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专栏 >> 建党百年 龙城记忆

专题专栏

不得了!柳州村民在这捡了块小石头,一下震惊广西!还请他去北京…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9-21 08:3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李书厚 陈粤

日前,被誉为中国品牌“奥斯卡奖”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2022年榜单,“柳钢”品牌首次进入全国500强,并冲到广西榜单第二名,品牌价值超300亿元。

有读者可能会问,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钢”)与你们写的鹿寨县平山镇历史文化探秘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和一个叫屯秋村的地方有关。

8月2日,记者不经意地走进神秘的屯秋,听闻这个矿山的风云故事。

屯秋铁矿


珍贵的石头

历史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堆积。这个偶然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屯秋乡干部杨胜德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居然会产生一家产值超千亿的企业。

在鹿寨县政府官方网站上,有着杨胜德口述,蒋向阳整理的一篇名为《屯秋铁矿是这样发现的》的文章,回忆这个“偶然”:

“1953年,我在屯秋四区工作,先后住在良午小乡的古板、拉范等村屯。回屯秋区公所时,我常走从古板到拉洞村后三帽岭上的山路。在岭上常看到许多褐色的石块,拿在手上与别的石头相比,显然要比别的石头重很多。我想:这么重的石块,会不会是什么矿物呢?当时,我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报矿知识和号召群众报矿的宣传报道,于是我将捡回的褐色石块用布包好,依照当时宣传报道的地址从邮局寄出去。大约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上级矿业部门的来信,还有一份化验说明,说是褐铁矿石,有开采价值。”

根据杨胜德的口述还提到,因为报矿,杨胜德受到上级矿业部门的表彰,发给他一张奖状。1956年,他被评为报矿积极分子,并得到上级发给的奖金100元,还奖励了一个背水壶、一个日记小册子、一把找矿用的小铁锤和一个放大镜。

在那个时候,杨胜德半个月工资才只有10元左右,这100元可是一笔巨款。

1957年,杨胜德被通知作为广西的代表之一,到北京出席报矿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可惜,由于工作变动,当他收到通知信时,会议已开完。据他口述,没能到北京出席这次会议,成为了他的终生遗憾。

对于这个故事,在柳钢《矿业公司志》中“矿业大事记”中这样写道:

1956年杨永明和杨胜德在屯秋乡发现铁矿向人民政府报矿。

1957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工程技术人员会同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派来的地质采矿技术人员,到鹿寨县屯秋矿区踏勘铁矿资源。

1958年5月28日,屯秋铁矿正式成立。

1958年8月1日,在屯秋铁矿举行开工典礼,采选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该工程由武汉矿山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200万吨矿石。

1958年9月15日,为供应“大办钢铁”急需铁矿,屯秋矿采选工程边基建边生产,建成年产量10万吨铁矿石的土法简易露天开采生产线,开始土法爆破原矿。


几经沉浮

8月2日,记者在平山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罗艳带领下,来到这座充满传奇的铁矿。红砖砌成的低矮平房、锈迹斑斑的厂大门、高大茂盛的树木……数十幢多为三五层的青红砖房横七竖八地排列着……现场有一种穿越感。地上无处不见的“红色泥土”却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老厂区的不一样

陈发顺

当天下午,在充满年代感的办公室里,屯秋铁矿负责人陈发顺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屯秋铁矿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时钢铁厂一定要有一个原料基地才能建,可以说发现屯秋铁矿,相关部门加快了建设柳钢步伐。”陈发顺说。

陈发顺介绍,屯秋铁矿的采场位于融安县桥板乡境内,因发现铁矿时该地属屯秋乡公所管辖,且其办公驻地也位于鹿寨县平山镇境内的屯秋村,故得名屯秋铁矿。屯秋铁矿原矿石储量三千余万吨,矿石为高磷低硫酸性贫矿石,计划每年开采120万吨,30年开采完。为广西最大的铁矿山,是露天开采的国有矿山企业,也是柳钢唯一的自有铁矿石原料基地。

