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铁水是如何诞生的? ——柳钢历史文化探秘系列报道之二
柳州工业博物馆里的柳钢一号高炉出铁照片。
林善似
路先习 全媒体记者 黄嘉蔚 摄
陈民生
“喜读柳钢创建篇,故事精彩文笔妍。祝君新岁勤挥毫,再为厂史续新篇。”上一篇说到不毛之地如何诞生“钢铁巨人”,引起许多读者关注,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还专门给记者发来信息,期待更多柳钢的故事。
说起柳钢,柳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可谓是故事里必不可少的主角。那么,事件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愿望:到距离高炉最近的地方干活”
“年纪大了,什么事都容易忘记,可是1960年2月18日这个日子,我永远忘不了。”日前,在柳钢会议室里,曾在柳钢当过炉前工的路先习忆起以前的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它已经刻在我的脑海里。”
时间回到1958年,正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当教员的路先习主动报名到柳钢当工人。“想去柳钢没那么容易,因为当时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争相报名。”今年89岁的路先习说,当看到公示栏上有自己的名字时,他蹦了起来。“能够参加柳钢这个广西最大钢铁厂的建设,我觉得我太幸运了。”
对于炼钢来说,并不是嘴皮上下一动就行,需要手上有实打实的技术。因此,路先习刚到柳州不久,便被安排到安徽省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取经”。
《柳钢志》也记载了这段故事:“为了尽快地使柳钢职工掌握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技能,重庆、昆明、马鞍山、本溪、大冶、湘潭、上海等钢铁公司或钢铁厂以及柳州铁路局、大厂矿务局、平桂矿务局等单位,相继为柳钢培训了2437名技术工人。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一般都具有独立操作的技能,对柳钢的建设和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9年,外出学习技术近一年后,路先习等人回到了柳州。彼时,设计炉型为255立方米、全高43.2米、有效高度17米的柳钢一号高炉也已建好。
“我的愿望是到距离高炉最近的地方干活。”路先习说,经过厂里考量,由炉前甲、乙、丙三个班负责第一炉铁水出铁,而他被选为炉前班乙班班长,离高炉很近。
光说不练假把式。
“高炉经过烘炉后,工人在炉底放枕木、堆柴火,再投放焦炭、铁矿石等原料,点火通过高温把铁矿石融化为铁水,最后冶炼成为钢。”路先习回忆,为了保证第一炉铁水出铁顺利,虽然宿舍离厂只有2公里,但他和同事吃住都在炉上,困了就靠着炉子休息一会,饿了就随便吃点,为的是有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在他们齐心协力下,终于迎来了柳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出铁的日子——1960年2月18日。
“快到出铁的时候,高炉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大家都想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路先习激动地说。
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路先习对当时出铁水的情景依旧记得很清楚。“到了出铁时间,我们按照值班长、技术员的指令,把铁口打开,铁口打开的一刹那,到处都是一片红光,大家高兴地鼓掌、呼喊,欢声雷动。”
路先习说,柳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的诞生,意味着广西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消息很快通过广播传遍厂内,并向更远的地方奔去……
结束了广西“手无寸铁”的历史
1960年2月21日的《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柳钢一号高炉试生产 柳钢建设者们昨向区党委区人委报喜》一文,并配了一张出铁现场图。文中写道:“柳州钢铁厂二百五十五立方米容积一号高炉,于2月18日二十一时十五分试生产,出铁情况良好……”
400多字的报道虽然短小,但记录了柳钢乃至广西钢铁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其中的不易,路先习感受颇深。他说:“其实出铁的时候,有很多困难。但是大家都咬牙挺过来了,我们以苦为荣,苦中作乐。”
路先习记得有一回,他捅铁口下来,右肩袖子被烤得焦黄,右肩被烤出拳头大的一片红斑,长起几个花生米大的水泡,右耳也被烤出了半圈明亮的水泡。班组的同事看到了都来起哄,笑着说:“好消息,班长请客,每人发一只烤猪耳朵!”引得大家哄笑起来,驱散了疲劳。
柳钢原副厂长林善似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二。
林善似曾主持编纂了《柳钢志》。在这本书编纂过程中,从柳钢老前辈那里,了解到许多故事。
“听前辈说,当时那个情况,柳州的电量并不足以支持柳钢一号高炉的出铁,还是当时的市领导拍板让全市停电,为柳钢生产让路。”林善似说。
