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新闻动态

特带歌声到柳州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九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18 17:56    |  作者: 李广西


撰写《解开红色窑埠密码》到了关键的时刻,不得不在浩瀚的史料中翱翔。突然翻阅到田汉先生写的诗词《贺演剧九队三周年队庆》:“鹅峰如剑割新愁,特带愁肠到柳州。风雨忽停云物媚,剧坛今日贺千秋。”正在读着诗词,突然手机的屏幕亮了,一个叫孙为为的微友发来相关资料和图片,图片中的老人叫孙慎,是孙为为的父亲,今年105岁。当我告诉孙为为先生说我想到北京采访孙老时,被婉拒,说百岁老人身体不佳,正在医院治疗。孙为为先生说,80年前,父亲特带愁肠和歌声来到柳州,和战友们一道唱响了“柳州的抗战之声”。是啊,就是因为他们的影响,这嘹亮的歌声至今还在龙城的上空激荡。

(孙慎103岁生日照片)

孙慎老前辈于1916年1月出生在浙江镇海,是《救亡进行曲》的曲作者,1940年1月至1944年11月担任隐蔽战线中的第四战区中共特支书记。在第四战区期间,他的公开身份有过司令部秘书、教官、教师等。

战争年代,一支好歌,瞬间会在全国军民当中传唱,形成推动抗日救亡前行的力量,其威力无比巨大。由孙慎作曲,周钢鸣作词的《救亡进行曲》与《义勇军进行曲》为抗日救亡歌曲姊妹篇,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战争。

(孙慎著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重温历史,歌声飘扬,千万人的声音高呼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从歌词的背后、从百岁音乐家身上读懂了团结和决心、忠诚和高尚、正义和使命。

(孙慎著作)

1.潜伏之谜

第四战区中共特支创造了隐蔽战线上的奇迹,潜伏10年之久,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没有发生成员叛变、组织遭到破坏等重大事件,在宣传抗战、提供情报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20多名成员毫发无损地有序安全撤离。

1940年1月,孙慎担任特支书记。孙老的家人提供给我的史料上记载:他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得到夏衍同志通知,党组织决定让他约集几个音乐工作者一起参加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到国民党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当即约集了麦新、吉联抗两同志加入战地服务队。战地服务队的队长是著名的社会科学家钱亦石。战地服务队成立不久钱亦石即因病去世,改由也是著名社会科学家的杜国庠继任队长。1940年1月,第四战区司令部抽调原战地服务队人员组成宣传慰问团来到柳州,随即因为战区移驻而在柳州工作了4年多,并和柳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战区特支像谜一样让人难解,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和桂林“八办”正确的指导、左洪涛的担当作为有密切的关系,更离不开特支书记孙慎等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正确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斗争的策略,加强思想教育炼成一个坚强战斗的集体。

孙老在《缅怀田汉同志》一文中写道:“田汉和安娥夫妇十分乐于助人,对年轻的同志更是爱护有加,对此我深有感受并受益良多。那是在上世纪40年代,我在柳州第四战区长官部工作,因生活条件较差,曾感染肺结核,那时每到下午就发低烧。田汉和安娥当时同在桂林,他们得悉这一情况后,好不容易搞到了一些牛骨,并熬制了补品请人带到柳州给我,以补充营养及助我康复。此事令我难以忘怀。要知道,那是在战争年代,且物质极度匮乏时期。”

这是同志之间的关怀,更是革命友谊的诠释,弥漫人性的光辉。

2.音乐之路

1996年第2期《音乐研究》发表了孙慎的文章《我是怎样开始音乐学徒生涯的》,文章中写道:

“从1935年参加救亡歌咏运动,至今已有60个年头。60年来值得自己庆幸的是我始终是在党的指引、领导、教育下,坚持当音乐战线的一名小兵。

三十年代初期,我在上海一家百货公司会计部当小职员,这家公司名叫中国国货公司,开设于1933年。在那里我认识了同事袁青伟、徐步,后认识了作家何家槐、周钢鸣。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阅读了许多进步小说和一些社会科学入门书,在思想上受到了启发。

