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新闻动态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一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0 17:47    |  作者: 李广西



我差不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采访、搜集和翻阅一个叫陶保恒革命前辈的资料,从有关他点滴的史料中,捕捉到他和广西许多地下党的重要人物都有交集,比如钱兴、苏蔓、汤有雁、陶保桓、路、司马文森、莫矜、路伟良、覃桂荣、曾世钦、张镇道、罗培元等人。他的一生,除了读书,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各学校奔波,当一名教师。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做好宣传、发动、引导和教育等工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是桃李满天下,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是一个革命的引路人,他本人革命意志坚强,身患重病,仍不忘革命。他善于隐蔽自己,多次脱离危险。读到这里,突然从大脑中冒出一句李商隐的诗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以为,这诗,用在陶老身上,是恰当不过的了。

作者(右一)和陶秋柳(右二)合影

1.融县星火

2020年冬天的最后一个周末,凛冽的寒风在龙城上空肆虐,我在陶老的外孙黄念革先生的陪同下,驱车到了桂林。在陶老的女儿陶秋柳家中,听这位老人讲述她父亲的点点滴滴。

陶秋柳老人出生于1943年,今年78岁,在陶老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三。因为青光眼,老人只能用耳用手来感知世界。为了父亲的荣誉,40年前她到处寻访父亲的战友,写了一篇未完稿的《陶保恒传记》,因而,她对父亲的往事知道较多。

随着老人的回忆和史料的片断浮现,前辈陶保恒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与我隔着几十年的时空进行对话。

1908年,在融水县罗龙村高沙屯的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男孩出生,名叫陶保恒。他从小志存高远,胸怀天下。14岁那年,家中帮他找了个童养媳,叫周小妹(周翠英),小他两岁。后来,这个童养媳异常能干并成为他革命事业的好帮手。如抗战时期,陶老的家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每当组织在这里开会时,周小妹除了烧水送茶之外,还担起了站岗放哨的任务,有时还利用农家妇女身份的便利传送信件。陶秋柳说,有一次夜深人静,妈妈掩护爸爸转移到村外,她在前面探路,约好如果妈妈碰上有人就装咳嗽示警。陶秋柳说妈妈能上山砍柴,能犁田耙地,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

陶保恒18岁那年,考入融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校加入“融县革命青年社”,并参加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日货等活动。随后,又考入广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毕业的那个学期,正值日寇侵略东三省,陶保恒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毕业后在融县盘安区小学短暂任校长。1932年,陶保恒考入桂林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和陶保恒一起在该校求学的几届同乡青年有路璋、陶保桓、路伟良、梁林、路等,他们是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去的。在学校,同学们接受了杨东莼、薛暮桥、朱克靖等人的进步思想启蒙教育,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博览进步书刊。在师专期间,陶保恒支持杨东莼校长的进步立场,敢于驳斥破坏抗日的反动言论,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师专毕业后,陶保恒又一次当上了老师,不过这次是在融县县立初级中学任班导师。一次,一名姓韦的老师在学校大会上宣扬“先安内后攘外”的谬论,他立即上台驳斥,使学生们听后耳目一新。陶保恒在学校主编出版油印《抗日三日报》,影响广泛,播下革命的思想,还秘密印发《共产党宣言》等进步刊物。

陶保恒的学生谢祖宣(新中国成立后任融安中学校长)回忆说,陶保恒老师是一个进步的老师,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学生参加革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这个喜爱的背后,是陶老师无限辛酸和艰难。

他的另一个学生覃桂荣在给陶秋柳的信中写道:“1935年,他在融县中学教书,按道理应该上中文或公民课,校长却要他教授物理课,实际上,这是国民党搞的阴谋诡计,企图使陶老师不能发挥所长,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陶老师一贯思想进步,特别是在师专毕业最后学期的训练期间,不受托派王公度之流的威胁利诱,抵制托派思想。但陶老师通过刻苦钻研和高中学习时打下的基础,物理课也讲得很好。在课余时间,他给我们讲形势,讲社会科学,好像在我们眼前划出一条人类的历史大道,给我们一种全新人生观。陶老师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后来,融县中学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这当中有覃桂荣、莫矜、陶保宁、黄吉士、余瑞芝、黄爱邦等人,他们的进步和陶老的启蒙有很大关系。

