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愿将此身长报国——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三十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19 09:10    |  作者: 李广西

熊秀民


2019年5月,融水党史研究室主任覃长辉向本报记者介绍陶保桓的情况。


2019年5月,罗龙村党支部书记陶保亮向本报记者介绍陶三公的情况。


陶三公故居


多年以前,我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边塞诗,读到“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时,对其内涵不甚了解。

今天,在重新温习地方党史中,终于明白一个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是啊,诗人的誓言是: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历史的长河里,古老的诗歌歌颂的崇高精神早已根植在中华大地,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践行了这种神圣使命,枝繁叶茂、绵延不绝。回望柳州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众多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唱响崇高的精神。


人间无处不风波

1927年,风雨如晦。龙城上空和全国一样,阴云密布。

当年的9月13日深夜至14日凌晨,国民党柳州当局在全城戒严搜捕革命者。柳州军警督察处处长黄勉亲率大批军警实行全城戒严,包围了雷王庙农民夜校、党务整理处和天星巷、铁局街、龙城路等街道,逮捕了共产党员关育梧,共青团员覃禧章、邓毅、韦凤楼、卢种德,同时逮捕了农运班学员40多人。

在此之前的8月下旬,柳江籍第一个共产党员熊秀民在宜山被捕,后被解送至柳州关进监狱。10月中旬,熊秀民与国民党柳城县党部的“左派”人士徐耿新英勇就义。

地方党史专著《地火燎原》记载:熊秀民(1898-1927年)原名熊朝栋,又名熊占忠,出生于马平县成团乡六偶村(今柳江区)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私塾老师,母亲务农兼做小本生意。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秉性聪颖、勤奋好学,使熊秀民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在当地有“聪明不过熊朝栋”之誉。

1917年,19岁的熊秀民考上了省立四中(柳州高中前身),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毕业后,他在百朋乡当小学校长,经常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给乡亲们讲解国内外形势,描述“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的美好愿景。1925年冬,熊秀民进入梧州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在该所学习期间,他写了新诗《速起》发表在梧州《民国日报》副刊上,呼唤民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还参与领导了轰动一时的“驱杨学潮”。

1926年6月,熊秀民结业后被分配回柳州任教师。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成立后,他跟随书记陈岳秀到穿山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穿山乡农民协会,并发动农民进行示威游行,迫使团总莫庭良向老百姓签字盖章认错,赔退银元。乡里的地主土豪曾恶狠狠地威胁道:“熊朝栋,你这样搞下去,小心人头落地!”但这丝毫没有吓倒熊秀民,他哈哈大笑回应:“我不怕!如果全世界都实行共产,消灭了剥削,人头落地也心甘!”10月,熊秀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省立四中指导学生开展“驱谢斗争”,还担任了国民党柳庆党务整理处青年部常务干事和马平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党训处教官,参与领导柳州附近乡村的群众运动,同时负责宜山、河池等县的党务整理工作,把右派人员从党部清理出去,并培养了一批共青团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熊秀民潜回家乡隐蔽了一个月。如果他潜伏下来,应该可以逃过劫难,但不怕牺牲的他又继续在宜山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8月下旬,熊秀民被“清党委员会”逮捕。在狱中,熊秀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当时,桂系将领伍廷飏见熊秀民是个人才,便亲自前往相劝并许以高官厚禄,希望熊秀民能“悔过自新”,免于一死。熊秀民却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并在难友覃禧章面前口吟绝命诗一首:

南来北往意如何?

生死关头心事多;

看破红尘归去好,

人间无处不风波。

临刑前的一天,母亲到狱中探望熊秀民。知道父亲因他被捕而忧愤病卧时,他安慰母亲说:“妈,我是为受苦人做事的共产党员,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希望爸妈你们两位老人家多多保重!”次日上午10时许,熊秀民被绑赴刑场,昂首挺胸,沿途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最后,枪声在柳州北门外更新亭刑场响起,熊秀民为党和革命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围观的群众无不潸然泪下。

熊秀民有一个弟弟叫熊朝绪,敬仰自己的哥哥,自小耳濡目染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中学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哥哥牺牲后,他盼望能够继承哥哥的遗志,实现哥哥的未竟事业。在教学工作中满腔热情,他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地下党员熊柳生。遗憾的是,有志青年熊朝绪竟然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

