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柳州这张老照片曝光!“体操王子”手扶的“小块头”不简单!记者挖出大秘密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9-08 17:40    |  作者: 李广西 梁莎莎 朱柳融 荣瑶

2022年7月24日下午,柳州工业博物馆一张有趣的老照片吸引记者驻足观看——

照片上,年轻英俊的“体操王子”李宁与一名男子坐着快艇驰骋柳江。两人笑意盈盈,好不惬意。照片中,李宁手扶一个挂机,上面赫然印着两个字:海鸥。

1984年,体操王子李宁(左)与原柳机厂长赵胜义,共同乘坐装备有127操舟机的快艇(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这个“海鸥”,不是我们熟知的国产相机“海鸥牌”,也不是老牌国产手表“海鸥”,而是柳机生产的大马力发动机——海鸥127操舟机。

这不禁令人疑惑:李宁,一个中国体操史上的传奇人物;海鸥127操舟机,一款上世纪70年代的工业产品,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另一名男子是谁?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故事?种种疑惑,让记者充满好奇之心,力求寻找答案。


填补空白

提到操舟机,很多人或许感到陌生。操舟机是一种什么机器?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安装在舟艇上的动力机器。

127操舟机(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可别小看这个动力机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操舟机是国防建设急需的产品,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外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要生产出操舟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件不容易的事,柳州人还真干成了,且干得漂亮!

历史的镜头穿越到一段远去的旧时光。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防建设急需一批渡舟、橡皮舟、救生艇,但当时却没有相配套的动力设备。

原柳机厂志办主任邓文震曾写过一篇文章,内文提到关于操舟机的生产原由,是配套产品中的一种。

柳机决定攻下这个难关。

1956年8月,在一机部汽车局的部署下,柳机开始研制操舟机。

没有学习,便没有创造;不经仿制,也无所谓创新。1957年5月,对样机进行了水上性能摸底试验后,柳机于1958 年春完成了操舟机的设计工作,命名为“062型操舟机”。

产品倒是设计出来了,但却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据《龙的动力》一书记载:1960年,相关单位试用后认为,“062型操舟机”具有体积小、轻便、坚固、适用等优点,但也存在起动困难、冷却不良等故障,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为解决这些质量问题,柳机从1961年至196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试制和两次耐久性试验,基本排除了这些故障。

1964年9月12日,这款产品通过了农机部等单位联合鉴定,并将“062型操舟机”更名为“海欧-16型操舟机”。

“我还画过‘062型操舟机’的图纸呢!”7月26日,记者采访到83岁的五菱柳机退休职工章贤熹,谈起这段往事,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了:“我记得‘062型操舟机’是小马力的,操舟机里有个加工工具我也参与过设计,具体叫什么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时隔多年,柳南区退休干部(曾任柳机宣传部长)蒋爱华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经过几年试制,柳机生产的062型操舟机,提供了让人满意的舟桥动力装备。”  

“满意”这两个字的背后,还有一份认可。1964年12月10日,“海欧-16型操舟机”获得农机部颁发的技术鉴定证书。翌年,柳机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海鸥商标注册证。

虽然“海欧-16型操舟机”适用于渡河、登陆、巡逻游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时,一个新的艰巨任务又来了,这对柳机而言,是一个更巨大的挑战。这个任务是什么?


瘦子搬泰山

1970年,根据需要,一机部给柳机和上海某厂下达了试制100马力至120马力操舟机的任务,代号为“127”,为当年9个重点科技项目之一。

这次的任务与以往有何不同?

原来,这款代号名为“127”的大马力操舟机以某国制造的操舟机为参考样机。这种机器接近飞机活塞式发动机的水平,质轻、功率大、精度高,零件上千种,在当时国内尚无法生产。

此刻,人们自然想起了屡破难关的柳机。

有人说这是“瘦子搬泰山——力不从心”,可柳机毅然接下了这一重要任务。

任务是接了,可谁愿意做这个“瘦子”敢去“搬泰山”?

