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青松寒不落 碧海阔逾澄——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二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1-07-30 17:00    |  作者: 李广西

图片1:杨烈故居地址。



图片2:杨烈


    知道杨烈这个名字,是三年前在南宁采访自治区党史专家庾新顺先生时听闻的。当说到融县六个红色游击队司令时,庾先生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因为,杨烈曾担任过自治区党史办主任,也就是说是他的上级,共事多年,彼此熟悉。他特别形象地概括杨烈前辈的外貌特征:高个,虾公背,长脸,兔子嘴。其实,这种外形太明显,是不方便做秘密工作的。但实际上,杨烈在学生军中、在龙中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中,发挥很出色。杨烈虽然是融安县潭头人,但长期在外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成为融县红色游击队司令之一。为了寻找他的故居,我们《地火燎原》报道小组去实地查看,去的当天,遭遇塌方,我们只好徒步穿行数公里,在杨烈居住过的村庄挨家挨户询问,却一无所获,原址上也已经易主了。但是,他的革命事迹仍在当地大街小巷传唱。

    五月的鲜花正在山野怒放,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把目光移向鲜血染红的花朵,隔着岁月的沧桑,重温革命故事。

    1.参加学生军

    广西学生军,是战火的青春,是红色的传奇。他们浴血抗战,他们驰骋疆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道道光辉的印记。

    史载:广西学生军,是新桂系组织的青年学生抗日军事化团体。1936年6月,广西当局第一次组织学生军,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7年10月,广西当局第二次组织学生军,有280名青年学生随军北上,参加战地工作。1938年11月广西当局第三次组织学生军,直属第五路军总司令部,编为3个团,全军共4269人。团、大队、中队均按军队编制,每中队配步(马)枪30支,学生穿军装,为军士待遇。

    中共地下党组织动员青年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参加广西学生军,中共党员在其中建立秘密支部。1939年1月,3个团集中在桂林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能宣传、组训、作战。 4月各团分别开赴平乐、桂平、贺县、贵县(今贵港)、玉林、陆川及宾阳、南宁、灵山、横县等地的乡村,协助地方政府发动民众参加战备工作,做好战时交通、运输、给养、谍报、战地服务及组织游击队等工作。在桂南会战期间,学生军还直接参加了与日军作战,成为广西抗日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9年11月,学生军由3个团整编为2个团,人数为3291人。翌年6月又缩编为一个团,剩下1200人,直接受第16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1941年6月,第三届学生军在南宁解散。

    1938年12月,由党组织派遣,融安人杨烈(1911年—1992年)到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工作,公开身份先后是班长、分队长,党内职务是第一、第二团联络员、党总支书记。他认真执行党的指示,组织党员在学生军中秘密开展工作,发展了数十名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同志,后来大多数都成为广西革命斗争的领导骨干。

    杨烈原名莫堇新,曾用名莫朗,化名赵其俊。在参加学生军之前,毕业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桂林高中),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桂林高中支部书记。

    1984年,杨烈在一次讲话中说:皖南事变发生后,党组织就意识到广西学生军的命运不长了。学生军一贯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鸣锣响鼓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口号,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护。广西学生军终于在1941年6月被国民党解散了。学生军的解散工作,我们地下党组织是有所准备的,哪些党员派到军校去,哪些党员派到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去,哪些党员派到三青团去,哪些党员留在《曙光报》和学生军通讯处,哪些党员回校复学和社会就业等等,早已有计划。如此,让在学生军培育的种子,撒到更广阔的土地里,不断地开花结果。

    2.潜伏在龙中

    在柳州是如何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杨烈有过长篇讲话进行回忆。

    学生军解散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决定调他到柳州协助路璠开展地下党的工作。当时,组织告诉他说的党内职务是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长,其公开职业是龙城中学教师。党内的工作是领导和直接联系由学生军转移到柳州、柳城复学或工作的党员同志。那时,对单线联系的要求更加严格,这是斗争形势的需要。属市委书记路璠直接联系的,具体情况杨烈是不清楚的。直接由他联系工作的有吴赞之、熊元清、胡习恒、练美德、韦天强(在柳城)等。

