自然的地理形象得名:龙头街的西北边有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十二岭山脉,其山脉酷似一条口含龙珠、引颈戏水的巨龙。这样的地形是,右有长龙戏水(长龙指集镇西边十二岭绵延至和睦,宛如长龙);左有马拱拦江(马拱指马拱山)。老街至原龙头中心小学一带酷似龙头在融江戏水,口含龙珠。若是站在龙头东南方向的马拱山顶朝西看,那条呈南北走势的山岭确实像条龙。自北而南起伏蜿蜒的十二岭、冬瓜岭如龙身直抵融江河边,龙的脖颈处在广南昌屋背一带,这条张口饮水的长龙,上下颚也很分明,上颚在龙头中心小学的旧址,稍延出的下颚位于龙头老街的下街。而龙珠位于巫文长的老房处,当时的圩镇就建在这条龙的头部,故龙头街、龙头镇因而得名。
另一个说法是神话故事,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2百年老屋
蓝天、白云、青砖、黑瓦,墙上还挂着“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匾……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所在的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屋默默伫立。这几年,百年老屋原有的平静被打破,在龙头街上成为万千人膜拜的建筑。
巫文长回忆说,这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巫伯祥花了钱从一个叫粟利昌的人手中买下的。房子能够有今天的荣耀,和一个叫邓程章的亲戚有关。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演变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明明是巫家的房子,后来为何会成为柳州日报柳城分社?
原来,77年前,这里曾作为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党支部和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的据点,让党和前线的声音传到黎明前的柳州。
走进老屋,仿佛也走进了一段历史中。“以前不止这一间,后面这一片菜地也全部都是房子,好几亩宽,门口还有炮楼。”党史学习教育课结束后,巫文长带着记者一边走一边介绍,看着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屋子,巫文长的思绪飘散开来。
巫文长说:“听长辈们讲,一个名叫邓程章的亲戚思想很进步,当时柳州日报社转移过程中,需要一个地方开展工作,他就说服我的阿公和阿奶,推荐了我们家。”巫文长介绍,据他猜测,柳州日报社选中他家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该处远离老街,来往人员少,安全性高;其二是由于房间多,有场地可以印刷报纸;其三,该处房屋有炮楼、枪眼等,是一个便于开展战斗的场所。
“听长辈说,柳州日报社的人在这里从1945年2月19日待到了7月一直坚持开展工作,后来才撤走。”巫文长介绍,虽然柳州日报社的人离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影响仍在,家里一些亲戚成为进步青年,积极参加活动,当然这都是后话。
时光流逝,这座老屋的样貌在岁月的荡涤下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些屋子成了菜地,以前的炮楼也被拆了,但幸运的是,曾用来印刷《柳州日报》的房间得以完整保留了下来。
2012年12月10日这里被柳城县文化和体育局公布成为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这里成为柳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这里现在不仅是我的祖屋,更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巫文长表示,退休后,作为龙头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的一员,他带着一批批龙头中心小学的孩子来此参观,给他们讲述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不速之客
2019年6月17日,一个姓韦的朋友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要到报社拜访。当时,记者很纳闷,因为,记者和他并没有什么交情,只不过是在2019年4月29日在龙头镇采访时认识,他当时的职务是龙头镇党委书记,只不过是一面之交罢了。
这个来客有点神秘,他来做什么呢?
不久后,他果然来了,还带来了一沓图纸。而这沓图纸更为夸张,是一张张打造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的规划图,造价400多万元。
他来,名义上是来请教,实际上是来要赞助的。
柳州日报社党委为他干事业的担当精神所感动,尽了微薄之力相助。韦邦安同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打造成第三批柳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0年12月),如今,这里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参观者。
2022年6月24日上午,记者坐在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的展览厅中给龙头镇党员干部上党课时,突然想到另一个神秘的来客,如果没有他,估计也不会有龙头镇这一段红色历史了。
这个人,叫罗培元,和龙头镇现任的党委书记有同样特点,有一种担当实干的精神。
时光回到1942年6月,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罗培元突然接到一封柳州的神秘电报,内容是邀请他到柳州日报社任编辑主任。邀请人是他的久不见面的陆川老乡、柳州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林继茂,但这张报纸却是国民党主办的。经中山大学地下党组织同意,罗培元踏上到柳州参加革命的艰难历程。
