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金鱼巷,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01 09:00   

金鱼巷,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


地名作为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具有指代性、公用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及文化性等特性,已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

柳州是一座有着213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这座城市共生的老地名,记录了这座城市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城池变化,其每条小街巷、每个小村庄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柳州地名系列故事』专题内容,带大家讲好柳州地名故事,传承柳州地名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今天,让我们走进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第1站

金鱼巷

一同探寻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文/蒋杏明

“尘事久相弃,沉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现今的柳州解放南路金鱼巷位于柳州五角星的繁华之地,仅余下大半余巷,一些人家,或在等待当地规划项目的实施,或在坚守古巷的传奇。这条百年老巷用在水中游动,色彩艳丽的金鱼来命名,其中固然有着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金鱼巷原名为:“解放北路东一巷”“解放北路东二巷”。东一巷位处南向,东二巷位于北向老公厕处。整条巷子的房屋相对而建,中间为通道,其间又有多条支巷可通公园路和解放北路。

那时,巷子里所居住的居民并不多,除了一些黄泥砖、青砖小瓦、木结构老房子,巷子里还有两栋楼房,其中的一栋为覃连芳(柳州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弟弟覃连恒(柳州人,商人)所建。据说,覃连芳与其弟覃连恒当年分别耗巨资在柳州市内建了两栋楼房,一栋为覃连芳所建,为钢筋水泥建筑,坐落在现柳江大桥旁,作为其公务用房;覃连恒所建楼房则在解放北路东一巷里,为欧式小洋楼,共有三层半高,片石砌成,坚固耐用,巷里的街坊叫作“石头房”。楼房内的设施均为木质结构,起到了冬暖夏凉的作用,楼房的院子很大,种了不少大树,巷子的小伙伴们常去院里爬树玩。

解放后,房产公私合营,楼房便由房产局管理。后为市公安局宿舍,曾经住了五户人家,均使用公用厨房。后因年代太久,楼房内部又为木质设施,在20世纪70年代末,楼房二层楼的楼板出现了两次白蚁,房管所只好全部拆除改为水泥筑造。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主体建筑出现了崩塌情况,成了危房,为了安全起见,相关部门便将该楼房拆除。

解放初期,柳州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也设在解放北路东一巷中间的干警楼处,后于20世纪60年代迁到文惠路(现在北站路)。


解放初期,解放北路东一巷住进了一家特殊人物,这家人深居简出,衣着考究,极少与外人接触,出进房屋时都会随手关上大门。在老巷里,各家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因为家家仅隔着一堵透风的墙,说话大声点,隔壁家就会听见,煮菜时邻家也能闻到味道。胡家是老街坊,与新搬来的人家是隔壁邻居,胡家孩子多,经常不是大姐感冒,就是二姐发热。有一次,胡家的大女儿燕芳半夜发高烧,两口子着急把孩子送去人民医院,因动静大些惊动了隔壁的陌生邻居,一位年轻人立即从家中带来了药箱和听诊器,赶来胡家救治小孩。

从此,两家人算是认识了,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邻居。胡家人便知道,邻居姓唐,年长的男子已有50多岁,曾为国民党军队的军医。年轻的男子30来岁,样子文质彬彬的,高大帅气,却是一位资深医生。后来唐姓父子均在柳州红十字会任医生,只要街坊老人孩子生病,若是上门来求,无论何时,他们都会赶到病者家中进行救治。邻里深情,也是从这些大事小事中建立起来。


当年,解放北路东一巷的边缘处是一个鱼塘,鱼塘周围有许多菜地。那时候,巷口的解放北路(今邮政大楼处)有座古老的白帝庙,庙宇为两层,上层供奉白帝,下层则住人家。白帝庙门口有个大舞台,每晚会有民间自发的戏班子来这里登台唱桂戏、唱彩调。住附近的小孩也会来白帝庙看戏,看完戏又在戏台周围捉迷藏,还常到庙旁的水塘玩,有时肚子饿了,就去白帝前的神台上偷那些供品吃。