熊秀民血洒龙城,他的英名和崇高形象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近代英雄人物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至今响彻云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慷慨赴死不易,坚贞不屈更难。只有14个月党龄的陶保桓用生命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的一腔热血洒在八桂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不朽的英灵在龙城的上空,高高翱翔。

时光回到1910年10月,陶保康出生在融水县罗龙村高沙屯。他11岁时,父亲在防御盗贼时捐躯。后来长兄陶保盈不幸夭亡,姐姐因病而死,只剩下他和弟弟陶保宁依靠母亲艰难度日。

1928年春,陶保康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桂林第三中学。1931年春,陶保康在桂林初中毕业,由于贫困无力升学,便回乡教书。1933年秋,广西师专开始招收第二届新生。陶保康产生了进该校探求新知识、寻找个人与民族出路的想法,决心报考广西师专。但学校招生较严格,要求具有高中毕业学历或者做了三年以上的教师方能报考,而陶保康既没有读过高中,又没有三年教师的资历。这该如何是好?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机智的陶保康找到堂哥陶保恒商量,借陶保恒的毕业证书去报考,将保恒的“恒”字改为“桓”字。由于他平时勤奋好学,结果一考便中。此后,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了陶保桓这个英雄的名字。

历史能够铭记,是源于他为桂林、柳州两地的地方党组织重建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像一颗耀眼的启明星,用火热的光芒划破漫漫长夜,点亮桂林和柳州的苍穹;历史能够铭记,是源于他对革命分子的精心培养和帮助,在他的鼓舞下,融县涌现了广西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大游击司令(路璠、莫矜、吴赞之、杨烈、莫一凡、路伟良),他的影响如明灯,照亮了广西地下党组织的李殷丹、廖联原、黄嘉等功绩卓著的革命领导人的前行道路。

1936年6月,陶保桓、路伟良等学生利用到南宁参加学生军成立誓师大会的机会,尝试打听党组织的下落。然而,无果。但陶保桓没有停止寻找的脚步,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位叫刘敦安(党员)的学长蓦然出现。陶保桓在南宁面聆教诲并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时间定格在1936年7月。

入党后,组织上派他回桂林重建党组织。1937年3月,组织上派陶保桓到柳州重建党组织。陶保桓人格魅力和能力突出,具有迎难而上、担当实干的精神。他用柳州中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并成立党组织任书记,开辟柳州革命的新局面。

正当柳州地下党力量蓬勃发展之时,桂系当局却对他下毒手。1937年8月31日下午,广西省立学校柳州中学某班全体学生端坐在教室里,满心期待着陶保桓老师的到来。然而,时间一秒一分地过去,同学们由渴望变成焦虑。

不久,去请陶老师的班会总干事一个人回来了,他站在讲台边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可亲可爱的陶老师今天凌晨‘失踪’了……”一切正如同学们所料,老师此次从学校“失踪”其实是被敌人秘密逮捕了。

果然,有校工后来透露,陶保桓是从校本部被抓走的。天亮后,有学生在柳江河南浮桥头看到陶保桓被宪兵捆在车上,准备拉走,这名学生还买了一碗米粉给陶保桓吃。

陶保桓最初被监禁在柳州国民党第七军部。大约一周后,被再次押解,先后与学生在浮桥头、车站候车室相遇。他双手被绑,戴着手铐,向学生们微笑点头,并嘱咐说:“可转告老师、同学们,我转到桂林去了。”然后,他坦然地上了汽车。

9月17日早上,正在桂林读书的蒙谷(陶保桓的朋友、没暴露的地下党员)接到学校转来桂林宪兵团的通知——陶保桓已被秘密处决,到桂林南门旧飞机场附近马路上去收尸!蒙谷立即联系在桂林的朋友,赶往现场……莫一凡回忆说,他和蒙谷、何庶民以及正在桂林的陶保恒、陶保桓的堂叔陶三公等人一同来到蒙难地点。当看到陶保桓仰倒在马路上时,所有人的心都碎了。大家迅速俯下身来,抚摸遗体,身躯还是温暖的,鲜血溅满衣裳。在整理遗体时,大家看到了惨不忍睹的情景:烈士的十个手指头都有寸钉大的深洞,显然是被国民党特务用竹签慢慢地刺进去再拔出来所留下的伤痕。这可是痛彻心窝的酷刑!

