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此去忠魂化碧波——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三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1-12-08 10:50    |  作者: 李广西

图片1:全媒体记者在陈光烈士纪念塔前采访。



图片2:《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封面


图片3:陈光


图片4:黄荣灿


图片5:邓楚白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

我的思绪在英雄与记者这两个光荣的词之间跳跃,刚好,读地方党史札记系列文章准备结尾,因此,决定写一写抗战时期柳州日报社的记者们,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一书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当中有英雄、烈士、教授、将军、作家等(《硝烟中的记者伉俪》写过的就不再写了)。

几天前刚好读过一篇文章,有这么几句话:“铁肩荷责,妙手华章;文明天使,无冕之王。惟我记者,敢当天下向导;惟我记者,雪亮众目昭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烈士陈光:浩气长存

时光回到1949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桂林城,然而,却一直找不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根据上级指示,解放军与陈光的联络暗号是“独秀峰”,但“独秀峰”始终不露面。他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多少天以后,这个疑惑才化为明朗,却是一个悲痛的消息。

陈光原名陈益昌、陈扬,出生于1918年,广东梅县人。陈光年少时,父亲惨死于资本家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陈安也被敌人杀害,他立志要继承姐姐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被迫辍学回到家乡南口任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1942年“南委事件”后,陈光撤离梅县,次年转移到广西。最初,在融县长安中学教书,后又转到四维中学。1944年9月,陈光被国民党逮捕,后经朋友多方营救,得以取保出狱。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工作,后任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的柳州日报警卫队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安排陈光到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任教务主任,后转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在龙城中学建立了中共柳州特别支部,并担任特支书记。1947年8月,陈光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桂林特派员,1949年1月,任桂林城工委书记。

1949年10月5日,陈光外出开展工作,遭叛徒出卖,在象鼻山苗圃取材料时被捕,在狱中,多次遭受酷刑拷问,血染破衣,多次昏厥。他气宇轩昂,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1月11日下午,被扣颈反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年仅31岁。1951年,陈光烈士的遗骸移葬于桂林著名风景区七星岩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断,可以彰显烈士的伟大和崇高。

陈光身世飘零,母亲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后来,他成家立业,但为了党的工作,奔走四方,无暇顾及。在龙中当教师工资虽高,但只留下一点生活费,其余部分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在游击区时,他更“寒酸”,连常用的牙刷牙膏都没有,一块土白布,洗脸、洗澡、刷牙三通用。尽管他手头保管着大笔党的经费,却不乱花分文。

他母亲来信说:“儿呀……你离家,从不寄钱回来,如今生活越来越困难,眼下就要断米下锅,若再不寄钱回来,我和你小妹就要去做叫花子了!”深夜,陈光在油灯下回信:“母亲大人……儿子离开你老人家,为的是给穷苦人做事,使穷人能过好日子。如今身边确无分文,实在无法寄钱回家。儿子不孝,敬请母亲大人原谅!”写到这里,再也写不下去了。

这封信,始终没有写完寄出去,是一封震撼人心的红色家书。

如今,烈士位于七星岩的墓地清幽,碑塔肃穆,四周松柏环抱,四季常青,塔尖的五角星掩映于青山间,似乎在昭示着后人:英烈浩气长存,精神世代敬仰。


英雄侯信:浑身是胆

侯信,又名侯健、侯骏驹,1945年1月至1945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任记者。

1919年12月,侯信出生在柳城县太平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一人的劳动及亲友的资助得以成长。

1938年10月,他在柳城县国民中学读书,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在那里得到党组织的培养,曾写诗一首:惊悉邕城陷,昆仑没奈何;人民遭屠杀,血染好山河。在参加打击日伪汉奸田次廉的斗争中,他表现十分突出。

1940年11月,侯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广西学生军解散,回到柳城国中复学,与地下党员韦世刚、陶保宁组建了柳城县第一个中共支部。1945年1月,侯信担任柳州日报社记者,在报社的太平办事处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日军占领的凤山、东泉、上雷等地进行采访和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侯信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他与陈光、梁华新在龙城中学建立柳州特别支部,担任组织委员,隶属中共粤桂边特委领导,并利用教师的合法身份,向进步师生宣传党的主张。