翻阅柳钢《矿业公司志》,对于屯秋铁矿的情况是这样记载:屯秋铁矿矿体属宁乡式沉积鲕状赤铁矿床,呈缓倾斜层状产出,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1至2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矿体平均厚度约2.5米,最厚达8.25米,整个矿区从南至北分为9个矿段。矿石的主要矿物为赤铁矿、石英和少量褐铁矿、菱铁矿、石灰石、胶磷矿以及泥质物等。

人的一生难有浮沉,对于屯秋铁矿来说,也是如此。60多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定位,屯秋矿几经关停,又几经复工,但期间的成就,却不一而足。

“2012年矿山生产量达到54.67万吨,2013年更是完成了71.4万吨的历史最高产量,至今仍未打破。”说起这个纪录,陈发顺满脸自豪。。



屯秋铁矿


2日下午,在陈发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驱车从山脚的办公区出发,看见一些正等待装矿石的大货车。可能是经常有装满矿石的大货车碾压,一路上路面状况较差。行车15分钟后,终于到达山顶的原矿区。一下车,记者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红,红色的原矿将地面都“染”成了红色。而在原矿厂区不远处的车间里,一辆铲车正在工作,忙碌地搬运矿石。

“现在屯秋铁矿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采矿新工艺,引进新技术,同时注重绿色生态。”陈发顺说。


特殊位置

从山顶下来,天色渐晚,屯秋铁矿生活区内,一些居民也正在准备晚饭,顺着袅袅炊烟,仿佛回到矿区最为鼎盛的时期。

《矿业公司志》里写到:建矿初期,矿山开采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相结合,主要以“人海战术”进行建设和生产,职工最多时曾达到3000多人。

屯秋铁矿走过的半个多世纪,也是许多人奋斗付出的一辈子。

马富强

“我是1966年来到这里,已经过了50多年了。”78岁的马富强是桂林荔浦人。1966年,他和160多名同乡,为了谋生,告别家乡,来到屯秋,便再没离开过。马富强说,这么多年,他在矿上什么工种都做过,可以说把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屯秋铁矿,如今自己的孩子也全部都在柳钢工作。

屯秋铁矿办公楼

屯秋铁矿居民区

像马富强一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此处,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经过一代代矿业人的努力,屯秋矿山拥有了完整的生产线和完备的安全环保设施,矿区建起了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招待所、医院、净化站、图书馆等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甚至还有自己专属的铁路。

陈发顺介绍,由于屯秋铁矿地处融安、鹿寨、柳城、永福四县交界之处,是“两市四县交界之地”。为了方便运输矿石,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洛埠至拉洞的屯秋铁路支线火车直达屯秋铁矿。2004年,屯秋线K37+576至拉洞站线路停用,2016年7月该线路恢复货运通车。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以前我们还有着一个‘吃在柳城、住在鹿寨、喝永福水、去融安上班’的说法。”马富强解释,过去柳城东泉的菜农,都是搭南站—拉洞火车,到屯秋卖菜,所以矿上人们吃的菜都是东泉乡的菜;而大家喝的水则是从永福方向流过来的;矿上的生活区在鹿寨县境内,但开采区则在融安县。

岁月的长河永不停息,屯秋的人声鼎沸随着人流的减少,已逐渐散去,只有矿石依旧矗立在山头。

虽然厂区是旧的,但穿过树影,洒在上面的阳光是崭新的。

60多年过去了,如今采用先进技术的屯秋铁矿,现有职工只有20多人。但雄踞着广西最大的铁矿宝座的屯秋铁矿,如一头“老黄牛”,仍在为柳州的工业勤勤恳恳地服务。只是与以前不同的是,这头“老黄牛”穿上了“绿色外衣”: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开采完的矿区实行复垦绿化——如今“绿色矿山”的理念渗透到矿山的每个角落。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专题专栏  