在遗体上,莫一凡还看到几处惨绝人寰的伤痕——陶保桓左臂被打烂了,左小腿也被敌人打烂。1972年迁葬陶保桓的骸骨时,陶保桓爱人、女儿还清楚地看见左臂和左小腿骸骨有刀砍的痕迹,很可能是特务施行“老虎凳”毒刑时拷打断的。

为了揭露广西反动当局的野蛮暴行,莫一凡还特意借来一部照相机,拍摄了陶保桓的遗像。看到照片的同志无不义愤填膺,都发誓要血债血还,报仇雪恨。

“陶保桓是一位好同志,他对党忠贞,尽管受尽酷刑,也拒不供出地下党秘密,他用生命保卫了党。”陈岸(1928年入党,曾任自治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在文章中痛心地写道。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废江河;灿如朝日的崇高理想,激越回响。


共来凭吊怀英烈

陶保桓的牺牲,是广西地下党组织的重大损失,也让陶家人义愤难平。陶保桓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叫陶三公的人,陶三公是其堂叔。三公在收敛完陶保桓遗体后,誓言报仇。当时,老大陶卓才牺牲在抗日战场。三公毅然又把老二陶树才送去参加革命,不幸的是,陶树才也牺牲了。后来,三公自己也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的革命事迹代代相传,他的崇高精神激励后人。如今,在桂北山区,有一首歌谣是这样传唱的:“滩底有个陶三公,年纪满了六十三,还拿枪杆上战场……”

路璠前辈曾经为三公写过传记:“三公,融水县融水乡罗龙村滩底屯人,汉族,名承尧字继唐。生于1882年。出身农民、善经营,勤耕俭积,以致富裕。身体强健,性格刚直,富于正义感。乡里贫者多得周济,而对懒惰和不务正业者,则直言教育和指责。人们敬爱惯呼为‘三公’。读书不多,而关心时事,爱人才,对保恒、保桓很重视,每与他们谈论问题,虚心倾听。二人先后入师专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假日回家,向他灌输,心甚信服。与他分析时事,对社会现状十分不满。抗日开始即命长子卓才应征参军,不久,在安徽前线牺牲。保桓烈士遇难,亲赴桂林为之收殓,与莫一凡、周甲铭(蒙谷)共誓此仇必报。命次子树才投考军校,抗日后期,柳北人民组织‘抗日挺进队’,缺乏军事人才,三公即令他入队,被推为队长,于阻击日寇撤退中牺牲。三公遂无子,全家只有他和老伴‘三婆’、寡媳‘四婶’及病孙汉忠、小孙女汉苏而已。在抗日挺进队及柳北总队时,三公均义无反顾积极支持,供应军粮,献出枪支。家舍成为队伍出入、工作人员止息的基地,全家老少则不倦地为队伍张罗食宿、送信等事。三公于1948年冬染病,经医治无效,于1949年春病逝。”

路璠还有诗云:“滩底村头一老农,刚强正义贯心胸。勤耕细种成殷富,周济不忘穷弟兄。两捐爱子两参军,老人革命有功勋。只恨功成公不见,空余青冢对江村。东方日出不家春,春风不识入陶门。共来凭吊怀英烈,当记三公尚有孙。”

真正的革命者是大无畏的,是勇于牺牲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誓言融入了无数先烈和革命者的崇高和信念。陶三公,一个普通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奏响了“愿得此身长报国”豪迈宣言。

2021年9月21日,是中秋佳节。我的手机中不断收到亲朋好友的节日问候。突然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秋日楼里,断鸿声中,抚今追昔,凭吊英烈。青山明月不曾空,中秋之月,不仅悬挂在苍茫的天庭之上,辉映在诗人的瞳仁之中,更是照耀着如我之辈的后来者前行道路,催人奋进,让我们报效国家的誓言铿锵不息。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愿将此身长报国——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三十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4-19 09:10    |  作者: 李广西

