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
乘改革开放春风推进机构编制档案工作扬帆前行
广西柳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覃妤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档案事业也随之进入恢复整顿、全面发展、服务创新阶段。柳州市机构编制档案作为专门类档案,同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楫前行,编办不断创新,实现了由传统手工模式到现代数字化网络化的跨越式发展。笔者以为,总结研究机构编制档案工作历程,对机构编制档案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介绍市编办档案工作成长的四个阶段,回顾往昔,展望未来。
一、起步阶段。1980年,党中央提出开放档案的方针,同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工作在经历“文革”时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机构编制档案工作紧跟党中央步伐,在市编办成立之初已有序开展,各类档案数量逐年上升。由于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经济改革摸索前行时期,经济改革正经历着初期成功、发生失误和改革方向调整与再探讨,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则显露无疑。在需要“立竿见影”紧抓生产的时期,档案建设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改革开放的“压力”下,很长时期市编办档案工作起色并不明显,档案工作存在制度不规范、整理水平低、业务档案“各自为政”、整理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完善阶段。直到1995年9月,在全国档案事业全面恢复、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编办第一本机构编制文书档案才正式立卷。此卷采用市档案局监制的标准档案盒、档案封皮,规范制作卷内文件目录、案卷备考表及各项案卷要素,收集整理了1980年-1983年的机构编制相关文件。首本规范案卷的成功制作为市编办档案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随后的1年时间里,按照这一标准,将往年的文书档案资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制成的档案编目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1996年,市编办文印室正式启用,并于当年6月成功将针式打印技术应用在文书档案制作中。这本案卷的出现标志着编办正式告别“笔墨”录档时代,有效消除了笔迹潦草、墨迹消散对档案识别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对市编办制卷水平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电子化办公在全国大地铺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办公领域广泛应用。在这一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广西全区于2010年10月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化管理,机构编制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办公时代。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指导下,柳州市编办顺利完成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安装与应用,自此,纸质机构编制证由手工填写改为全册打印,也宣布了自1986年建立起来的业务手工台账、笔填式机构编制证的使用,在陪伴柳州市机构编制工作走过26个年头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随后,市编办获批采购了热铆半自动激光定位装订机,告别“三孔一线”线装订制,正式进入机器装订时代。这让我们感受着现代化办公高效的同时,更体验到先进设备带来的便利。
四、飞跃阶段。2011年,柳州市编办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并于2014年5月全面完成市级事业单位分类,档案工作成果在这次改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收集整理而成的事业单位历史沿革,清晰的展现了每一个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机构属性、编制情况,为领导在机构编制管理上做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机构改革溯源提供有力佐证。
从根本上讲,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机构编制档案工作前进,改革创新则为机构编制档案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市编办档案一直处于纸质载体、手工操作、人工查询的传统阶段。传统档案在日常工作中依然发挥效用,但是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市编办清晰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抓住矛盾中心点,在2017年决定建立机构编制数字化档案库,同时设立独立资料室。李克强总理曾说:“改革不是剪指甲而是断手腕,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凤凰涅槃的决心。”诚哉斯言,市编办勇于创新,敢于从零开始,再度起航。这一决定不仅提现了改革的勇气,更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了档案工作自身发展规律。下一步,市编办将尝试把电子档案与“云上编办”相结合,探索程序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新模式。
李瑞环同志为中央档案馆建馆40周年所作的题词:“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揭示了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更道出了市编办长期以来重视档案工作的根本原因,只有坚持和发展才能印证历史,服务未来。改革开放不仅给机构编制档案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机构编制工作者,要用与时俱进的头脑,踏实实践的脚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让机构编制档案的应用价值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