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新闻动态

窑埠风云 ——读柳州党史札记之五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01 15:40    |  作者: 李广西



翻阅史料,记忆回到战争年代,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看不见的隐蔽战线。同样的争斗博弈,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生死考验。

80年前的今天,蟠龙山下沉寂多年的村落窑埠忽然间热闹非凡:每天拂晓,军号声便划破山谷的宁静,接着是军人操练的口令声、脚步声,战马的嘶鸣声,汽车的喇叭声,汇成一部欢愉的交响乐。

热闹的原因是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政治部奉命驻扎于此。从此,这座南方古镇上演了国共双方的风云变幻和生死较量。如果不是当事人详尽的回忆和史料有明确的记载,这些风云际会的历史会像尘埃一样随风飘散。

好在,我们把这一段珍贵的历史默默地写在纸上,牢牢地记在心中。


(当年的窑埠码头)

较量

我无意中读到杨应彬先生的诗《敬献张发奎将军》:汀泗桥头压阵云,柳营威武冠群伦。只缘国共同生死,赢得雄师号铁军。杨应彬跟随张将军多年,在将军逝世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此诗纪念,也是寓意深远。

在窑埠风云变幻中,中共地下力量明显处于下风,四战区特支在柳州的秘密党员只有13人,没有什么实权人物,和2000多人的长官部对比,实在不在一个较量的层面上。如果没有张将军有意或无意的支持,我们的较量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许多同志就有可能会倒在顽固派的枪口下,至于为前方将士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也无从谈起。

比如秘密党员朱河康,因自己疏漏差点造成无谓的牺牲。

事情从邮电检查所说起,这个检查所是四战区党部下属部门。在没有手机和微信的日子,写信通信就显得无比重要,谁掌握这个信息渠道谁就有了主动权。虽然在左洪涛的努力下,地下组织争取到这个检查所的管理权,但国民党顽固势力不甘心失败,一直暗中监督复查。原来,朱河康在检查信件时,发现有一封追求进步的信。于是,他顺手在原信上提了两条意见。不料,这封信被顽固派梁华盛等人暗中复查时发觉,他们报告张发奎,要求将朱河康以“共党分子”名义处决。

当左洪涛也因此事从另一角度向张发奎汇报后,张脸露愠色。好在左洪涛急中生智,把谈话重点转移到检查权限的政治高度。张发奎大骂朱河康“头脑简单”。骂完后,示意让朱赶快请假走人。

朱河康化险为夷后,四战区的顽固反动分子极不服气。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秘密党员杨应彬在贵州军校同样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其实,军统已经下达处决令。这一消息对四战区地下党组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左洪涛沉着冷静,想到一个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找张将军出手相救。天遂人愿,杨应彬能够转危为安,固然有左洪涛机智成分和杨应彬本人的冷静,也有张将军的赏识因素。

“皖南事变”前夕,顽固分子又在党部的中山室搞突然袭击,集合所有的人,杀气腾腾地大骂共产党,宣称谁的脸色变了谁就是“共党分子”,立马拉出去枪毙,一时间,空气凝固。好在秘密党员们临危不乱,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考验,有惊无险。

秘密党员方兮在回忆中讲到一件往事,由于中山室特别活跃,顽固派对这里压制更加严酷。有一天,方兮写了一篇题为《督导员》的小文章,讽刺督导员思想顽固、反动愚蠢。文章在《柳州日报》发表后,引起顽固分子注意。他们连夜到报社找原稿,追查作者是谁,好在编辑把原稿烧了,顽固分子一无所获,但编辑只好藏起来了。如果让顽固分子抓住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最难过的那段日子应该是“皖南事变”后,特支与上级党组织突然失去联系,整个地下组织面对何去何从的生死抉择。那时,让人知道什么叫危难时刻,什么叫生死攸关,什么叫风云突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隐蔽战线的同志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历经淬炼。