    那时,他来柳州活动是第一次,人地生疏,又在国民党反共高潮时候,且是第一次当中学老师。如何打开工作局面?真有点半夜里吃黄瓜摸不清头尾的味道。在学生军工作的老皇历照翻是不行了。老师好当,上课难办。几十双眼睛望着,好在那时很听组织的话,组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拼命也要把它干好。不懂就学,备好课是关键,以身作则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师生感情是好的,学校印象也不坏,政治影响也有一些,这半年只做到“站稳脚跟”四个字。

    1942年上学期,他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打响了开台锣鼓,打算为党多做一些工作。一个路过柳州的同志,送了他两句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自己认为非将才,这不过是老战友借题发挥,鞭策他要为党多做工作而已。这期间,积极组织龙中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从中物色、培养骨干。

    可是好景不长,1942年7月桂林“七·九”事件发生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书记钱兴决定路璠、练美德、靳为霖和杨烈首先撤退。撤退是个严峻的考验,要迅速丢掉公开职业,自己安排去处,旅费自己解决。只说组织会按约定的符号派人去联系的,派什么人去联系?不知道。7月10日,陈盛年同志赶到柳州传达组织的决定。杨烈接到组织上关于撤退的通知后,他就提前安排学生期考,立即转移到桂滇边贫困山区,担任中共桂滇边特支书记。这一期间,杨烈失去社会职业,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成为“流亡无产者”。他常常露宿山林,靠吃南瓜叶、野芭蕉根度日。在靖(西)镇(边)壮族山区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办学习班培训骨干,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杨烈曾自谦地说,回想当年,在柳州实在没有为党做多少工作。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总认为自己为党工作太少。

    3.开展游击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战争时期,居无定所。1945年1月,杨烈任中共横县委书记,和当地的同志一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同时深入农村,组织群众,建立武装队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横县会议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1945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书记钱兴赴重庆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经武宣在二塘乡灯盏村熊元清家遇见杨烈,钱兴将武宣特支交杨烈领导。1947年4月,杨烈任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5月,杨烈到武宣通挽乡伏柳村韦敬礼家,向武宣县特支传达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横县会议精神,决定在全省发动武装起义,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武装斗争上来,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并布置武宣党组织做好发动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宣布武宣县特支划归粤桂边区领导。

    之后,杨烈再次到武宣,将中共武宣特支改组成立中共武宣县工委,韦敬礼任书记。杨烈布置当前的斗争任务,指示韦敬礼扩大党的组织,迅速建立游击队伍,准备发动武装斗争,创建武(宣)贵(贵县)边解放区。1947年9月,杨烈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领导横县、上林和贵(县)武(宣)边武装起义,揭开了桂中南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其后,历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团长,中共桂中南地工委、地委书记等职。1948年7月,桂中南地区白色恐怖严重,杨烈认真总结起义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提出“挖塘养鱼”的方针,首先着力于“挖塘”,做艰苦扎实的群众工作,强根基。在此基础上“养鱼”,组建革命武装,将游击队整编为小型的武工队,分散开展群众工作,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同时采取建立两面政权的做法,避免锋芒毕露,粉碎了敌人“放水捉鱼”的阴谋,使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

    1949年10月,杨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后,果断地提出“放手大搞,敢于进攻,敢于胜利”的正确方针,决定整编部队,集结主力。主力部队分成两路,一路往北,向柳州挺进;另一路往南,向南宁挺进。其余部队向平原、圩镇、交通沿线地区挺进,形成对县城的包围。他率领主力第23团歼灭横县扫荡大队主力和桂林绥靖公署直属保安队,迅速向柳州推进。在短期内,第八支队发展到4500多人,活动区域扩展到8个县,占领了桂中南地区广大农村,为配合南下部队解放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烈先后担任中共南宁地委、宾阳地委、邕宁地委副书记,南宁军分区副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常委,百色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85年,他离休后,仍热情关心和支持党史工作,撰写和参与审定了不少重要的党史资料。

    1992年6月,杨烈在南宁逝世,终年81岁。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读着杜子美的诗句,默想着70多年前,融县的红色游击队司令们纵横八桂大地烽火弥漫的场景,青春的张力和激情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写下这些文字,记录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歌唱红色记忆成为新时代永恒的主题。请掀开历史已经降落的帷幕,去侧耳倾听革命前辈永不消逝的赞歌。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青松寒不落 碧海阔逾澄——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二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1-07-30 17:00    |  作者: 李广西