一个被叫做“土专家”的人接下了这个重活——当时身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卢达。

1971年2月,卢达亲任研究工作的总指挥,与研制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深入试验室、车间,指导试验攻关工作。经研制组反复研究后,制定了“127”的总体方案:先试制两缸机,验证主要技术参数后再试制六缸机。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第一台“127”操舟机诞生了。

高兴之余,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卢达。在试验中,出现了活塞反复烧顶的问题,参考国外技术资料,却见上面断然写着:只有采用指定材料,才能解决活塞烧顶问题。

难道一定需要用进口的材料吗?

办法总比困难多。卢达和研制小组的同志认识到,这种操舟机必须尽力做到国产化。为此,他与大家逐条分析、实验,终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新工艺,研磨发动机的缸孔,并将铁缸套改为铜缸套镀铬,又改进点火角度,这才解决了使用国产材料活塞烧顶的难题。

1974年4月底,5台样机的台架性能和水上航速战术性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敢为人先的柳州人又干成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1976年,“127”操舟机完成了耐久试验,并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鉴定,为我国机械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记者无意中在《中国机械》双月刊1988年第4期中找到了一篇名为《动力机械专家卢达》的文章,作者是原柳机宣传部长罗群和蒋爱华。他们这样评价卢达:“卢达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拼搏中,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攻克难关,由工人成长为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他以自己的业绩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广西机械系统广大职工的赞扬,被人们誉为‘动力机械专家’。”

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且真实的。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127”操舟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技术委员会颁发的重大贡献奖。此外,国务院向卢达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科技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1978年,127操舟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期间还有一段趣事值得一提。前文中提到,在当时,“127”操舟机的生产除柳机进行试制外,上海一家兄弟厂也在进行“127”操舟机的试制。谁生产的“127” 操舟机更厉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一比就知道了。


太湖里的较量

1974年5月,太湖之滨,生机盎然,碧波荡漾。

按照上级的指示,柳州机械厂和上海一家兄弟厂,各自运三台新近试制成功的“127”大马力操舟机到无锡太湖,作一次评比考核。

这是一次考验产品的可靠性测试,有两个比试项目。对这次比赛,柳机人非常重视,选派10人组成了参赛小组。

当天清晨,浩渺的太湖格外的平静,似乎屏住了呼吸,等待双方的精彩较量。一切准备就绪,双方把用于比赛的机子装上新购进的冲锋艇。

1974年5月,127操舟机在太湖上表演(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比起动性能,要求电机共起动三次。三次起动在10秒钟以内完成。两个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功率均为100%,双方打个平手。

第二个比赛项目是比外特性的最高、最低功率和考核油耗。在每分钟转速5000转标定下,柳机的“127”操舟机实测结果,各项指标都比对方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这还不是比赛的最终结果,好戏还在后头。

在接下来比赛中,最为过硬的比赛项目,当数实船满载航行可靠性考核。比赛进行不久,突然传来“噗”的一声,艇慢了下来,机子在空转。

在场的观众心里暗暗吃了一惊。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对方机子推进器齿轮崩坏了。为了不影响想比赛,对方又换上第二台机子,不久后又抛锚了。

而柳机的“127”操舟机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挥。在2小时30分钟的可靠性考核航行中,一直运转正常,未发现任何故障。在接下来的起动怠速性能评比等项目,柳机的“127”操舟机指标都赛过对方,以令人信服的结果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这时,柳机的代表个个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柳机厂志办工作人员刘义在《“127”操舟机太湖的较量》中对这次比赛也有更详尽的描述。据他回忆:在总结评比会上,使用部门对柳机大马力操舟机功率大、重量轻、速度快、操纵灵活方便的优点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有人说:柳机报来的资料和这次实测比赛结果相符,说明他们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刘义还在文章中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参加考核的人员,纷纷要求乘艇在湖上巡游一周,大家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柳机的“127”操舟机经太湖较量后,名声大噪。1982年12月12日,柳机的“127”操舟机通过了国家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海鸥100型操舟机”,填补了我国大马力操舟机的技术空白,为我国开发利用大马力操舟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记载和史料,这些风云际会的往事会像尘埃一样随风飘散。随着一个个疑问的揭开,还有一个读者非常感兴趣的事即将揭秘:到底李宁和操舟机有着怎样的故事?