1965年白帝庙被拆除,政府相关部门便将东一巷边缘的鱼塘填平,白帝庙的住户便安排到这里居住。搬迁的住户们都十分支持改造旧城区,简单地在菜地上用些木条、竹子搭了四面透风的大棚子,顶上盖上杉木皮或羊毛毡暂时栖身。后来再设法捡来旧砖,用些石灰河沙砌起,将棚子四周都围上,定居下来,成为了老巷里的住户。


  当年,解放北路东二巷处有一古城墙,由大块青砖砌就,为老巷的北门(原解放北路加油站处)。那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柳州河北区域热闹的地方并不大,仅是五角星一带的解放南、解放北路、中山中路、中山东路、公园路。北门的城门处则是老巷孩子们玩耍的天地,小男孩在这里滚铁环、打鸡仔(用约40公分长棒不断将架在砖头空间约10公分的短棒撩起来,打出去,再接住又打出去),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因扩建马路,该城墙被拆除。

那时候,三中路是一座高岭,民间称为“铜鼓岭”,岭的周围是一片荒地。解放北路东二巷处的北门被拆除后,建成了解放北路大马路,直通三中路,铜鼓岭边的荒地后来建起了“三中路百货大楼”。

老巷女孩子大多是在巷子里玩跳格子、捉迷藏、砸沙包、跳橡皮筋的游戏。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孩,玩跳橡皮筋最多。跳橡皮筋先从脚踝移到小腿肚,再移到腋下、颈部,到了颈部时跨越橡胶带难度就大了,身体似飞起来,借力跨越高处,艰难的运动着全身。嘴里还唱着跳皮筋的歌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解放北路东一巷、东二巷的街坊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在汽车总站做司机、有的在工厂里上班、也有赶马车帮人拉货、还有在大街上摆书摊租书赚取生活费的。那时候,巷子里有一位60多岁的阿伯专门炒南瓜子卖。阿伯炒的南瓜子特别香,他家中有一口大铁锅,炒瓜子时就把铁锅放在柴火灶上,用小火将瓜子慢慢地炒黄、炒香。炒香后的瓜子,阿伯就用竹簸箕装了,晾在院子里、堂屋里散热。然后就用当年被视为很珍贵的旧报纸来包装。约50克重的南瓜子在四方纸上包成了漏斗形,上下两头都折了角固定,就拿到中山中路人民电影院门口,在自备的活动木架子上摆卖,价钱是2分钱一包。

那时候,巷子里有一口古井,至于这口古井有多少年代,如今巷中最老的住户也说记不清了。他们小时候听老人说过,老巷的古井在久远的年代就有了,那时候城里人的家庭生活用水都要到柳江河去挑,一趟来回要好几里路。这口祖上传下的古井,避免了老巷人取水的劳碌奔波。因年代久远,井老了,出水量极少,最后变为了枯井。巷子里的小孩们都喜欢聚集在古井边玩耍,有时来巷子买金鱼的人也会好奇地走近来瞧,看水井里是不是养着金鱼。经老街坊指点,有幸寻到了这口古井,只见古井口处全是桶绳勒的痕迹,还开了两道裂口。


1963年,居住解放北路东二巷的李德钢家里有个小院子,他父亲便在院子里用砖砌了个小水池,养些金鱼来欣赏。那时候喂金鱼也没有专门的金鱼饲料,都是用鸡蛋与面粉按比例混合后晾干,刮些粉末喂金鱼。想要金鱼色彩鲜亮的话,就得去人民广场的水沟里捞些水里的沙虫给鱼增加营养。经过这样精心喂养,李德钢家里的金鱼越养越多。他父子俩也大方,有人问要便随意捞起三五条送人,这样隔壁邻居的王家、雷家、贝家等邻居,也开始养起了金鱼。王家的住宅宽,养的金鱼多,繁殖也多,王家人就用脸盆、锑桶装了些金鱼,拿到自家的门口前摆卖,小条金鱼卖一分钱一条,大些的卖2分钱一条。其他邻居见了,也依样把自家养的金鱼拿到门口摆卖。最早光顾金鱼的,是临街的孩子们,拿着家中的搪瓷口盅和小瓦盆来买金鱼。有些孩子没钱买的,就去水沟里捞些沙虫来,也能换得几条鲜活漂亮的金鱼回家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卖金鱼的邻居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隔壁街的人也把自己养的金鱼拿到巷子里摆卖,老巷就逐渐变成了一条卖金鱼的热闹巷子,高峰时家家门口都摆满了装金鱼搪瓷脸盆和锑桶。