图片1:杨烈故居地址。



图片2:杨烈


    知道杨烈这个名字,是三年前在南宁采访自治区党史专家庾新顺先生时听闻的。当说到融县六个红色游击队司令时,庾先生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因为,杨烈曾担任过自治区党史办主任,也就是说是他的上级,共事多年,彼此熟悉。他特别形象地概括杨烈前辈的外貌特征:高个,虾公背,长脸,兔子嘴。其实,这种外形太明显,是不方便做秘密工作的。但实际上,杨烈在学生军中、在龙中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中,发挥很出色。杨烈虽然是融安县潭头人,但长期在外革命,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成为融县红色游击队司令之一。为了寻找他的故居,我们《地火燎原》报道小组去实地查看,去的当天,遭遇塌方,我们只好徒步穿行数公里,在杨烈居住过的村庄挨家挨户询问,却一无所获,原址上也已经易主了。但是,他的革命事迹仍在当地大街小巷传唱。

    五月的鲜花正在山野怒放,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把目光移向鲜血染红的花朵,隔着岁月的沧桑,重温革命故事。

    1.参加学生军

    广西学生军,是战火的青春,是红色的传奇。他们浴血抗战,他们驰骋疆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道道光辉的印记。

    史载:广西学生军,是新桂系组织的青年学生抗日军事化团体。1936年6月,广西当局第一次组织学生军,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7年10月,广西当局第二次组织学生军,有280名青年学生随军北上,参加战地工作。1938年11月广西当局第三次组织学生军,直属第五路军总司令部,编为3个团,全军共4269人。团、大队、中队均按军队编制,每中队配步(马)枪30支,学生穿军装,为军士待遇。

    中共地下党组织动员青年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参加广西学生军,中共党员在其中建立秘密支部。1939年1月,3个团集中在桂林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能宣传、组训、作战。 4月各团分别开赴平乐、桂平、贺县、贵县(今贵港)、玉林、陆川及宾阳、南宁、灵山、横县等地的乡村,协助地方政府发动民众参加战备工作,做好战时交通、运输、给养、谍报、战地服务及组织游击队等工作。在桂南会战期间,学生军还直接参加了与日军作战,成为广西抗日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9年11月,学生军由3个团整编为2个团,人数为3291人。翌年6月又缩编为一个团,剩下1200人,直接受第16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1941年6月,第三届学生军在南宁解散。

    1938年12月,由党组织派遣,融安人杨烈(1911年—1992年)到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工作,公开身份先后是班长、分队长,党内职务是第一、第二团联络员、党总支书记。他认真执行党的指示,组织党员在学生军中秘密开展工作,发展了数十名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同志,后来大多数都成为广西革命斗争的领导骨干。

    杨烈原名莫堇新,曾用名莫朗,化名赵其俊。在参加学生军之前,毕业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师范专科学校附中(桂林高中),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桂林高中支部书记。

    1984年,杨烈在一次讲话中说:皖南事变发生后,党组织就意识到广西学生军的命运不长了。学生军一贯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鸣锣响鼓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口号,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爱护。广西学生军终于在1941年6月被国民党解散了。学生军的解散工作,我们地下党组织是有所准备的,哪些党员派到军校去,哪些党员派到广西合作人员训练班去,哪些党员派到三青团去,哪些党员留在《曙光报》和学生军通讯处,哪些党员回校复学和社会就业等等,早已有计划。如此,让在学生军培育的种子,撒到更广阔的土地里,不断地开花结果。

    2.潜伏在龙中

    在柳州是如何开展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杨烈有过长篇讲话进行回忆。

    学生军解散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决定调他到柳州协助路璠开展地下党的工作。当时,组织告诉他说的党内职务是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长,其公开职业是龙城中学教师。党内的工作是领导和直接联系由学生军转移到柳州、柳城复学或工作的党员同志。那时,对单线联系的要求更加严格,这是斗争形势的需要。属市委书记路璠直接联系的,具体情况杨烈是不清楚的。直接由他联系工作的有吴赞之、熊元清、胡习恒、练美德、韦天强(在柳城)等。

