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柳州一男子挖出这个东西,直接得奖“奢侈品”…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6-01 09:0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陈粤

鹿寨县中渡镇是一个神奇的镇,也是一个神秘的镇,这和它的另一个名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有非常大的关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柳州仅此一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夏秋。2022年5月17日和18日,记者怀着探秘历史疑云的虔诚,踏上寻找之旅。这是一次有意义的采访,也是一次艰难的寻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中渡古镇的广西山歌王罗李明用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待:“想看大鱼海边看,唱戏就要上戏台。想听古镇好故事,还请记者经常来。”

那么,就让我们慢慢地掀开中渡神秘的面纱,一睹真容吧。让沉寂多年的历史人物从岁月的深处款款走来,让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再一次重现波澜。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一面神奇的铜鼓和一块巨石,它们不知隐藏着多少历史疑云,不知给历史留下多少的难解之谜。


长与短的疑问

鹿寨县的历史很短,短得只有70多年;中渡镇的历史却很长,长到2000年以上。

这就令人有诸多不解了,什么缘故?鹿寨县历史短但鹿寨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中渡镇又有什么来历?种种疑问涌上记者心头。

中渡古镇航拍图

翻开桌面的《鹿寨县志》,才明白鹿寨县为什么只有70多年历史了:1951年6月29日,鹿寨县成立,由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一部分合并而成,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鹿寨”之名又从何而来?会不会是一个养鹿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第571集广西鹿寨篇中介绍道:中原文明和岭南风物互通交融。公元265年,三国东吴在今鹿寨中渡镇建县,因占据桂林通往柳州的洛清江水陆交通要道,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廷在今鹿寨县城所在地建牛摆堡。

鹿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黄小斌说,离牛摆堡2.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六寨山,这座山有六个山峰,形似鹿的角,因此就叫鹿寨山。鹿寨山如一道军事屏障,守护着一方平安。明正统五年(1440年),牛摆堡更名为鹿寨堡,这或许就是鹿寨名称的由来。

那么,中渡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呢?基础是历史较长。三国时期的吴孙皓元年始建,析零陵南部置常安县,县治在常安镇(今中渡镇常安村)。到了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置巡检司于平乐镇(今中渡镇)石榴江。

中渡古镇航拍图

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桂林同知移驻洛容县茶亭渡口(今中渡镇)始作厅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中渡抚民厅。5月17日下午,记者在中渡镇英山中学退休老师陶绍榆家中,看到了中渡厅的相关碑文。遗憾的是石碑被砌到墙壁上了,不管怎样,石碑的存在证实这种说法不虚。

中渡镇英山中学退休老师陶绍榆家中,石碑被砌到墙壁上

民国元年(1912年)降厅为县仍作县治,该镇地处洛江河畔,上游有旧县渡,下游有新县渡,因此称“中渡”。因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多,广东、江西籍商人修建了粤东会馆和江西会馆,城内还建有两等小学堂一所。1949年12月26日,中渡解放,成立百寿县中渡行政办事处。1950年9月改为中渡县人民政府,1951年6月,撤中渡县并入鹿寨县,将中渡改作三区政府所在地。

这样,通过史料分析,鹿寨在古代应该是一种军事设施,大致是军营前的防护栏。而鹿寨所在的地又是一处军事要冲。事实上,多年的战争风云就是对鹿寨名字最准确的注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是,鹿寨博物馆的一面铜鼓,让中渡镇的历史由三国追溯到汉代,也丛生了许多历史疑云。

改变说法的时间定格在1983年8月的一个晴天。

当天,阳光灿烂,村民们正在户外劳作,中渡镇大兆村委北菜园屯的村民黄会生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居然会改写中渡的历史。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当时,鹿寨县有关部门奖励了他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那个时候,凤凰牌自行车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不要说没有钱,就是够钱了也不一定买得到呀。

广西山歌王罗李明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时间就是1983年8月,当时黄会生在古镇西北面的山㟖挖铁矿挖得了铜鼓。

中渡古镇的广西山歌王罗李明

但是,1996年出版的《鹿寨县志》记载却是另一种说法:

1985年5月18日,在距中渡镇2公里的石灰㟖挖铁矿发现,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有4只青蛙、两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经有关部门初步鉴定,系西汉时的铜鼓,存入自治区博物馆。

按照史书记载,37年后的同一天,2022年5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鹿寨博物馆,看到馆藏的一面“东汉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201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鹿寨遗珍》也对这面铜鼓进行介绍:直径68.7厘米,高度48厘米,年代,汉。该铜鼓为泠水冲型,鼓面中心为十二芒星,边缘铸有青蛙和骑士装饰,鼓身铸有变形羽人纹。

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讲解员小孟详细地介绍道:

“在古代岭南文化中,铜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集祭祀、军事传讯、娱乐等社会功能于一身,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鼓面上复杂多样的纹饰雕塑更诠释着当地先民,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朴素理解。在壮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中,青蛙是雷神的孩子,会把人们祈雨的愿望带给雷神,披着稻穗纹饰的青蛙雕塑,寄托着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它们和象征光明的太阳纹、代表雨水的云雷纹、寓意丰收的稻穗纹共同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田园画卷。”

这面铜鼓和县志记载的铜鼓明显不太一样,他们会是同一面铜鼓吗?如果不是,这面铜鼓又是从何而来?

记者苦苦思索,不得其解。5月22日,记者再次电话采访鹿寨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覃宣伟先生,他告诉记者说,2015年,县里建设博物馆,就从自治区博物馆把之前保存的铜鼓要回来了,的确是同一面铜鼓。至于记载的发现时间和数字不太一样,他也不是非常清楚。

这样,答案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面汉代的铜鼓如何来到中渡?难道是在明代时期的战争中留下的吗?没有人能够告诉记者。这个答案,有待文史专家进一步考证。

当记者沉浸在铜鼓疑云纠结中,在鹿寨博物馆二楼,有一块名为《一方保障》石碑和京观石的仿制品。据博物馆讲解员小孟介绍,在中渡镇上,原来有一块重约70吨的京观石,可是这块石头的背后,还藏着一起发生在明代的骇人听闻的杀戮事件。

一块巨石,和杀戮事件又有什么关系呢?


“京观石”之谜

在记者去中渡镇采访之前,阅读了本报记者赵伟翔的著作《石头记》,因而对铜盆山摩崖石刻《一方保障》和京观石有了些许了解。


鹿寨博物馆二楼,《一方保障》石碑和京观石的仿制品

5月17日上午,记者在鹿寨县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采访了县文史爱好者刘江平先生。今年67岁的刘老师,对鹿寨县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他还在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时,查阅史料得知韦银豹等率领农民起义的事。这次农民起义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成千上万的人被杀戮,京观石和《一方保障》摩崖石刻就是证据。

当天下午,在中渡镇宣传、统战委员于元媛和鹿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潘允剑等人引导下,记者到大兆村旧县屯看到,摩崖石入口几乎已被林木遮掩。入口处有鹿寨县文管所所立“铜盆山摩崖石刻”石碑。拾阶而上,不远便可见“一方保障”四个大字在一处四五米高的摩崖之上。

“一方保障”四字为行书,字体苍劲有力。碑文为楷体,字体圆润饱满,刻工细腻。

摩崖石刻被称为刻在石壁上的史书。当许多历史典籍化为乌有时,作为记刻着历史上某个重大事件的摩崖石刻,却因特殊的材质和地处偏僻荒山而保留了下来。

记者看到,碑文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十分清晰。


“一方保障”摩崖石刻

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此碑主要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派十万大军“诏讨怀叛瑶”;另一件是“移师顺剿”洛容、柳城、永宁、永福、阳朔、荔浦等地叛乱。

封建统治者经历百年之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后,就在一块巨石上刻上“京观”二字。京观的具体解释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而把“平蛮”事迹,刻于附近的石上,撰刻者也期望能对民众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反。

然而,目前记者所看到的京观石已不是原来的历史文物,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柳州一男子挖出这个东西,直接得奖“奢侈品”…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6-01 09:0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陈粤