那时候,每天来巷子里买金鱼的人络绎不绝,就连在巷子里端盆清水洗衣服,也会被以为是在卖金鱼。金鱼越卖越多,巷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解放北路东一巷”和“东二巷”就没人叫了,都直接叫“金鱼巷”。

“凤吹声如隔彩霞 ,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 疑有碧桃千树花。”可岁月悠悠,日久情深,老巷里的邻居们相处久了就情感融洽,十分和睦。尽管日常生活中有些误会和分歧,都能相互包容、谦让。“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见面都是热情地相互打招呼问候。那时的市井生活,白天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找生活,到了傍晚,大多数邻居下班的下班、收工的收工,做好晚饭后,都是端着饭碗到门外边吃边聊,什么国家大事、东家长西家短,无所不谈。

弹指一挥间,晃眼到了20世纪70年代,巷子里的小青年已经到成家立业的年纪,先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时候,巷里的人置办结婚酒席都是在自己家中操办,但也很讲究。大家都将人民饭店、龙城饭店、江滨饭店这些知名饭店的大厨请到家里烧菜,宴席很丰富,一般要有白切鸡、五柳鱼、大红扣肉等十来个菜,上菜也讲规矩,先上肉菜、炒菜,如果在上菜顺序中端上了青菜,就表示酒席菜已全部上齐。

宴席也都设在办喜事的街坊家中的堂屋、院子里,若堂屋、院子不够大,就在家门前的空地摆一排。街坊们不用下请帖就都纷纷上门道喜了,有的打2元钱的红包,有的送暖水瓶,有的送搪瓷脸盆......整条巷子热闹非凡。


1996年7月19号,老巷的邻居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灾,那次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柳州很多街道。老巷基本上是遭到内涝,大水从巷子里所有的下水道往上冒水,很快就淹没了整条巷子,这场大水把猝不及防的邻居们都困在了住处的二楼。此时,巷子里的年轻人冯建文便用家里留存的一些旧木条、旧木板搭建成一条十分简易的小木筏,用来搭载一些有急事需要外出的邻居,并用来传送饮用水和食物。后来,市政府免费为受灾居民提供饮用水和食物,热心的冯建文也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战士,大家就这样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金鱼巷的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些年,随着金运来大厦(原解放北路糖烟店原址)在五星步行街处建起后,和友大厦、金巷商住楼先后在五星街竣工。这些大厦的建成,取代了老巷部分民房及一处公厕。被拆迁的居民先后搬到了河西小区、啤酒厂、康城等处。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尚未全部落实,现在仍然有老住户居住在金鱼巷里。

当年居住的皇荡巷与金鱼巷相隔甚近,时隔多年,重新走进曾经熟悉的金鱼巷,只能从某个地段回想起当年的老建筑。而所见到的昔日老街坊最大年纪已过百岁,其余很多都是八九十岁的年纪,在金鱼巷出生的第二代人、第三代人也都进入了老年。但不管是搬到何方,不论年纪多大,街坊们聚集在一起时,神情都是激动、欣喜的,都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过去在老巷中的点点滴滴,为那曾经朴实无华的情分感动。



如今的金鱼巷变成了美食一条街

换着花样吸引着大批吃货

寻觅这新街旧巷里的小吃

让老巷子重新焕发生机

也正因为这些美食小店的入驻

让金鱼巷有了新的故事

……

  


|来源:柳州市民政局

|图片:仅供交流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自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金鱼巷,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01 09:00   