1935年经何家槐、周钢鸣的介绍,我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不久,成立歌咏队,由我负责教歌。对音乐我也是很喜爱的。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音乐老师教过我弹风琴、吹笛子,并让我在同学列队进入教室时,用风琴弹进行曲伴奏。因此我有了识谱的能力。

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吕骥同志,向他学习音乐。

周钢鸣作词我作曲的《救亡进行曲》是在“词曲作者联谊会”上产生的。我把这首歌曲提出来时,首先得到吕骥同志的首肯,并且亲自动手把一些词曲结合得不好的地方作了修改,同时还把曲谱的第三段加以反复,使情绪得到加强,高潮更加突出。

我就这样开始了音乐学徒生涯。之所以从事歌曲创作活动,尽管也有个人爱好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工作的需要,现实斗争的需要。特别是抗战开始,我参加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以后,歌曲成为鼓舞人民和军队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同时对于推动民主、进步也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1945年,孙慎赴昆明,在新中国剧社任合唱指挥,指挥首演了费克作曲的两首讽刺歌曲《茶馆小调》和《五块钱》,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在此期间,根据斗争的需要他还先后创作了歌曲《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李仁荪作词)、《做新儿童的榜样》(田汉作词)。1946年赴广州,与黄力丁、吉联抗共同创办并主编《新音乐》(华南版)月刊。同年孙慎赴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的工作,培养新音乐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任音乐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后担任《人民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1979年及1985年当选为音协第三、四届常务副主席,并被任命为中国音协党组书记等职。

出版有歌集《战地新歌》《孙慎歌曲集》以及文集《音乐散论》。2001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前排左三为孙慎,战地服务队部分同志合影)

3.抗战之声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我喜爱的抗战歌曲”优秀抗战歌曲评选,《救亡进行曲》成功入围。2015年8月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嘹亮的抗战歌声”专栏进行详细的介绍,孙慎先生以99岁高龄接受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先生的采访。

应该说,柳州时期的青春岁月,是他最有成就的年代。在抗战柳州的文化界,特别是抗战宣传的工作上,孙慎是极为活跃的人物。他当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然而以音乐才能和热情的工作为柳州广大民众所熟悉。他主导和参加的抗战宣传演唱会,时常在柳州举行,他创作的抗战歌曲也不时见于报端,更时时传唱于柳州的大街小巷。

孙慎在抗战期间创作了《战地服务队歌》(钱亦石作词)、《春耕歌》(歌曲研究会作词)、《募寒衣》(吕璧如作词)、《讨汪歌》(何家槐作词)、《打铁歌》(柳倩作词)、《煮豆燃豆萁》(曹植诗)及儿童歌曲《我们是民族小英豪》(何家槐作词)、《向太阳》(联抗作词)、《好爸爸,好妈妈》、《小朋友》(吕璧如作词)等作品。并为夏衍的剧作《心防》写了插曲《生命诚可贵》(裴多菲诗)。还编写了《战地新歌》。其中《救亡进行曲》得到广泛传唱,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

在柳州的日子里,特支成员们开展抗战歌咏运动和演剧活动,成立救亡团体,出版抗日刊物,承办窑埠街小学,通过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扬全民抗战、宣传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形成强大的先进思想启蒙影响力。

时光从手指间滴落。一转眼到了2014年,鱼峰区的同志和孙老重新接上了关系,这一年孙老98岁。他为窑埠街小学写了“桃李芬芳,社会栋梁”的条幅,百岁那年(2016年)又为学校写了校名“柳州窑埠街小学”。

(孙慎为窑埠街小学写的条幅)

哼着《救亡进行曲》,默想依然健康的百岁老人在柳州掀起抗战之声的辉煌往事,突然从心底蹦出两句话;“自幼早将身向党,丹心一片向阳红。”