罗培元的到来,像一个神秘的来客,掀开了柳州地下党组织斗争新篇章。
其实,当时中大地下党组织不知道,他们的上级粤北省委因“南委事件”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重要领导人相继被捕。
当罗培元到柳州后,广西地下党组织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但罗培元却安然无恙,由于他的组织关系不在广西,故而没有受到影响。
一时间,阴霾密布,狂风暴雨。
罗培元曾在自述中说,初到柳州的四个多月中,人生地不熟,没有组织关系,时局又逆转,处境很困难。急切等待广东党组织的指示。然而,经过漫长的等待,直到冬天来临后,广东方面才派来代表传达指令,告知组织关系无法转来,今后暂停组织活动。可以按照党的白区工作方针隐蔽下来,等待时机。如果他按照要求隐蔽,不开展任何活动都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个有担当的党员来说,不作为是一件痛苦的事。
其实,危险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
顽固派早早地就盯上罗培元,有时暗中跟踪,有时明里检查,查他写的文章、编的稿子中有没有进步言论,有没有新华体的痕迹。聪明的罗培元做事谨慎,没有授人以柄。加上他会走上层路线、做统战工作,一时间,顽固派拿他没有办法。
桂林“七九”事件后,原柳州日报社的地下党员大多撤离了,党组织机构随之解散。
形势严峻,稍有闪失便可能陷入险境。
1943年元月,地下党员林继茂被捕后自首。当时罗培元很痛苦,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不知何去何从,既无上级可请示,又无同志可商量。值得庆幸的是,林继茂没有供出他,可能是他的组织关系不在柳州的缘故,让罗培元有惊无险。
罗培元和坚持下来的其他党员,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展革命工作,完全靠自觉、靠担当。由于罗培元工作业绩出色,得到当局的认可,后来担任柳州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经过艰难的努力,把险些失去的革命舆论阵地又暗中夺回来了。
1944年秋,日军进逼柳州,撤离是那时最好的选择。但撤离后怎么办,都需要上级指示。此时,罗培元等人与组织失去联系已久,像一个孤独的游子,不知去向谁诉说?尽管如此,罗培元却发扬担当精神大胆决定,去桂北农村开展敌后抗日,不但拿笔,还要拿枪。这时,他凭直觉和经验,找到第四战区长官部秘书左洪涛求助。在左洪涛的指点下,找到桂林文化支部的司马文森,后又联系上融县地下党员陶保恒等人,成立桂北临时工委,根据工委决定成立柳州日报特支,并随后开展抗日宣传及武装斗争。
但这和龙头镇有什么关系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
神秘的来客——柳城县龙头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一
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
柳城县政协文史顾问叶其生
屋主巫文长
龙头镇全景图 本报通讯员 汤晓逵 摄
罗培元(资料照片)
6月24日上午,在柳城县龙头镇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一场党史学习教育课正在进行,该镇的党员干部正在接受一场理想与信念的洗礼。76岁的屋主巫文长老人也坐在人群中,格外认真。和其他人不同,对于巫文长来说,在从小生活长大的屋子里,听与这座屋子相关的历史,别有一番感触。
龙头镇的红色故事,和一个神秘的来客有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龙头镇的来历。
1龙头起源
柳城县政协文史顾问叶其生先生正在帮助龙头镇修镇志,6月24日下午,他在镇政府会议室告诉记者,自古以来龙头镇名称由来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因自然的地理形象得名:龙头街的西北边有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十二岭山脉,其山脉酷似一条口含龙珠、引颈戏水的巨龙。这样的地形是,右有长龙戏水(长龙指集镇西边十二岭绵延至和睦,宛如长龙);左有马拱拦江(马拱指马拱山)。老街至原龙头中心小学一带酷似龙头在融江戏水,口含龙珠。若是站在龙头东南方向的马拱山顶朝西看,那条呈南北走势的山岭确实像条龙。自北而南起伏蜿蜒的十二岭、冬瓜岭如龙身直抵融江河边,龙的脖颈处在广南昌屋背一带,这条张口饮水的长龙,上下颚也很分明,上颚在龙头中心小学的旧址,稍延出的下颚位于龙头老街的下街。而龙珠位于巫文长的老房处,当时的圩镇就建在这条龙的头部,故龙头街、龙头镇因而得名。
另一个说法是神话故事,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2百年老屋
蓝天、白云、青砖、黑瓦,墙上还挂着“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匾……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所在的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屋默默伫立。这几年,百年老屋原有的平静被打破,在龙头街上成为万千人膜拜的建筑。
巫文长回忆说,这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巫伯祥花了钱从一个叫粟利昌的人手中买下的。房子能够有今天的荣耀,和一个叫邓程章的亲戚有关。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演变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明明是巫家的房子,后来为何会成为柳州日报柳城分社?