金鱼巷,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


地名作为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具有指代性、公用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及文化性等特性,已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

柳州是一座有着213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这座城市共生的老地名,记录了这座城市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城池变化,其每条小街巷、每个小村庄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柳州地名系列故事』专题内容,带大家讲好柳州地名故事,传承柳州地名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今天,让我们走进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第1站

金鱼巷

一同探寻百年老巷的历史痕迹

文/蒋杏明

“尘事久相弃,沉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现今的柳州解放南路金鱼巷位于柳州五角星的繁华之地,仅余下大半余巷,一些人家,或在等待当地规划项目的实施,或在坚守古巷的传奇。这条百年老巷用在水中游动,色彩艳丽的金鱼来命名,其中固然有着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金鱼巷原名为:“解放北路东一巷”“解放北路东二巷”。东一巷位处南向,东二巷位于北向老公厕处。整条巷子的房屋相对而建,中间为通道,其间又有多条支巷可通公园路和解放北路。

那时,巷子里所居住的居民并不多,除了一些黄泥砖、青砖小瓦、木结构老房子,巷子里还有两栋楼房,其中的一栋为覃连芳(柳州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弟弟覃连恒(柳州人,商人)所建。据说,覃连芳与其弟覃连恒当年分别耗巨资在柳州市内建了两栋楼房,一栋为覃连芳所建,为钢筋水泥建筑,坐落在现柳江大桥旁,作为其公务用房;覃连恒所建楼房则在解放北路东一巷里,为欧式小洋楼,共有三层半高,片石砌成,坚固耐用,巷里的街坊叫作“石头房”。楼房内的设施均为木质结构,起到了冬暖夏凉的作用,楼房的院子很大,种了不少大树,巷子的小伙伴们常去院里爬树玩。

解放后,房产公私合营,楼房便由房产局管理。后为市公安局宿舍,曾经住了五户人家,均使用公用厨房。后因年代太久,楼房内部又为木质设施,在20世纪70年代末,楼房二层楼的楼板出现了两次白蚁,房管所只好全部拆除改为水泥筑造。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主体建筑出现了崩塌情况,成了危房,为了安全起见,相关部门便将该楼房拆除。

解放初期,柳州市公安局解放派出所也设在解放北路东一巷中间的干警楼处,后于20世纪60年代迁到文惠路(现在北站路)。


解放初期,解放北路东一巷住进了一家特殊人物,这家人深居简出,衣着考究,极少与外人接触,出进房屋时都会随手关上大门。在老巷里,各家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因为家家仅隔着一堵透风的墙,说话大声点,隔壁家就会听见,煮菜时邻家也能闻到味道。胡家是老街坊,与新搬来的人家是隔壁邻居,胡家孩子多,经常不是大姐感冒,就是二姐发热。有一次,胡家的大女儿燕芳半夜发高烧,两口子着急把孩子送去人民医院,因动静大些惊动了隔壁的陌生邻居,一位年轻人立即从家中带来了药箱和听诊器,赶来胡家救治小孩。

从此,两家人算是认识了,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邻居。胡家人便知道,邻居姓唐,年长的男子已有50多岁,曾为国民党军队的军医。年轻的男子30来岁,样子文质彬彬的,高大帅气,却是一位资深医生。后来唐姓父子均在柳州红十字会任医生,只要街坊老人孩子生病,若是上门来求,无论何时,他们都会赶到病者家中进行救治。邻里深情,也是从这些大事小事中建立起来。


当年,解放北路东一巷的边缘处是一个鱼塘,鱼塘周围有许多菜地。那时候,巷口的解放北路(今邮政大楼处)有座古老的白帝庙,庙宇为两层,上层供奉白帝,下层则住人家。白帝庙门口有个大舞台,每晚会有民间自发的戏班子来这里登台唱桂戏、唱彩调。住附近的小孩也会来白帝庙看戏,看完戏又在戏台周围捉迷藏,还常到庙旁的水塘玩,有时肚子饿了,就去白帝前的神台上偷那些供品吃。