林善似介绍,除了电力问题,第一炉铁水由于杂质较多,铁水黏稠。经过化验,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根本无法用于炼钢。“但是大家没有气馁,第一炉铁水,被柳钢人浇铸成‘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
铸有“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今何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多位柳钢的老同志提起铸有“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但是经过多方寻找,至今也未找到这块铁板在何处。
“我听说,当时出铁后,人们还抬着这块铁板去市委报喜呢!”曾参与柳钢展览馆筹建工作的柳钢档案馆原馆长陈民生说,他也曾想找到这块铁板,可惜无果,他猜测有可能是后来被熔掉了。
铁板虽已不见,柳钢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当时看着第一炉黏稠的铁水,我们立即投入到改进炼铁原材料配比等工作中。”路先习介绍,在一次次努力下,1960年2月25日,柳钢一号高炉终于生产出了符合指标的合格铁水。
这一天的柳州钢铁厂,更加热闹。一大早,来自各界的6000多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来到柳钢一号高炉附近的广场,一同参加剪彩典礼庆祝大会。
《历史印记——柳钢60年》一文里写道:“2月25日,一号高炉正式投产。冶金工业部和鞍钢、武钢、上钢、重钢、包钢等兄弟钢厂发来贺电。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副主席贺希明,冶金工业部代表金钢,广西军区副司令员郑贵卿为高炉出铁剪彩,柳州地、市领导贺亦然、褚方珍、梁山、孙芸山和柳州市的6000多名群众参加了庆祝大会。南宁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首批铁锭由柳州市红旗钢厂运回去炼钢。”
“当时全国各地的钢厂,都送来了贺礼、贺信,目前一些物品藏于柳州工业博物馆里,纪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情。”陈民生介绍,当时还制作了许多纪念品发给工人以作纪念。
柳州收藏爱好者莫文刚就收藏了一枚印着“柳钢一号高炉出铁纪念”的徽章。这枚徽章,在岁月的洗礼中,表面已经脱色,而徽章上展现的一个人骑着马、挥舞着旗子的图像依旧清晰。
1960年2月26日的《广西日报》以《铁水滔滔 江山如此多娇——柳州举行盛会欢庆柳钢一号高炉出铁》为题,在头版用半个版的篇幅报道这一盛况。
时间流转,如今柳钢高炉里铁水依旧滔滔,柳钢人继续奋斗在钢铁事业上。
是什么力量传承多年经久不息,记者耳边响起路先习采访时唱起的《大青松》:“咱们要学那大青松,不怕雪来不怕风,任凭狂风胡乱地吹,它挺着腰杆直挺挺,任凭大雪漫天下,它面不改色绿葱葱……”
柳钢一号高炉顺利出铁,是否意味着柳钢的发展步入正轨了呢?答案,也许让你意想不到。请关注后续报道。
|
第一炉铁水是如何诞生的? ——柳钢历史文化探秘系列报道之二
柳州工业博物馆里的柳钢一号高炉出铁照片。
林善似
路先习 全媒体记者 黄嘉蔚 摄
陈民生
“喜读柳钢创建篇,故事精彩文笔妍。祝君新岁勤挥毫,再为厂史续新篇。”上一篇说到不毛之地如何诞生“钢铁巨人”,引起许多读者关注,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还专门给记者发来信息,期待更多柳钢的故事。
说起柳钢,柳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可谓是故事里必不可少的主角。那么,事件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愿望:到距离高炉最近的地方干活”
“年纪大了,什么事都容易忘记,可是1960年2月18日这个日子,我永远忘不了。”日前,在柳钢会议室里,曾在柳钢当过炉前工的路先习忆起以前的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它已经刻在我的脑海里。”
时间回到1958年,正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当教员的路先习主动报名到柳钢当工人。“想去柳钢没那么容易,因为当时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争相报名。”今年89岁的路先习说,当看到公示栏上有自己的名字时,他蹦了起来。“能够参加柳钢这个广西最大钢铁厂的建设,我觉得我太幸运了。”
对于炼钢来说,并不是嘴皮上下一动就行,需要手上有实打实的技术。因此,路先习刚到柳州不久,便被安排到安徽省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取经”。
《柳钢志》也记载了这段故事:“为了尽快地使柳钢职工掌握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技能,重庆、昆明、马鞍山、本溪、大冶、湘潭、上海等钢铁公司或钢铁厂以及柳州铁路局、大厂矿务局、平桂矿务局等单位,相继为柳钢培训了2437名技术工人。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一般都具有独立操作的技能,对柳钢的建设和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9年,外出学习技术近一年后,路先习等人回到了柳州。彼时,设计炉型为255立方米、全高43.2米、有效高度17米的柳钢一号高炉也已建好。
“我的愿望是到距离高炉最近的地方干活。”路先习说,经过厂里考量,由炉前甲、乙、丙三个班负责第一炉铁水出铁,而他被选为炉前班乙班班长,离高炉很近。
光说不练假把式。