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杂过程。

陶保恒有一个堂弟叫陶保康,说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说陶保桓,那可是大名鼎鼎了,中共党史上青史留名。当时,陶保康在寻找真理中遇到迷茫,想到广西师专去深造,苦于报名条件所限,找到堂哥商量对策。两人很快拿出好的主意,在陶保恒的毕业证书上做文章,把恒字加一横,变成桓字,从此,陶保康变成陶保桓,也就是这一横,为广西地下党组织的斗争,增添无穷的力量。

1936年秋,陶保桓回融县秘密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会”,陶保恒欣然参加,既是兄弟情谊,更是志同道合。1937年3月,经陶保桓介绍加入共产党,实现他人生最高理想,陶保恒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2.桃李芬芳

人逢喜事精神爽。

入党后,陶保恒革命干劲更加高昂。1937年4月,陶保恒调到武鸣县中任教,与校长磨金声、事务主任思树柱和教师郭英布,成立党支部。并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

为了求证此事,1982年,武鸣县党史办给陶秋柳的回信中写道:“1937年4月,陶保恒调来武鸣中学任教,1939年4月调离武鸣去龙州。在这期间,武鸣中学的党员先后有郭英布、陶保恒、叶飘萍、磨金声等人。1937年5月,在武鸣中学,陶保恒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国,传播马列主义,参加的学生有梁祖纯等10多人,这些青年学生均先后参加共产党。”

在新华社工作的李洋(李洪樵)是当时武鸣中学的学生,他在1982年11月给陶秋柳的信中写道:“陶保恒同志是我中学时代的教师,也是我政治的启蒙人。他以老师的合法身份,向学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给同学推荐毛主席抗战初期的著作《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

1939年,陶保恒调离武鸣中学,先后在龙州、怀集中学任教。在怀集中学,经组织介绍,他与曾世钦、甘文诏认识,并成立党支部,曾世钦任支部书记。曾离校后,陶保恒任支部书记,发展了学生黄金玉、黄凡元入党。

陶保恒的学生余拨桢在给陶秋柳的信中回忆说:“在怀集中学,陶老利用当班导师的有利条件,宣传抗日形势,讲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事迹,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启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同年10月,在省工委副书记苏蔓的同意下,陶保恒又被派到南宁前线战地国民中学任教导主任,不久调到桂林平桂区行政人员训练班任中队指导员。他们自编课本,宣传民主和团结抗日救国主张。

学生覃桂荣写信回忆说:“1940年12月,我奉命到战地中学与陶老联系,见到图书馆绝大部分都是进步书刊,有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的著作,学生出的墙报内容都是宣传抗战,团结进步,整个学校弥漫进步的空气,可见陶老的影响力之大。”

1942年“七九”事件发生,他成为搜捕对象,隐蔽在河池、柳城中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陶保恒按照组织的部署,又以教师公开身份到桂林两江师范任教并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桂师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如周积伟、吴少荣、周游等以及他所领导的18班学生。汤有雁校长在写给陶秋柳的信中说道:你父亲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在桂林师范学校担任18班导师和国文课教学时,他紧密地团结进步教师和进步学生,在讲课和各种课外活动中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使18班的学生成长很快,在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桂师的革命化,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1947年3月,陶保恒和张镇道按照钱兴同志的指示撤离桂师,化名潜伏到忻城马泗、欧洞及柳城良泗小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陶保恒任柳州师范、南宁师范学校校长。1957年9月,调广西民族学院任预科部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兼校党委委员,1970年元月9日在南宁因病逝世。