1965年白帝庙被拆除,政府相关部门便将东一巷边缘的鱼塘填平,白帝庙的住户便安排到这里居住。搬迁的住户们都十分支持改造旧城区,简单地在菜地上用些木条、竹子搭了四面透风的大棚子,顶上盖上杉木皮或羊毛毡暂时栖身。后来再设法捡来旧砖,用些石灰河沙砌起,将棚子四周都围上,定居下来,成为了老巷里的住户。


  当年,解放北路东二巷处有一古城墙,由大块青砖砌就,为老巷的北门(原解放北路加油站处)。那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柳州河北区域热闹的地方并不大,仅是五角星一带的解放南、解放北路、中山中路、中山东路、公园路。北门的城门处则是老巷孩子们玩耍的天地,小男孩在这里滚铁环、打鸡仔(用约40公分长棒不断将架在砖头空间约10公分的短棒撩起来,打出去,再接住又打出去),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因扩建马路,该城墙被拆除。

那时候,三中路是一座高岭,民间称为“铜鼓岭”,岭的周围是一片荒地。解放北路东二巷处的北门被拆除后,建成了解放北路大马路,直通三中路,铜鼓岭边的荒地后来建起了“三中路百货大楼”。

老巷女孩子大多是在巷子里玩跳格子、捉迷藏、砸沙包、跳橡皮筋的游戏。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孩,玩跳橡皮筋最多。跳橡皮筋先从脚踝移到小腿肚,再移到腋下、颈部,到了颈部时跨越橡胶带难度就大了,身体似飞起来,借力跨越高处,艰难的运动着全身。嘴里还唱着跳皮筋的歌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解放北路东一巷、东二巷的街坊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的在汽车总站做司机、有的在工厂里上班、也有赶马车帮人拉货、还有在大街上摆书摊租书赚取生活费的。那时候,巷子里有一位60多岁的阿伯专门炒南瓜子卖。阿伯炒的南瓜子特别香,他家中有一口大铁锅,炒瓜子时就把铁锅放在柴火灶上,用小火将瓜子慢慢地炒黄、炒香。炒香后的瓜子,阿伯就用竹簸箕装了,晾在院子里、堂屋里散热。然后就用当年被视为很珍贵的旧报纸来包装。约50克重的南瓜子在四方纸上包成了漏斗形,上下两头都折了角固定,就拿到中山中路人民电影院门口,在自备的活动木架子上摆卖,价钱是2分钱一包。

那时候,巷子里有一口古井,至于这口古井有多少年代,如今巷中最老的住户也说记不清了。他们小时候听老人说过,老巷的古井在久远的年代就有了,那时候城里人的家庭生活用水都要到柳江河去挑,一趟来回要好几里路。这口祖上传下的古井,避免了老巷人取水的劳碌奔波。因年代久远,井老了,出水量极少,最后变为了枯井。巷子里的小孩们都喜欢聚集在古井边玩耍,有时来巷子买金鱼的人也会好奇地走近来瞧,看水井里是不是养着金鱼。经老街坊指点,有幸寻到了这口古井,只见古井口处全是桶绳勒的痕迹,还开了两道裂口。


1963年,居住解放北路东二巷的李德钢家里有个小院子,他父亲便在院子里用砖砌了个小水池,养些金鱼来欣赏。那时候喂金鱼也没有专门的金鱼饲料,都是用鸡蛋与面粉按比例混合后晾干,刮些粉末喂金鱼。想要金鱼色彩鲜亮的话,就得去人民广场的水沟里捞些水里的沙虫给鱼增加营养。经过这样精心喂养,李德钢家里的金鱼越养越多。他父子俩也大方,有人问要便随意捞起三五条送人,这样隔壁邻居的王家、雷家、贝家等邻居,也开始养起了金鱼。王家的住宅宽,养的金鱼多,繁殖也多,王家人就用脸盆、锑桶装了些金鱼,拿到自家的门口前摆卖,小条金鱼卖一分钱一条,大些的卖2分钱一条。其他邻居见了,也依样把自家养的金鱼拿到门口摆卖。最早光顾金鱼的,是临街的孩子们,拿着家中的搪瓷口盅和小瓦盆来买金鱼。有些孩子没钱买的,就去水沟里捞些沙虫来,也能换得几条鲜活漂亮的金鱼回家养。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卖金鱼的邻居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隔壁街的人也把自己养的金鱼拿到巷子里摆卖,老巷就逐渐变成了一条卖金鱼的热闹巷子,高峰时家家门口都摆满了装金鱼搪瓷脸盆和锑桶。