当然,四战区特支在敌人的心脏隐蔽10年之久,屡建奇功,又能够毫发未损地全身而退,和他们高超的斗争谋略是分不开的。

(郑黎亚题词)

谋略

当时,党在隐蔽战线的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因此,能够有一个合法的身份隐蔽起来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战地服务队解散之机,地下组织及时谋划和行动,分别以不同身份隐蔽在长官司令部的各个部门,很快平稳地在窑埠古镇潜伏下来。

有了合法的身份,还要有战斗的阵地。

机会终于在不经意间走来了。

桂南会战后,四战区的长官们陆续将家眷接到窑埠安住。孩子们来了就要有书读。张发奎授意筹办中正小学,有一个叫赵不忧的人筹办一段时间也没能正式开学,张发奎对他很不满。左洪涛知道这个信息后,认为地下组织需要更好的斗争阵地,于是主动请缨。

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1942年,如期开学。张发奎将学校命名为“窑埠街实验小学”。秘密党员郑黎亚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左洪涛认为,把这间小学办好,就成为四战区特支的一个阵地,既可以对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又可以影响学生的家长。

如此,郑黎亚成为窑埠街小学的首任校长。

70年后,年迈的郑黎亚风尘仆仆从广州回到柳州,睹物思人,还专门为窑埠街小学题词,表达自己难以割舍的情感。

学校把课本改编了,培养了孩子们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思想。郑黎亚还将影响扩大到校外,帮助失学儿童免费上夜校,关键是不收一分钱。这一举动,让附近群众感到无比温暖。

窑埠街小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独树一帜,红色故事悄悄流传。今天,有红色基因的窑埠街小学在柳江畔仍然散发迷人的光芒。

窑埠古镇,桃李芬芳。史料记载,毕业的同学当中,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张翼翼20世纪50年代留学德国,后回国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伍百年是排在世界植物园前十位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创建人之一、高级园艺专家;钟尔琳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群策曾任广东省委讲师团团长、教授。还有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叫伍世文的同学,在台湾“从政”官至“国防部长”,后来还回大陆探望老校长郑黎亚。师生们见面谈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端,在窑埠街小学受到的红色教育铭记千秋。

(现在的窑埠街小学)

窑埠街小学不仅使特支多了一块重要的活动阵地,而且特支成员赢得了群众信任。同时,秘密党员分别到柳州中学、龙城中学、桂林逸仙中学、业勤小学等以教书为名宣传抗日思想,播下红色种子。

1941年9月1日,在柳州中学举办的演剧九队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田汉激情满怀地朗诵了题为《贺演剧九队三周年队庆》的诗,当读到“罗池柳色浑如昨,风雨危亭写史诗”时,在场的张发奎将军深受感动。田汉借敬酒之机,请求将军对演剧宣传队多多关照,言语间暗含担忧和关切。

左洪涛和特支的同志,善于谋略,通过利用各种矛盾的交织,使演剧队摆脱反动势力控制,保持了活动的独立性,达到“吃国民党的饭,穿国民党的衣,办共产党的事”的理想效果。

张发奎由衷地称赞演剧队:“做群众工作有本事。”

在柳州救亡运动最为高潮的时候,演剧一队(剧宣四队)和演剧九队(剧宣五队)经常组织各种民众活动,不论在车站、码头,还是戏院、茶馆、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响遏行云的抗战歌声。如今,飘荡在窑埠及周围的历史歌声虽已消散,但演剧队为宣传抗日救亡、动员广大民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作的重要贡献不可磨灭!