1948年12月,侯信与林润葱在融县的北山村建立了柳北人民的第一支武装——江猛武工队,任队长。柳北人民解放总队成立后,侯信担任第二大队大队长。柳北解放总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四次大“围剿”,经历了1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1949年11月15日,侯信率队攻击太平乡时,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离柳州解放只有10天的时间。

柳北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莫矜曾为侯信赋挽诗一首:

忠勇为民有众评,

柳北各地著勋名,

太平一战牺牲后,

御敌从兹忆故人。


将军邓楚白:实事求是

邓楚白,又名邓家恺,1943年1月至1943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任编辑主任。

他生于1916年,广东南海县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起,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政工队队长、中共翁源县特别支部书记,1943年在柳州日报社工作;1944年6月在东江抗日根据地从事敌后游击抗战;1945年底被派往马来西亚、香港开展地下工作,开辟文化战线,组织筹建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身——新华南通讯社,任总编辑;1950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2年1月至1983年8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88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职待遇;2006年11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5天后,他与妻子的骨灰一起被撒在珠江口外的零丁洋——那曾是他指挥人民海军打响第一战的地方。因为,临终前,他特别留下丧事遗嘱:不发公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遗体火化后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零丁洋。

1984年6月,邓楚白应邀参加柳州市的党史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述了他到柳州日报社工作时一张表格的大风波。表上有一栏要填是否是国民党员,他据实填“不是”,罗培元看后说,怕引起国民党的注意,你还是填“是”比较好,结果就填了一个“是”字。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批评学习教育,他认为要对组织忠诚老实,就把事件的经过进行汇报,结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原广西政协副主席黄松坚为了给他证明,写了两份内容完全相反的证明。虽然他自己被人逼得死去活来,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还讲了和当时柳州日报社社长黄炎燊的关系,对方是国民党特务,政治上反动,物质上贪婪。地下党组织能够和顽固分子和平相处,就是对对方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方也对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视而不见。这既是互相利用,也是统战工作的技巧。


教授姜庆湘:经济学家

姜庆湘,又名蒋莱,浙江瑞安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1990年4月病故。

1941年春,由中共党员司马文森介绍到《柳州日报》担任总主笔。1941年秋,第四战区长官部密令查讯报社,他撤往桂林。

早在1935年,姜庆湘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抗敌报》编辑。1940年转往国际新闻社任特约战地记者。1941年到广西,先任《力报》编辑后转入《柳州日报》工作。1943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

1946年后,他到上海,先后任《侨声报》经济主笔和《经济日报》总主笔。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担任过教授、系主任等职。

姜庆湘对中国经济问题有较深的研究,早期著有《中国战时经济教程》《战时的中国经济》(合著)、《四川的蚕丝业》等书,新中国成立后著有《国民经济计划讲话》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经济计划》等书。1979年以后,他继续从事中国古代商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他积极参政议政,每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都要对国家政治经济坦陈己见。由于他在经济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影响与成就,1983年以来他的名字一直被列入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之《中国经济学家》专栏。


五位作家:传播文化

作家之一 张琛,笔名张定宗,原名张惠镛,广东梅县人,1911年出生。193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3月起到柳州日报社工作,初任编辑主任,后任总编辑。为报纸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为坚定群众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起了重要作用。

柳州沦陷后,张琛和罗培元参加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的工作。中共柳州日报社特别支部成立后,张琛任书记。在这期间,他除了为继续出版的报纸写文章外,主要是和罗培元一起参加桂北联合工委的武装斗争的策划、统一战线活动,为桂北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动和队伍的组建作出了贡献。

1946年,他受党组织派赴香港和南洋一带工作,先后担任香港《人民报》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3年因病逝世,时年42岁。

作家之二 何家英,笔名丁明,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920年。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进入柳州日报社工作,担任编辑主任。同年11月柳州沦陷,柳州日报社迁往桂北一带。何家英与罗培元、张琛在桂北建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他担任委员和柳城分社负责人,并参加了桂北的武装斗争。

何家英从1939年开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担任《救亡日报》记者、《正气报》总编辑等职。系中国作协广西分会会员、北海市文联主席,享受厅级离休待遇。1992年5月在南宁逝世。