“龙的动力”由来

在柳州工业博物馆,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总是让人谈论。

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84年,清秀的年轻人是不少柳州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体操王子”李宁。在李宁身旁的,则是原柳机厂长赵胜义。

这一年,李宁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后载誉归来,高兴地坐在快艇上乘风破浪,畅游柳江。

而安装在这首快艇上的动力机器,正是柳机生产的“127”操舟机。

柳州工业博物馆内展出的快艇模型,当时127操舟机装备在快艇上。(朱柳融 摄)

了解到这款产品当时在国内数一数二,李宁欣然题写了“龙的动力”四个大字。

每次记者到柳机采访,都在办公楼一楼墙上看到“百年柳机 龙的动力”这八个大字。这不免让记者产生联想:“龙的动力”一说,会不会与李宁题字有关?

记者问过五菱柳机宣传干事梁家海,他表示对此事不了解。不过,梁家海却替记者联系上了柳机原党委副书记谭斌,他也是《龙的动力》这本书的主编。

7月26日,记者见到了谭斌。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精神矍铄,说话更是中气十足。在谭斌看来,“龙的动力”有三层关系:一是与柳州有关,柳州又称 “龙城”;二是龙城生产发动机最早的是柳机,称得上动力之源;三是柳机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北有龙泉山,南有白虎山,西有羊角山,南北之间还有金鸡独立的鸡山,“可以这么说,‘龙的动力’受李宁题字启发,但原因不止于此。”

寥寥四字,却意义深邃。这是对敢为人先的柳州人作出的最好注脚,也是柳州工业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

记者与柳州市体育局联系,表明了采访意图,尝试想采访李宁,讲述这段往事。但却未能如愿,不失为一个遗憾。

然而这磨灭不了一个事实:柳州,时刻涌动着一股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业激情。

操舟机的故事还有一个后续。

柳州人认为:工业历史是柳州城市的记忆,是柳州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工业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柳州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于是,从2010年1月开始,柳州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工业遗产文物的征集工作。

得闻此事,五菱柳机很快就将一批老物件捐献给了工业博物馆,其中便有两台操舟机。这些已经淡出柳州人视野的历史“功臣”,再次呈现了当年柳州工业的辉煌和柳州人的奋斗历程。

1987年,柳机从生产发动机华丽转型,居然自己生产出第一辆轿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柳州这张老照片曝光!“体操王子”手扶的“小块头”不简单!记者挖出大秘密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9-08 17:40    |  作者: 李广西 梁莎莎 朱柳融 荣瑶

2022年7月24日下午,柳州工业博物馆一张有趣的老照片吸引记者驻足观看——

照片上,年轻英俊的“体操王子”李宁与一名男子坐着快艇驰骋柳江。两人笑意盈盈,好不惬意。照片中,李宁手扶一个挂机,上面赫然印着两个字:海鸥。

1984年,体操王子李宁(左)与原柳机厂长赵胜义,共同乘坐装备有127操舟机的快艇(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这个“海鸥”,不是我们熟知的国产相机“海鸥牌”,也不是老牌国产手表“海鸥”,而是柳机生产的大马力发动机——海鸥127操舟机。

这不禁令人疑惑:李宁,一个中国体操史上的传奇人物;海鸥127操舟机,一款上世纪70年代的工业产品,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另一名男子是谁?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故事?种种疑惑,让记者充满好奇之心,力求寻找答案。


填补空白

提到操舟机,很多人或许感到陌生。操舟机是一种什么机器?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安装在舟艇上的动力机器。

127操舟机(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可别小看这个动力机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操舟机是国防建设急需的产品,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外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要生产出操舟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件不容易的事,柳州人还真干成了,且干得漂亮!

历史的镜头穿越到一段远去的旧时光。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防建设急需一批渡舟、橡皮舟、救生艇,但当时却没有相配套的动力设备。

原柳机厂志办主任邓文震曾写过一篇文章,内文提到关于操舟机的生产原由,是配套产品中的一种。

柳机决定攻下这个难关。

1956年8月,在一机部汽车局的部署下,柳机开始研制操舟机。

没有学习,便没有创造;不经仿制,也无所谓创新。1957年5月,对样机进行了水上性能摸底试验后,柳机于1958 年春完成了操舟机的设计工作,命名为“062型操舟机”。

产品倒是设计出来了,但却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据《龙的动力》一书记载:1960年,相关单位试用后认为,“062型操舟机”具有体积小、轻便、坚固、适用等优点,但也存在起动困难、冷却不良等故障,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为解决这些质量问题,柳机从1961年至196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试制和两次耐久性试验,基本排除了这些故障。