那时候,每天来巷子里买金鱼的人络绎不绝,就连在巷子里端盆清水洗衣服,也会被以为是在卖金鱼。金鱼越卖越多,巷子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解放北路东一巷”和“东二巷”就没人叫了,都直接叫“金鱼巷”。

“凤吹声如隔彩霞 ,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 疑有碧桃千树花。”可岁月悠悠,日久情深,老巷里的邻居们相处久了就情感融洽,十分和睦。尽管日常生活中有些误会和分歧,都能相互包容、谦让。“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见面都是热情地相互打招呼问候。那时的市井生活,白天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找生活,到了傍晚,大多数邻居下班的下班、收工的收工,做好晚饭后,都是端着饭碗到门外边吃边聊,什么国家大事、东家长西家短,无所不谈。

弹指一挥间,晃眼到了20世纪70年代,巷子里的小青年已经到成家立业的年纪,先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时候,巷里的人置办结婚酒席都是在自己家中操办,但也很讲究。大家都将人民饭店、龙城饭店、江滨饭店这些知名饭店的大厨请到家里烧菜,宴席很丰富,一般要有白切鸡、五柳鱼、大红扣肉等十来个菜,上菜也讲规矩,先上肉菜、炒菜,如果在上菜顺序中端上了青菜,就表示酒席菜已全部上齐。

宴席也都设在办喜事的街坊家中的堂屋、院子里,若堂屋、院子不够大,就在家门前的空地摆一排。街坊们不用下请帖就都纷纷上门道喜了,有的打2元钱的红包,有的送暖水瓶,有的送搪瓷脸盆......整条巷子热闹非凡。


1996年7月19号,老巷的邻居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灾,那次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柳州很多街道。老巷基本上是遭到内涝,大水从巷子里所有的下水道往上冒水,很快就淹没了整条巷子,这场大水把猝不及防的邻居们都困在了住处的二楼。此时,巷子里的年轻人冯建文便用家里留存的一些旧木条、旧木板搭建成一条十分简易的小木筏,用来搭载一些有急事需要外出的邻居,并用来传送饮用水和食物。后来,市政府免费为受灾居民提供饮用水和食物,热心的冯建文也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战士,大家就这样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金鱼巷的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些年,随着金运来大厦(原解放北路糖烟店原址)在五星步行街处建起后,和友大厦、金巷商住楼先后在五星街竣工。这些大厦的建成,取代了老巷部分民房及一处公厕。被拆迁的居民先后搬到了河西小区、啤酒厂、康城等处。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尚未全部落实,现在仍然有老住户居住在金鱼巷里。

当年居住的皇荡巷与金鱼巷相隔甚近,时隔多年,重新走进曾经熟悉的金鱼巷,只能从某个地段回想起当年的老建筑。而所见到的昔日老街坊最大年纪已过百岁,其余很多都是八九十岁的年纪,在金鱼巷出生的第二代人、第三代人也都进入了老年。但不管是搬到何方,不论年纪多大,街坊们聚集在一起时,神情都是激动、欣喜的,都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过去在老巷中的点点滴滴,为那曾经朴实无华的情分感动。



如今的金鱼巷变成了美食一条街

换着花样吸引着大批吃货

寻觅这新街旧巷里的小吃

让老巷子重新焕发生机

也正因为这些美食小店的入驻

让金鱼巷有了新的故事

……

  


|来源:柳州市民政局

|图片:仅供交流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自柳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