出版的著作有:《夜战》(散文集)、《骊歌》(诗集)、《黄花集》(评论)、《历史的一页》(报告文学)等书。

作家之三 周行,又名吴海宁,字子璠。广东东莞人,1910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文学系学习,1933年冬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行到广西从事文学评论、研究和翻译工作。1939年与华嘉在南宁创办文艺刊物《大地》,后到桂林任教,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主编《救亡日报》(桂林版)副刊《批评与介绍》。1943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1944年11月,周行在桂北参加《柳州日报》的工作,并担任报社副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周行夫妇返回广州,1946年6月病逝,时年36岁。

作家之四 黄荣灿,又名力军,四川重庆人,生于1918年。1939年参加由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抗敌演剧九队(后改名为剧宣五队)。1941年担任《柳州日报》副刊《草原》编辑。并担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柳州地区分会负责人。以《柳州日报》副刊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并为培养青年木刻爱好者做了很多工作。他在柳州期间,曾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代表作有《收获》《战争与和平》等,其中《修铁路》收入《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随教师招聘团去台湾,在台湾从事出版工作,创作有《2·28事件》木刻等。1951年被国民党以“匪谍嫌疑”逮捕杀害,时年33岁。

作家之五 吴奇勋,1913年出生于海南省临高县,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间,到柳州日报社工作,担任编辑主任。他在《柳州日报》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社论文章。报社撤往桂北后,他担任报社牛鼻办事处负责人,为敌后的抗日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5月以后,吴奇勋先后担任过《海南日报》副总编、总编辑,海南中学校长,海口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吴奇勋的一生主要从事宣传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1978年,恢复老红军待遇;1981年11月因病辞世。

抗战时期的《柳州日报》,人才辈出,群贤毕至,还涌现了像温流、何友、熊柳生、梁一帆、岑有鲲、郑思、杨繁、潘佛章、钟挺英等几十个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柳州日报社共有地下党员75人。

1984年,记者潘佛章故地重游,写下了《重游柳州喜赋》:“旧景依稀入梦迷,崇楼此日与峰齐,河边共忆当年事,执笔持枪举战旗。”

今天,我伫立在柳州日报社的办公楼里思接古今,领略历史沧桑和厚重,思考理想和信仰的课题。默想柳江的浩荡,日夜不停息地东流的江水,似乎在话说千秋往事以及今天的繁荣和辉煌。

有一种声音穿越了岁月的时空,透过柳江的波浪引吭高唱:“英雄报国生死以,此去忠魂化碧波。”

这是歌,这是诗,这是革命者的誓言。悠悠扬扬的赞歌,高翔在龙城的上空,天地不老,誓言不灭。


后记

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恒久地打动人心。

读地方党史札记的系列写作,从开始到结束,煎熬了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个人写了30篇文章,约12万字。有人问,你事业到了天花板,还这样刻苦拼命,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可能是因为革命前辈们的故事感动了我的缘故吧。

我常常自嘲,真的是自找“苦”吃,因为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别人老是问,你真的有这么忙呀。是的,其他人过周末时,我沉浸在故纸堆中,痴迷于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陶醉在历史事件的梳理中,时常在办公室因才思枯竭写不出文章捶胸顿足,大骂自己是一个傻瓜。当这篇文章完成后,情不自禁地构思下一个题目,并且乐此不疲。也曾有人问过我,你这个系列要写多少篇,我回答说不知道。可能别人不高兴,以为我不讲真话,实际上,我当时陷于其中,已经迷路了,找不到出口。

我写完《地火燎原》和《揭开窑埠红色密码》之书后,用文学的手法写读党史札记,这种尝试,是一种挑战自我,有点自不量力,目的仅仅是希望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党史学习教育多出一点力罢了。

写作的日子是痛苦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

感谢柳州日报社给我一个展示的平台,感谢编辑部的同仁认真审校,感谢党史专家黄惠兰女士给予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史料的严格把关;感谢市委党校刘国平先生和河池市档案馆吴锡刚老师的加盟,还有许多革命前辈的后人提供的史料,以及诸多党史爱好者的支持等。在此,一一致谢。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照片)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此去忠魂化碧波——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三十二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1-12-08 10:50    |  作者: 李广西