3.红心向党

一个叫陈耐的战友写诗纪念陶老,诗云:“马列传播自师专,投笔群英聚义先。引得春风绿柳北,工农千万齐挥鞭。”“衣冠俭朴党风纯,指点江山四座倾。赢得各方心向党,当年统战建殊勋。”

我从陶秋柳写的文章中了解到:“七九”事件发生后,陶保恒也成为追捕的对象,某一天,他告诉妻子说,他做的事和保桓是一样的,如果挨捉了,是要被杀头的。万一出事,希望妻子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实际上,妻子并不知道他在外面的工作,对他长期在外奔波更担忧了,特别是到了晚上一听见狗叫,就担心国民党来捉人。

1944年他与陶三公等人,在融水镇下廊街口开设一间文具店,建立秘密联络站。

柳州沦陷后,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和柳州日报社疏散到融县,1945年1月,桂林文化支部和柳州日报社党员代表(该报于1945年2月成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在罗龙与路、陶保恒的融县特支组成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陶老任工委委员。临时工委领导三方支部开展卓有成效抗日斗争,让党旗在融县上空高高飘扬。

在回忆文章中讲到了一个细节:在组成临时工委前的联系线路图,路和陶保恒是地方建设干校的同事,司马文森和罗培元是通过四战区左洪涛联系上的,而司马文森的妻子是陶保恒的学生、也是融县大绅士雷树蕃的女儿。

当时,融县有一支民众武装,有六七十人之多,负责人叫何平,为了争取这支武装,党组织派陶保恒带领6位同志,到民众武装何平部工作,任政治室主任。陶老等在这支队伍中开展抗日救国思想政治工作,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游击战术,这支队伍通过思想工作,倾向革命。

融县抗日挺进队的第一次武装袭击日寇的战斗是陶老作的战前动员。

1946年秋,融县县长陆增荣,成立“特种会议”,决定追捕陶保恒和莫矜等人。

1947年冬,陶保恒在贵州榕江禹旬乡进行莫御的统战工作时,肺病复发,经护送返家,为避开国民党追捕,只能隐藏在夹墙中,或者在山上的棚子中,或者在空坟堆里,但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又没有营养,更不能公开找医生治疗,多次昏迷不醒,几乎丧命。通过组织搭救,请来谢保琨医生治病,才慢慢好转。当病情好转后,陶保恒立刻继续革命活动。

陶秋柳回忆说,那时斗争环境异常复杂。陶老只能用化名。有一天,有两个陌生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机智幽默地说叫“余固嘎”(唆的意思),弄得那两个人笑弯了腰。说,这个人长得白净,却起了这么丑的名字。

到了1949年2月,陶三公逝世,国民党以为陶老会回来奔丧,派人前来捉拿。在村中没有见人,在归途中,看到一个放牛娃就问陶保恒回来没有?放牛娃答我是外村人不认识他。其实,那个放牛娃就是陶老12岁的儿子陶进融。

特务们不甘失败。有一天,军统特务曾子正、罗先昭突然直接闯进陶保恒堂兄陶保元家说,陶保恒到什么地方打游击了?我们有几条枪,也想跟他去。陶保元回答,他几年不回家,在什么地方,我是不知道的。当时,柳北游击队的同志就住在隔壁陶保宁家,在特务回去的路上,游击队设伏把他们捉拿,并将曾子正就地正法。

1988年12月,同事加战友汤有雁写过一首《桂师在疏散期间的艰难岁月》的诗:“ 风风雨雨倍折磨,艰难岁月几经过。壮乡苗寨弦歌咽,融水柳城战况多。”

陶保恒的一生,和这首诗描述的情景非常相似。

高歌低咏,徘徊凭吊。今天,站在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新时代,重温历史,致敬英雄;展望未来,奋斗图强。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新闻动态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十一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20 17:47    |  作者: 李广西