熊秀民


2019年5月,融水党史研究室主任覃长辉向本报记者介绍陶保桓的情况。


2019年5月,罗龙村党支部书记陶保亮向本报记者介绍陶三公的情况。


陶三公故居


多年以前,我读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边塞诗,读到“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时,对其内涵不甚了解。

今天,在重新温习地方党史中,终于明白一个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是啊,诗人的誓言是: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历史的长河里,古老的诗歌歌颂的崇高精神早已根植在中华大地,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践行了这种神圣使命,枝繁叶茂、绵延不绝。回望柳州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众多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唱响崇高的精神。


人间无处不风波

1927年,风雨如晦。龙城上空和全国一样,阴云密布。

当年的9月13日深夜至14日凌晨,国民党柳州当局在全城戒严搜捕革命者。柳州军警督察处处长黄勉亲率大批军警实行全城戒严,包围了雷王庙农民夜校、党务整理处和天星巷、铁局街、龙城路等街道,逮捕了共产党员关育梧,共青团员覃禧章、邓毅、韦凤楼、卢种德,同时逮捕了农运班学员40多人。

在此之前的8月下旬,柳江籍第一个共产党员熊秀民在宜山被捕,后被解送至柳州关进监狱。10月中旬,熊秀民与国民党柳城县党部的“左派”人士徐耿新英勇就义。

地方党史专著《地火燎原》记载:熊秀民(1898-1927年)原名熊朝栋,又名熊占忠,出生于马平县成团乡六偶村(今柳江区)一个壮族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私塾老师,母亲务农兼做小本生意。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秉性聪颖、勤奋好学,使熊秀民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他在当地有“聪明不过熊朝栋”之誉。

1917年,19岁的熊秀民考上了省立四中(柳州高中前身),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毕业后,他在百朋乡当小学校长,经常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给乡亲们讲解国内外形势,描述“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的美好愿景。1925年冬,熊秀民进入梧州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在该所学习期间,他写了新诗《速起》发表在梧州《民国日报》副刊上,呼唤民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还参与领导了轰动一时的“驱杨学潮”。

1926年6月,熊秀民结业后被分配回柳州任教师。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成立后,他跟随书记陈岳秀到穿山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穿山乡农民协会,并发动农民进行示威游行,迫使团总莫庭良向老百姓签字盖章认错,赔退银元。乡里的地主土豪曾恶狠狠地威胁道:“熊朝栋,你这样搞下去,小心人头落地!”但这丝毫没有吓倒熊秀民,他哈哈大笑回应:“我不怕!如果全世界都实行共产,消灭了剥削,人头落地也心甘!”10月,熊秀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省立四中指导学生开展“驱谢斗争”,还担任了国民党柳庆党务整理处青年部常务干事和马平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党训处教官,参与领导柳州附近乡村的群众运动,同时负责宜山、河池等县的党务整理工作,把右派人员从党部清理出去,并培养了一批共青团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熊秀民潜回家乡隐蔽了一个月。如果他潜伏下来,应该可以逃过劫难,但不怕牺牲的他又继续在宜山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8月下旬,熊秀民被“清党委员会”逮捕。在狱中,熊秀民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当时,桂系将领伍廷飏见熊秀民是个人才,便亲自前往相劝并许以高官厚禄,希望熊秀民能“悔过自新”,免于一死。熊秀民却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并在难友覃禧章面前口吟绝命诗一首:

南来北往意如何?

生死关头心事多;

看破红尘归去好,

人间无处不风波。

临刑前的一天,母亲到狱中探望熊秀民。知道父亲因他被捕而忧愤病卧时,他安慰母亲说:“妈,我是为受苦人做事的共产党员,没有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希望爸妈你们两位老人家多多保重!”次日上午10时许,熊秀民被绑赴刑场,昂首挺胸,沿途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最后,枪声在柳州北门外更新亭刑场响起,熊秀民为党和革命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围观的群众无不潸然泪下。

熊秀民有一个弟弟叫熊朝绪,敬仰自己的哥哥,自小耳濡目染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中学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哥哥牺牲后,他盼望能够继承哥哥的遗志,实现哥哥的未竟事业。在教学工作中满腔热情,他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地下党员熊柳生。遗憾的是,有志青年熊朝绪竟然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