    那时,他来柳州活动是第一次,人地生疏,又在国民党反共高潮时候,且是第一次当中学老师。如何打开工作局面?真有点半夜里吃黄瓜摸不清头尾的味道。在学生军工作的老皇历照翻是不行了。老师好当,上课难办。几十双眼睛望着,好在那时很听组织的话,组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拼命也要把它干好。不懂就学,备好课是关键,以身作则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师生感情是好的,学校印象也不坏,政治影响也有一些,这半年只做到“站稳脚跟”四个字。

    1942年上学期,他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打响了开台锣鼓,打算为党多做一些工作。一个路过柳州的同志,送了他两句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自己认为非将才,这不过是老战友借题发挥,鞭策他要为党多做工作而已。这期间,积极组织龙中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从中物色、培养骨干。

    可是好景不长,1942年7月桂林“七·九”事件发生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书记钱兴决定路璠、练美德、靳为霖和杨烈首先撤退。撤退是个严峻的考验,要迅速丢掉公开职业,自己安排去处,旅费自己解决。只说组织会按约定的符号派人去联系的,派什么人去联系?不知道。7月10日,陈盛年同志赶到柳州传达组织的决定。杨烈接到组织上关于撤退的通知后,他就提前安排学生期考,立即转移到桂滇边贫困山区,担任中共桂滇边特支书记。这一期间,杨烈失去社会职业,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成为“流亡无产者”。他常常露宿山林,靠吃南瓜叶、野芭蕉根度日。在靖(西)镇(边)壮族山区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办学习班培训骨干,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杨烈曾自谦地说,回想当年,在柳州实在没有为党做多少工作。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总认为自己为党工作太少。

    3.开展游击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战争时期,居无定所。1945年1月,杨烈任中共横县委书记,和当地的同志一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同时深入农村,组织群众,建立武装队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横县会议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1945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书记钱兴赴重庆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经武宣在二塘乡灯盏村熊元清家遇见杨烈,钱兴将武宣特支交杨烈领导。1947年4月,杨烈任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5月,杨烈到武宣通挽乡伏柳村韦敬礼家,向武宣县特支传达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委横县会议精神,决定在全省发动武装起义,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武装斗争上来,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并布置武宣党组织做好发动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宣布武宣县特支划归粤桂边区领导。

    之后,杨烈再次到武宣,将中共武宣特支改组成立中共武宣县工委,韦敬礼任书记。杨烈布置当前的斗争任务,指示韦敬礼扩大党的组织,迅速建立游击队伍,准备发动武装斗争,创建武(宣)贵(贵县)边解放区。1947年9月,杨烈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领导横县、上林和贵(县)武(宣)边武装起义,揭开了桂中南地区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其后,历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团团长,中共桂中南地工委、地委书记等职。1948年7月,桂中南地区白色恐怖严重,杨烈认真总结起义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提出“挖塘养鱼”的方针,首先着力于“挖塘”,做艰苦扎实的群众工作,强根基。在此基础上“养鱼”,组建革命武装,将游击队整编为小型的武工队,分散开展群众工作,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同时采取建立两面政权的做法,避免锋芒毕露,粉碎了敌人“放水捉鱼”的阴谋,使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

    1949年10月,杨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后,果断地提出“放手大搞,敢于进攻,敢于胜利”的正确方针,决定整编部队,集结主力。主力部队分成两路,一路往北,向柳州挺进;另一路往南,向南宁挺进。其余部队向平原、圩镇、交通沿线地区挺进,形成对县城的包围。他率领主力第23团歼灭横县扫荡大队主力和桂林绥靖公署直属保安队,迅速向柳州推进。在短期内,第八支队发展到4500多人,活动区域扩展到8个县,占领了桂中南地区广大农村,为配合南下部队解放桂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烈先后担任中共南宁地委、宾阳地委、邕宁地委副书记,南宁军分区副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常委,百色地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85年,他离休后,仍热情关心和支持党史工作,撰写和参与审定了不少重要的党史资料。

    1992年6月,杨烈在南宁逝世,终年81岁。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读着杜子美的诗句,默想着70多年前,融县的红色游击队司令们纵横八桂大地烽火弥漫的场景,青春的张力和激情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写下这些文字,记录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歌唱红色记忆成为新时代永恒的主题。请掀开历史已经降落的帷幕,去侧耳倾听革命前辈永不消逝的赞歌。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