“高炉经过烘炉后,工人在炉底放枕木、堆柴火,再投放焦炭、铁矿石等原料,点火通过高温把铁矿石融化为铁水,最后冶炼成为钢。”路先习回忆,为了保证第一炉铁水出铁顺利,虽然宿舍离厂只有2公里,但他和同事吃住都在炉上,困了就靠着炉子休息一会,饿了就随便吃点,为的是有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在他们齐心协力下,终于迎来了柳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出铁的日子——1960年2月18日。
“快到出铁的时候,高炉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大家都想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路先习激动地说。
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路先习对当时出铁水的情景依旧记得很清楚。“到了出铁时间,我们按照值班长、技术员的指令,把铁口打开,铁口打开的一刹那,到处都是一片红光,大家高兴地鼓掌、呼喊,欢声雷动。”
路先习说,柳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的诞生,意味着广西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消息很快通过广播传遍厂内,并向更远的地方奔去……
结束了广西“手无寸铁”的历史
1960年2月21日的《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柳钢一号高炉试生产 柳钢建设者们昨向区党委区人委报喜》一文,并配了一张出铁现场图。文中写道:“柳州钢铁厂二百五十五立方米容积一号高炉,于2月18日二十一时十五分试生产,出铁情况良好……”
400多字的报道虽然短小,但记录了柳钢乃至广西钢铁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其中的不易,路先习感受颇深。他说:“其实出铁的时候,有很多困难。但是大家都咬牙挺过来了,我们以苦为荣,苦中作乐。”
路先习记得有一回,他捅铁口下来,右肩袖子被烤得焦黄,右肩被烤出拳头大的一片红斑,长起几个花生米大的水泡,右耳也被烤出了半圈明亮的水泡。班组的同事看到了都来起哄,笑着说:“好消息,班长请客,每人发一只烤猪耳朵!”引得大家哄笑起来,驱散了疲劳。
柳钢原副厂长林善似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二。
林善似曾主持编纂了《柳钢志》。在这本书编纂过程中,从柳钢老前辈那里,了解到许多故事。
“听前辈说,当时那个情况,柳州的电量并不足以支持柳钢一号高炉的出铁,还是当时的市领导拍板让全市停电,为柳钢生产让路。”林善似说。
林善似介绍,除了电力问题,第一炉铁水由于杂质较多,铁水黏稠。经过化验,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根本无法用于炼钢。“但是大家没有气馁,第一炉铁水,被柳钢人浇铸成‘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
铸有“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今何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多位柳钢的老同志提起铸有“柳钢第一炉铁水”字样的铁板,但是经过多方寻找,至今也未找到这块铁板在何处。
“我听说,当时出铁后,人们还抬着这块铁板去市委报喜呢!”曾参与柳钢展览馆筹建工作的柳钢档案馆原馆长陈民生说,他也曾想找到这块铁板,可惜无果,他猜测有可能是后来被熔掉了。
铁板虽已不见,柳钢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当时看着第一炉黏稠的铁水,我们立即投入到改进炼铁原材料配比等工作中。”路先习介绍,在一次次努力下,1960年2月25日,柳钢一号高炉终于生产出了符合指标的合格铁水。
这一天的柳州钢铁厂,更加热闹。一大早,来自各界的6000多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来到柳钢一号高炉附近的广场,一同参加剪彩典礼庆祝大会。
《历史印记——柳钢60年》一文里写道:“2月25日,一号高炉正式投产。冶金工业部和鞍钢、武钢、上钢、重钢、包钢等兄弟钢厂发来贺电。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副主席贺希明,冶金工业部代表金钢,广西军区副司令员郑贵卿为高炉出铁剪彩,柳州地、市领导贺亦然、褚方珍、梁山、孙芸山和柳州市的6000多名群众参加了庆祝大会。南宁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首批铁锭由柳州市红旗钢厂运回去炼钢。”
“当时全国各地的钢厂,都送来了贺礼、贺信,目前一些物品藏于柳州工业博物馆里,纪念这一载入史册的事情。”陈民生介绍,当时还制作了许多纪念品发给工人以作纪念。
柳州收藏爱好者莫文刚就收藏了一枚印着“柳钢一号高炉出铁纪念”的徽章。这枚徽章,在岁月的洗礼中,表面已经脱色,而徽章上展现的一个人骑着马、挥舞着旗子的图像依旧清晰。
1960年2月26日的《广西日报》以《铁水滔滔 江山如此多娇——柳州举行盛会欢庆柳钢一号高炉出铁》为题,在头版用半个版的篇幅报道这一盛况。
时间流转,如今柳钢高炉里铁水依旧滔滔,柳钢人继续奋斗在钢铁事业上。
是什么力量传承多年经久不息,记者耳边响起路先习采访时唱起的《大青松》:“咱们要学那大青松,不怕雪来不怕风,任凭狂风胡乱地吹,它挺着腰杆直挺挺,任凭大雪漫天下,它面不改色绿葱葱……”
柳钢一号高炉顺利出铁,是否意味着柳钢的发展步入正轨了呢?答案,也许让你意想不到。请关注后续报道。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