红花再好也有绿叶的衬托。

窑埠风云中,除特支外,还有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党员吴仲禧(时任四战区中将军法执行监),以及左恭(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这两位同志有一段时间都和自己的上级失去联系,同志相见不能相认,但他们暗中也帮了不少忙。

多少惊心动魄的命运时刻,多少扣人心弦的窑埠烟云,像雨水一样注满了那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历史脚印,让后来者在泥泞中前行时不忘初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新闻动态  

窑埠风云 ——读柳州党史札记之五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01 15:40    |  作者: 李广西



翻阅史料,记忆回到战争年代,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看不见的隐蔽战线。同样的争斗博弈,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生死考验。

80年前的今天,蟠龙山下沉寂多年的村落窑埠忽然间热闹非凡:每天拂晓,军号声便划破山谷的宁静,接着是军人操练的口令声、脚步声,战马的嘶鸣声,汽车的喇叭声,汇成一部欢愉的交响乐。

热闹的原因是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政治部奉命驻扎于此。从此,这座南方古镇上演了国共双方的风云变幻和生死较量。如果不是当事人详尽的回忆和史料有明确的记载,这些风云际会的历史会像尘埃一样随风飘散。

好在,我们把这一段珍贵的历史默默地写在纸上,牢牢地记在心中。


(当年的窑埠码头)

较量

我无意中读到杨应彬先生的诗《敬献张发奎将军》:汀泗桥头压阵云,柳营威武冠群伦。只缘国共同生死,赢得雄师号铁军。杨应彬跟随张将军多年,在将军逝世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此诗纪念,也是寓意深远。

在窑埠风云变幻中,中共地下力量明显处于下风,四战区特支在柳州的秘密党员只有13人,没有什么实权人物,和2000多人的长官部对比,实在不在一个较量的层面上。如果没有张将军有意或无意的支持,我们的较量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许多同志就有可能会倒在顽固派的枪口下,至于为前方将士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也无从谈起。

比如秘密党员朱河康,因自己疏漏差点造成无谓的牺牲。

事情从邮电检查所说起,这个检查所是四战区党部下属部门。在没有手机和微信的日子,写信通信就显得无比重要,谁掌握这个信息渠道谁就有了主动权。虽然在左洪涛的努力下,地下组织争取到这个检查所的管理权,但国民党顽固势力不甘心失败,一直暗中监督复查。原来,朱河康在检查信件时,发现有一封追求进步的信。于是,他顺手在原信上提了两条意见。不料,这封信被顽固派梁华盛等人暗中复查时发觉,他们报告张发奎,要求将朱河康以“共党分子”名义处决。

当左洪涛也因此事从另一角度向张发奎汇报后,张脸露愠色。好在左洪涛急中生智,把谈话重点转移到检查权限的政治高度。张发奎大骂朱河康“头脑简单”。骂完后,示意让朱赶快请假走人。

朱河康化险为夷后,四战区的顽固反动分子极不服气。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秘密党员杨应彬在贵州军校同样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其实,军统已经下达处决令。这一消息对四战区地下党组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左洪涛沉着冷静,想到一个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找张将军出手相救。天遂人愿,杨应彬能够转危为安,固然有左洪涛机智成分和杨应彬本人的冷静,也有张将军的赏识因素。

“皖南事变”前夕,顽固分子又在党部的中山室搞突然袭击,集合所有的人,杀气腾腾地大骂共产党,宣称谁的脸色变了谁就是“共党分子”,立马拉出去枪毙,一时间,空气凝固。好在秘密党员们临危不乱,经受住了突如其来的考验,有惊无险。

秘密党员方兮在回忆中讲到一件往事,由于中山室特别活跃,顽固派对这里压制更加严酷。有一天,方兮写了一篇题为《督导员》的小文章,讽刺督导员思想顽固、反动愚蠢。文章在《柳州日报》发表后,引起顽固分子注意。他们连夜到报社找原稿,追查作者是谁,好在编辑把原稿烧了,顽固分子一无所获,但编辑只好藏起来了。如果让顽固分子抓住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最难过的那段日子应该是“皖南事变”后,特支与上级党组织突然失去联系,整个地下组织面对何去何从的生死抉择。那时,让人知道什么叫危难时刻,什么叫生死攸关,什么叫风云突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隐蔽战线的同志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历经淬炼。

