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泣血的家书——柳城县龙头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7-14 08:5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文鑫豪


陈光烈士纪念塔


陈光


上篇讲到柳州日报特支的事,那么是如何与龙头镇扯上关系的呢?旧址的屋主巫文长说到他家一个名叫邓程章的亲戚,正是通过这个关系进行联系的。其实邓程章也是柳州日报社地下党员。邓程章1945年1月至9月任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大埔办事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的妻子于钿1945年3月至9月任柳城分社大埔办事处工作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

柳州日报特支在龙头镇(乡)战斗期间,有一个叫陈扬的记者,他的一封泣血的家书感人至深,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重读革命前辈的家书,再一次重温崇高和伟大。抚今追昔,凭吊英烈。


1打击日寇

柳州党史专家黄惠兰介绍:柳州日报特支建立后,成立五个党支部,其中柳城县分社支部负责人为何家英,党员有余明(余炳享)、侯信、梁一帆、邓程章、于钿等人。还成立了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

革命前辈何家英曾撰文回忆:特支是在罗城龙岸成立的,组织派他到融县和柳城筹备出版报纸。他从龙岸出发,先到古砦乡,没出几天报纸,日寇就围攻古砦乡,他们撤出来了。后来,再到了龙头乡。这个时候,进步人士陈如平当上柳城县长(原来是龙城中学校长),倾向革命,更重要的是,县长秘书覃景秀和柳城民团副司令张镇道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所以,工作起来很方便。陈如平从来不问报社这边有多少人,报200人就发200人的粮饷,报300人就发300人的粮饷。其实,陈如平知道,多要的粮食有些给报社警卫队,有些用作党的活动经费。对一些反动的乡长,只要报社提出撤换,立马换人。比如,原龙头乡的乡长不支持革命活动,报社立即提出换人。陈如平问:“你们讲哪个行?”报社提出当时只有22岁的杨大珍行,陈如平立马提拔杨大珍当乡长。

《柳州日报》成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红色媒体,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抗战期间的《柳州日报》刊登大量抗日救国的新闻、评论、诗歌、漫画、小说、版画等,众多文化名家和进步人士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这张报纸成为抗战后方的当红媒体,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比如,在龙头期间,报社的手摇收报机,每天由阿红姑娘收新华社播发的电讯,交给编辑部刻印出报。当时的《柳州日报》还报道各地战场打击日军的情况,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

警卫队有人有枪,曾在融江河畔袭击日军。警卫队曾驻扎龙头圩边及蒙村,队里组织队员到圩上和村上访贫问苦,帮助农民春耕生产。晚上,罗培元给队员讲阶级斗争史,警卫队的政治指导员陈扬讲政治形势及军事武装斗争知识。男队员负责站岗放哨,没有钟表,便点燃两支香来计算站一班岗的时间;女队员到村上办识字班组织妇女儿童识字,唱抗日歌曲,还在谷坪上上演《朱大嫂送鸡蛋》,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4月,警卫队选派了20多名队员对骚扰龙头附近村庄的日寇进行打击,使附近村庄百姓免遭浩劫。

如今,柳州日报警卫队打击日寇的故事仍在龙头镇传唱,特别是警卫队政治指导员陈扬的家书,让人洒下悲痛之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未写完的信

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翻开《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当读到在龙头镇战斗过的陈扬(又名陈光)的红色家书内容时,能读到的不只是战火纷飞年代的记忆和心灵的碰撞,更多的是先烈们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时光回到1949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桂林,然而,却一直找不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根据上级指示,解放军与陈光的联络暗号是“独秀峰”,但“独秀峰”始终不露面。他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过了许多天,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但却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

陈光原名陈益昌、陈扬,出生于1918年,广东梅县人。年少时,父亲惨死于资本家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陈安也被敌人杀害,他立志要继承姐姐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被迫辍学回到家乡南口任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1942年“南委事件”后,陈光撤离梅县,次年转移到广西。最初,在融县长安中学教书,后又转到四维中学。1944年9月,陈光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中,他镇定自若,没有暴露身份,后经组织多方营救,得以取保出狱。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陈光在柳州日报工作,后任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的柳州日报警卫队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安排陈光到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任教务主任,后转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他在龙城中学参与成立中共柳州特别支部,并担任特支书记。1947年8月,陈光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桂林特派员,1949年1月,任桂林市城工委书记。

1949年10月5日,陈光外出开展工作,遭叛徒出卖,在象鼻山苗圃取材料时被捕。在狱中,尽管陈光遭受酷刑拷问,血染破衣,多次昏厥。但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1月11日下午,陈光被扣颈反绑,英勇就义,年仅31岁,此时离桂林解放仅差11 天。