图片1:全媒体记者在陈光烈士纪念塔前采访。



图片2:《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封面


图片3:陈光


图片4:黄荣灿


图片5:邓楚白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

我的思绪在英雄与记者这两个光荣的词之间跳跃,刚好,读地方党史札记系列文章准备结尾,因此,决定写一写抗战时期柳州日报社的记者们,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柳州日报》一书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当中有英雄、烈士、教授、将军、作家等(《硝烟中的记者伉俪》写过的就不再写了)。

几天前刚好读过一篇文章,有这么几句话:“铁肩荷责,妙手华章;文明天使,无冕之王。惟我记者,敢当天下向导;惟我记者,雪亮众目昭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烈士陈光:浩气长存

时光回到1949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桂林城,然而,却一直找不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陈光。根据上级指示,解放军与陈光的联络暗号是“独秀峰”,但“独秀峰”始终不露面。他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能够回答。

多少天以后,这个疑惑才化为明朗,却是一个悲痛的消息。

陈光原名陈益昌、陈扬,出生于1918年,广东梅县人。陈光年少时,父亲惨死于资本家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姐姐陈安也被敌人杀害,他立志要继承姐姐的革命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光被迫辍学回到家乡南口任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1942年“南委事件”后,陈光撤离梅县,次年转移到广西。最初,在融县长安中学教书,后又转到四维中学。1944年9月,陈光被国民党逮捕,后经朋友多方营救,得以取保出狱。1944年11月至1945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工作,后任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领导的柳州日报警卫队政治指导员,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安排陈光到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任教务主任,后转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在龙城中学建立了中共柳州特别支部,并担任特支书记。1947年8月,陈光再次临危受命,担任桂林特派员,1949年1月,任桂林城工委书记。

1949年10月5日,陈光外出开展工作,遭叛徒出卖,在象鼻山苗圃取材料时被捕,在狱中,多次遭受酷刑拷问,血染破衣,多次昏厥。他气宇轩昂,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1月11日下午,被扣颈反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年仅31岁。1951年,陈光烈士的遗骸移葬于桂林著名风景区七星岩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断,可以彰显烈士的伟大和崇高。

陈光身世飘零,母亲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后来,他成家立业,但为了党的工作,奔走四方,无暇顾及。在龙中当教师工资虽高,但只留下一点生活费,其余部分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在游击区时,他更“寒酸”,连常用的牙刷牙膏都没有,一块土白布,洗脸、洗澡、刷牙三通用。尽管他手头保管着大笔党的经费,却不乱花分文。

他母亲来信说:“儿呀……你离家,从不寄钱回来,如今生活越来越困难,眼下就要断米下锅,若再不寄钱回来,我和你小妹就要去做叫花子了!”深夜,陈光在油灯下回信:“母亲大人……儿子离开你老人家,为的是给穷苦人做事,使穷人能过好日子。如今身边确无分文,实在无法寄钱回家。儿子不孝,敬请母亲大人原谅!”写到这里,再也写不下去了。

这封信,始终没有写完寄出去,是一封震撼人心的红色家书。

如今,烈士位于七星岩的墓地清幽,碑塔肃穆,四周松柏环抱,四季常青,塔尖的五角星掩映于青山间,似乎在昭示着后人:英烈浩气长存,精神世代敬仰。


英雄侯信:浑身是胆

侯信,又名侯健、侯骏驹,1945年1月至1945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任记者。

1919年12月,侯信出生在柳城县太平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一人的劳动及亲友的资助得以成长。

1938年10月,他在柳城县国民中学读书,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在那里得到党组织的培养,曾写诗一首:惊悉邕城陷,昆仑没奈何;人民遭屠杀,血染好山河。在参加打击日伪汉奸田次廉的斗争中,他表现十分突出。

1940年11月,侯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广西学生军解散,回到柳城国中复学,与地下党员韦世刚、陶保宁组建了柳城县第一个中共支部。1945年1月,侯信担任柳州日报社记者,在报社的太平办事处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日军占领的凤山、东泉、上雷等地进行采访和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侯信到柳州龙城中学任教。1946年4月,他与陈光、梁华新在龙城中学建立柳州特别支部,担任组织委员,隶属中共粤桂边特委领导,并利用教师的合法身份,向进步师生宣传党的主张。