不得了!柳州村民在这捡了块小石头,一下震惊广西!还请他去北京…

来源: 柳州市档案馆  |   发布日期: 2022-09-21 08:30    |  作者: 李广西 周仟仟 李书厚 陈粤

日前,被誉为中国品牌“奥斯卡奖”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2022年榜单,“柳钢”品牌首次进入全国500强,并冲到广西榜单第二名,品牌价值超300亿元。

有读者可能会问,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柳钢”)与你们写的鹿寨县平山镇历史文化探秘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和一个叫屯秋村的地方有关。

8月2日,记者不经意地走进神秘的屯秋,听闻这个矿山的风云故事。

屯秋铁矿


珍贵的石头

历史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堆积。这个偶然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屯秋乡干部杨胜德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小小举动,居然会产生一家产值超千亿的企业。

在鹿寨县政府官方网站上,有着杨胜德口述,蒋向阳整理的一篇名为《屯秋铁矿是这样发现的》的文章,回忆这个“偶然”:

“1953年,我在屯秋四区工作,先后住在良午小乡的古板、拉范等村屯。回屯秋区公所时,我常走从古板到拉洞村后三帽岭上的山路。在岭上常看到许多褐色的石块,拿在手上与别的石头相比,显然要比别的石头重很多。我想:这么重的石块,会不会是什么矿物呢?当时,我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报矿知识和号召群众报矿的宣传报道,于是我将捡回的褐色石块用布包好,依照当时宣传报道的地址从邮局寄出去。大约几个月后,我收到了上级矿业部门的来信,还有一份化验说明,说是褐铁矿石,有开采价值。”

根据杨胜德的口述还提到,因为报矿,杨胜德受到上级矿业部门的表彰,发给他一张奖状。1956年,他被评为报矿积极分子,并得到上级发给的奖金100元,还奖励了一个背水壶、一个日记小册子、一把找矿用的小铁锤和一个放大镜。

在那个时候,杨胜德半个月工资才只有10元左右,这100元可是一笔巨款。

1957年,杨胜德被通知作为广西的代表之一,到北京出席报矿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可惜,由于工作变动,当他收到通知信时,会议已开完。据他口述,没能到北京出席这次会议,成为了他的终生遗憾。

对于这个故事,在柳钢《矿业公司志》中“矿业大事记”中这样写道:

1956年杨永明和杨胜德在屯秋乡发现铁矿向人民政府报矿。

1957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工程技术人员会同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派来的地质采矿技术人员,到鹿寨县屯秋矿区踏勘铁矿资源。

1958年5月28日,屯秋铁矿正式成立。

1958年8月1日,在屯秋铁矿举行开工典礼,采选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该工程由武汉矿山设计院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200万吨矿石。

1958年9月15日,为供应“大办钢铁”急需铁矿,屯秋矿采选工程边基建边生产,建成年产量10万吨铁矿石的土法简易露天开采生产线,开始土法爆破原矿。


几经沉浮

8月2日,记者在平山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罗艳带领下,来到这座充满传奇的铁矿。红砖砌成的低矮平房、锈迹斑斑的厂大门、高大茂盛的树木……数十幢多为三五层的青红砖房横七竖八地排列着……现场有一种穿越感。地上无处不见的“红色泥土”却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老厂区的不一样

陈发顺

当天下午,在充满年代感的办公室里,屯秋铁矿负责人陈发顺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屯秋铁矿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时钢铁厂一定要有一个原料基地才能建,可以说发现屯秋铁矿,相关部门加快了建设柳钢步伐。”陈发顺说。

陈发顺介绍,屯秋铁矿的采场位于融安县桥板乡境内,因发现铁矿时该地属屯秋乡公所管辖,且其办公驻地也位于鹿寨县平山镇境内的屯秋村,故得名屯秋铁矿。屯秋铁矿原矿石储量三千余万吨,矿石为高磷低硫酸性贫矿石,计划每年开采120万吨,30年开采完。为广西最大的铁矿山,是露天开采的国有矿山企业,也是柳钢唯一的自有铁矿石原料基地。