陈光用了几年时间写一封家书,却一直没有写完,直到牺牲那一天。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47年,离家几年在外革命的陈光久没有接到家信了,十分想念母亲。那天他突然接到来信,如获至宝,急忙打开一看,信中说:“儿呀——你离家,从不寄钱回来,如今生活越来越困难,眼下就要断米下锅,若再不寄钱回来,我和小妹就要做叫花子了!”陈光读到这里泪流满面,在广东梅县乡下的白发老母憔悴的容颜浮现眼前。母亲挑起生活重担,把他们几兄妹拉扯成人。如今,陈光成家立业了,本来可以挣钱赡养母亲,但为了党的工作,奔走四方,无法照顾母亲。

当时,陈光的月工资是125斤糙米。在龙中工作时,工资较高,除留下一点生活费外,全都交了党费。他在游击区打游击时,更加“寒酸”,日常用的牙膏牙刷都没有,一块土白布,洗脸、洗澡、刷牙三个项目通用。其实,陈光手头保管有大笔党的经费(有党员交的党费、党员献产、做生意的资金),但是陈光却分文不乱花。在龙中工作时,因不分昼夜,积劳成疾,他染上肺结核病。但他不动用一分钱公款来改善生活。在桂林做地下工作,他扮演的是布匹店的老板,为了不引起别人怀疑,久不久买点鸡肉挂在门口做样子,暗中却把煮好的鸡肉送给养伤的同志吃,而他们夫妻二人总是关门起来以红薯充饥,过着贫苦的生活。

读着母亲的来信,陈光心中充满内疚。想到天下所有穷苦人,陈光手中的信更是难以放下。深夜,陈光在油灯下给母亲回信:“母亲大人,儿子离开你老人家,为的是给穷苦人做事,使穷人能够过好日子。如今身边确无分文,实在无法寄钱回家。儿子不孝,敬请母亲大人原谅!”写到这里,手一软,松了笔,再也写不下去了。后来,这封家信,始终没有写完寄出。

如今,这封没有写完的信,永远留存在中共党史中,留存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其实,在龙头镇,还有一个叫刘申的人,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参加柳北游击队,他们被誉为“一门三壮士”。请关注后续报道。

(本栏目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泣血的家书——柳城县龙头镇历史文化故事探秘之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7-14 08:5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文鑫豪


陈光烈士纪念塔


陈光


上篇讲到柳州日报特支的事,那么是如何与龙头镇扯上关系的呢?旧址的屋主巫文长说到他家一个名叫邓程章的亲戚,正是通过这个关系进行联系的。其实邓程章也是柳州日报社地下党员。邓程章1945年1月至9月任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大埔办事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任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的妻子于钿1945年3月至9月任柳城分社大埔办事处工作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

柳州日报特支在龙头镇(乡)战斗期间,有一个叫陈扬的记者,他的一封泣血的家书感人至深,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重读革命前辈的家书,再一次重温崇高和伟大。抚今追昔,凭吊英烈。


1打击日寇

柳州党史专家黄惠兰介绍:柳州日报特支建立后,成立五个党支部,其中柳城县分社支部负责人为何家英,党员有余明(余炳享)、侯信、梁一帆、邓程章、于钿等人。还成立了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

革命前辈何家英曾撰文回忆:特支是在罗城龙岸成立的,组织派他到融县和柳城筹备出版报纸。他从龙岸出发,先到古砦乡,没出几天报纸,日寇就围攻古砦乡,他们撤出来了。后来,再到了龙头乡。这个时候,进步人士陈如平当上柳城县长(原来是龙城中学校长),倾向革命,更重要的是,县长秘书覃景秀和柳城民团副司令张镇道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所以,工作起来很方便。陈如平从来不问报社这边有多少人,报200人就发200人的粮饷,报300人就发300人的粮饷。其实,陈如平知道,多要的粮食有些给报社警卫队,有些用作党的活动经费。对一些反动的乡长,只要报社提出撤换,立马换人。比如,原龙头乡的乡长不支持革命活动,报社立即提出换人。陈如平问:“你们讲哪个行?”报社提出当时只有22岁的杨大珍行,陈如平立马提拔杨大珍当乡长。

《柳州日报》成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红色媒体,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抗战期间的《柳州日报》刊登大量抗日救国的新闻、评论、诗歌、漫画、小说、版画等,众多文化名家和进步人士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这张报纸成为抗战后方的当红媒体,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比如,在龙头期间,报社的手摇收报机,每天由阿红姑娘收新华社播发的电讯,交给编辑部刻印出报。当时的《柳州日报》还报道各地战场打击日军的情况,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

