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业务专题

专题专栏

家庭档案新旧两本证里传唱的车路变迁曲

  发布日期: 2018-06-05 15:21    |  作者: 融安县档案局 覃爱媛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

 

家庭档案新旧两本证里传唱的车路变迁曲

广西融安县档案局   覃爱媛

 

一本红色的自行车证,一本绿色的小车行驶证,并排在一起看似简简单单的红与绿两个小本子,中间跨越的距离却将近四十年,传唱着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变化的车与路之变迁曲。

2018年又一年“6.9”国际档案日即将来临之际,看到档案日主题“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家中档案资料袋里一个已经有些年头的“小红本”——八十年代初期的自行车证。

作为普通人,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者还是有区别的,更别说家庭档案这个档案工作的创新延伸了。但父亲生前是个例外,家里的证件、书信等等总是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分好装在各个袋子里。虽不规范,但也算是家庭档案的雏形了。正因为这样,家里的一些老旧东西才能保存下来。

那本自行车证如今就放在我的小车资料袋里,因为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豪车”的见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路和车之巨大变迁的见证。把鲜红的自行车证和绿色小车行驶证并排放在一起,记忆的闸门像潮水涌来。

八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离县城约5公里的一条省道边上。说是省道,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是一条石渣路。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除了不多的长途中巴外,最多的车子就是生产队拉肥料拉甘蔗的拖拉机,偶而飞驰而过漆得墨绿的部队大卡车感觉是最豪华最好的车子了。少有娱乐的年代,年少的我和弟弟常爬在路边观望,总觉得坐在车上的人好神气。而当时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还是到县城赶集,但我们到县城的唯一交通工具只能靠“11路”——双脚走着,小脚板被石渣咯得生疼的感觉记忆犹新。即使偶而能蹭上生产队里拉货物的拖拉机,摇摇晃晃毫无安全感的车斗和公路边没有围栏高高的河床,常常让弟弟吓得大叫“快下来,拖拉机要掉下河里了”,死活不肯再坐。并对父母郑重许诺,要发奋读书挣钱,长大了一定要买一辆“像部队那样神气的大卡车”,带着他们去赶集。

在改革开放刚几年经济还不够发达的那个年代,“像部队那种神气的大卡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是买不起的。但我马上要到县城周边的学校上中学了,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于是,当教师的父亲用在学校分配到的当时“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指标票,购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豪车”——一辆当时紧俏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到的大五羊自行车。个子还没长开的我连自行车踏板都差点够不着,身子左歪右晃的骑着那辆“大五羊”,在县城与家的公路上飞奔了6年,渡过了中学时代。期间石渣公路也终于铺上了沥青,平坦的公路让人感觉似乎路途的距离也缩短了许多。骑自行车多年的好处,就是最后让我长成了一个长腿姑娘。

八十年代末,融安县城结束了两岸过河轮渡,第一座跨河大桥正式通车,通车仪式上第一辆开上大桥的车子是一辆披着红绸缎的绿色吉普——当时县委和政府最好的车。赶着跑去看热闹的我觉得开车的司机神气极了,梦想自己也能拥有一辆不用花力气踩也会自己跑的车。

九十年代中期,工作的第二年,我认识了先生。因为工作需要,单位给先生配了一辆男式摩托车,顺坐在先生的车子后座去上班,同事们都以为我找了个“有车的大款”。

转眼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式各样的车子早已不再是奢侈品,需要凭票购买“三大件”也早已成了历史。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摩托、电动车穿梭不息,各种品牌的汽车飞驰而过,款式也在不断更新。“摩托车大款”早已变成了一个饭后笑谈。曾经被拖拉机吓得不敢坐车的弟弟也实现了自己的汽车梦,只是车子再没有机会帮父母拉着蔬菜去赶集,因为就连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也享受了惠民政策领上了养老金。

汽车不再是未来的梦,拥有一辆不花力气踩也会自己跑的车子不再是梦想,原来的奢望都已变成了现实,车子由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开着小轿车出行的人们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平坦宽阔,小村庄通上了水泥路,家乡县城也连上了高速公路。而周边高速、高铁网线更是逐步四通八达。每天开着车子汇入滚滚车流,只觉得所有车子似乎都在唱着幸福欢快的歌……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证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汽车行驶证照片 (1)

 

改革开放前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 (1)

 