岁月不语,青史流芳。



  •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 热线电话:0772-2826726

  •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新闻动态  

特带歌声到柳州 ——读柳州地方党史札记之九

来源: 柳州市档案局  |   发布日期: 2021-04-18 17:56    |  作者: 李广西


撰写《解开红色窑埠密码》到了关键的时刻,不得不在浩瀚的史料中翱翔。突然翻阅到田汉先生写的诗词《贺演剧九队三周年队庆》:“鹅峰如剑割新愁,特带愁肠到柳州。风雨忽停云物媚,剧坛今日贺千秋。”正在读着诗词,突然手机的屏幕亮了,一个叫孙为为的微友发来相关资料和图片,图片中的老人叫孙慎,是孙为为的父亲,今年105岁。当我告诉孙为为先生说我想到北京采访孙老时,被婉拒,说百岁老人身体不佳,正在医院治疗。孙为为先生说,80年前,父亲特带愁肠和歌声来到柳州,和战友们一道唱响了“柳州的抗战之声”。是啊,就是因为他们的影响,这嘹亮的歌声至今还在龙城的上空激荡。

(孙慎103岁生日照片)

孙慎老前辈于1916年1月出生在浙江镇海,是《救亡进行曲》的曲作者,1940年1月至1944年11月担任隐蔽战线中的第四战区中共特支书记。在第四战区期间,他的公开身份有过司令部秘书、教官、教师等。

战争年代,一支好歌,瞬间会在全国军民当中传唱,形成推动抗日救亡前行的力量,其威力无比巨大。由孙慎作曲,周钢鸣作词的《救亡进行曲》与《义勇军进行曲》为抗日救亡歌曲姊妹篇,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战争。

(孙慎著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重温历史,歌声飘扬,千万人的声音高呼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从歌词的背后、从百岁音乐家身上读懂了团结和决心、忠诚和高尚、正义和使命。

(孙慎著作)

1.潜伏之谜

第四战区中共特支创造了隐蔽战线上的奇迹,潜伏10年之久,经历无数艰难困苦,没有发生成员叛变、组织遭到破坏等重大事件,在宣传抗战、提供情报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20多名成员毫发无损地有序安全撤离。

1940年1月,孙慎担任特支书记。孙老的家人提供给我的史料上记载:他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得到夏衍同志通知,党组织决定让他约集几个音乐工作者一起参加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到国民党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当即约集了麦新、吉联抗两同志加入战地服务队。战地服务队的队长是著名的社会科学家钱亦石。战地服务队成立不久钱亦石即因病去世,改由也是著名社会科学家的杜国庠继任队长。1940年1月,第四战区司令部抽调原战地服务队人员组成宣传慰问团来到柳州,随即因为战区移驻而在柳州工作了4年多,并和柳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战区特支像谜一样让人难解,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和桂林“八办”正确的指导、左洪涛的担当作为有密切的关系,更离不开特支书记孙慎等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正确执行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斗争的策略,加强思想教育炼成一个坚强战斗的集体。

孙老在《缅怀田汉同志》一文中写道:“田汉和安娥夫妇十分乐于助人,对年轻的同志更是爱护有加,对此我深有感受并受益良多。那是在上世纪40年代,我在柳州第四战区长官部工作,因生活条件较差,曾感染肺结核,那时每到下午就发低烧。田汉和安娥当时同在桂林,他们得悉这一情况后,好不容易搞到了一些牛骨,并熬制了补品请人带到柳州给我,以补充营养及助我康复。此事令我难以忘怀。要知道,那是在战争年代,且物质极度匮乏时期。”

这是同志之间的关怀,更是革命友谊的诠释,弥漫人性的光辉。

2.音乐之路

1996年第2期《音乐研究》发表了孙慎的文章《我是怎样开始音乐学徒生涯的》,文章中写道:

“从1935年参加救亡歌咏运动,至今已有60个年头。60年来值得自己庆幸的是我始终是在党的指引、领导、教育下,坚持当音乐战线的一名小兵。

三十年代初期,我在上海一家百货公司会计部当小职员,这家公司名叫中国国货公司,开设于1933年。在那里我认识了同事袁青伟、徐步,后认识了作家何家槐、周钢鸣。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阅读了许多进步小说和一些社会科学入门书,在思想上受到了启发。