1964年9月12日,这款产品通过了农机部等单位联合鉴定,并将“062型操舟机”更名为“海欧-16型操舟机”。

“我还画过‘062型操舟机’的图纸呢!”7月26日,记者采访到83岁的五菱柳机退休职工章贤熹,谈起这段往事,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了:“我记得‘062型操舟机’是小马力的,操舟机里有个加工工具我也参与过设计,具体叫什么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时隔多年,柳南区退休干部(曾任柳机宣传部长)蒋爱华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经过几年试制,柳机生产的062型操舟机,提供了让人满意的舟桥动力装备。”  

“满意”这两个字的背后,还有一份认可。1964年12月10日,“海欧-16型操舟机”获得农机部颁发的技术鉴定证书。翌年,柳机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海鸥商标注册证。

虽然“海欧-16型操舟机”适用于渡河、登陆、巡逻游览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时,一个新的艰巨任务又来了,这对柳机而言,是一个更巨大的挑战。这个任务是什么?


瘦子搬泰山

1970年,根据需要,一机部给柳机和上海某厂下达了试制100马力至120马力操舟机的任务,代号为“127”,为当年9个重点科技项目之一。

这次的任务与以往有何不同?

原来,这款代号名为“127”的大马力操舟机以某国制造的操舟机为参考样机。这种机器接近飞机活塞式发动机的水平,质轻、功率大、精度高,零件上千种,在当时国内尚无法生产。

此刻,人们自然想起了屡破难关的柳机。

有人说这是“瘦子搬泰山——力不从心”,可柳机毅然接下了这一重要任务。

任务是接了,可谁愿意做这个“瘦子”敢去“搬泰山”?

一个被叫做“土专家”的人接下了这个重活——当时身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卢达。

1971年2月,卢达亲任研究工作的总指挥,与研制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深入试验室、车间,指导试验攻关工作。经研制组反复研究后,制定了“127”的总体方案:先试制两缸机,验证主要技术参数后再试制六缸机。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第一台“127”操舟机诞生了。

高兴之余,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卢达。在试验中,出现了活塞反复烧顶的问题,参考国外技术资料,却见上面断然写着:只有采用指定材料,才能解决活塞烧顶问题。

难道一定需要用进口的材料吗?

办法总比困难多。卢达和研制小组的同志认识到,这种操舟机必须尽力做到国产化。为此,他与大家逐条分析、实验,终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新工艺,研磨发动机的缸孔,并将铁缸套改为铜缸套镀铬,又改进点火角度,这才解决了使用国产材料活塞烧顶的难题。

1974年4月底,5台样机的台架性能和水上航速战术性能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敢为人先的柳州人又干成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1976年,“127”操舟机完成了耐久试验,并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鉴定,为我国机械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记者无意中在《中国机械》双月刊1988年第4期中找到了一篇名为《动力机械专家卢达》的文章,作者是原柳机宣传部长罗群和蒋爱华。他们这样评价卢达:“卢达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拼搏中,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攻克难关,由工人成长为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他以自己的业绩和丰富的经验,赢得了广西机械系统广大职工的赞扬,被人们誉为‘动力机械专家’。”

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且真实的。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127”操舟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技术委员会颁发的重大贡献奖。此外,国务院向卢达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科技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1978年,127操舟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期间还有一段趣事值得一提。前文中提到,在当时,“127”操舟机的生产除柳机进行试制外,上海一家兄弟厂也在进行“127”操舟机的试制。谁生产的“127” 操舟机更厉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一比就知道了。


太湖里的较量

1974年5月,太湖之滨,生机盎然,碧波荡漾。

按照上级的指示,柳州机械厂和上海一家兄弟厂,各自运三台新近试制成功的“127”大马力操舟机到无锡太湖,作一次评比考核。

这是一次考验产品的可靠性测试,有两个比试项目。对这次比赛,柳机人非常重视,选派10人组成了参赛小组。

当天清晨,浩渺的太湖格外的平静,似乎屏住了呼吸,等待双方的精彩较量。一切准备就绪,双方把用于比赛的机子装上新购进的冲锋艇。

1974年5月,127操舟机在太湖上表演(图片由五菱柳机提供)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比起动性能,要求电机共起动三次。三次起动在10秒钟以内完成。两个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成功率均为100%,双方打个平手。