1948年12月,侯信与林润葱在融县的北山村建立了柳北人民的第一支武装——江猛武工队,任队长。柳北人民解放总队成立后,侯信担任第二大队大队长。柳北解放总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四次大“围剿”,经历了1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1949年11月15日,侯信率队攻击太平乡时,不幸中弹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离柳州解放只有10天的时间。

柳北解放总队司令员兼政委莫矜曾为侯信赋挽诗一首:

忠勇为民有众评,

柳北各地著勋名,

太平一战牺牲后,

御敌从兹忆故人。


将军邓楚白:实事求是

邓楚白,又名邓家恺,1943年1月至1943年9月,在柳州日报社任编辑主任。

他生于1916年,广东南海县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起,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政工队队长、中共翁源县特别支部书记,1943年在柳州日报社工作;1944年6月在东江抗日根据地从事敌后游击抗战;1945年底被派往马来西亚、香港开展地下工作,开辟文化战线,组织筹建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前身——新华南通讯社,任总编辑;1950年12月至1953年5月任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2年1月至1983年8月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88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职待遇;2006年11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5天后,他与妻子的骨灰一起被撒在珠江口外的零丁洋——那曾是他指挥人民海军打响第一战的地方。因为,临终前,他特别留下丧事遗嘱:不发公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遗体火化后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零丁洋。

1984年6月,邓楚白应邀参加柳州市的党史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述了他到柳州日报社工作时一张表格的大风波。表上有一栏要填是否是国民党员,他据实填“不是”,罗培元看后说,怕引起国民党的注意,你还是填“是”比较好,结果就填了一个“是”字。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批评学习教育,他认为要对组织忠诚老实,就把事件的经过进行汇报,结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原广西政协副主席黄松坚为了给他证明,写了两份内容完全相反的证明。虽然他自己被人逼得死去活来,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他还讲了和当时柳州日报社社长黄炎燊的关系,对方是国民党特务,政治上反动,物质上贪婪。地下党组织能够和顽固分子和平相处,就是对对方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方也对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视而不见。这既是互相利用,也是统战工作的技巧。


教授姜庆湘:经济学家

姜庆湘,又名蒋莱,浙江瑞安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1990年4月病故。

1941年春,由中共党员司马文森介绍到《柳州日报》担任总主笔。1941年秋,第四战区长官部密令查讯报社,他撤往桂林。

早在1935年,姜庆湘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抗敌报》编辑。1940年转往国际新闻社任特约战地记者。1941年到广西,先任《力报》编辑后转入《柳州日报》工作。1943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

1946年后,他到上海,先后任《侨声报》经济主笔和《经济日报》总主笔。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担任过教授、系主任等职。

姜庆湘对中国经济问题有较深的研究,早期著有《中国战时经济教程》《战时的中国经济》(合著)、《四川的蚕丝业》等书,新中国成立后著有《国民经济计划讲话》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经济计划》等书。1979年以后,他继续从事中国古代商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他积极参政议政,每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都要对国家政治经济坦陈己见。由于他在经济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影响与成就,1983年以来他的名字一直被列入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之《中国经济学家》专栏。


五位作家:传播文化

作家之一 张琛,笔名张定宗,原名张惠镛,广东梅县人,1911年出生。1937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3月起到柳州日报社工作,初任编辑主任,后任总编辑。为报纸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为坚定群众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起了重要作用。

柳州沦陷后,张琛和罗培元参加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的工作。中共柳州日报社特别支部成立后,张琛任书记。在这期间,他除了为继续出版的报纸写文章外,主要是和罗培元一起参加桂北联合工委的武装斗争的策划、统一战线活动,为桂北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动和队伍的组建作出了贡献。

1946年,他受党组织派赴香港和南洋一带工作,先后担任香港《人民报》副总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3年因病逝世,时年42岁。

作家之二 何家英,笔名丁明,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920年。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进入柳州日报社工作,担任编辑主任。同年11月柳州沦陷,柳州日报社迁往桂北一带。何家英与罗培元、张琛在桂北建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他担任委员和柳城分社负责人,并参加了桂北的武装斗争。

何家英从1939年开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曾担任《救亡日报》记者、《正气报》总编辑等职。系中国作协广西分会会员、北海市文联主席,享受厅级离休待遇。1992年5月在南宁逝世。