改革开放前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 (2)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家庭档案新旧两本证里传唱的车路变迁曲

  发布日期: 2018-06-05 15:21    |  作者: 融安县档案局 覃爱媛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

 

家庭档案新旧两本证里传唱的车路变迁曲

广西融安县档案局   覃爱媛

 

一本红色的自行车证,一本绿色的小车行驶证,并排在一起看似简简单单的红与绿两个小本子,中间跨越的距离却将近四十年,传唱着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变化的车与路之变迁曲。

2018年又一年“6.9”国际档案日即将来临之际,看到档案日主题“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家中档案资料袋里一个已经有些年头的“小红本”——八十年代初期的自行车证。

作为普通人,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者还是有区别的,更别说家庭档案这个档案工作的创新延伸了。但父亲生前是个例外,家里的证件、书信等等总是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分好装在各个袋子里。虽不规范,但也算是家庭档案的雏形了。正因为这样,家里的一些老旧东西才能保存下来。

那本自行车证如今就放在我的小车资料袋里,因为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豪车”的见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路和车之巨大变迁的见证。把鲜红的自行车证和绿色小车行驶证并排放在一起,记忆的闸门像潮水涌来。

八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离县城约5公里的一条省道边上。说是省道,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是一条石渣路。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尘土飞扬的公路上除了不多的长途中巴外,最多的车子就是生产队拉肥料拉甘蔗的拖拉机,偶而飞驰而过漆得墨绿的部队大卡车感觉是最豪华最好的车子了。少有娱乐的年代,年少的我和弟弟常爬在路边观望,总觉得坐在车上的人好神气。而当时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还是到县城赶集,但我们到县城的唯一交通工具只能靠“11路”——双脚走着,小脚板被石渣咯得生疼的感觉记忆犹新。即使偶而能蹭上生产队里拉货物的拖拉机,摇摇晃晃毫无安全感的车斗和公路边没有围栏高高的河床,常常让弟弟吓得大叫“快下来,拖拉机要掉下河里了”,死活不肯再坐。并对父母郑重许诺,要发奋读书挣钱,长大了一定要买一辆“像部队那样神气的大卡车”,带着他们去赶集。

在改革开放刚几年经济还不够发达的那个年代,“像部队那种神气的大卡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是买不起的。但我马上要到县城周边的学校上中学了,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于是,当教师的父亲用在学校分配到的当时“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指标票,购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辆“豪车”——一辆当时紧俏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到的大五羊自行车。个子还没长开的我连自行车踏板都差点够不着,身子左歪右晃的骑着那辆“大五羊”,在县城与家的公路上飞奔了6年,渡过了中学时代。期间石渣公路也终于铺上了沥青,平坦的公路让人感觉似乎路途的距离也缩短了许多。骑自行车多年的好处,就是最后让我长成了一个长腿姑娘。

八十年代末,融安县城结束了两岸过河轮渡,第一座跨河大桥正式通车,通车仪式上第一辆开上大桥的车子是一辆披着红绸缎的绿色吉普——当时县委和政府最好的车。赶着跑去看热闹的我觉得开车的司机神气极了,梦想自己也能拥有一辆不用花力气踩也会自己跑的车。

九十年代中期,工作的第二年,我认识了先生。因为工作需要,单位给先生配了一辆男式摩托车,顺坐在先生的车子后座去上班,同事们都以为我找了个“有车的大款”。

转眼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式各样的车子早已不再是奢侈品,需要凭票购买“三大件”也早已成了历史。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摩托、电动车穿梭不息,各种品牌的汽车飞驰而过,款式也在不断更新。“摩托车大款”早已变成了一个饭后笑谈。曾经被拖拉机吓得不敢坐车的弟弟也实现了自己的汽车梦,只是车子再没有机会帮父母拉着蔬菜去赶集,因为就连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也享受了惠民政策领上了养老金。

汽车不再是未来的梦,拥有一辆不花力气踩也会自己跑的车子不再是梦想,原来的奢望都已变成了现实,车子由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开着小轿车出行的人们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平坦宽阔,小村庄通上了水泥路,家乡县城也连上了高速公路。而周边高速、高铁网线更是逐步四通八达。每天开着车子汇入滚滚车流,只觉得所有车子似乎都在唱着幸福欢快的歌……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证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汽车行驶证照片 (1)

 

改革开放前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 (1)

 

改革开放前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 (2)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