翻阅柳钢《矿业公司志》,对于屯秋铁矿的情况是这样记载:屯秋铁矿矿体属宁乡式沉积鲕状赤铁矿床,呈缓倾斜层状产出,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1至2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矿体平均厚度约2.5米,最厚达8.25米,整个矿区从南至北分为9个矿段。矿石的主要矿物为赤铁矿、石英和少量褐铁矿、菱铁矿、石灰石、胶磷矿以及泥质物等。

人的一生难有浮沉,对于屯秋铁矿来说,也是如此。60多年来,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定位,屯秋矿几经关停,又几经复工,但期间的成就,却不一而足。

“2012年矿山生产量达到54.67万吨,2013年更是完成了71.4万吨的历史最高产量,至今仍未打破。”说起这个纪录,陈发顺满脸自豪。。



屯秋铁矿


2日下午,在陈发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驱车从山脚的办公区出发,看见一些正等待装矿石的大货车。可能是经常有装满矿石的大货车碾压,一路上路面状况较差。行车15分钟后,终于到达山顶的原矿区。一下车,记者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红,红色的原矿将地面都“染”成了红色。而在原矿厂区不远处的车间里,一辆铲车正在工作,忙碌地搬运矿石。

“现在屯秋铁矿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采矿新工艺,引进新技术,同时注重绿色生态。”陈发顺说。


特殊位置

从山顶下来,天色渐晚,屯秋铁矿生活区内,一些居民也正在准备晚饭,顺着袅袅炊烟,仿佛回到矿区最为鼎盛的时期。

《矿业公司志》里写到:建矿初期,矿山开采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相结合,主要以“人海战术”进行建设和生产,职工最多时曾达到3000多人。

屯秋铁矿走过的半个多世纪,也是许多人奋斗付出的一辈子。

马富强

“我是1966年来到这里,已经过了50多年了。”78岁的马富强是桂林荔浦人。1966年,他和160多名同乡,为了谋生,告别家乡,来到屯秋,便再没离开过。马富强说,这么多年,他在矿上什么工种都做过,可以说把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屯秋铁矿,如今自己的孩子也全部都在柳钢工作。

屯秋铁矿办公楼

屯秋铁矿居民区

像马富强一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此处,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经过一代代矿业人的努力,屯秋矿山拥有了完整的生产线和完备的安全环保设施,矿区建起了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招待所、医院、净化站、图书馆等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甚至还有自己专属的铁路。

陈发顺介绍,由于屯秋铁矿地处融安、鹿寨、柳城、永福四县交界之处,是“两市四县交界之地”。为了方便运输矿石,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洛埠至拉洞的屯秋铁路支线火车直达屯秋铁矿。2004年,屯秋线K37+576至拉洞站线路停用,2016年7月该线路恢复货运通车。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以前我们还有着一个‘吃在柳城、住在鹿寨、喝永福水、去融安上班’的说法。”马富强解释,过去柳城东泉的菜农,都是搭南站—拉洞火车,到屯秋卖菜,所以矿上人们吃的菜都是东泉乡的菜;而大家喝的水则是从永福方向流过来的;矿上的生活区在鹿寨县境内,但开采区则在融安县。

岁月的长河永不停息,屯秋的人声鼎沸随着人流的减少,已逐渐散去,只有矿石依旧矗立在山头。

虽然厂区是旧的,但穿过树影,洒在上面的阳光是崭新的。

60多年过去了,如今采用先进技术的屯秋铁矿,现有职工只有20多人。但雄踞着广西最大的铁矿宝座的屯秋铁矿,如一头“老黄牛”,仍在为柳州的工业勤勤恳恳地服务。只是与以前不同的是,这头“老黄牛”穿上了“绿色外衣”: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开采完的矿区实行复垦绿化——如今“绿色矿山”的理念渗透到矿山的每个角落。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