第二个比赛项目是比外特性的最高、最低功率和考核油耗。在每分钟转速5000转标定下,柳机的“127”操舟机实测结果,各项指标都比对方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这还不是比赛的最终结果,好戏还在后头。

在接下来比赛中,最为过硬的比赛项目,当数实船满载航行可靠性考核。比赛进行不久,突然传来“噗”的一声,艇慢了下来,机子在空转。

在场的观众心里暗暗吃了一惊。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对方机子推进器齿轮崩坏了。为了不影响想比赛,对方又换上第二台机子,不久后又抛锚了。

而柳机的“127”操舟机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挥。在2小时30分钟的可靠性考核航行中,一直运转正常,未发现任何故障。在接下来的起动怠速性能评比等项目,柳机的“127”操舟机指标都赛过对方,以令人信服的结果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这时,柳机的代表个个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柳机厂志办工作人员刘义在《“127”操舟机太湖的较量》中对这次比赛也有更详尽的描述。据他回忆:在总结评比会上,使用部门对柳机大马力操舟机功率大、重量轻、速度快、操纵灵活方便的优点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有人说:柳机报来的资料和这次实测比赛结果相符,说明他们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刘义还在文章中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参加考核的人员,纷纷要求乘艇在湖上巡游一周,大家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柳机的“127”操舟机经太湖较量后,名声大噪。1982年12月12日,柳机的“127”操舟机通过了国家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海鸥100型操舟机”,填补了我国大马力操舟机的技术空白,为我国开发利用大马力操舟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记载和史料,这些风云际会的往事会像尘埃一样随风飘散。随着一个个疑问的揭开,还有一个读者非常感兴趣的事即将揭秘:到底李宁和操舟机有着怎样的故事?


“龙的动力”由来

在柳州工业博物馆,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总是让人谈论。

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84年,清秀的年轻人是不少柳州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体操王子”李宁。在李宁身旁的,则是原柳机厂长赵胜义。

这一年,李宁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后载誉归来,高兴地坐在快艇上乘风破浪,畅游柳江。

而安装在这首快艇上的动力机器,正是柳机生产的“127”操舟机。

柳州工业博物馆内展出的快艇模型,当时127操舟机装备在快艇上。(朱柳融 摄)

了解到这款产品当时在国内数一数二,李宁欣然题写了“龙的动力”四个大字。

每次记者到柳机采访,都在办公楼一楼墙上看到“百年柳机 龙的动力”这八个大字。这不免让记者产生联想:“龙的动力”一说,会不会与李宁题字有关?

记者问过五菱柳机宣传干事梁家海,他表示对此事不了解。不过,梁家海却替记者联系上了柳机原党委副书记谭斌,他也是《龙的动力》这本书的主编。

7月26日,记者见到了谭斌。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精神矍铄,说话更是中气十足。在谭斌看来,“龙的动力”有三层关系:一是与柳州有关,柳州又称 “龙城”;二是龙城生产发动机最早的是柳机,称得上动力之源;三是柳机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北有龙泉山,南有白虎山,西有羊角山,南北之间还有金鸡独立的鸡山,“可以这么说,‘龙的动力’受李宁题字启发,但原因不止于此。”

寥寥四字,却意义深邃。这是对敢为人先的柳州人作出的最好注脚,也是柳州工业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

记者与柳州市体育局联系,表明了采访意图,尝试想采访李宁,讲述这段往事。但却未能如愿,不失为一个遗憾。

然而这磨灭不了一个事实:柳州,时刻涌动着一股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创业激情。

操舟机的故事还有一个后续。

柳州人认为:工业历史是柳州城市的记忆,是柳州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工业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柳州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于是,从2010年1月开始,柳州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工业遗产文物的征集工作。

得闻此事,五菱柳机很快就将一批老物件捐献给了工业博物馆,其中便有两台操舟机。这些已经淡出柳州人视野的历史“功臣”,再次呈现了当年柳州工业的辉煌和柳州人的奋斗历程。

1987年,柳机从生产发动机华丽转型,居然自己生产出第一辆轿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