警卫队有人有枪,曾在融江河畔袭击日军。警卫队曾驻扎龙头圩边及蒙村,队里组织队员到圩上和村上访贫问苦,帮助农民春耕生产。晚上,罗培元给队员讲阶级斗争史,警卫队的政治指导员陈扬讲政治形势及军事武装斗争知识。男队员负责站岗放哨,没有钟表,便点燃两支香来计算站一班岗的时间;女队员到村上办识字班组织妇女儿童识字,唱抗日歌曲,还在谷坪上上演《朱大嫂送鸡蛋》,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4月,警卫队选派了20多名队员对骚扰龙头附近村庄的日寇进行打击,使附近村庄百姓免遭浩劫。

如今,柳州日报警卫队打击日寇的故事仍在龙头镇传唱,特别是警卫队政治指导员陈扬的家书,让人洒下悲痛之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未写完的信

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翻开《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当读到在龙头镇战斗过的陈扬(又名陈光)的红色家书内容时,能读到的不只是战火纷飞年代的记忆和心灵的碰撞,更多的是先烈们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时光回到1949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桂林,然而,却一直找不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根据上级指示,解放军与陈光的联络暗号是“独秀峰”,但“独秀峰”始终不露面。他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过了许多天,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但却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

陈光原名陈益昌、陈扬,出生于1918年,广东梅县人。年少时,父亲惨死于资本家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陈安也被敌人杀害,他立志要继承姐姐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被迫辍学回到家乡南口任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1942年“南委事件”后,陈光撤离梅县,次年转移到广西。最初,在融县长安中学教书,后又转到四维中学。1944年9月,陈光被国民党逮捕,在监狱中,他镇定自若,没有暴露身份,后经组织多方营救,得以取保出狱。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陈光在柳州日报工作,后任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的柳州日报警卫队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安排陈光到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任教务主任,后转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他在龙城中学参与成立中共柳州特别支部,并担任特支书记。1947年8月,陈光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桂林特派员,1949年1月,任桂林市城工委书记。

1949年10月5日,陈光外出开展工作,遭叛徒出卖,在象鼻山苗圃取材料时被捕。在狱中,尽管陈光遭受酷刑拷问,血染破衣,多次昏厥。但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1月11日下午,陈光被扣颈反绑,英勇就义,年仅31岁,此时离桂林解放仅差11 天。

陈光用了几年时间写一封家书,却一直没有写完,直到牺牲那一天。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47年,离家几年在外革命的陈光久没有接到家信了,十分想念母亲。那天他突然接到来信,如获至宝,急忙打开一看,信中说:“儿呀——你离家,从不寄钱回来,如今生活越来越困难,眼下就要断米下锅,若再不寄钱回来,我和小妹就要做叫花子了!”陈光读到这里泪流满面,在广东梅县乡下的白发老母憔悴的容颜浮现眼前。母亲挑起生活重担,把他们几兄妹拉扯成人。如今,陈光成家立业了,本来可以挣钱赡养母亲,但为了党的工作,奔走四方,无法照顾母亲。

当时,陈光的月工资是125斤糙米。在龙中工作时,工资较高,除留下一点生活费外,全都交了党费。他在游击区打游击时,更加“寒酸”,日常用的牙膏牙刷都没有,一块土白布,洗脸、洗澡、刷牙三个项目通用。其实,陈光手头保管有大笔党的经费(有党员交的党费、党员献产、做生意的资金),但是陈光却分文不乱花。在龙中工作时,因不分昼夜,积劳成疾,他染上肺结核病。但他不动用一分钱公款来改善生活。在桂林做地下工作,他扮演的是布匹店的老板,为了不引起别人怀疑,久不久买点鸡肉挂在门口做样子,暗中却把煮好的鸡肉送给养伤的同志吃,而他们夫妻二人总是关门起来以红薯充饥,过着贫苦的生活。

读着母亲的来信,陈光心中充满内疚。想到天下所有穷苦人,陈光手中的信更是难以放下。深夜,陈光在油灯下给母亲回信:“母亲大人,儿子离开你老人家,为的是给穷苦人做事,使穷人能够过好日子。如今身边确无分文,实在无法寄钱回家。儿子不孝,敬请母亲大人原谅!”写到这里,手一软,松了笔,再也写不下去了。后来,这封家信,始终没有写完寄出。

如今,这封没有写完的信,永远留存在中共党史中,留存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其实,在龙头镇,还有一个叫刘申的人,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参加柳北游击队,他们被誉为“一门三壮士”。请关注后续报道。

(本栏目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