原来,77年前,这里曾作为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党支部和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的据点,让党和前线的声音传到黎明前的柳州。
走进老屋,仿佛也走进了一段历史中。“以前不止这一间,后面这一片菜地也全部都是房子,好几亩宽,门口还有炮楼。”党史学习教育课结束后,巫文长带着记者一边走一边介绍,看着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屋子,巫文长的思绪飘散开来。
巫文长说:“听长辈们讲,一个名叫邓程章的亲戚思想很进步,当时柳州日报社转移过程中,需要一个地方开展工作,他就说服我的阿公和阿奶,推荐了我们家。”巫文长介绍,据他猜测,柳州日报社选中他家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该处远离老街,来往人员少,安全性高;其二是由于房间多,有场地可以印刷报纸;其三,该处房屋有炮楼、枪眼等,是一个便于开展战斗的场所。
“听长辈说,柳州日报社的人在这里从1945年2月19日待到了7月一直坚持开展工作,后来才撤走。”巫文长介绍,虽然柳州日报社的人离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影响仍在,家里一些亲戚成为进步青年,积极参加活动,当然这都是后话。
时光流逝,这座老屋的样貌在岁月的荡涤下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些屋子成了菜地,以前的炮楼也被拆了,但幸运的是,曾用来印刷《柳州日报》的房间得以完整保留了下来。
2012年12月10日这里被柳城县文化和体育局公布成为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这里成为柳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这里现在不仅是我的祖屋,更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巫文长表示,退休后,作为龙头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的一员,他带着一批批龙头中心小学的孩子来此参观,给他们讲述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不速之客
2019年6月17日,一个姓韦的朋友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要到报社拜访。当时,记者很纳闷,因为,记者和他并没有什么交情,只不过是在2019年4月29日在龙头镇采访时认识,他当时的职务是龙头镇党委书记,只不过是一面之交罢了。
这个来客有点神秘,他来做什么呢?
不久后,他果然来了,还带来了一沓图纸。而这沓图纸更为夸张,是一张张打造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的规划图,造价400多万元。
他来,名义上是来请教,实际上是来要赞助的。
柳州日报社党委为他干事业的担当精神所感动,尽了微薄之力相助。韦邦安同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打造成第三批柳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0年12月),如今,这里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参观者。
2022年6月24日上午,记者坐在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的展览厅中给龙头镇党员干部上党课时,突然想到另一个神秘的来客,如果没有他,估计也不会有龙头镇这一段红色历史了。
这个人,叫罗培元,和龙头镇现任的党委书记有同样特点,有一种担当实干的精神。
时光回到1942年6月,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罗培元突然接到一封柳州的神秘电报,内容是邀请他到柳州日报社任编辑主任。邀请人是他的久不见面的陆川老乡、柳州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林继茂,但这张报纸却是国民党主办的。经中山大学地下党组织同意,罗培元踏上到柳州参加革命的艰难历程。
罗培元的到来,像一个神秘的来客,掀开了柳州地下党组织斗争新篇章。
其实,当时中大地下党组织不知道,他们的上级粤北省委因“南委事件”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重要领导人相继被捕。
当罗培元到柳州后,广西地下党组织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但罗培元却安然无恙,由于他的组织关系不在广西,故而没有受到影响。
一时间,阴霾密布,狂风暴雨。
罗培元曾在自述中说,初到柳州的四个多月中,人生地不熟,没有组织关系,时局又逆转,处境很困难。急切等待广东党组织的指示。然而,经过漫长的等待,直到冬天来临后,广东方面才派来代表传达指令,告知组织关系无法转来,今后暂停组织活动。可以按照党的白区工作方针隐蔽下来,等待时机。如果他按照要求隐蔽,不开展任何活动都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个有担当的党员来说,不作为是一件痛苦的事。
其实,危险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
顽固派早早地就盯上罗培元,有时暗中跟踪,有时明里检查,查他写的文章、编的稿子中有没有进步言论,有没有新华体的痕迹。聪明的罗培元做事谨慎,没有授人以柄。加上他会走上层路线、做统战工作,一时间,顽固派拿他没有办法。
桂林“七九”事件后,原柳州日报社的地下党员大多撤离了,党组织机构随之解散。
形势严峻,稍有闪失便可能陷入险境。
1943年元月,地下党员林继茂被捕后自首。当时罗培元很痛苦,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不知何去何从,既无上级可请示,又无同志可商量。值得庆幸的是,林继茂没有供出他,可能是他的组织关系不在柳州的缘故,让罗培元有惊无险。
罗培元和坚持下来的其他党员,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展革命工作,完全靠自觉、靠担当。由于罗培元工作业绩出色,得到当局的认可,后来担任柳州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经过艰难的努力,把险些失去的革命舆论阵地又暗中夺回来了。
1944年秋,日军进逼柳州,撤离是那时最好的选择。但撤离后怎么办,都需要上级指示。此时,罗培元等人与组织失去联系已久,像一个孤独的游子,不知去向谁诉说?尽管如此,罗培元却发扬担当精神大胆决定,去桂北农村开展敌后抗日,不但拿笔,还要拿枪。这时,他凭直觉和经验,找到第四战区长官部秘书左洪涛求助。在左洪涛的指点下,找到桂林文化支部的司马文森,后又联系上融县地下党员陶保恒等人,成立桂北临时工委,根据工委决定成立柳州日报特支,并随后开展抗日宣传及武装斗争。
但这和龙头镇有什么关系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