熊秀民血洒龙城,他的英名和崇高形象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近代英雄人物谭嗣同《狱中题壁》一诗至今响彻云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慷慨赴死不易,坚贞不屈更难。只有14个月党龄的陶保桓用生命彰显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的一腔热血洒在八桂大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不朽的英灵在龙城的上空,高高翱翔。

时光回到1910年10月,陶保康出生在融水县罗龙村高沙屯。他11岁时,父亲在防御盗贼时捐躯。后来长兄陶保盈不幸夭亡,姐姐因病而死,只剩下他和弟弟陶保宁依靠母亲艰难度日。

1928年春,陶保康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桂林第三中学。1931年春,陶保康在桂林初中毕业,由于贫困无力升学,便回乡教书。1933年秋,广西师专开始招收第二届新生。陶保康产生了进该校探求新知识、寻找个人与民族出路的想法,决心报考广西师专。但学校招生较严格,要求具有高中毕业学历或者做了三年以上的教师方能报考,而陶保康既没有读过高中,又没有三年教师的资历。这该如何是好?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机智的陶保康找到堂哥陶保恒商量,借陶保恒的毕业证书去报考,将保恒的“恒”字改为“桓”字。由于他平时勤奋好学,结果一考便中。此后,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了陶保桓这个英雄的名字。

历史能够铭记,是源于他为桂林、柳州两地的地方党组织重建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像一颗耀眼的启明星,用火热的光芒划破漫漫长夜,点亮桂林和柳州的苍穹;历史能够铭记,是源于他对革命分子的精心培养和帮助,在他的鼓舞下,融县涌现了广西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大游击司令(路璠、莫矜、吴赞之、杨烈、莫一凡、路伟良),他的影响如明灯,照亮了广西地下党组织的李殷丹、廖联原、黄嘉等功绩卓著的革命领导人的前行道路。

1936年6月,陶保桓、路伟良等学生利用到南宁参加学生军成立誓师大会的机会,尝试打听党组织的下落。然而,无果。但陶保桓没有停止寻找的脚步,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位叫刘敦安(党员)的学长蓦然出现。陶保桓在南宁面聆教诲并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时间定格在1936年7月。

入党后,组织上派他回桂林重建党组织。1937年3月,组织上派陶保桓到柳州重建党组织。陶保桓人格魅力和能力突出,具有迎难而上、担当实干的精神。他用柳州中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并成立党组织任书记,开辟柳州革命的新局面。

正当柳州地下党力量蓬勃发展之时,桂系当局却对他下毒手。1937年8月31日下午,广西省立学校柳州中学某班全体学生端坐在教室里,满心期待着陶保桓老师的到来。然而,时间一秒一分地过去,同学们由渴望变成焦虑。

不久,去请陶老师的班会总干事一个人回来了,他站在讲台边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可亲可爱的陶老师今天凌晨‘失踪’了……”一切正如同学们所料,老师此次从学校“失踪”其实是被敌人秘密逮捕了。

果然,有校工后来透露,陶保桓是从校本部被抓走的。天亮后,有学生在柳江河南浮桥头看到陶保桓被宪兵捆在车上,准备拉走,这名学生还买了一碗米粉给陶保桓吃。

陶保桓最初被监禁在柳州国民党第七军部。大约一周后,被再次押解,先后与学生在浮桥头、车站候车室相遇。他双手被绑,戴着手铐,向学生们微笑点头,并嘱咐说:“可转告老师、同学们,我转到桂林去了。”然后,他坦然地上了汽车。

9月17日早上,正在桂林读书的蒙谷(陶保桓的朋友、没暴露的地下党员)接到学校转来桂林宪兵团的通知——陶保桓已被秘密处决,到桂林南门旧飞机场附近马路上去收尸!蒙谷立即联系在桂林的朋友,赶往现场……莫一凡回忆说,他和蒙谷、何庶民以及正在桂林的陶保恒、陶保桓的堂叔陶三公等人一同来到蒙难地点。当看到陶保桓仰倒在马路上时,所有人的心都碎了。大家迅速俯下身来,抚摸遗体,身躯还是温暖的,鲜血溅满衣裳。在整理遗体时,大家看到了惨不忍睹的情景:烈士的十个手指头都有寸钉大的深洞,显然是被国民党特务用竹签慢慢地刺进去再拔出来所留下的伤痕。这可是痛彻心窝的酷刑!