我差不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采访、搜集和翻阅一个叫陶保恒革命前辈的资料,从有关他点滴的史料中,捕捉到他和广西许多地下党的重要人物都有交集,比如钱兴、苏蔓、汤有雁、陶保桓、路、司马文森、莫矜、路伟良、覃桂荣、曾世钦、张镇道、罗培元等人。他的一生,除了读书,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各学校奔波,当一名教师。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做好宣传、发动、引导和教育等工作,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是桃李满天下,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是一个革命的引路人,他本人革命意志坚强,身患重病,仍不忘革命。他善于隐蔽自己,多次脱离危险。读到这里,突然从大脑中冒出一句李商隐的诗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以为,这诗,用在陶老身上,是恰当不过的了。

作者(右一)和陶秋柳(右二)合影

1.融县星火

2020年冬天的最后一个周末,凛冽的寒风在龙城上空肆虐,我在陶老的外孙黄念革先生的陪同下,驱车到了桂林。在陶老的女儿陶秋柳家中,听这位老人讲述她父亲的点点滴滴。

陶秋柳老人出生于1943年,今年78岁,在陶老四个孩子中排行第三。因为青光眼,老人只能用耳用手来感知世界。为了父亲的荣誉,40年前她到处寻访父亲的战友,写了一篇未完稿的《陶保恒传记》,因而,她对父亲的往事知道较多。

随着老人的回忆和史料的片断浮现,前辈陶保恒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与我隔着几十年的时空进行对话。

1908年,在融水县罗龙村高沙屯的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男孩出生,名叫陶保恒。他从小志存高远,胸怀天下。14岁那年,家中帮他找了个童养媳,叫周小妹(周翠英),小他两岁。后来,这个童养媳异常能干并成为他革命事业的好帮手。如抗战时期,陶老的家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点,每当组织在这里开会时,周小妹除了烧水送茶之外,还担起了站岗放哨的任务,有时还利用农家妇女身份的便利传送信件。陶秋柳说,有一次夜深人静,妈妈掩护爸爸转移到村外,她在前面探路,约好如果妈妈碰上有人就装咳嗽示警。陶秋柳说妈妈能上山砍柴,能犁田耙地,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

陶保恒18岁那年,考入融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校加入“融县革命青年社”,并参加游行示威、宣传抵制日货等活动。随后,又考入广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毕业的那个学期,正值日寇侵略东三省,陶保恒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毕业后在融县盘安区小学短暂任校长。1932年,陶保恒考入桂林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和陶保恒一起在该校求学的几届同乡青年有路璋、陶保桓、路伟良、梁林、路等,他们是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去的。在学校,同学们接受了杨东莼、薛暮桥、朱克靖等人的进步思想启蒙教育,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博览进步书刊。在师专期间,陶保恒支持杨东莼校长的进步立场,敢于驳斥破坏抗日的反动言论,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师专毕业后,陶保恒又一次当上了老师,不过这次是在融县县立初级中学任班导师。一次,一名姓韦的老师在学校大会上宣扬“先安内后攘外”的谬论,他立即上台驳斥,使学生们听后耳目一新。陶保恒在学校主编出版油印《抗日三日报》,影响广泛,播下革命的思想,还秘密印发《共产党宣言》等进步刊物。

陶保恒的学生谢祖宣(新中国成立后任融安中学校长)回忆说,陶保恒老师是一个进步的老师,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学生参加革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这个喜爱的背后,是陶老师无限辛酸和艰难。

他的另一个学生覃桂荣在给陶秋柳的信中写道:“1935年,他在融县中学教书,按道理应该上中文或公民课,校长却要他教授物理课,实际上,这是国民党搞的阴谋诡计,企图使陶老师不能发挥所长,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陶老师一贯思想进步,特别是在师专毕业最后学期的训练期间,不受托派王公度之流的威胁利诱,抵制托派思想。但陶老师通过刻苦钻研和高中学习时打下的基础,物理课也讲得很好。在课余时间,他给我们讲形势,讲社会科学,好像在我们眼前划出一条人类的历史大道,给我们一种全新人生观。陶老师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后来,融县中学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这当中有覃桂荣、莫矜、陶保宁、黄吉士、余瑞芝、黄爱邦等人,他们的进步和陶老的启蒙有很大关系。