出版的著作有:《夜战》(散文集)、《骊歌》(诗集)、《黄花集》(评论)、《历史的一页》(报告文学)等书。

作家之三 周行,又名吴海宁,字子璠。广东东莞人,1910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文学系学习,1933年冬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行到广西从事文学评论、研究和翻译工作。1939年与华嘉在南宁创办文艺刊物《大地》,后到桂林任教,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主编《救亡日报》(桂林版)副刊《批评与介绍》。1943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1944年11月,周行在桂北参加《柳州日报》的工作,并担任报社副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周行夫妇返回广州,1946年6月病逝,时年36岁。

作家之四 黄荣灿,又名力军,四川重庆人,生于1918年。1939年参加由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抗敌演剧九队(后改名为剧宣五队)。1941年担任《柳州日报》副刊《草原》编辑。并担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柳州地区分会负责人。以《柳州日报》副刊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并为培养青年木刻爱好者做了很多工作。他在柳州期间,曾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代表作有《收获》《战争与和平》等,其中《修铁路》收入《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随教师招聘团去台湾,在台湾从事出版工作,创作有《2·28事件》木刻等。1951年被国民党以“匪谍嫌疑”逮捕杀害,时年33岁。

作家之五 吴奇勋,1913年出生于海南省临高县,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间,到柳州日报社工作,担任编辑主任。他在《柳州日报》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社论文章。报社撤往桂北后,他担任报社牛鼻办事处负责人,为敌后的抗日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0年5月以后,吴奇勋先后担任过《海南日报》副总编、总编辑,海南中学校长,海口市教育局局长等职。吴奇勋的一生主要从事宣传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1978年,恢复老红军待遇;1981年11月因病辞世。

抗战时期的《柳州日报》,人才辈出,群贤毕至,还涌现了像温流、何友、熊柳生、梁一帆、岑有鲲、郑思、杨繁、潘佛章、钟挺英等几十个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柳州日报社共有地下党员75人。

1984年,记者潘佛章故地重游,写下了《重游柳州喜赋》:“旧景依稀入梦迷,崇楼此日与峰齐,河边共忆当年事,执笔持枪举战旗。”

今天,我伫立在柳州日报社的办公楼里思接古今,领略历史沧桑和厚重,思考理想和信仰的课题。默想柳江的浩荡,日夜不停息地东流的江水,似乎在话说千秋往事以及今天的繁荣和辉煌。

有一种声音穿越了岁月的时空,透过柳江的波浪引吭高唱:“英雄报国生死以,此去忠魂化碧波。”

这是歌,这是诗,这是革命者的誓言。悠悠扬扬的赞歌,高翔在龙城的上空,天地不老,誓言不灭。


后记

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恒久地打动人心。

读地方党史札记的系列写作,从开始到结束,煎熬了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个人写了30篇文章,约12万字。有人问,你事业到了天花板,还这样刻苦拼命,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可能是因为革命前辈们的故事感动了我的缘故吧。

我常常自嘲,真的是自找“苦”吃,因为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别人老是问,你真的有这么忙呀。是的,其他人过周末时,我沉浸在故纸堆中,痴迷于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陶醉在历史事件的梳理中,时常在办公室因才思枯竭写不出文章捶胸顿足,大骂自己是一个傻瓜。当这篇文章完成后,情不自禁地构思下一个题目,并且乐此不疲。也曾有人问过我,你这个系列要写多少篇,我回答说不知道。可能别人不高兴,以为我不讲真话,实际上,我当时陷于其中,已经迷路了,找不到出口。

我写完《地火燎原》和《揭开窑埠红色密码》之书后,用文学的手法写读党史札记,这种尝试,是一种挑战自我,有点自不量力,目的仅仅是希望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党史学习教育多出一点力罢了。

写作的日子是痛苦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过程。

感谢柳州日报社给我一个展示的平台,感谢编辑部的同仁认真审校,感谢党史专家黄惠兰女士给予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史料的严格把关;感谢市委党校刘国平先生和河池市档案馆吴锡刚老师的加盟,还有许多革命前辈的后人提供的史料,以及诸多党史爱好者的支持等。在此,一一致谢。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照片)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