在遗体上,莫一凡还看到几处惨绝人寰的伤痕——陶保桓左臂被打烂了,左小腿也被敌人打烂。1972年迁葬陶保桓的骸骨时,陶保桓爱人、女儿还清楚地看见左臂和左小腿骸骨有刀砍的痕迹,很可能是特务施行“老虎凳”毒刑时拷打断的。

为了揭露广西反动当局的野蛮暴行,莫一凡还特意借来一部照相机,拍摄了陶保桓的遗像。看到照片的同志无不义愤填膺,都发誓要血债血还,报仇雪恨。

“陶保桓是一位好同志,他对党忠贞,尽管受尽酷刑,也拒不供出地下党秘密,他用生命保卫了党。”陈岸(1928年入党,曾任自治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在文章中痛心地写道。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废江河;灿如朝日的崇高理想,激越回响。


共来凭吊怀英烈

陶保桓的牺牲,是广西地下党组织的重大损失,也让陶家人义愤难平。陶保桓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叫陶三公的人,陶三公是其堂叔。三公在收敛完陶保桓遗体后,誓言报仇。当时,老大陶卓才牺牲在抗日战场。三公毅然又把老二陶树才送去参加革命,不幸的是,陶树才也牺牲了。后来,三公自己也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他的革命事迹代代相传,他的崇高精神激励后人。如今,在桂北山区,有一首歌谣是这样传唱的:“滩底有个陶三公,年纪满了六十三,还拿枪杆上战场……”

路璠前辈曾经为三公写过传记:“三公,融水县融水乡罗龙村滩底屯人,汉族,名承尧字继唐。生于1882年。出身农民、善经营,勤耕俭积,以致富裕。身体强健,性格刚直,富于正义感。乡里贫者多得周济,而对懒惰和不务正业者,则直言教育和指责。人们敬爱惯呼为‘三公’。读书不多,而关心时事,爱人才,对保恒、保桓很重视,每与他们谈论问题,虚心倾听。二人先后入师专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假日回家,向他灌输,心甚信服。与他分析时事,对社会现状十分不满。抗日开始即命长子卓才应征参军,不久,在安徽前线牺牲。保桓烈士遇难,亲赴桂林为之收殓,与莫一凡、周甲铭(蒙谷)共誓此仇必报。命次子树才投考军校,抗日后期,柳北人民组织‘抗日挺进队’,缺乏军事人才,三公即令他入队,被推为队长,于阻击日寇撤退中牺牲。三公遂无子,全家只有他和老伴‘三婆’、寡媳‘四婶’及病孙汉忠、小孙女汉苏而已。在抗日挺进队及柳北总队时,三公均义无反顾积极支持,供应军粮,献出枪支。家舍成为队伍出入、工作人员止息的基地,全家老少则不倦地为队伍张罗食宿、送信等事。三公于1948年冬染病,经医治无效,于1949年春病逝。”

路璠还有诗云:“滩底村头一老农,刚强正义贯心胸。勤耕细种成殷富,周济不忘穷弟兄。两捐爱子两参军,老人革命有功勋。只恨功成公不见,空余青冢对江村。东方日出不家春,春风不识入陶门。共来凭吊怀英烈,当记三公尚有孙。”

真正的革命者是大无畏的,是勇于牺牲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誓言融入了无数先烈和革命者的崇高和信念。陶三公,一个普通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奏响了“愿得此身长报国”豪迈宣言。

2021年9月21日,是中秋佳节。我的手机中不断收到亲朋好友的节日问候。突然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秋日楼里,断鸿声中,抚今追昔,凭吊英烈。青山明月不曾空,中秋之月,不仅悬挂在苍茫的天庭之上,辉映在诗人的瞳仁之中,更是照耀着如我之辈的后来者前行道路,催人奋进,让我们报效国家的誓言铿锵不息。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