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杂过程。

陶保恒有一个堂弟叫陶保康,说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说陶保桓,那可是大名鼎鼎了,中共党史上青史留名。当时,陶保康在寻找真理中遇到迷茫,想到广西师专去深造,苦于报名条件所限,找到堂哥商量对策。两人很快拿出好的主意,在陶保恒的毕业证书上做文章,把恒字加一横,变成桓字,从此,陶保康变成陶保桓,也就是这一横,为广西地下党组织的斗争,增添无穷的力量。

1936年秋,陶保桓回融县秘密成立“反法西斯同盟会”,陶保恒欣然参加,既是兄弟情谊,更是志同道合。1937年3月,经陶保桓介绍加入共产党,实现他人生最高理想,陶保恒心潮澎湃,兴奋不已。


2.桃李芬芳

人逢喜事精神爽。

入党后,陶保恒革命干劲更加高昂。1937年4月,陶保恒调到武鸣县中任教,与校长磨金声、事务主任思树柱和教师郭英布,成立党支部。并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

为了求证此事,1982年,武鸣县党史办给陶秋柳的回信中写道:“1937年4月,陶保恒调来武鸣中学任教,1939年4月调离武鸣去龙州。在这期间,武鸣中学的党员先后有郭英布、陶保恒、叶飘萍、磨金声等人。1937年5月,在武鸣中学,陶保恒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同盟会,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国,传播马列主义,参加的学生有梁祖纯等10多人,这些青年学生均先后参加共产党。”

在新华社工作的李洋(李洪樵)是当时武鸣中学的学生,他在1982年11月给陶秋柳的信中写道:“陶保恒同志是我中学时代的教师,也是我政治的启蒙人。他以老师的合法身份,向学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给同学推荐毛主席抗战初期的著作《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

1939年,陶保恒调离武鸣中学,先后在龙州、怀集中学任教。在怀集中学,经组织介绍,他与曾世钦、甘文诏认识,并成立党支部,曾世钦任支部书记。曾离校后,陶保恒任支部书记,发展了学生黄金玉、黄凡元入党。

陶保恒的学生余拨桢在给陶秋柳的信中回忆说:“在怀集中学,陶老利用当班导师的有利条件,宣传抗日形势,讲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事迹,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启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同年10月,在省工委副书记苏蔓的同意下,陶保恒又被派到南宁前线战地国民中学任教导主任,不久调到桂林平桂区行政人员训练班任中队指导员。他们自编课本,宣传民主和团结抗日救国主张。

学生覃桂荣写信回忆说:“1940年12月,我奉命到战地中学与陶老联系,见到图书馆绝大部分都是进步书刊,有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的著作,学生出的墙报内容都是宣传抗战,团结进步,整个学校弥漫进步的空气,可见陶老的影响力之大。”

1942年“七九”事件发生,他成为搜捕对象,隐蔽在河池、柳城中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陶保恒按照组织的部署,又以教师公开身份到桂林两江师范任教并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桂师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如周积伟、吴少荣、周游等以及他所领导的18班学生。汤有雁校长在写给陶秋柳的信中说道:你父亲1945年10月至1947年3月在桂林师范学校担任18班导师和国文课教学时,他紧密地团结进步教师和进步学生,在讲课和各种课外活动中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使18班的学生成长很快,在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桂师的革命化,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1947年3月,陶保恒和张镇道按照钱兴同志的指示撤离桂师,化名潜伏到忻城马泗、欧洞及柳城良泗小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陶保恒任柳州师范、南宁师范学校校长。1957年9月,调广西民族学院任预科部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兼校党委委员,1970年元月9日在南宁因病逝世。