当然,四战区特支在敌人的心脏隐蔽10年之久,屡建奇功,又能够毫发未损地全身而退,和他们高超的斗争谋略是分不开的。

(郑黎亚题词)

谋略

当时,党在隐蔽战线的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因此,能够有一个合法的身份隐蔽起来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战地服务队解散之机,地下组织及时谋划和行动,分别以不同身份隐蔽在长官司令部的各个部门,很快平稳地在窑埠古镇潜伏下来。

有了合法的身份,还要有战斗的阵地。

机会终于在不经意间走来了。

桂南会战后,四战区的长官们陆续将家眷接到窑埠安住。孩子们来了就要有书读。张发奎授意筹办中正小学,有一个叫赵不忧的人筹办一段时间也没能正式开学,张发奎对他很不满。左洪涛知道这个信息后,认为地下组织需要更好的斗争阵地,于是主动请缨。

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1942年,如期开学。张发奎将学校命名为“窑埠街实验小学”。秘密党员郑黎亚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左洪涛认为,把这间小学办好,就成为四战区特支的一个阵地,既可以对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又可以影响学生的家长。

如此,郑黎亚成为窑埠街小学的首任校长。

70年后,年迈的郑黎亚风尘仆仆从广州回到柳州,睹物思人,还专门为窑埠街小学题词,表达自己难以割舍的情感。

学校把课本改编了,培养了孩子们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思想。郑黎亚还将影响扩大到校外,帮助失学儿童免费上夜校,关键是不收一分钱。这一举动,让附近群众感到无比温暖。

窑埠街小学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独树一帜,红色故事悄悄流传。今天,有红色基因的窑埠街小学在柳江畔仍然散发迷人的光芒。

窑埠古镇,桃李芬芳。史料记载,毕业的同学当中,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大有人在。张翼翼20世纪50年代留学德国,后回国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伍百年是排在世界植物园前十位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创建人之一、高级园艺专家;钟尔琳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群策曾任广东省委讲师团团长、教授。还有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叫伍世文的同学,在台湾“从政”官至“国防部长”,后来还回大陆探望老校长郑黎亚。师生们见面谈起这段经历时感慨万端,在窑埠街小学受到的红色教育铭记千秋。

(现在的窑埠街小学)

窑埠街小学不仅使特支多了一块重要的活动阵地,而且特支成员赢得了群众信任。同时,秘密党员分别到柳州中学、龙城中学、桂林逸仙中学、业勤小学等以教书为名宣传抗日思想,播下红色种子。

1941年9月1日,在柳州中学举办的演剧九队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田汉激情满怀地朗诵了题为《贺演剧九队三周年队庆》的诗,当读到“罗池柳色浑如昨,风雨危亭写史诗”时,在场的张发奎将军深受感动。田汉借敬酒之机,请求将军对演剧宣传队多多关照,言语间暗含担忧和关切。

左洪涛和特支的同志,善于谋略,通过利用各种矛盾的交织,使演剧队摆脱反动势力控制,保持了活动的独立性,达到“吃国民党的饭,穿国民党的衣,办共产党的事”的理想效果。

张发奎由衷地称赞演剧队:“做群众工作有本事。”

在柳州救亡运动最为高潮的时候,演剧一队(剧宣四队)和演剧九队(剧宣五队)经常组织各种民众活动,不论在车站、码头,还是戏院、茶馆、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响遏行云的抗战歌声。如今,飘荡在窑埠及周围的历史歌声虽已消散,但演剧队为宣传抗日救亡、动员广大民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作的重要贡献不可磨灭!

红花再好也有绿叶的衬托。

窑埠风云中,除特支外,还有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党员吴仲禧(时任四战区中将军法执行监),以及左恭(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这两位同志有一段时间都和自己的上级失去联系,同志相见不能相认,但他们暗中也帮了不少忙。

多少惊心动魄的命运时刻,多少扣人心弦的窑埠烟云,像雨水一样注满了那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历史脚印,让后来者在泥泞中前行时不忘初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