1935年经何家槐、周钢鸣的介绍,我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不久,成立歌咏队,由我负责教歌。对音乐我也是很喜爱的。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音乐老师教过我弹风琴、吹笛子,并让我在同学列队进入教室时,用风琴弹进行曲伴奏。因此我有了识谱的能力。

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吕骥同志,向他学习音乐。

周钢鸣作词我作曲的《救亡进行曲》是在“词曲作者联谊会”上产生的。我把这首歌曲提出来时,首先得到吕骥同志的首肯,并且亲自动手把一些词曲结合得不好的地方作了修改,同时还把曲谱的第三段加以反复,使情绪得到加强,高潮更加突出。

我就这样开始了音乐学徒生涯。之所以从事歌曲创作活动,尽管也有个人爱好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工作的需要,现实斗争的需要。特别是抗战开始,我参加党领导的战地服务队以后,歌曲成为鼓舞人民和军队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同时对于推动民主、进步也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1945年,孙慎赴昆明,在新中国剧社任合唱指挥,指挥首演了费克作曲的两首讽刺歌曲《茶馆小调》和《五块钱》,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在此期间,根据斗争的需要他还先后创作了歌曲《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李仁荪作词)、《做新儿童的榜样》(田汉作词)。1946年赴广州,与黄力丁、吉联抗共同创办并主编《新音乐》(华南版)月刊。同年孙慎赴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的工作,培养新音乐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任音乐出版社总编辑、社长,后担任《人民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1979年及1985年当选为音协第三、四届常务副主席,并被任命为中国音协党组书记等职。

出版有歌集《战地新歌》《孙慎歌曲集》以及文集《音乐散论》。2001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前排左三为孙慎,战地服务队部分同志合影)

3.抗战之声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我喜爱的抗战歌曲”优秀抗战歌曲评选,《救亡进行曲》成功入围。2015年8月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嘹亮的抗战歌声”专栏进行详细的介绍,孙慎先生以99岁高龄接受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先生的采访。

应该说,柳州时期的青春岁月,是他最有成就的年代。在抗战柳州的文化界,特别是抗战宣传的工作上,孙慎是极为活跃的人物。他当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然而以音乐才能和热情的工作为柳州广大民众所熟悉。他主导和参加的抗战宣传演唱会,时常在柳州举行,他创作的抗战歌曲也不时见于报端,更时时传唱于柳州的大街小巷。

孙慎在抗战期间创作了《战地服务队歌》(钱亦石作词)、《春耕歌》(歌曲研究会作词)、《募寒衣》(吕璧如作词)、《讨汪歌》(何家槐作词)、《打铁歌》(柳倩作词)、《煮豆燃豆萁》(曹植诗)及儿童歌曲《我们是民族小英豪》(何家槐作词)、《向太阳》(联抗作词)、《好爸爸,好妈妈》、《小朋友》(吕璧如作词)等作品。并为夏衍的剧作《心防》写了插曲《生命诚可贵》(裴多菲诗)。还编写了《战地新歌》。其中《救亡进行曲》得到广泛传唱,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

在柳州的日子里,特支成员们开展抗战歌咏运动和演剧活动,成立救亡团体,出版抗日刊物,承办窑埠街小学,通过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扬全民抗战、宣传团结抗战的政治主张,形成强大的先进思想启蒙影响力。

时光从手指间滴落。一转眼到了2014年,鱼峰区的同志和孙老重新接上了关系,这一年孙老98岁。他为窑埠街小学写了“桃李芬芳,社会栋梁”的条幅,百岁那年(2016年)又为学校写了校名“柳州窑埠街小学”。

(孙慎为窑埠街小学写的条幅)

哼着《救亡进行曲》,默想依然健康的百岁老人在柳州掀起抗战之声的辉煌往事,突然从心底蹦出两句话;“自幼早将身向党,丹心一片向阳红。”

岁月不语,青史流芳。



主办单位:柳州市档案信息网

地址:柳州市三中路66号(市委大院内)

电话:0772-2826726

桂ICP备05000415号 桂公安网备 45020502000016号