3.红心向党

一个叫陈耐的战友写诗纪念陶老,诗云:“马列传播自师专,投笔群英聚义先。引得春风绿柳北,工农千万齐挥鞭。”“衣冠俭朴党风纯,指点江山四座倾。赢得各方心向党,当年统战建殊勋。”

我从陶秋柳写的文章中了解到:“七九”事件发生后,陶保恒也成为追捕的对象,某一天,他告诉妻子说,他做的事和保桓是一样的,如果挨捉了,是要被杀头的。万一出事,希望妻子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实际上,妻子并不知道他在外面的工作,对他长期在外奔波更担忧了,特别是到了晚上一听见狗叫,就担心国民党来捉人。

1944年他与陶三公等人,在融水镇下廊街口开设一间文具店,建立秘密联络站。

柳州沦陷后,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和柳州日报社疏散到融县,1945年1月,桂林文化支部和柳州日报社党员代表(该报于1945年2月成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在罗龙与路、陶保恒的融县特支组成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陶老任工委委员。临时工委领导三方支部开展卓有成效抗日斗争,让党旗在融县上空高高飘扬。

在回忆文章中讲到了一个细节:在组成临时工委前的联系线路图,路和陶保恒是地方建设干校的同事,司马文森和罗培元是通过四战区左洪涛联系上的,而司马文森的妻子是陶保恒的学生、也是融县大绅士雷树蕃的女儿。

当时,融县有一支民众武装,有六七十人之多,负责人叫何平,为了争取这支武装,党组织派陶保恒带领6位同志,到民众武装何平部工作,任政治室主任。陶老等在这支队伍中开展抗日救国思想政治工作,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游击战术,这支队伍通过思想工作,倾向革命。

融县抗日挺进队的第一次武装袭击日寇的战斗是陶老作的战前动员。

1946年秋,融县县长陆增荣,成立“特种会议”,决定追捕陶保恒和莫矜等人。

1947年冬,陶保恒在贵州榕江禹旬乡进行莫御的统战工作时,肺病复发,经护送返家,为避开国民党追捕,只能隐藏在夹墙中,或者在山上的棚子中,或者在空坟堆里,但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又没有营养,更不能公开找医生治疗,多次昏迷不醒,几乎丧命。通过组织搭救,请来谢保琨医生治病,才慢慢好转。当病情好转后,陶保恒立刻继续革命活动。

陶秋柳回忆说,那时斗争环境异常复杂。陶老只能用化名。有一天,有两个陌生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机智幽默地说叫“余固嘎”(唆的意思),弄得那两个人笑弯了腰。说,这个人长得白净,却起了这么丑的名字。

到了1949年2月,陶三公逝世,国民党以为陶老会回来奔丧,派人前来捉拿。在村中没有见人,在归途中,看到一个放牛娃就问陶保恒回来没有?放牛娃答我是外村人不认识他。其实,那个放牛娃就是陶老12岁的儿子陶进融。

特务们不甘失败。有一天,军统特务曾子正、罗先昭突然直接闯进陶保恒堂兄陶保元家说,陶保恒到什么地方打游击了?我们有几条枪,也想跟他去。陶保元回答,他几年不回家,在什么地方,我是不知道的。当时,柳北游击队的同志就住在隔壁陶保宁家,在特务回去的路上,游击队设伏把他们捉拿,并将曾子正就地正法。

1988年12月,同事加战友汤有雁写过一首《桂师在疏散期间的艰难岁月》的诗:“ 风风雨雨倍折磨,艰难岁月几经过。壮乡苗寨弦歌咽,融水柳城战况多。”

陶保恒的一生,和这首诗描述的情景非常相似。

高歌低咏,徘徊凭吊。今天,站在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新时代,重温历史,致敬英雄;展望未来,奋斗图强。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