鹿寨县中渡镇是一个神奇的镇,也是一个神秘的镇,这和它的另一个名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有非常大的关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柳州仅此一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夏秋。2022年5月17日和18日,记者怀着探秘历史疑云的虔诚,踏上寻找之旅。这是一次有意义的采访,也是一次艰难的寻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中渡古镇的广西山歌王罗李明用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期待:“想看大鱼海边看,唱戏就要上戏台。想听古镇好故事,还请记者经常来。”

那么,就让我们慢慢地掀开中渡神秘的面纱,一睹真容吧。让沉寂多年的历史人物从岁月的深处款款走来,让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再一次重现波澜。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一面神奇的铜鼓和一块巨石,它们不知隐藏着多少历史疑云,不知给历史留下多少的难解之谜。


长与短的疑问

鹿寨县的历史很短,短得只有70多年;中渡镇的历史却很长,长到2000年以上。

这就令人有诸多不解了,什么缘故?鹿寨县历史短但鹿寨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中渡镇又有什么来历?种种疑问涌上记者心头。

中渡古镇航拍图

翻开桌面的《鹿寨县志》,才明白鹿寨县为什么只有70多年历史了:1951年6月29日,鹿寨县成立,由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一部分合并而成,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鹿寨”之名又从何而来?会不会是一个养鹿的地方?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第571集广西鹿寨篇中介绍道:中原文明和岭南风物互通交融。公元265年,三国东吴在今鹿寨中渡镇建县,因占据桂林通往柳州的洛清江水陆交通要道,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廷在今鹿寨县城所在地建牛摆堡。

鹿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黄小斌说,离牛摆堡2.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六寨山,这座山有六个山峰,形似鹿的角,因此就叫鹿寨山。鹿寨山如一道军事屏障,守护着一方平安。明正统五年(1440年),牛摆堡更名为鹿寨堡,这或许就是鹿寨名称的由来。

那么,中渡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呢?基础是历史较长。三国时期的吴孙皓元年始建,析零陵南部置常安县,县治在常安镇(今中渡镇常安村)。到了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置巡检司于平乐镇(今中渡镇)石榴江。

中渡古镇航拍图

有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桂林同知移驻洛容县茶亭渡口(今中渡镇)始作厅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中渡抚民厅。5月17日下午,记者在中渡镇英山中学退休老师陶绍榆家中,看到了中渡厅的相关碑文。遗憾的是石碑被砌到墙壁上了,不管怎样,石碑的存在证实这种说法不虚。

中渡镇英山中学退休老师陶绍榆家中,石碑被砌到墙壁上

民国元年(1912年)降厅为县仍作县治,该镇地处洛江河畔,上游有旧县渡,下游有新县渡,因此称“中渡”。因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多,广东、江西籍商人修建了粤东会馆和江西会馆,城内还建有两等小学堂一所。1949年12月26日,中渡解放,成立百寿县中渡行政办事处。1950年9月改为中渡县人民政府,1951年6月,撤中渡县并入鹿寨县,将中渡改作三区政府所在地。

这样,通过史料分析,鹿寨在古代应该是一种军事设施,大致是军营前的防护栏。而鹿寨所在的地又是一处军事要冲。事实上,多年的战争风云就是对鹿寨名字最准确的注脚。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是,鹿寨博物馆的一面铜鼓,让中渡镇的历史由三国追溯到汉代,也丛生了许多历史疑云。

改变说法的时间定格在1983年8月的一个晴天。

当天,阳光灿烂,村民们正在户外劳作,中渡镇大兆村委北菜园屯的村民黄会生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居然会改写中渡的历史。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当时,鹿寨县有关部门奖励了他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在那个时候,凤凰牌自行车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不要说没有钱,就是够钱了也不一定买得到呀。

广西山歌王罗李明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时间就是1983年8月,当时黄会生在古镇西北面的山㟖挖铁矿挖得了铜鼓。

中渡古镇的广西山歌王罗李明

但是,1996年出版的《鹿寨县志》记载却是另一种说法:

1985年5月18日,在距中渡镇2公里的石灰㟖挖铁矿发现,鼓面直径66.6厘米,高52.5厘米,周围有4只青蛙、两匹载着勇士的战马,鼓面和四周均有水波纹、回旋纹、草纹图案,经有关部门初步鉴定,系西汉时的铜鼓,存入自治区博物馆。

按照史书记载,37年后的同一天,2022年5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鹿寨博物馆,看到馆藏的一面“东汉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201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鹿寨遗珍》也对这面铜鼓进行介绍:直径68.7厘米,高度48厘米,年代,汉。该铜鼓为泠水冲型,鼓面中心为十二芒星,边缘铸有青蛙和骑士装饰,鼓身铸有变形羽人纹。

乘骑饰变形羽人纹铜鼓

讲解员小孟详细地介绍道:

“在古代岭南文化中,铜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集祭祀、军事传讯、娱乐等社会功能于一身,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鼓面上复杂多样的纹饰雕塑更诠释着当地先民,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朴素理解。在壮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中,青蛙是雷神的孩子,会把人们祈雨的愿望带给雷神,披着稻穗纹饰的青蛙雕塑,寄托着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它们和象征光明的太阳纹、代表雨水的云雷纹、寓意丰收的稻穗纹共同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田园画卷。”

这面铜鼓和县志记载的铜鼓明显不太一样,他们会是同一面铜鼓吗?如果不是,这面铜鼓又是从何而来?

记者苦苦思索,不得其解。5月22日,记者再次电话采访鹿寨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覃宣伟先生,他告诉记者说,2015年,县里建设博物馆,就从自治区博物馆把之前保存的铜鼓要回来了,的确是同一面铜鼓。至于记载的发现时间和数字不太一样,他也不是非常清楚。

这样,答案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面汉代的铜鼓如何来到中渡?难道是在明代时期的战争中留下的吗?没有人能够告诉记者。这个答案,有待文史专家进一步考证。

当记者沉浸在铜鼓疑云纠结中,在鹿寨博物馆二楼,有一块名为《一方保障》石碑和京观石的仿制品。据博物馆讲解员小孟介绍,在中渡镇上,原来有一块重约70吨的京观石,可是这块石头的背后,还藏着一起发生在明代的骇人听闻的杀戮事件。

一块巨石,和杀戮事件又有什么关系呢?


“京观石”之谜

在记者去中渡镇采访之前,阅读了本报记者赵伟翔的著作《石头记》,因而对铜盆山摩崖石刻《一方保障》和京观石有了些许了解。


鹿寨博物馆二楼,《一方保障》石碑和京观石的仿制品

5月17日上午,记者在鹿寨县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采访了县文史爱好者刘江平先生。今年67岁的刘老师,对鹿寨县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他还在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时,查阅史料得知韦银豹等率领农民起义的事。这次农民起义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成千上万的人被杀戮,京观石和《一方保障》摩崖石刻就是证据。

当天下午,在中渡镇宣传、统战委员于元媛和鹿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潘允剑等人引导下,记者到大兆村旧县屯看到,摩崖石入口几乎已被林木遮掩。入口处有鹿寨县文管所所立“铜盆山摩崖石刻”石碑。拾阶而上,不远便可见“一方保障”四个大字在一处四五米高的摩崖之上。

“一方保障”四字为行书,字体苍劲有力。碑文为楷体,字体圆润饱满,刻工细腻。

摩崖石刻被称为刻在石壁上的史书。当许多历史典籍化为乌有时,作为记刻着历史上某个重大事件的摩崖石刻,却因特殊的材质和地处偏僻荒山而保留了下来。

记者看到,碑文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十分清晰。


“一方保障”摩崖石刻

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此碑主要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派十万大军“诏讨怀叛瑶”;另一件是“移师顺剿”洛容、柳城、永宁、永福、阳朔、荔浦等地叛乱。

封建统治者经历百年之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后,就在一块巨石上刻上“京观”二字。京观的具体解释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而把“平蛮”事迹,刻于附近的石上,撰刻者也期望能对民众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反。

然而,目前记者所看到的京观石已不是原来的历史文物,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